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备课人:张平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产生的废物有哪些排出体外的途径;
2.了解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漏斗、烧杯、棉花(模拟肾单位);微课;视频;小纸片。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启发法、模拟实验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出示不同颜色的尿液。
出示“尿液颜色与成因”表。
出示尿常规化验单,提问:如何通过化验单判断得了什么疾病?
说出哪种颜色的尿液是正常的。
了解为什么尿液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思考,回答。
通过生活常识引入新课,引发思考:为什么尿液可作为检验疾病的依据?
二、新课教学
1.排泄的概念
出示学习目标。
提问:人体细胞代谢会产生哪些废物?它们通过什么形式排出体外?
总结什么是排泄。
启发思考:排出粪便是排泄吗?
阅读学习目标。
结合已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回答。
了解排泄的概念。
根据排泄的概念进行分析、回答。
了解学习目标。
区分排泄与排遗,了解排泄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排尿。
2.泌尿系统的组成
出示自学任务一:学习P73图4-43 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能熟练填写下图。
检验。
出示思考题:
1.血液是如何进出肾脏的?
2.推测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
总结:尿液是血液流经肾脏时的滤出液,肾的功能是形成尿液。
自学、识记。
看图回答。
分析、讨论泌尿系统的组成图进行回答。
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对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尿的形成过程
出示肾脏与肾单位结构模式图。
播放微课:肾单位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倾听、引导。
播放视频:尿的形成过程。
出示尿液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指导学生阅读书、进行总结。
同时指导学生比较未过滤的血液、原尿与尿液在成分上的区别。
小活动:请三名同学分别将未过滤的血、原尿和尿液中的成分找出来,并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上。
提问:尿液中如果出现了葡萄糖、血细胞和蛋白质说明肾脏的哪个结构出现了异常?
认识肾脏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认真观看微课,了解肾单位的结构及各结构功能。
小组合作讨论“资料分析”中的问题。
展示各组答案。
认真观看。
结合书中内容和大屏幕上的示意图,总结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
根据上述所学内容进行思考。
三名同学完成任务。
根据所学思考、回答。
通过认识结构、分析资料逐步了解尿是怎样形成的,最后通过视频总结尿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该过程有一个清晰、整体的认识。
认识到尿液排出的是人体不要要的物质。
通过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对尿液中异常成分的分析加深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与识记。
4.排尿的途径和意义
出示任务——看图思考:
1.肾内形成的尿液是如何排出体外的?
2.尿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而排尿却是间断的,这是为什么呢?
提问:如果人的肾功能衰竭而无法正常工作会出现什么情况?
总结:排尿的意义。
认真看图,思考回答。
讨论、回答。
回答排尿的意义。
了解排尿的途径。
认识泌尿系统的重要性。
三、小结
提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大屏幕再次总结归纳。
回答。
观看、识记。
巩固本节所学。
四、课堂检测
大屏幕出示习题;
出示答案→答疑。
在习题本上写答案;
对答案→找疑问。
再次巩固。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二.尿液的形成过程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血液 原尿 尿液
三.排尿的途径和意义
1.途径
2.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