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2课黄州快哉亭记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7 22:18:37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2课 黄州快哉亭记
定风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③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①吟啸:吟唱长啸。②芒鞋:草鞋。③料峭:形容微寒。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感怀之作。“穿林打叶”指雨急风骤;“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啸且徐行”,指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骑“马”是官宦气派。“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行走,乃平生常事,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将全词意境和情境作一总结。作者通过顶风冒雨前行的经历,悟出人生哲理,表明处世态度。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一起考中进士。不久因母丧,返故里服孝。嘉祐六年,又与苏轼同中科举。当时因“奏乞养亲”,未任官职,此后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上书神宗,力陈法不可变,又致书王安石,激烈指责新法。熙宁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崇宁三年(1104),苏辙在颍川定居,过着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作品有《栾城集》等。
作者介绍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1083),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背景解读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如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文化常识
字音
字形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1)谪居齐安[ 省略句,应为“谪居(于)齐安” ]
(2)振之以清风( 状语后置句,以清风振之 )
(3)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判断句 )
(4)将何往而非病( 宾语前置句,“何往”即“往何”,到哪里 )
文言句式
品读赏析课文,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快哉”的感觉呢?
提示:(1)景之“快”:
①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展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②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2)人之“快”:
①“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②张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

(3)情理之“快”: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


文章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即描绘登临所见的景色并由此引发感慨,抒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应像张梦得那样心中坦然,“何适而非快”,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反映出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
1.在文章开头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
【答案】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做铺垫。

2.文章为什么要引录宋玉的《风赋》中的故事?
【答案】本文由宋玉将风分为雌雄,认为楚王的雄风是庶人不得与共的生发开去,指出风没有雌雄之分,而人有遇、不遇之别,因此,同样一阵风吹在楚王身上感到“快哉”,而吹在老百姓身上就感到忧伤了,这是因各人的情况不同,和风本身无关。行文至此,自然地把话题引向了对文章主旨的讨论。
3.结合课文,谈谈你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理解。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假使他的心中坦坦荡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了天性,那么到哪里会不快乐呢?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不快,才能由衷地感到快乐。快哉亭为张怀民兴建,苏轼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却能保持内心充盈圆满,能在人生不遇时畅快地玩赏江流胜景,还能从容地感受前人的流风遗韵。内心的和谐自足才是他们“快哉”的真正原因。
《黄州快哉亭记》虽题为“记”,但是有写景,有抒情,也有议论。写景为了抒情,抒情不离写景,在写景抒情中议论,把写景、抒情、议论融合在一起。因此整篇文章既描绘出了在快哉亭所见景色之壮丽,又抒发了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气,还发表了具有哲理意味道的议论。
技法镜鉴
【即时小练】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就自己所熟悉的景物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悬崖上,夹缝中,有一朵小花。孤零零的,没有一个伴。
清风吹来,雪白的花瓣、淡黄色的花蕊连着淡绿色的细枝轻轻颤抖,像一位多愁善感的孤女在偷偷地哭泣。
小花啊,你为什么哭泣,为什么流泪?可是思念远方的亲人,还是伤心自己惨淡的身世?


不要哭泣,不要流泪。你虽没有牡丹的高贵,但你有自己的典雅;你虽没有夜来香浓郁的芬芳,但你也有淡淡的清香;你虽没有栽插在镶金边的花盆中,生长在温暖的花房里,但你扎根大地,吮吸着天地之精华,分享着万物的灵气;更重要的是,你有着自身宝贵的顽强的生命力。
古今异义词
【考点透视】
文言实词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词形由单音节向双音节演变,二是词义大多数已发生变化。
1.古代单音节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变成了完全不同的词。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
对接高考


(2)加上了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石”变成“石头”。
(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2.而词义的演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大河;“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2)词义缩小。如“让”在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又如“臭”字,古代泛指各种气味,《易经》上说“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个“臭”就是指“香味”。现在“臭”只指“臭味”了。
(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穷”,古代指“困窘”,现在指“贫穷”。“再”,古代指两次或第二次,现在指“同一动作进行两次”。
(4)感彩变化。如“爪牙之士”中的“爪牙”,古代是褒义词,“得力助手”之意,现在则比喻坏人的党羽,变为贬义词。“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见识浅陋”,是表谦虚的中性词,今天的“卑鄙”则指“语言、行为恶劣”,是贬义词。


(5)词义轻重有变化,即词义强化或弱化。如“憾”的古义是“怨恨、不满”,现在表“遗憾”,古义比今天的程度要高。再如“恨”,古代多表“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仇恨、怀恨”,程度加重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本题所考查的四个词语都是双音节词语,这类词语如是古今异义词,在古文中的解释就是把其拆开,逐一进行解释。A.风骨,指人的气概、品格。古今意义一致。B.理化,在文中的意思是“治理教化”,在今天指的是物理和化学这两门学科。C.衣冠,在文中代指官职,而今天指的是服装。D.山东,在文中指的是崤山以东,今天指的是山东省。
文白对译






黄州快哉亭记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合湘、沅        合:汇合
B.以览观江流之胜 胜:胜景
C.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睥睨:窥视
D.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数:数出来
【答案】C
【解析】睥睨:斜着眼睛看,谓伺机夺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项,第一个“安”是代词,怎么;第二个“安”是形容词,安稳。B项,第一个“乃”是副词,竟然;第二个“乃”是代词,你的。C项,两个“以”均为介词,因为。D项,第一个“窃”是动词,利用;第二个“窃”是谦词,私自。
3.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以览观江流之胜    B.名胜古迹
C.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D.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答案】D
【解析】D项,动词,能承担,能承受。A、B、C三项均为名词,优美的景色。
4.下列各项中,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草木行列 B.动心骇目
C.蓬户瓮牖 D.举目而足
【答案】D
【解析】A项,“行列”是名词用作动词,排列成行。B项,“动”和“骇”是使动用法,使……动,使……骇。C项,“蓬”和“瓮”是名词用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D项,没有词类活用。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的题。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玉之言,盖有讽焉     讽:劝谏
B.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胜:忍受
C.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濯:洗涤
D.王披襟当之 当:面对
【答案】A
【解析】讽:讥讽,讽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 而风何与焉
B.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将何适而非快
C.玉之言,盖有讽焉 而风何与焉
D.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答案】C
【解析】A项,第一个“与”是介词,和;第二个“与”是动词,参与。B项,第一个“适”是形容词,舒适,痛快;第二个“适”是动词,到……去。C项,两个“焉”均为句末语气词。D项,第一个“之”是代词,代风光;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对快哉亭的记叙和议论,对苏轼、张梦得在遭贬之后,能够自放山水之间和“不以物伤性”的坦荡心胸,表明了赞赏的态度。
B.文中“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一句,颇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神韵,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C.随着作者的笔触由江水的表面伸向内里,文章的境界也随着向幽深的方向拓展,思绪也随之而深化,让人体会到所谓“快哉”的真正含义。
D.文章时而江上风光,时而历史画卷,时而抒情议论,看似无踪可索,其实井然有序,主要原因是用“快哉”二字贯穿全篇。
【答案】B
【解析】文章旨在赞赏“不以物伤性”的坦荡胸怀。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从下滁州,为参谋,预机画,主馈饷,甚见亲信。太祖威名日盛,诸将来归者,善长察其材,言之太祖。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
太祖为吴王,拜右相国。善长明习故事,裁决如流,又娴于辞命。太祖有所招纳,辄令为书。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尝请榷两淮盐,立茶法,皆斟酌元制,去其弊政。既复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太祖初渡江,颇用重典,一日,谓善长:“法有连坐三条,不已甚乎?”善长因请自大逆而外皆除之,遂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颁示中外。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訽。基不自安,请告归。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
丞相胡惟庸初为宁国知县,以善长荐,擢太常少卿,后为丞相,因相往来。而善长弟存义子佑,惟庸从女婿也。十三年,惟庸谋反伏诛,坐党死者甚众,善长如故。又五年,善长年已七十有七,耄不检下。十八年,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而善长奴卢仲谦等,亦告善长与惟庸通赂遗,交私语。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节选自《明史·李善长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
B.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
C.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
D.有人告存义父子实惟庸党者/诏免死/安置崇明/善长不谢/帝衔之御史/交章劾善长/
【答案】B
【解析】文言文断句要注意该句出现的人物姓名、官职名、地名等,并结合文意来进行推断。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中:“里”为古代居民组织,有“五邻为里”之说。“里中”指同里的人,也指家中。文中为后者意。
B.茶法:古代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对茶叶买卖实行征税。明代茶法征收办法在元代基础上斟酌改订。
C.连坐:旧时一人犯法,其家属亲友邻里等连带受罚。李善长全家就因胡惟庸谋逆之罪而连坐被诛。
D.中丞:官名,即御史中丞,是言官之首。因居殿中而得名。明初沿用旧制,明太祖就曾封刘基为中丞。
【答案】A
【解析】“里中”在文中指同里的人,同乡之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善长全力辅佐太祖,深得信任。李善长曾跟从太祖攻下滁州,担任参谋,参与机密事务的谋划,主管军队的粮饷供应。
B.李善长熟悉典章制度。他裁定决断各种事务都非常明快流畅,又娴于辞令。太祖要招纳人才,常常命他书写文告书信。
C.李善长多次修订法度。他提出对盐实行专卖,立茶法,恢复制钱法,请求删去除犯大逆罪的连坐处罚,太祖让他裁定后公示。
D.李善长外表宽和,内心褊狭刻薄。参议李饮冰等稍有越权,李善长立即上奏罢黜他们。刘基也因与其发生争执而请求告老回乡。
【答案】C
【解析】“太祖让他裁定后公示”概括不全,原文为“遂命与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并非李善长一人。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为太祖布款诚,使皆得自安。有以事力相龃龉者,委曲为调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狱具,谓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又替太祖向这些将领表达收留他们的诚意,使这些人都能安下心来。有人因为事情相互意见不合,李善长就了解事情的原委从中调停。
(2)罪案已定,说李善长是国家元勋、皇室的亲戚,知道有反叛的阴谋而不检举告发,狐疑观望,持两面派的态度,实属大逆不道。
四、语言运用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高明盈香生态乐园种植了西瓜、荔枝等不同品种的瓜果和果树,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他们在瓜田李下拍照留影,享受着夏日的一丝清凉。
②顺应天时地利,中国人传承出一整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依二十四节气安排日常生活及农业活动,这曾在漫长的农耕时代被奉为圭臬。
③毋庸置疑,诗词大会上武亦姝的走红,说明古诗文教育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为人们对古诗文缺乏更深刻的认识,所以出现了这种追捧。
④作为金融业较发达的地区,佛山金融人才缺口依然存在,市金融办正着手推进金融人才招揽工作,“佛山版”金融引才方案已是呼之欲出。
⑤近年来,一些二三线城市出现了奇特的现象:市政设施完善、住宅群落整齐,却万人空巷,这是当地政府违背市场规律大搞房产开发的后遗症。
⑥在一个变化的市场中,冷门股和热门股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今天的冷门股,明天就可能炙手可热。今天的热门股,明天也可能“门前冷落车马稀”。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答案】A [①瓜田李下: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望文生义。②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③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④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等画得逼真,似乎叫他一声他就会从画里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⑤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望文生义。⑥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使用对象不当。]
13.下面是某杂志社一则征稿初稿的片段,在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五处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征稿启示
  金庸先生去世,各位“金”迷都非常悲痛。为了寄托哀思,表达对先生的敬意,本刊拟在2019年第1期刊发“致敬金庸”专题。本人受邀屈就本专题的编辑。特向大伙儿征稿,每篇作品以不超过3000字左右为宜。征稿日期截至本月底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启示”改为“启事” ②“屈就”改为“担任” ③“大伙儿”改为“大家”(或“各位”“诸位”) ④删去“不超过”(或“左右”) ⑤“截至本月底止”去掉“止”

14.下面是公共场所卫生许可(变更)审批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申请人咨询,提出申请,提交材料,行政机关审查材料。申请人提交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受理;否则,不受理,出具不予受理通知书。之后,现场审核,呈报领导审批,作出准予、不准予行政许可决定,颁发相应的文书。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