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大自然的语言
关于文体
事物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种具体的事物
为了让读者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通常是以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来对事物进行说明
事理说明文:
说明对象是某种事理
为了说明事物的因果关系或者是介绍某种道理
主要是以回答“为什么”为主,首要遵循是逻辑顺序
说明内容
由 表 及 里
物候和物候学的概念(1--3)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桃花……布谷鸟……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逸周书·时训解》
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
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
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
有关物候的谚语
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说明内容
由 表 及 里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4--5)
说明内容
由 表 及 里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首先是纬度。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古诗中的物候
吴融:“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山西长治,北纬36度)
钱起:“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安,北纬34度)
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成都,北纬31度)
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江南,北纬31度左右)
柳宗元:“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州,北纬24度)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经度)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高下)
五月天山雪,五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李白的《塞下曲》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古诗中的物候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古今)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宋朝以来,梅树为全国人民所珍视,事实上,唐朝以后,华北地区梅就看不见。可是,在周朝中期,黄河流域下游是无处不有的,单在《诗经》中就有五次提过梅。在《秦风》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终南山位于西安之南,现在无论野生的或栽培的,都无梅树。
唐朝诗人张籍《成都曲》一诗,诗云:“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说明当时成都有荔枝。宋苏轼时候,荔枝只能生长于其家乡眉山(成都以南60公里)和更南60公里的乐山,在其诗中和其弟苏辙的诗中都有所说明。
说明内容
由 表 及 里
物候学的意义(11--12)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语言特点(准确)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精确的语言
模糊的语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语言特点(生动典雅)
物候的定义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
庶物应节候而至,如鸿雁来,玄鸟归之类。后泛指时令。 《辞源》
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受外界环境因素综合影响而表现出的季节性现象。 《辞海》
《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
?四个因素
?在各国的发展
?作用很大
利用物候解决问题
1、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后,有位同学把这一物候知识告诉了远在澳洲的表妹,可表妹来信嘲笑他机械学习知识,说他们那儿的桃花并不是越往北开得越迟,这是什么原因呢?你能帮他改一改,说得更科学吗?
2、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3、如果班级举办一场“物候知识科普展”,请你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出一份小报,你会选择那些内容,怎么写?怎么画?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