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一单元 《杂诗十二首(其二)》
人教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二年级 语文
结合我们以往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
大家认为陶渊明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1.蔑视权贵、鄙视官场
2.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品行
3.淡泊明志、躬耕田园(向往田园、热爱自然)
4.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5.委心乘化、知天乐命
总之,他是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
从以往学过的陶诗中可以看出其隐逸出世、冲淡平和的思想情志。
1.蔑视权贵、鄙视官场
2.具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高洁品行
3.淡泊明志、躬耕田园(向往田园、热爱自然)
4.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5.委心乘化、知天乐命
隐逸出世、冲淡平和
前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以陶公为田舍之翁,闲适之祖……”
——清代·陈沆《诗比兴笺》
“‘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它好比低眉默想的观音大士,超一切忧喜,同时你也可说它泯化一切忧喜。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杂诗十二首(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写了什么
“悲悽”
2、诗人“悲凄”的具体表现?
不眠、不静、独饮
1.本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找出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
为什么写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知音难觅
——孤苦寂寞
——时光流逝
——时光飞逝
——有志难酬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意象:白日 西河(阿)
素月 东岭
晖 景
意境:清远空廓
情感:
宇宙空阔,生命渺小;日月更迭,岁月如梭。
怎么写的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意象:夜风
冷席
意境:清冷
情感:
四季更替,孤寂悲凉
怎么写的
借景抒情:
白日沦西河
素月出东岭
风来入房户
夜中枕席冷
(昼夜交替)
(四季更换)
时光飞逝
直抒胸臆:
“欲言无予和”——世无知音,孤独寂寞
“日月掷人去”——时光流逝
“有志不获骋”——有志难酬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反复表达,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苍凉无尽。
叙事抒情:
诗人:不眠、不静、独饮 ——“悲凄”
“情感关键字”: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1.诗人“悲凄”的三个原因之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知人论世,探究情感成因
2.“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中的“志”是什么?
志不获骋
命子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邈焉虞宾,历世重光。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纷纷战国,漠漠衰周。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天集有汉,眷予愍侯。放赫愍侯,运当攀龙。
抚剑风迈,显兹武功。书誓河山,启土开封。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
(1)家庭影响——贵族后裔,理当继承先贤
思考:陶渊明的先辈有怎样的功业?这对他有什么影响?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其八)》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
先师遗训,余岂云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其四)》
(2)个人志向——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
家庭:贵族后裔,理当继承先贤
个人: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
陶渊明的“志”及其形成的原因:
思考:陶渊明“猛志逸四海”只是在少壮时吗?归隐后是否就消失了?
3.“志”不能获骋的原因
(1)东晋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对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有什么样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这种儒家兼济天下、建功立业的志向能实现吗?
社会现实:政治黑暗,门阀制度制约
(2)归园田后的陶渊明,心灵获得了自由,却时有“志不得酬”的矛盾痛苦,怎么理解他的这种矛盾?这两种“志”矛盾吗?
《读山海经(其十)》中写“猛志固常在”,但也写“徒设在昔心”,依然反映其不得志的悲叹。
两种“志”是否矛盾呢?
“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鲁迅
两种志并不矛盾。归隐之志是对现实的无奈与反叛,是济世之志难以实现的苦闷与孤独。
“一个真正的诗人,其所思、所感必有常人所不能尽得者,而诗人的理想又极高远,一方面既对彼高远之理想境界怀有热切追求之渴望,一方面又对此丑陋罪恶而且无常之现实怀有空虚不满之悲哀,而此渴望与悲哀更不复为一般常人所理解。所以真正的诗人,都有一种极深的寂寞感。”
——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
4.“志”如何获骋?
“读渊明的诗,我们可以体悟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从种种矛盾失望的寂寞悲苦中,以其自力更生,终于挣扎解脱出来而做到转悲苦为欣愉,化矛盾为圆融的一段可贵经历。这其间,有仁者的深悲,有智者的妙悟……而且以如此丰美的含蕴,毫无矫饰地写下了他那‘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的,‘豪华落尽见真淳’的不朽诗篇。”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了调和静穆。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冲澹’,不知道这‘冲澹’,是从几许辛酸、辛苦得来的……总之,渊明经过极端的苦闷,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
——朱光潜《诗论》
“这‘猛志固常在’与‘悠然见南山’的是一个人,倘有取舍,既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鲁迅
总结
陶渊明没有因隐居之名就隐藏自己的真实内心,可能在田园生活的无数日夜中,他都在叩问自己是否选择错了。其实人生的两难选择真是很多,诗人如此,我们也如此。并不是坚定的选择才是人生的色彩,有时矛盾的挣扎反倒才是真实的生活。我们感谢陶渊明的真实,让我们了解一千六百年前真实的灵魂。
主题
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在日月更迭,时节更替,晚风冷席,空阔凄冷的景象中,长夜难眠、对酒独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苦闷和知音难觅的孤寂。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