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假日杯”
国学竞赛复习宝典[慕联教育专题课程] 课程编号:ZS1611010201GX0106XY
慕课联盟课程开发中心 www.moocun.com
余尔 学习目标先秦及两汉经典美文概览(课内)《愚公移山》《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惠子相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输》《鱼我所欲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陈涉世家》《<论语>十二章》先秦及两汉经典美文概述(课内)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01.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故事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当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中所阐述的哲理思想的坚信,以神话的形式给予了肯定,让人们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九年级下册先秦及两汉经典美文概述(课内) 文章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02.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故事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九年级下册先秦及两汉经典美文概述(课内) 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文章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敝”,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敝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03.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九年级下册先秦及两汉经典美文概述(课内) 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04.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文章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九年级上册先秦及两汉经典美文概述(课内) 文章先写墨子以理说服公输盘;其次指责楚王攻宋之不智,楚王虽穷词夺理,但攻宋之心仍不死;末写挫败公输盘的进攻,并揭穿其阴谋,告以宋国早有准备,迫使楚王放弃用兵,层次清楚,结构紧密完整。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叙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表现出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05. 《公输》(选自《墨子》)九年级下册文章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先秦及两汉经典美文概述(课内) 文章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接着分别用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以及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最后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06.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孟子性善,认为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九年级下册先秦及两汉经典美文概述(课内) 文章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第二段,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四段承接上文,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施行“仁政”。0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文章指出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九年级下册先秦及两汉经典美文概述(课内)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0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九年级下册先秦及两汉经典美文概述(课内) 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09. 《惠子相梁》(选自《庄子》)本篇表现了庄子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的品质,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淡泊名利的人。告诉人们在还未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或还未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切不可妄加猜忌。九年级下册先秦及两汉经典美文概述(课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儵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10.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选自《庄子》)本文的辩论其题虽小,其旨甚大。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令人拍案叫绝,具有无穷的韵味。九年级下册先秦及两汉经典美文概述(课内) 《陈涉世家》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传记。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揭开了反对秦王朝残暴统治的序幕。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详细地记述了陈胜起义初期的经历,描写了起义军的浩大声势,肯定了陈胜在反对秦王朝统治斗争中的功绩。11.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文章表现了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从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九年级上册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先秦及两汉经典美文概述(课内)12. 《<论语>十二章》(选自《论语》)七年级上册课堂回顾1.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坚定信心及坚强意志的故事是 。2.提出“一鼓作气”的作战策略的文章是 。3.《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唐雎不辱使命》都选自 ,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7.《<论语>十二章》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 、 、
等方面的经典论述。4.《公输》告诉我们,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 。《愚公移山》《曹刿论战》《战国策》学习态度敢于斗争5.《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选自 ;《惠子相梁》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选自 。《孟子》6.《陈涉世家》表现了陈涉在反对 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秦王朝暴政斗争学习方法个人修养《庄子》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