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内容概览 唐宋山水游记散文,放意于登临游览,寄情于山水泉石,形成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言志载道的风格。本单元共选录四篇游记散文,其中基本阅读两篇(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和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扩展阅读两篇(曾巩的《道山亭记》和朱熹的《百丈山记》)。
《小石城山记》中作者用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考表现文章主旨:作者把这里的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不仅寄托了情怀,也体现了作者孤高俊杰的人格,发出了身遭贬逐的不平之鸣。
《黄州快哉亭记》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了他对政治失意的牢骚和不满。本文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于汪洋淡泊之中灌注不平之气,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散文风格。
内容概览 《道山亭记》从历史、山水环境、人文氛围和居民安乐入手,娓娓道来,将程师孟治郡的种种功绩形象而曲折地展现出来。文风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
《百丈山记》中,作者抓住奇险的景物进行重点且详细的描写,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百丈山的美姿,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法指导 1.了解作者的境遇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作品。先扫除语言障碍,再分析文章写法,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世界。
2.通过诵读、情感体悟、艺术鉴赏等学习环节,揣摩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
第1课 小石城山记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赏析】 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五年。诗中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它通过对“宿云”“晓日”“高树”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雨霁云消的明丽图景。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雨后晓行”先概写愚池周围的环境。首句把时间推到昨夜,点明夜里一场雨后,天空中的最后几片残云,从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这时,早晨的太阳渐渐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远近村落,使之呈现出一片光明。接下来,具体描写愚池近景。高大的树木下临清澈的池水,绿树、池水相映生辉,一阵风吹来,夜雨残留在树叶上的雨珠似受了惊吓一般,纷纷坠落下来。诗人创造性地用了一个“惊”字,“夜来雨”人格化了,笔下的景色产生了活力,具有了流动感。最后,抒写诗人在景色中的感受。诗人置身于这宜人的美景,有些陶醉了。在这难得的“心适无事”之时,深深地感到自己与眼前的自然景色犹如宾主相遇,舒畅自如。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其父柳镇,是一位正直而富有学识的中下级官吏;其母卢氏也很有文才。柳宗元4岁读书,13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21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
作者介绍
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即位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而又百无聊赖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本文是其中的最后一篇。
背景解读
游 记
游记,散文的一种。指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真实地叙述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的文体。游记内容广泛,或记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状况、风土人情,或记某处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趣闻逸事。游记以细致的记叙和具体的描写为特征,同时还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国文学作品中游记作品较多,形式灵活多样,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就是著名的游记作品。
知识链接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中华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文化常识
字音
字形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1)投以小石( 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小石投” )
(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省略句,“中州”前省略介词“于” )
(3)其响之激越( 定语后置句,应为“其激越之响” )
文言句式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提示:该段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一是山石呈女墙和栋梁之形,二是山洞之深窈,三是山之上无土壤却生嘉树和美竹,四是山石分布之疏密有致。
2.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提示: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中都可看出作者不相信。
文章通过写像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抒发了对美好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
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一句,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
【答案】作者在这里是借题发挥,影射自己。作者表面上是在为小石城山叫屈,但实际上他是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鸣不平,又为自己被贬斥荒远地区长达八年的苦闷忧愁而鸣不平。作者正是这样借物自比以抒发失意痛苦的心情。
2.“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其气之灵表现在三处: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石分布疏密有致。山石虽美,却不受人亲近、赏识,作者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形象地引发了沉痛而无奈的身世之感。
3.柳宗元在《小石城山记》中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
【答案】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寄情山水,曲折达情。
4.小石城山和山上的幽景奇石分别象征了什么?这样写有何用意?
【答案】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柳宗元遭贬的处境;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柳宗元高洁的人格。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愿望。
《小石城山记》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是:由景入情,作者融情于景,真正做到了物我相融。关于作者面对自然山水时物我相融的感受,在《永州八记》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遨游于永州的奇山丽水之间,忘却自我,将自己融化到眼前的景致中,以“我”观物,以情观物,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
技法镜鉴
【即时小练】
学习《小石城山记》中情景交融的手法,发挥想象,就自己熟悉的景物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站在半圆形的瞭望台边上,海滩与海的热闹区域尽入眼帘。望不到彼岸的大海堪称一望无际了吧!终于可以用“一望无际”这壮观开阔的词语来欢呼我眼前的事物了。海的最远处薄雾弥漫,模糊了海与天的交界线。只有在打鱼的木船缓缓地驶回来的时候,才微微地增加了那海水的触感。暖暖的阳光不像色彩明亮的霓虹灯,它只是静静地融入海水里,随着游客兴致的膨胀而强烈起来。空气中慢慢地流淌着欢笑和跳跃的因子。
正因为渴望而一直压抑着,我们把周边建筑物走马观花地看过一遍,就狠狠地脱下鞋子,与沙滩来一回最亲密的接触。沙滩的沙不是一模一样,而是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在海水齐脚的地方,沙滩被踩得实实的,细沙呈现灰黑色。海浪很大,一层接着一层。浪尖是奶白色的,像一条纱巾向岸边涌来。它把我的双脚围起,使那些贝壳海螺翻了个身。大海每次退水与涨水的间隔相去不大,犹如在弹唱一首顿挫有序的曲子。这时,阳光已经肆虐起来了,像一个跳起舞来的孩子一般,活力四射。而海风也不知不觉地碰撞着我们的身体和脸庞,使站在浅水的我们更显洒脱和自由。
文言实词
【考点透视】
1.对应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学习方法提示:首先,立足于课本,注意积累,重点掌握一些常见实词的用法;其次,掌握和灵活运用推断词义的方法,增强推断能力。
对接高考
【答案】A
【解析】 肃:恭敬地(请别人)。
文白对译
小石城山记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树美箭 箭:箭竹,一种植物
B.其疏数偃仰 数:读cù,密集
C.类智者所施设也 施:名词,摆设
D.愈以为诚有 诚:果真,确实
【答案】C
【解析】施:动词,安排。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类智者所施设也 佛印绝类弥勒
B.神者傥不宜如是 诚宜开张圣听
C.余未信之 欲信大义于天下
D.其上为睥睨、梁之形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答案】C
【解析】A项,两个“类”字,均是“像”的意思。B项,两个“宜”均是“应该”的意思。C项,前句中的“信”为“相信”,后句中“信”通“伸”,“伸张”。D项,两个“之”均是结构助词“的”。
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上为睥睨、梁之形 B.其疏数偃仰
C.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D.其响之激越
【答案】D
【解析】A项,古义:城墙上的女墙。今义:斜着眼看,表示厌恶或轻视。B项,古义:密集。今义:数字。C项,古义:得到赏识。今义:卖出。D项,古今义均指(声音、情绪等)强烈、高亢。
4.对下列各句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投以小石(状语后置句)
B.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状语后置句)
C.是二者,余未信之(宾语前置句)
D.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宾语前置句)
【答案】C
【解析】“是二者,余未信之”为正常句式。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5.下列“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上为睥睨、梁之形 B.其一少北而东
C.其响之激越 D.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D
【解析】D项为语气词,表反问。A、B、C三项均为代词。
6.下列加点的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自西山道口径北 B.其一少北而东
C.环之可上 D.益奇而坚
【答案】D
【解析】A项,北:名词作动词,向北去。B项,东:名词作动词,折向东。C项,环:名词作动词,盘旋攀登。D项,坚:形容词,坚实,坚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山石上没有土,却长着美好的树木与箭竹,显得格外奇特而坚实,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好似智者的有意安排。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刘璠字宝义,沛国沛人也。璠九岁而孤,居丧合礼。少好读书,兼善文笔。
年十七,为上黄侯萧晔所器重。范阳张绾,梁之外戚,才高口辩,见推于世。璠年少未仕,而负才使气,不为之屈。绾尝于新渝侯坐,因酒后诟京兆杜骞曰:“寒士不逊。”璠厉色曰 :“此坐谁非寒士?”璠本意在绾,而晔以为属己,辞色不平。璠曰:“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也!”遂拂衣而去。晔辞谢之,乃止。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当身痛之辰,即母死之日也。居丧毁瘠,遂感风气。服阕后一年,犹杖而后起,及晔终于毗陵,故吏多分散,璠独奉晔丧还都,坟成乃退。梁简文时在东宫,遇晔素重,诸不送者皆被劾责,唯璠独被优赏。解褐王国常侍,非其好也。
璠少慷慨,好功名,志欲立事边城,不乐随牒平进。时寇难繁兴,未有所定。还至白马西,属达奚武军已至南郑,璠不得入城,遂降于武。太祖素闻其名,先诫武曰:“勿使刘璠死也。”故武先令璠赴阙。璠至,太祖见之如旧。谓仆射申徽曰 :“刘璠佳士,古人何以过之。”徽曰:“昔晋主灭吴,利在二陆。明公今平梁汉,得一刘璠也 。”时南郑尚拒守未下,达奚武请屠之,太祖将许焉,唯令全璠一家而已。璠乃请之于朝,太祖怒而不许。璠泣而固请,移时不退。柳仲礼侍侧曰:“此烈士也。”太祖曰:“事人当如此 。”遂许之。城竟获全,璠之力也。
世宗初,授内史中大夫。寻封平阳县子,邑九百户。在职清白简亮,不合于时,左迁同和郡守。璠善于抚御,莅职未期,生羌降附者五百余家。前后郡守多经营以致赀产,唯璠秋毫无所取,妻子并随羌俗,食麦衣皮,始终不改。洮阳、洪和二郡羌民,常越境诣璠讼理焉。其德化为他界所归仰如此。天和三年卒,时年五十九。
(选自《周书·列传第三十四》,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B.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C.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D.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答案】C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阙”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官员须离职三年。
B.“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的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采地、食邑、封地等。
C.“解褐”是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做官,和“出仕”“致仕”等同义。
D.“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两兄弟,二人才华横溢,名噪一时。
【答案】C
【解析】“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璠在年少未任官时,富有才华有正气,不向梁朝外戚才高能辩的张绾屈服。他胸怀大志,喜好功名,立志在边城立功,不乐于按部就班地晋升。
B.刘璠仁德厚道。南郑拒守未被攻下,在达奚武请求屠城,太祖也将答应的情况下,刘璠流着泪坚决请求,终于打动了太祖,保全了南郑。
C.刘璠推行善政,管理有方。担任平阳县子,任职还未到期,生羌就有五百多户人家降附。洮阳、洪和二郡羌民,常常越境来请刘璠判定案子申辩是非。
D.刘璠恪守孝道,重情重义。母亲去世极度哀伤,人形毁损,服丧期满一年后,还要借助拐杖站立。萧晔在毗陵去世,只有刘璠护送萧晔灵柩还都。
【答案】C
【解析】“莅职未期”中的“期”是一年,该句是“任职还不到一年”之意。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封平阳县子,邑九百户。在职清白简亮,不合于时,左迁同和郡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后郡守多经营以致赀产,唯璠秋毫无所取,妻子并随羌俗,食麦衣皮,始终不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久封为平阳县子,食邑九百户。任职期间为人清白纯洁坦率,不附和当时风气,降职为同和郡守。
(2)前后郡守大多经营产业来获取钱财,只有刘璠不占取丝毫财物,妻子儿女都随从羌人风俗,吃麦子穿皮衣,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
四、语言运用
四、语言文字运用
1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先生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由于他的爱;__________。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__________。他所指出的“中国症结”,自己没有犯过吗?不在犯着吗?可还是常常翻翻看看,__________。
①他的“热讽”其实是“冷嘲”
②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
③一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 ,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
④一面觉得毛骨悚然,一面却又往往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
⑤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笑中的泪”吧
⑥吸引我的是那“笑中的泪”,也是那笑吧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C
【解析】“冷嘲”与“热讽”合起来是个成语,又有先后的逻辑顺序,第一空选②;“愚蠢可笑”是表面反映,“毛骨悚然”是内里反映,逻辑关系是先表后里,第二空选③;据语义重心应移至“那笑中的泪”,第三空选⑤。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它既需要有言论自由,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作为公众人物的“网络大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置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于不顾,那么,党和人民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损害。要知道,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并不意味着允许各种杂音、噪音充斥。社会空间是如此,网络空间也是如此。
【答案】①又需要言论符合法律要求 ②其言论如果只图一时痛快 ③我们提倡声音多样化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