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人和动物的营养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三节 人和动物的营养 食物的消化》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07 18:0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食物的消化
北京版《生物学》第四章第三节
北京四中顺义分校 崔新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标要求: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考试说明要求:食物的消化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Ⅱ
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生物的营养”“第三节 人和动物的营养”第三课时内容。在前两节课时中,分别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内容。在学生已经知道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及各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此部分内容。意在解决营养物质是如何进入体内进而发挥其作用。所以,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食物的消化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在难点解决上,我用“探究淀粉与葡萄糖的不同透过性”实验来解决“人体为什么需要消化”、“唾液的消化作用”实验来解决“怎么消化”这两个问题;用“观察小肠结构”实验来解决“小肠是主要消化器官”的问题。
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是在北京市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上课,该校学生学习基础扎实,爱思考、爱动脑、动手能力强,课外知识丰富。但也有小部分学生不爱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情况发生。
教学方式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要求,联系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主要采用演示、实验、探究、生物学史、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由于有些实验不适做分组实验,所以事先录好了视频。
技术准备:主要采用多媒体和探究实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感受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前期教学情况、问题及对策:本节课是本章节内容的第二课时内容,在学生已经学过植物的营养,人所需营养及作用后学习继续学习本节内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很多同学都认为“口没有消化功能”、“胃”是消化的主要器官,这是学生原有经验里的错误概念,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故意问学生“口腔有消化作用吗”“胃有消化作用吗”这两个问题,在学生经过验证实验后发现“口是有消化功能的”,再问第二个问题时,很多同学就会不敢回答,我意在让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知识与所学科学知识可能有偏差,引起高度重视,从而认真学习本部分知识,最后得出“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这个结论。让学生意识到很多生活中习得的知识很有可能是不准确的,是错误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糖类、蛋白质、脂肪等食物成分要通过消化才能被人和动物利用。
3、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能力目标:1、初步正确使用相关实验仪器,能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
2、尝试分析小肠是消化主要器官的原因。
3、尝试用自己已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形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2、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能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出建议。
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消化概念及过程。
难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消化酶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那么食物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什么意义?
回忆,回答:水、无机盐、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糖
回答:构成细胞和生物体;储存能量等
回忆以前知识,引出本节课题

消化定义
那么六大营养物质是否能直接进入细胞?在细胞的结构中,谁对物质的进出具有控制作用?
细胞是我们用肉眼所不能见到的,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细胞膜的这种控制作用呢?
据研究发现,构成鱼鳔的膜是一种半透膜,与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的控制功能类似,我们可以用鱼鳔来模拟细胞膜,探究营养物质是否都可以直接进入细胞内。我们以糖类中的淀粉为例。
提问:如何检验淀粉的存在?
演示实验:淀粉在鱼鳔中不能穿过鱼鳔膜进入清水。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什么?淀粉不能穿这层膜进入清水。
再看另一组实验:葡萄糖穿过膜进入清水。
为什么淀粉不能通过而葡萄糖可以通过呢?
淀粉和葡萄糖是两种不同的糖类,二者的区别在于淀粉分子比葡萄糖分子大,从实验结果看,大分子淀粉不能穿过这层膜,小分子葡萄糖能穿过这层膜。所以大分子营养物质是不能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需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细胞。我们把在人体内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思考、猜测
回答:细胞膜
回答: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
观看演示实验
得出结论:淀粉不能穿过细胞膜
得出结论?葡萄糖可以穿过细胞膜
倾听
引起思考,产生质疑
意识到消化过程的必要性。
明确消化过程及消化定义要素。
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消化器官的功能
脂肪、蛋白质也属于大分子,需要被“消化”才能进入细胞。
食物在哪消化呢?
出示消化系统模式图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是食物经过的通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辅助消化道内食物的消化,由唾液腺、胃腺、胰腺、肝脏、肠腺组成。
消化道中是否每个器官都有消化功能?要看该器官内是否有消化液的辅助。
口腔的消化功能
口腔具有消化功能吗?口腔中有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所以具有消化功能,可以消化淀粉,唾液是否真的具有消化淀粉的功能,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进行验证。
在进行验证实验时需怎样设计实验?实验设计基本原则有什么?你想怎样操作?
学生实验
从实验结果看,唾液确实具有消化淀粉的功能。据研究发现,唾液中真正起到分解淀粉的物质是一种酶,我们把具有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能力的物质叫消化酶。
消化酶由消化腺分泌,且每种消化酶对一种或一类营养起消化作用。所以食物在体内消化必须有消化酶的参与。我们把唾液中的消化酶叫做唾液淀粉酶。所以唾液只能消化淀粉。
口腔还有什么其他结构能对食物起作用吗?有什么作用?
口腔对食物的消化有1、咀嚼:大食块分解成小食块。2:淀粉初步消化。
因为食物在口腔中停留时间较短,使淀粉消化不充分。
你认为消化主要器官是哪?
咽和食道内没有消化酶,没有消化功能。
很多同学猜测胃是消化主要器官,在18世纪,人们也认为胃具有消化功能,1773年斯帕兰札尼做了大量实验研究胃的消化功能,最后通过让鹰吞下装有肉的铁笼实验,推测出胃具有分解蛋白质的物质,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直到1836年德国生物学家施旺,才从动物体内提前出消化蛋白质的物质,并命名为胃蛋白酶。
胃蛋白酶是胃内壁的胃腺分泌,胃壁上还有3层肌肉层,且肌纤维走向不同,通过肌肉收缩与舒张,胃开始蠕动。
食物进入胃到从胃排出叫胃排空,胃排空时间大约2-3小时,在这段时间内,胃一直在蠕动,食物在胃中被研磨成粥状食糜,排入小肠。胃的消化功能有:1、胃蠕动将小食块研磨成食糜2、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因为蛋白酶与蛋白质接触不充分。
胰腺开口在小肠十二指肠内,可分泌胰液,含有胰蛋白酶、脂肪酶、糖酶。十二指肠中另一导管通向胆囊,胆囊内胆汁由肝脏分泌,具有乳化脂肪功能。
演示胆汁乳化脂肪实验。
且在小肠壁上由肠腺,分泌含有消化脂肪、蛋白质、淀粉的多种酶
小肠中含有多种消化液
小肠的结构如何呢?
学生实验:观察小肠,得出结论:小肠的内表面积大,小肠的内表面积大,对食物的消化有什么意义吗?能使食糜和消化酶充分接触。并且小肠壁也有肌肉层,肌肉规律收缩能促使小肠蠕动,将食糜与消化液进行搅拌。
大肠和肛门内没有消化酶,没有消化功能。
观看
思考
回忆、回答: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大致操作过程。
完成实验
倾听
回答:牙、舌对食物的作用
总结口腔的消化功能
猜测:胃
倾听:胃蛋白酶的发现过程
观看:胃的结构
总结胃的消化功能
观看图片,了解胰腺、胆囊与小肠的位置关系
观看实验,理解“乳化”
观察小肠
思考小肠特殊结构的意义
通过唾液的消化作用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的一般过程。
明确消化特点
口腔的消化作用
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胃的消化功能
胰腺和肝脏的消化功能
通过实验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小结
食物的消化经过什么样的过程呢?
你还认为胃是消化的主要器官吗?
食物消化分为两部分: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生物学上认为的消化是化学消化,但是在我们体内,物理消化为化学消化提供了帮助。
巩固练习:食物消化曲线图,从图中食物消化过程,你能推测ABCDE分别是什么器官吗?为什么?
蛋白质最终被消化为氨基酸;糖类被消化为葡萄糖;脂肪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老师的一位学生胰腺做了手术,需服用药物,你能给这位同学服用药物时一些建议吗?胶囊是什么材质的,为什么?
为什么老年人平时吃的少,却容易胃胀?
总结食物的消化过程
巩固、练习
总结脂肪、蛋白质、糖类被消化的最终物质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检验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
板书设计: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最后设计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题:1、我们身边的例子,患者术后服药问题,让学生用本节课知识来解释原因。2、提问我们家里的老人为什么会常出现消化系统问题,让学生关心、关注老年人,并能提出相应的建议。3、利用科学家研究食物的消化过程中绘制的曲线图来检验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及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较好。
本节教学设计特色:
我认为,生物课堂就应该是实验课堂,大部分生物学知识都应该是从实验中获得,所以,我本节课的初衷就是尽量的把生物课题回归道实验课堂,能从实验中获取出的生物学知识尽量都用实验来呈现,我的教学思想就是能让学生做的实验就让学生亲手做,不能亲自参与的实验可以用演示代替,能让学生看到真实实物的就不用视频,能用视频的就不用图片,能用图片的就不用语言描述。所以我认为我的这节课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实验、观察、生物科学史等形式尽量的让学生在有实验依据的事实中获取生物学知识,这样既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们在研究问题时所持有的观念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认为,我所呈现的这堂课是一堂科学味道很弄得一堂课,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既不会感到枯燥,又能主动学习生物学知识。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特色。
教学反思:
由于新中考改革,使初一课时由原来3课时改为2课时,所以每节课的课容量增大。本节课就将消化系统的组成与食物的消化整合为一节课,课程内容较多。在处理重、难点上,我分别用了演示实验来解决食物需要被消化的原因;用验证实验来解决“体内消化需要消化酶的参与”;用叙述科学史来解决学生生活中认为“胃是主要消化器官”的错误概念;用实物演示“小肠内壁特殊结构能增加小肠内表面积”等方法来解决,并得出“小肠是消化主要器官”这个结论,得到的结果较好。并且这些方法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
本节课的不足在于没有给学生印发学案,如果再配合上学案,让学生随时将思考内容及思考结果记录下来,效果会更好。在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时,拍摄到的实验结果不是特别清晰,后面同学可能会看不清,如果在课前多准备几个试管,让学生在课上真正的观察,效果会更好,更能帮助学生记忆、理解胆汁的乳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