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人在都市第15课子夜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人在都市第15课子夜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7 20:41:21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15 子 夜
吴老太爷进城
论贵族
在君主制度下如果没有贵族阶级存在,那么这个国家就只能成为独裁专制的帝国——像东方的土耳其那样。因为贵族的存在可以牵制帝王的权力。贵族控制部分人民,也就分减了帝王的权势。但是在民主制度下,贵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没有贵族阶级存在,将使民主制度更易保持稳定。因为在民主制度下,人们所重视的不是血统与门第,而是学识和能力。
例如,在瑞士,尽管存在宗教派别和地域差别,但他们的共和国却很巩固,原因就是他们只重视人的能力,而不去理会人的门第、等级和出身。荷兰的共和制度也很有效,也是由于他们实行平等主义的原则,公民权利平等,因此人人奉公守法,并且自觉承担纳税的义务。强大的贵族等级虽然可以加强国威,但也会因而削减君主的权势。平民固然因之获得高攀贵族等级的刺激,但更多的是承受着来自贵族的压力。此外贵族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也完全是靠榨取平民的血汗得到维持的。所以贵族人数过多的国家,必定是一个穷国。而贵族之家族谱系悠久的,必然会家道衰落,结果在贵族的贫困与尊荣之间,就会形成很不和谐的对比。
至于贵族的个人品格——可以用一个比喻,当我们看到一座饱经风吹雨打仍屹立不动的古堡,或一株饱经风霜依然根深叶茂的伟木之时,是不会不肃然起敬的。同样的,如果看到一个阅尽历史沧桑而兴盛不衰的世家,其崇敬之情当然也不会低于此二者。新贵之家所依靠的是权力,而宿贵之家所依靠的却是威望。第一代贵族在创业时固然有胆魄,但其双手不大可能干净。不过,在后代的记忆中保留下的将只有他们的光荣,却不会长久记忆他们的污点。出身显贵者往往好逸恶劳,不仅如此,他们还会蔑视那些终日辛劳之辈。
1.作家作品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从小受到了开明的教育。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期满后因家庭困窘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1年和王统照、郑振铎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提出了“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主张。
2.写作背景
小说以1930年五六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通过吴荪甫与买办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这条主线,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下,国民党军阀间的大规模内战中,民族工业破产、农村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情景;通过吴荪甫与工人的矛盾,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自保,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的现象,讴歌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通过吴荪甫与双桥镇农民的冲突,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农民的罪行,表现了农民运动的波澜壮阔,从而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社会面貌。
课文节选自《子夜》第一章。吴老太爷一直住在故乡双桥镇,30年前,他也曾经是新党。不幸的是25年前骑马跌伤了腿,后来又半身不遂,他就再也没有迈出书斋半步。25年来,除了《太上感应篇》,他就不曾看过任何报纸,不曾经历过书斋以外的人生。“父与子的冲突”在他与儿子吴荪甫之间发生了!十几年来,他一直拒绝与儿子和解。
此次来上海,他是迫不得已。土匪嚣张,红军也有燎原之势,吴荪甫觉得让吴老太爷卧病家中,实在不妥当。而吴老太爷半步也不能动,只能听任别人的摆布。与他同行的,还有两位精心培养的“金童玉女”——四小姐和七少爷。
sǒnɡ
xuàn

cáo

qiāng
chuí
wǎnɡ


máo
lán
hénɡ
hènɡ
chà
shā
kàn
kān
zhā

zhá
bǎi



ě
è

















词语解释
(1)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声势大。
(2)防不胜防:要防备的太多,防备不过来。胜,尽。
(3)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4)神出鬼没:形容变化巧妙迅速,或一会儿出现一会儿隐没,不容易捉摸(多指用兵出奇制胜,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我们该怎样评价吴老太爷对上海这种现代都市给他的刺激?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吴老太爷抱以怎样的情感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吴老太爷代表了封建腐朽势力,他惊慌于城市文明对封建农耕文化的强大冲击,他死于一种精神的和文化的“水土不服”。他是时代的一个记忆符号。
作者的情感:否定与同情并存、批判与悲悯交织——作家的社会情怀。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本文从吴老太爷的角度,记录了他从故乡到上海,特别是坐汽车回公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封建遗老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极度不适应。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吴老太爷不过是一具“古老的僵尸”,一和太阳空气接触便风化了。上海是专门风化像吴老太爷这样的人的地方,暗喻着封建体制的解体与新兴力量的强大。
提示 作品中几次写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汽车”旋风般向前进,强调一种速度和节奏,这是现代人的感受,这种感受又和内心的焦虑交织在一起。
19世纪以后,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人好像处于一种被鞭打的环境,整个人都被卷到一种社会制度里去,就是匆匆忙忙的动感。这样一种强烈的动感,跟汽车,跟20世纪30年代最现代化的场景结合起来,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现代人的感受。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汽车是旋风般向前进”。课文多次写到汽车的速度飞快,应如何理解?
提示 
请以吴老太爷的感受为顺序,简要剖析其感受的变化。
开始 吴老太爷面对都市的摩天大楼、路灯杆和疾驰而过的汽车,被繁华、喧嚣、快节奏吓得全身发抖,进而头晕目眩、耳鸣心跳。
后来 路过十字路口时,吴老太爷面对衣着时髦的少妇,特别是“赤裸裸的一只白腿”时,他联想到了“万恶淫为首”!最不能容忍的是宝贝儿子竟然痴迷地欣赏时髦少妇,吴老太爷受到了莫大的刺激,心似乎要爆裂,心跳几乎要停止,简直要了他的老命。
最后 让吴老太爷的感受达到了顶峰的是精神恍惚的状态,占据他意识的是儿子的眼光和女儿的声浪。
提示 吴老太爷在茅盾的笔下是一个现实的人物,也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在作者的意念中,吴老太爷是一个封建的象征,他从农村到了上海。可是一到上海,看到那么多霓虹灯,听到汽车喇叭声音,还看到他的女儿、马路上的小姐都穿了很短的衣服,半裸体的,特别是看到他精心培育的接班人,一个女儿,一个儿子,一接触这些花花世界马上都走了样,他又气又急,一下子就痰迷心窍,中风死掉了。
试分析吴老太爷这个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
【考点透视】
一篇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小说,除了思想外,情感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情感是小说的动力,如果没有情感的存在,小说仅仅是“事实的重述”,而非“感情的记录”。某种程度上,情感不仅是小说中的感性要素,而且具备结构的功能。小说中的情感,可以穿越时间、空间,使每位读者感受到情感的魅力。
对接高考
小说中的情感
小说的结构安排虽然注重生活本身的逻辑,但绝不是生活发展过程的机械再现,而往往按“情感逻辑”来赋予相应的形式。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故事从开庭审讯写起,是为了更有力地对整个沙俄社会进行控诉,表现他的“心灵辩证法”。
人文关怀也是情感的一种表现。人文关怀是小说的永恒主题,是其尚善的终极追求。鲁迅小说的人文精神最为深厚,透过他冷峻的笔调,从愚昧的华老栓、不幸的祥林嫂,尤其是那个寄寓着作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忧愤情感的阿Q身上,人们看到的正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的人文关怀。
小说在情感的处理上,不会过度饱满和激烈,而会适当地隐忍和节制,让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如在《礼拜二午睡时刻》里,读者从人物的言行举止里,从小说内容的安排中,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人物内心情感的强烈冲突和表述语言的高度简洁,使小说极有张力。
小说中的情感应在经过耐心的酝酿和铺垫之后,具备爆发而溃决的势头。小说中的情感应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
高考中有关小说的情感的题目相对集中,设问方式有“小说表现了怎样的情感,结合文本具体说说它是如何表现这些情感的”“小说里的人物具有哪些高尚的情怀,请具体分析”“结合故事情节,请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等。解答时,我们要注重小说情感的把握,用心揣摩作者对情感的处理艺术,关注融入作者情感的细节,品味表达情感的语言,关注情感与情节、情感与人物以及情感与主题的关系。
【典型例题】
(2019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表 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位客人,转着身子看这个新鲜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酬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荫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扭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十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孩子,现在托给人家。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还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工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时代。
美文赏读
茅盾的乌镇
刘五福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京杭大运河西侧。因为茅盾的缘故,乌镇可算是江南水乡中名气较大的,乌镇成了我梦里最向往的地方。
十月将尽,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我同朋友启程,踏上了去江南的路。
江南愈来愈近,透过车窗,我看见了那一片片白色依旧的小楼,灰黑色的屋顶,我看见了吴冠中画里的最初景象。近在咫尺,对乌镇的渴望让我心潮激动。
车行至嘉义,我远远就看见了大幅广告牌上刘若英那妩媚而清澈的笑容,上面印有一行让人过目难忘的大字:“乌镇,来过,就不曾离开。”
终于要走近乌镇,我怀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感触。或许是留在记忆里的梦想太过深刻,或许是因好友的一篇关于乌镇的文字,虽没有近距离接触,我却早早爱上了乌镇。那里固有的清愁和孤寂大概适合我这样的人去寻找、去抚摸吧。我是怀着一种寻找的目的来到了乌镇。
踏上乌镇的地域,首先让我震撼的是乌镇的色彩。目光所及,到处是一种年代久远而显乌黑发亮的古铜色,这里没有繁华都市花红柳绿般的张扬,没有车龙马水,只有古朴与厚重。乌镇得此之名也算得上名副其实。
初识乌镇,她如同一个娟秀的少妇,恬静而沉稳地伫立着。不事张扬,不讨好谁,也不向谁谄媚,有着淡定的笑容,也有满腹的故事向你诉说,像一个久违的恋人,让你深深地凝眸。深秋的风是如此的凉。透过粼粼的水波,我极目远眺,一排排独具匠心的木质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水面上,有着古朴的质感。绿色的水面也透着一种深幽和宁静。
穿越乌镇的大门,我的目光在各处停留。我发现,乌镇的每一扇门,每一格窗,都大气而凝重,充满着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我伸出手去,真实地触摸着门上的每一道沟壑,每一条裂纹。呼吸着来自乌镇人文和地域特有的古朴气息。透过那些褐色的木纹,我仿佛看见了隐藏在纹路后面的故事和神秘。
一艘小木船,载着我走进乌镇的水巷。我用探寻的目光,迫不及待地搜寻着深藏在我内心深处和乌镇相通的碰撞,甚至不放过任何一丝由此产生的错觉。河岸上大片大片的芙蓉花还在斑斓地盛开,和乌镇的古旧形成鲜明的对应。
下了船,走上了一条幽深而寂寞的小巷。踩在厚重的青石板路上,我感觉自身是如此尘缘而轻薄。小心地走过每一个铺子,仰望着每一座造型别致的建筑,观赏着每一件让人心颤的手工艺品。
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茅盾的故乡。或许是不经意的缘故,当我在乌镇景区看见茅盾纪念堂的时候,那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还是不由自主地迸发出来,原来茅盾出生在这样一个诗情画意的小镇,生长在这么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他的文学成就因此也就有了不可匹敌的力量。这就是作家对故乡的印迹,故乡是每一个作家的根源。
沿着青石板路,我轻抬脚步,似乎更怕咚咚的脚步声惊扰了乌镇恬静的忆梦。我一路走来,沉下浮躁的心,打量着只有在乌镇才有的古旧而淳朴的民风、民俗,那些原始的纯手工操作的缫丝、印染、舂捣、编织、织锦,都让我恍然如梦,仿佛穿过了时光隧道,走回到过去了的岁月。我知道,来乌镇,我不是游玩,更多的是为了寻找。寻找骨子里一直向往的那种清净、简朴、安宁、稚拙,那种没有被同化和没有被污染的清澈。想那朵蛋黄色的荷花,出污泥而圣洁。
走过一条条不同长短的石拱桥,我一次次俯在桥栏上,看深绿色的河水,仿佛这里的水也被赋予乌镇的颜色,深不见底的河水没有了清澈透明的质感,却能看得见一条条野生的小鱼在水里穿梭来去。这也是灵魂的穿梭,灵魂的对视。一个渔翁立于船头,三五只鸬鹚随着渔翁轻轻摇橹穿桥而过,轻盈得如同一缕风,一闪而过,只留些微微的涟漪。这些梦里的画面再度重现,只一个来回,已让我感觉不虚此行。有很多很多的秀色印在我的脑海,像初恋时把心留给了她。
我来了,只是作为匆匆的过客。我将双脚又一次重重地踩在石板路上,似乎想给乌镇留下一个曾经约会过的印记。江南的美,是朦胧而古朴的,是树下悠然落棋,是花间醉然品酒。是庭中淡然品茶。绿水萦绕着白墙,红花洒落于青瓦,蜿蜒曲回的小河在清晨和夕阳中浅吟低唱。乘一叶扁舟撑一支篙,穿行在绿水中,历经风浪的斑驳和亘古柔情的飘零,一泓清水所承载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迹和沧桑。
临别前,我把头探出车窗,再度留恋地向着乌镇张望。我还是按捺不住怀揣着的每一丝来自内心的留恋,那些沉淀的古镇文化让我内心震颤,还有更深的古镇秀色藏在我的内心深处,让我回味悠长……
我不想向乌镇道别,因为我已经来过。乌镇,茅盾的乌镇,你把我的心掳去。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子夜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答案】C [A项,漫无边际:非常广阔,一眼望不到边;形容谈话、写文章等没有中心,离题很远。此处宜用“浩如烟海”。B项,闲言碎语:与正事无关的话;没有根据的话,闲话。贬义词,不合语境,此处宜用“只言片语”。C项,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D项,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不合语境,此处宜用“参差不齐”。]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今年6月,我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透露,中国将在2020年计划发射火星探测器,并在发射10年后实现探测器采样返回。
B.四部门联合通告指出,司法机关对自动投案的在逃境外经济犯罪人员,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C.关于本市大大小小业余球场到底归谁管这个问题,各个部门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认可的是以由市建设局管理的这一说法为准。
D.次贷的真正大毒素在继续弥漫,我们能否如上次世界经济危机时那样独善其身,关系到我省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
【答案】B [A项,语序不当。“将在2020年计划”应改为“计划将在2020年”。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认可……这一说法”或“以……这一说法为准”。D项,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
3.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0字)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能将靠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枝叶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物质循环中去。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答:
【答案】细菌能分解树木,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整个地球的盎然绿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啵——啵——地吼着,闪电似的冲将过来,准对着吴老太爷坐的小箱子冲将过来!近了!近了!吴老太爷闭了眼睛,全身都抖了。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上旋转;他眼前是红的,黄的,绿的,黑的,发光的,立方体的,圆锥形的,——混杂的一团,在那里跳,在那里转;他耳朵里灌满了轰,轰,轰!轧,轧,轧!啵,啵,啵!猛烈嘈杂的声浪会叫人心跳出腔子似的。
……
像一枝尖针刺入吴老太爷迷惘的神经,他心跳了。他的眼光本能地瞥到二小姐芙芳的身上。他第一次意识地看清楚了二小姐的装束;虽则尚在5月,却因今天骤然闷热,二小姐已经完全是夏装;淡蓝色的薄纱紧裹着她的壮健的身体,一对丰满的乳房很显明地突出来,袖口缩在臂弯以上,露出雪白的半只臂膊。一种说不出的厌恶,突然塞满了吴老太爷的心胸,他赶快转过脸去,不提防扑进他视野的,又是一位半裸体似的只穿着亮纱坎肩,连肌肤都看得分明的时装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只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万恶淫为首”!这句话像鼓槌一般打得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然而还不止此。吴老太爷眼珠一转,又瞥见了他的宝贝阿萱却正张大了嘴巴,出神地贪看那位半裸体的妖艳少妇呢!老太爷的心卜地一下狂跳,就像爆裂了似的再也不动,喉间是火辣辣地,好像塞进了一大把的辣椒。
此时指挥交通的灯光换了绿色,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进!机械的骚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毫无怜悯地压到吴老太爷朽弱的心灵上,直到他只有目眩,只有耳鸣,只有头晕!直到他的刺激过度的神经像要爆裂似的发痛,直到他的狂跳不歇的心脏不能再跳动!
4.“吴老太爷进城”有什么象征意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道题目主要考查把握文章的主旨。吴老太爷是封建遗老的代表,上海是现代文明的依托,作者是借吴老太爷的眼睛、性格、心理表达对现代都市的看法。
答案 (1)表明上海已是现代化都市,是外资侵入、洋化了的商业经济城市。(2)吴老太爷忍受不了五光十色的景象、喧嚣嘈杂的场面的刺激,忍受不了现代都市文明的刺激,患脑溢血猝死,暗示封建阶级的衰朽和溃灭。
5.简要分析吴老太爷的人物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可以从语言,尤其是精彩的心理描写等方面把握。
答案 吴老太爷是《子夜》主人公吴荪甫的父亲,他是一个满脑子封建伦理纲常的地主。他长年生活在“双桥王国”里面,整天捧读着一本《太上感应篇》。他不仅自己顽固不化,还不准他的“金童玉女”沾染半点时代风潮和新的生活时尚。
6.作者是如何表现上海街景与吴老太爷的思想冲突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不同人眼里的上海是不一样的。只要综合考虑一下吴老太爷的所见、所闻及独特的感受就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 通过写上海街头的声、光、色,上海街头青年女性穿着的新潮时髦和大胆袒露,表现这些景象对吴老太爷视觉、听觉和思想神经的冲击。
7.选文对揭示主题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节选部分是整部小说的开端,也是总领部分,奠定了整部小说的叙事、抒情基调,揭示了主旨。主人公的惶恐、得病、死亡体现了封建社会的变化过程。
答案 作用主要在于点明时代的特点,通过吴老太爷离开农村,侧面地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农村革命风暴的到来;通过吴老太爷的暴卒,象征衰朽的封建势力——尘封的“古老僵尸”进入现代的大都市就“风化”了。吴老太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死是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象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林家铺子(节选)
茅 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的声音又渐渐儿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那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乘快班。今天一早乘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阿毛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都在这里了。栗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8.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讲述了年关发生的“收账”的故事,描写的人物不多,却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了众多的时代场景,能够让读者窥见广阔的社会生活。
B.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赞扬林先生是好人,有本事,后来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又要求“再加一点吧”,这些细节表现了他世故、伪善的性格特点。
C.寿生骂黄茂记“很可恶”,提醒林先生预防南栅聚隆和西栅和源的欠款,相信“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可见寿生虽然自私,但遇事自信,有主见,有办法。
D.本文结尾写到日本军重炮轰毁上海市廛这一情节,暗示日军侵华是林家铺子面临倒闭的直接原因,与第二段“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形成呼应。
【答案】A [B项,“这些细节表现了他世故、伪善的性格特点”错误,小说中上海客人的话是真实的社会现实的反映。C项,“可见寿生虽然自私,但遇事自信,有主见,有办法”错误,通过文中寿生的语言并不能将他的性格特征总结成自私、有主见、有办法。D项,“暗示日军侵华是林家铺子面临倒闭的直接原因”错误,原文并没有展现出林家铺子倒闭的“直接原因”。]
9.文中有多处关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渲染一种冷落萧索、凄清的氛围,增强故事的悲剧意味;为人物出场做铺垫,烘托人物无助、凄凉的内心世界;“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暗示林家铺子逐渐恶化的悲剧命运。
10.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看清单,打算盘,点检银钱数目,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关心妻女,担心收账,忧虑时局,是个本分怕事的人;想方设法还账,毫不隐瞒收入,是个诚信厚道的人。






PAGE



- 5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