鲁科五四学制版六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五四学制版六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07 16:4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植物体的机构层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说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能说出其与动物体结构层次的区别。
2、能够认识植物体的六大器官,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说出一些植物的食用部分的器官名称。
3、能够说出植物体几种常见的组织,认识各种组织的形态特征和分布并加以区分。
4、通过老师的白板演示,认识叶片的结构,并说出构成叶片的主要组织有哪些,回顾显微镜的重要操作过程,为下节课实验奠定基础。
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生物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1、能准确说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能说出其与动物体结构层次的区别。
2、能够说出植物体几种常见的组织,认识各种组织的形态特征和分布并加以区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诊断回顾
导入本课
明确目标
学习任务一
全班交流
学习任务二
显微镜下观察植物体的组织
学习任务三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提出问题:说出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师语言导入:我们认识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那么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呢?
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引领学生明确目标
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一”中的两个问题:1、找出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2、说出植物的主要被食用的部分属于什么器官?
请一名同学到大屏幕上用拖动图片的方式交流第一个问题
请同学交流第二个问题,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做适当的指导
教师根据上节课学过的“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引导学生回顾器官的概念,引入学习任务二:认识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带学生认识植物的“分生组织”。
认识“分生组织”之后,引导学生明确分生组织“分化”可以形成其他四种组织,进而带学生进入其他四种组织的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适当点拨。
教师白板演示“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的结构”引入学习任务三。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三。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适当点拨。
教师出示大屏幕:采用框架式的知识结构进行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从概念图中提炼出“植物体的机构层次”,并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加以比较,找出两者的根本区别。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检测。
全体同学在学案中完成相应的填空,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完成。
认真跟老师领会并明确本节目的学习目标。
结合课本通过自学的方式完成第一个小问题:将六大器官对号入座。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有疑问的一会儿进行全班交流解疑。
学生代表到大屏幕进行交流展示。
学生代表交流第二个问题,其他同学可以随时指正。
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认识“分生组织”的形态特点(图片)以及细胞特点和功能等。
以自主学习为主,个别同学有疑问可以与小组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解疑。
学生逐个交流每个组织的特点。
学生巩固本环节的知识点。
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回顾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结合课本,完成学习任务三:叶片的结构。
学生代表交流相关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代表完成相关知识补充。
学生找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出动植物体结构层次的区别。
独立完成课堂检测。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有想通之处,但是也有明显的不同。通过这个问题,既回顾了上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又能够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也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导入力求简洁,将更多的时间用到重难点问题的处理上。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一节课的“指向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才会有学习的方向。故在此处安排了这个环节。
这个问题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所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个问题因为许多学生缺乏生活常识,或者对植物各种器官不太明确,所以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
这里没有让学生展示自己学案的内容,主要是相应加大一些难度,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自学,提取信息,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
该环节之所以分开进行,一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一下子完成五种组织的认识难度有点大;二是学案中出现这样的“框架式”知识结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从而在处理重难点知识的环节突出本节课的“特色教学”。
因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学习完成后及时给学生以复习巩固的时间,做到趁热打铁,加深记忆。
运用白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回顾显微镜的操作使用。
这部分学案的设计仍以“框架式”为主。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的系统性思维。
小结仍采用框架式,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同时,培养学生提炼重点知识,以及对所学知识进行纵向比较的习惯。
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与目标相吻合的评价,实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