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腾作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本节课选自冀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探究植物体蒸腾器官和探究蒸腾失水的“门户”以及探究植物体蒸腾作用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实验,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蒸腾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其中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是本节教材的重点。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常不甚了解的,因此,这节课必须先进行探究实验。植物体主要通过叶进行蒸腾作用,因为叶具有适应这种功能的形态结构——气孔。只需要让学生对气孔的调节有直观的感受就行。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让学生的联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不把这一点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理解这种生理现象对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会误会这种现象对植物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教师在讲解蒸腾作用的意义时,应该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接受和理解蒸腾作用对于植物生活的意义。
2、学情分析
农作物需要经常浇水,在森林地区雨量比较充沛。对于植物的蒸腾作用现象,学生生活中有一定的体验,但学生缺乏对现象的分析与思索。对于蒸腾作用的概念来说,学生通过探究叶的蒸腾作用实验得出,并不难理解,但是对于蒸腾作用的调节和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和自然界意义等问题,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了解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3、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蒸腾作用的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3、3、情感目标
让学生真正懂得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气孔对蒸腾作用的调节作用。
5、教学策略www.renjiaoshe.com
初中学生应该对蒸腾作用有所了解,所以课前可以布置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对蒸腾作用进行初步的探究。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在本节课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 (1)、问题性导入:本节课首先用“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什么选择阴天傍晚移栽植物?”“森林附近地区往往降雨较多,为什么?”,通过趣味性提问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启动学生思维。
(2)、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教学中坚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给出的植物蒸腾作用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在学生推测出水分的散失主要由于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后,让学生设计方法进行验证。
6、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首先展示生活中的趣味性问题,让学生猜测和植物的什么生理活动有关系进而导出课题蒸腾作用。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导课可以激发学习激情,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再由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探究“探究植物的蒸腾器官”和“探究蒸腾失水的门户”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进而构建蒸腾作用的概念;紧接着通过出示阅读提纲让学生回归教材,然后多媒体展示气孔开闭的flash动画,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提升“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蒸腾,保卫细胞失水—气孔闭合—不蒸腾。”;之后而蒸腾作用的过程可以借助投影,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回顾复习前面根的吸收作用和叶片的结构,自主归纳总结蒸腾作用的过程。而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则可以先交流分析“探究植物体蒸腾作用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实验以及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最后对学生提出倡议“植下一片绿色,拥有一片蓝天”,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
7、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质疑并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互动中实现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8、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趣味提问: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为什么选择阴天傍晚移栽植物?森林附近地区往往降雨较多,为什么?这些现象都和植物体的一种生理活动有关系,和植物的什么生理活动有关系呢?引入新课题:植物体的蒸腾作用。
二、讲授新课:
(一)蒸腾作用的概念:
以组为单位交流汇报课前探究 “探究植物体的蒸腾器官和探究植物的蒸腾失水的门户”实验,交流实验方案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思考问题:
?1、塑料袋的内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2、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3、水珠是从叶片的什么地方散发出来的?
4、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是以液体的形式从气孔中流出来的?还是以气态形式从气孔中散发出来的?
组织学生分析并回答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蒸腾作用的部位。
总结: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
(二)气孔对蒸腾作用调节
1、气孔是怎样构成的?
2、保卫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特别?
3、气孔是如何进行张开和闭合?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多媒体动画展示气孔的结构和气孔开闭过程。并启发学生对气孔的调节作用进行归纳提升: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蒸腾;保卫细胞失水—气孔闭合—不蒸腾。
(三)蒸腾作用的过程:
提问:
1、植物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是从哪来的?
2、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
3、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散失到大气中的?
学生在问题复习以及观看蒸腾作用示意图中总结蒸腾作用的过程:土壤中的水→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
(三)蒸腾作用的意义:
植物体把99%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只有1%用于光合作用和其他生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意义非常大,导出蒸腾作用的意义。并提出思考问题:①夏天往身上撒些水为什么会感觉凉爽?②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植物体内水分是怎样由低处运往高处的?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探究实验“探究叶的蒸腾作用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感知蒸腾拉力。
学生结合生活现象思考蒸腾作用的意义。如:夏天往身上撒些水会感觉凉爽,因为水分蒸发带走身上热量,故温度降低。总结出蒸腾作用降低植物体温度。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如何从低处流向高处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实验“探究叶的蒸腾作用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后归纳总结。
总结: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根吸收水分。
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四)蒸腾作用在实践中应用
1、移栽植物为什么通常选择阴天和傍晚进行?
2、森林附近地区往往降雨较多,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
由于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可以增加大气湿度,使天空云量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起到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进行大面积地植树造林。
9、教学反思
“探究植物体的蒸腾器官”、“探究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探究叶的蒸腾作用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这三个探究实验是本节的教学亮点,这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课前分组独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做出实验结果。课上交流汇报实验探究过程,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活动的目的不是以实验结果为唯一目的,关键是实验的过程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由于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学生在活动中以积极主动的身份出现,使得他们敢于大胆去提问、去假设、去想、去做、去创新,表现出了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索精神。 本次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课堂气氛活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顺畅,主导与主体作用体现充分,探究效果良好。
10、教学点评
纵观这堂课,教学目标明确,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教学目标基本落实。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在本节课中“探究植物体的蒸腾器官”、“探究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探究叶的蒸腾作用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这三个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亮点。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较为困难的,这篇教案提供的教学设计中,设计方案和探究活动都是学生独立完成。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但遗憾的是生生互动还是不够充分,如果学生再放开些,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