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变法的内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一、商鞅的成长历程:
二、初涉政坛,怀才不遇:
三、投奔秦国,主持变法:
“公元前356年”
商鞅变法会遇到哪些阻力呢?
奴隶主阶级反对
老百姓不信任
舌战群臣
南门徙木
徙木立信
【学思之窗】
答案提示: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征,“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尧、舜、禹的帝王之道即儒家的治国理论,要求当政者以礼治国,实行“仁政”。这种思想不符合当时的形势要求。因此,孝公对王道不感兴趣。而称霸之道即法家思想。要求当政者“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这种思想适应了战国时兼并战争的需要,有利于孝公的称霸大业,所以,孝公不仅对称霸之道感兴趣,而且法家思想还成为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
“为田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井田制
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
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
颁布标准器
统一度量衡
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
——富国
内容 意义
经济
统一秦国度量衡的作用
利于消除割据势力
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为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便利条件
利于统一赋税和俸禄
积极:
1、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
消极:
1、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其深远影响有:
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
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
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原
因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
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增强士兵作战的勇气,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编制什伍组织
兵源得到了可靠的保证,又严格控制百姓
——强兵
内容 意义
军事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实行县制,设令丞,由国君任免
轻罪重罚
强化了中央集权
内容 意义
政治
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
强化中央集权
2)什伍连坐制度
政治改革的作用
3)轻罪重刑
加强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权力
强化人民法律意识,保证变法彻底执行
分封制
国君
诸侯
诸侯国官吏
国君
地方县吏
县制
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二、商鞅变法的措施
“燔诗书而明法令之”——焚烧诗书
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可以增加政府收入
内容 意义
思想文化
社会习俗
焚烧诗书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思想改革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行为。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
三、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是实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变法的核心
农战
法治
1.商鞅变法的举措主要有哪些?
思路引领: 商鞅变法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多个领域。
答案提示: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措施有: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2.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思路引领:考虑商鞅变法的内容有什么特点?影响如何?
答案提示: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
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如,“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什伍连坐”等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治理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