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4课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清平乐
[宋]李清照
年年雪里①,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 ①雪里:指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的春之降临。②挼(ruó):揉搓。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赏梅词作,词意含蓄蕴藉,感情悲切哀婉,以赏梅寄寓自己的孤苦之感和亡国之忧,感慨深沉。
上片回忆往昔赏梅生活,分为两层。“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这两句抓住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早年赏梅、头上插梅的情景和兴致,表现出少女的纯真、欢乐和闲适。接下来“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两句,心绪显然不同,虽然梅花依旧,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
赏梅原本为的是排遣心头的忧伤,可是本来心情就不好,到头来不仅忧伤没有消除,反倒触景生情,激起更深的伤感,落得个“满衣清泪”。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这两句写的是词人婚后的这段生活,表现的是一种百无聊赖、忧伤怨恨的情绪。
下片以“今年”两字领起,同上片的“年年”相对。往年是“常插梅花醉”,即使是“挼尽梅花无好意”的时候,也多半是为离别相思。眼前却截然不同了,“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这里面包含着几多辛酸和哀愁。
词人南渡后,特别是丈夫去世后颠沛流离,沦落飘零。生活的折磨使词人很快变得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花白。如今虽然赏梅季节又到,可是哪里还有心思去插梅呢?而且看来晚上要刮大风,将难以晴夜赏梅了。“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一句还寄托着词人对国事的忧怀。这里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词人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这种情况下,她哪里还有赏梅的闲情逸致呢!身世之苦、国家之难融合在一起,词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这首词依次描写词人少年、青年和晚年三个不同的生活阶段中赏梅的不同情致:少年时赏梅醉酒,青年时对梅垂泪和晚年时无心赏梅。运用对比手法,物态人事双关,表现出词人生活的巨变,着重写词人晚年飘零之境和国破家亡之悲,真切感人。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二、相关知识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事物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2.一词多义
(1)莫
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不要,勿)
②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没有)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没有人,没有谁)
④至莫夜月明。(通“暮”,读mù,日落的时候,傍晚)
(2)名
①吾不知其名。(名字)
②名之者谁?(命名,取名字)
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④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指出)
(3)常
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顺应)
②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③盖常理也。(平常的)
(4)相
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互相,音xiāng)
②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面相)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④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丞相,宰相)
⑤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审视,观察)
⑥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相应:合适,音xiāng)
⑦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代词,偏指一方,有指称接受动作一方的作用)
⑧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
(5)间
①无有入无间。(间隙)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③立有间。(一会儿)
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⑤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中间,其间)
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
(6)及
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赶得上,比得上)
②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等到)
③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乘,乘着)
2.宾语前置句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夫莫命“之”而常自然)
3.状语后置句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吾将“以无名之朴”镇之)
4.省略句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省略介词“于”,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1.老子怎样阐述“道”?
答案:老子认为一切由道生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自然是道德本性,道无所取法,道即是无。
2.老子认为有道之人会怎样处事?
答案:老子认为,有道之人不恣意行事,不矫揉造作,而是超越主观的执着与专事的判断,以“无为”处事,以“不言”行教。
3.简单阐述老子的“无为”观。
答案: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这种“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统治者能做到“无为”的话,老百姓生活就得以安宁,社会也就走上正轨。
4.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跟我们今天的哪些观念是相似的?
答案: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跟我们今天“顺应规律,顺应时代潮流”的观念是大体一致的,这也正是“无为”思想在今天的闪光之处。
1.课内名言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精彩语段
(1)柳宗元笔下的郭橐驼,是一个极善种树的人,正因如此,很多人都争相迎接并雇用他。其实,他的种树经验非常简单:“能顺木之天而致其性焉尔”——根要舒展,地要平整,土要陈旧,埋要结实。其他种树的人却是“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郭橐驼遵循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不妨害它们的生长,也不损耗它们的果实,所以他种的树,即使移植他处,也无不成活,而且硕大茂盛,“早实以蕃”。
(2)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母亲正在织布,见孟子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 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母亲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她告诉孟子,荒废学业,如同剪断布匹一样。有德行的人通过学习树立名声,通过求问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可以避开灾祸。如果年少时荒废了学业,就免不了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以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孟母懂得遵循做母亲的情感法则,所以才有了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又一位巨人,有了人们心目当中独一无二的“亚圣”。
(3)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各据一方。其中,曹操不愧为一位极具历史眼光与政治远见的政治家。他讨董卓,击黄巾,征徐州,战袁绍,甚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背着“汉贼”的恶名,“挟天子以令诸侯”,凭借军事家的杰出才能和政治家的伟大气魄,“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最终结束连年的征战,救民于水火。
曹操懂得遵循社会人事的发展规律,所以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
(4)太阳能够遵循规律——东出扶桑,西沉禺谷,早上万道金光,夕时红霞满天,所以在东升西落中,给万物着上了缤纷的色彩;月亮能够遵循规律——初出如娥眉,渐长如弓弦,望时如玉盘,晦时寻不见,所以在由缺到圆中,给仰望她的人们留下多少遐思向往;四季能够遵循规律——春天和风,夏天艳阳,秋天硕果,冬天飞雪,所以在春去秋来中,给生命赋予万千气象。
绿色生活
日新月异的科技在光速般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另一种声音也越来越响——还我们“绿色生活”,让我们“回归本色”!
绿色生活,其实是回归自然、还原生态的本色生活。
纵使人类技术再高明,终不及大自然这一“终极艺术”。在市场高呼“转基因无公害”时,在商家大喊“特色楼盘——大造山水景观”时,在所谓摄影爱好者不再倾慕山水转而人工PS合成图时,人们已不再欣然接受,而是透露出担忧或不满。转基因食品何言自然之甜美?人造山水何言自然之鬼斧神工?人工合成照更何言自然之雄伟壮阔?为了发展科技而破坏生态,利用科技制造替代品,只能是舍本求末。大自然蕴含的无穷法则,令人难究其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向往绿色生活,还原自然本色,吸取天地之灵气,尽力体味自然的至高之“道”。
绿色生活,需要有平和的心境,从而抛弃杂念,让心灵与肤发一同接受自然的洗礼。
向往自然的生活,本应是纯朴而本真的。虽不能人人都像陶渊明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享受归隐山川的田园之乐,因为隐居要有经济实力,起码得是个小地主。但古语有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在嘈杂的凡尘俗世中若能丢下旁骛,向往绿色,心境便能愈发空灵,精神便能愈发超脱。鲍尔吉曾说:“进入天空的畅途得经过原野。”质朴而本真的绿色生活于我们则是精神上的洗礼,洗去了污世的污垢,灵魂将愈发轻便,轻得仿佛能随风飞起,淡定得似飞仙遨游于碧落之中。所以,向往绿色的生活,更是一种心的修炼。
栖于尘世,生于污泥之中,只要像莲花般保持自身的纯净,情系绿色,回归本真,便能葆察察之身而勿囿于汶汶之物!
【简评】 本文的亮点在于作者认识的深刻性和说理的辩证性。开篇一语中的:“绿色生活,其实是回归自然、还原生态的本色生活。”接着,围绕这一论点阐述了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人们的‘担忧’‘不满’以及应取的正确态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恰当引用,更使文章的议论愈加深刻。文章的另一分论点是:“绿色生活,需要有平和的心境”“向往自然的生活,本应是纯朴而本真的”。作者更多地从精神层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而一句“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可谓神来之笔,充分表达了一种“心远地自偏”的超然。本文结尾精妙,发人深省。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行而不殆 殆:懈怠
B.强字之曰道 强:强迫
C.人法地,地法天 法:效法
D.长而不宰 宰:主宰,控制
【答案】B [强:勉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而不改 独立:独自存在
B.而人居其一焉 居:处于,属于
C.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贵:贵重
D.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常:顺应
【答案】C [贵:以……为贵。]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以为天地母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B.道之尊,德之贵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C.独立而不改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D.吾不知其名 而人居其一焉
【答案】B [B项“之”:助词,“的”。A项“以”:介词,“把”;介词,“因为”。C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D项“其”:代词,“它的”;不定代词,“其中”。]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D [例句与D项为状语后置句。A项为被动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恶:丑
B.故有无相生 生:依存
C.万物作而弗始 弗:不
D.功成而弗居 居:居住
【答案】D [居:自居,据有。]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音声相和 和:和谐
B.生而弗有 有:占有
C.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去:离去,消失
D.万物将自化 化:变化
【答案】A [和:应和,呼应。]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D.故曰教学相长也
【答案】D [D项和例句:“互相”。A项:“帮助、辅佐”。B项:代词,偏指动作的一方,“我”。C项:名词,“丞相、相国”。]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B.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C.万物作而弗始 常无为而无不为
D.侯王若能守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答案】D [D项“若”:连词,“如果”。A项“以”:连词,表承接;介词,“用”。B项“之”:结构助词,“的”;代词,“它”。C项“而”: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并列。]
9.下列对原文理解、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认为,有道之人不恣意行事,不矫揉造作,顺应主观的需求,对自己建立的功业要占有,才能使之不消失。
C.老子认为,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之私。
D.最后一段老子强调了“至柔”的作用和“无为”的效益。
【答案】B [错在“顺应主观的需求,对自己建立的功业要占有,才能使之不消失”,应该是要超越主观的执着,不自居其功,才能使功业永存。]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自由奔驰。
(2)无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基本上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它们。
二、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3)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而不亡者寿 寿:寿命
B.报怨以德 报:回报
C.是以圣人犹难之 难:以……为难
D.轻诺必寡信 轻:轻易
【答案】A [寿:长寿,指活得长。]
1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死而不亡者寿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图难于其易 师不必贤于弟子
C.人之生也柔弱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草木之生也柔脆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答案】B [B项,于:介词,表所自,从/介词,表比较,比。A项,而:连词,表转折,可是。C项,也:语气助词,表停顿,不译。D项,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13.下面关于文段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体现了他“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作长寿了。
B.老子反对急躁冒进,主张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
C.老子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活着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草木有生命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了。因此,老子主张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
D.“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以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形象地向人们提出了奉告,希望人们不作为,一切以无为胜有为。
【答案】D [D项,“希望人们不作为,一切以无为胜有为”错。]
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
(2)因此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
参考译文:(1)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才算真正聪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更加强大而不可战胜。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的人有志向。不丧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德”来化解怨仇。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2)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3)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因此坚强跟死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18题。
(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第二十二章)
(2)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第三十六章)
15.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曲则全(弯曲)
B.敝则新(破旧)
C.岂虚言哉(虚假)
D.必固强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强大)
【答案】A [曲:委屈。]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枉则直(弯曲)
B.不自是故彰(彰显,显著)
C.不自伐故有功(批评)
D.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给予)
【答案】C [伐:自我夸耀。]
17.下列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曲则全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①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C.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②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答案】A [A项,都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B项,①连词,就;②连词,那么。C项,①表判断,是,就是;②连词,就。D项,①连词,就;②连词,表假设,假若。]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将要收拢的,必定先使其扩张。
参考译文: (1)受委屈反而可以保全,被弯曲反而可以伸直,低洼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所以圣人守道,以作为天下的法则。不自我表现,反而更凸显;不自以为是,反而更显著;不自夸邀功,反而有功劳;不自大自满,反而能得到敬重。正因为不和别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古时候所谓“委曲求全”这样的话,难道是假的吗?实在应该维护遵守并以此为方向才对。
(2)将要收拢的,必定先使其扩张;天意想要削弱它,一定要先使它变得非常强大;天意想要废除它,一定要先使它兴盛;天意想要去夺取、灭亡它,一定要先给予它一些东西。这些叫作隐蔽微妙的道理。柔弱就这样胜过刚强。鱼不能离开深渊——它的根本之地,国家的镇国重器绝对不能显示给人看。
三、语言运用
19.在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得超过20字。
太阳能,是指太阳的热辐射能,主要表现为常说的太阳光线。①________________,古人类就懂得用阳光晒干物件,并以此作为制作食物的方法,例如制盐和晒咸鱼等。在化石燃料日趋减少的情况下,②________________。太阳能的利用有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是一种新兴的环保的发电方式。然而利用太阳能发电还存在成本高、转换效率低的问题,③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历史悠久 ②太阳能已成为人类使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所以太阳能的利用还不是很普及
20.下面是语言现象的图示框架,请根据图示概述语言现象的基本特征,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0个字。
【答案】听说是前提,读写是基础;听和读是接受信息,说和写是发表信息;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PAGE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