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文言文二则 课件(2课时 33+2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2 文言文二则 课件(2课时 33+20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7 19:16:36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成绩优异,不是天资高,而是辛勤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关于勤奋和坚持不懈的故事,看看你能否有所收获。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重点)
3.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个故事,并从中受到启发。(难点)恭 敬勤 奋焉卒 业恭勤卒焉组词:造句:结构:上中下部首:一笔画:22笔顺:人们纷纷慷慨解囊支援灾区重建工作。 胶囊 皮囊 囊括 探囊取物组词:造句:结构:上中下部首:艹笔画:11笔顺:萤火虫发出的光若明若暗。流萤 萤色 蛰萤 囊萤映雪组词:造句:结构:上下部首:?笔画:10笔顺:与长辈相处时要恭敬有礼。 恭敬 恭喜 恭候 洗耳恭听组词:造句:结构:左右部首:力笔画:13笔顺:花园里,小蜜蜂在辛勤地劳动。勤奋 后勤 勤劳 勤能补拙组词:造句:结构:左右部首:十笔画:12笔顺: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许多宝贵的文物。广博 博学 博大 博古通今组词:造句:结构:上下部首:贝笔画:8笔顺:他虽然贫穷,却日夜不忘刻苦读书。 贫穷 贫嘴 清贫 一贫如洗组词:造句:结构:上下部首:灬笔画:11笔顺: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心不在焉。少焉 焉能 焉知 心不在焉组词:造句:结构:半包围部首:辶笔画:10笔顺:每逢星期天,我都要去图书馆阅读课外书。相逢 逢迎 重逢 逢场作戏组词:造句:结构:上中下部首:十笔画:8笔顺:这场战争,我方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胜利。士卒 小卒 兵卒 身先士卒今天我抢着给奶奶盛 饭,乐得奶奶的脸像一朵盛 开的花。《囊萤夜读》读完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怎样读书的?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本文文体是文言文,朗读时不宜缓疾突变,应该平稳舒缓。要注意停顿正确,读准字音。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chéng)数(shù)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读完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怎样读书的? 抓来萤火虫装进口袋里,借助萤火虫微弱的光芒来看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主人公—车胤肃敬勤勉通晓,明白 译文:车胤谦虚有礼、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从这两句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点出故事的主人公——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则说明他谦逊有礼,勤奋好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译文: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他在夏天的夜晚,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贫穷夏季 车胤为什么用萤火虫发出的光学习?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车胤的行为说明了什么?家贫不常得油 车胤的行为说明他是一个无论环境多么艰苦都勤奋好学的人。因为:所以: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故事中的胤恭是个怎样的人,请你根据课文内容总结一下。谦虚有礼勤奋好学博学多识请你试着向大家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晋朝人车胤谦逊有礼,勤奋好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上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用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车胤的行为让你们受到了什么启发?你们今后决定怎样对待学习?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究以下问题。这则文言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因为唯有勤奋才能铸就成功。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勤奋苦学,这样日后必有成就。囊萤夜读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练囊盛萤火虫以照书勤奋苦学
必有成就课件20张PPT。《铁杵成针》读完课文,说说李太白遇到的老婆婆正在干什么?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本文文体是文言文,朗读时不宜缓疾突变,应该平稳舒缓。要注意停顿正确,读准字音。铁杵成针
磨(mó)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chuán)/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huán)/卒业。读完课文,说说李太白遇到的老婆婆正在干什么? 正在山下磨铁棒,想把铁棒磨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诗人—李白没有完成放弃离开世代相传 译文:磨针溪,是在眉州的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代词:指老媪想这正在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译文: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看到老奶奶的举动,此时的李白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说一说。 想要把这么粗的铁杵想要磨成细小的针,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老奶奶这么大的年纪尚且能做到,想想自己学业未成就想放弃,我真是太不应该了,老奶奶我要向你学习,从今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绝不轻言放弃。 铁杵真的能磨成针吗?老奶奶具有着怎样的可贵精神? 能,只要肯下功夫,什么事都会成功,就好像滴水穿石一样。老奶奶具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可贵精神。 同学们,你有像李白那样轻易放弃过什么事情吗?现在想一想你觉得当时做的对吗?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回到那个时候,你会怎样做?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铁杵成针太白读书山中逢老媪方磨铁杵太白感其意持之以恒
终有所获未成,弃去欲作针还卒业 前面老师已经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开启你的智慧之门,探究以下问题。1.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本课的两则文言文有什么共同点?1.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2.这两则文言文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通过一个名人事例告诉我们求学的道理。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虽然告诉我们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照样子,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胤恭勤不倦。(疲倦)
家贫不常得油。( )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贫寒,贫穷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