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7 22:21:52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4课 百丈山记
春 日
朱 熹
胜日①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②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 ①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②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游春诗。首句点明天气、地点、事件,“寻其”即寻觅美好的春景,突出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第二句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第三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最后一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文学家。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出生于建阳(今福建建阳)。
在哲学上,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理气关系学说,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说“理在先,气在后”,精神派生物质。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他的理学成为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
作者介绍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较深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
朱熹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等。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书》等。
宋孝宗淳煕二年(1175),作者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同游百丈山,“皆赋诗以纪其胜”,复又“叙次其详如此”,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背景解读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如《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文化常识
字音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1)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判断句,“……者”表判断 )
(2)而作神祠于其东( 状语后置句,应为“而于其东作神祠” )
文言句式
作者是如何使笔下的山显得极具层次感的?
提示:作者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的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作者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览之胜。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的: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作者于描绘之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其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1.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案】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及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
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这句话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胸怀?
【答案】此句写出了作者自己夜宿听泉的感受。夜宿西阁,听着枕席下潺潺的流水声,久了也会让人感到悲凉。而作者笔锋一转,认为此情此景可爱之至,可见作者心胸之开阔,境界之高远。
3.朱熹是南宋最重要的理学家,对“文”与“道”的关系,他认为“文以贯道”之说太重视文了,应该是道为本、文为末。从《百丈山记》一文中,你能感觉到朱熹的矛盾吗?
【答案】从《百丈山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理论上的矛盾和混乱。他认为提倡“古文”是“使学者弃本逐末”,他把“文”“道”截然分开,但他的散文却写得很好,甚至可算是文笔优美了,这点与他的道统文学理论是矛盾的。我们可以肯定,朱熹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人,他评论文学作品也不无见地,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只有一副道学家面孔。
《百丈山记》的游览线索总体上是东向。第二、第三段作者作了提示:“循磴而东”“出山门而东”,最后“台东径断”,路断而游止。叙述方向基本是移步换景,平铺直叙,按顺序写来。这样直线式的叙述思路却因为其中贯串着上述的可观与不可观的对称性结构,遂使全文出现了纵向上顺接、横向上对举的描述框架。
技法镜鉴
【即时小练】
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描写自己的一次出游所见。(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不知不觉,我爬上了一个小山坡,山坡上是一些种上不久的小松树,嫩绿的松针上还带着一滴滴晶莹的雨珠。猛然间,我发现在这片小树丛中有三棵大树拔地而起,它们枝叶繁茂互相掩映。在斜阳下,一抱多粗的大树显得更加浑圆,丫杈也格外分明。我走到近前,用手抚摸着有些潮湿的树干——凹凸不平。我靠在树干上,透过仅有的枝叶的缝隙仰视着苍穹。

也许这三棵树,在圆明园遭到摧残之前就有了,它们也许是大火中的幸存者,它们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想着,我不由得又摸了摸树干——凹凸不平!历史的沧桑,给它们刻上了深深的皱纹,在它们的年轮中,有着永远抹不掉的火光、剑影!我低下头环视着四周这一片绿油油的小松树。瞧,古老的大地,不又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吗?我想,这些小树终将成为历史的见证者——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的见证者!
我离开了那片树林,绕到了“西洋楼”,虽说是雨后初晴,这里还是有人的。一个中学生模样的人正在画画儿,身旁一个长者正在躬身凝视。我想:或许任何一个人到了圆明园都会到这里来吧!忆往昔,这里曾是西洋的建筑群。有哪个国家的皇帝能够想到,在古老的东方,在清朝皇家园林里却有着宏伟的欧式建筑精华,这是何等不易呀!
我伫立着,看着孤零兀立的断壁残垣,石柱上留下了淡得可怜的红色。在我的眼前,在我的四周没有豪华的宫殿,也没有壮观的喷泉,有的只是一片废墟!在我的眼前,在我的四周没有火光剑影,只有残阳下拖着长长阴影的断壁残垣!……
对接高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答案】B [“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姻亲,包括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配偶的血亲的配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答案】B [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的不是谢弘微,而是谢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谢弘微)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2)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文白对译






百丈山记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控垂崖 控:临
B.然前瞰涧水 瞰:俯视
C.不可殚数 殚:尽
D.水旱祷焉 焉:语气词
【答案】D
【解析】焉:兼词,在这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至是则亦穷矣 觉宇宙之无穷
B.终夕潺潺,久而益悲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C.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D.十余级乃得度 乡人凿石容磴以度
【答案】C
【解析】A项,均为形容词,尽头,穷尽。B项,均为副词,更加。C项,动词,面对/动词,到达。D项,均为动词,通过。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日光烛之
B.旦起下视,白云满川
C.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C
【解析】A项,“烛”,名词作动词,照。B项,“下”,名词作状语,向下。D项,“云”“响”,像云彩一样,像回声一样,“景”通“影”,像影子一样,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与“独夜卧其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风来两峡间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而作神祠于其东 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答案】B
【解析】B项,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年月日记。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台当山西南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亦皆历历在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同源而分流 (2)对着 (3)分明的样子
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百丈山“最可观”的一组是(  )
①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②一峰独秀出 ③皆若飞浮来往 ④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⑤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⑥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④⑤⑥
【答案】C
【解析】①是最后记小结之用;⑥不是写百丈山自然景观的,是介绍祠堂的作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害怕危险的人就有不敢过的了。而山的美景,也到这里为止了。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亡命江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后与成丹、张卬别入南郡蓝口,号下江兵。引军与荆州牧战于上唐,大破之,遂北至宜秋。
是时,汉兵与新市、平林众俱败于小长安,各欲解去。伯升闻下江军在宜秋,即与光武及李通俱造常壁,曰:“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成丹、张卬共推遣常。伯升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真主也。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常还,具为丹、卬言之。丹、卬负其众,皆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制乎?”常心独归汉,乃稍晓说其将帅曰:“往者成、哀衰微无嗣,故王莽得承间篡位。既有天下,而政令苛酷,积失百姓之心。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 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下江诸将虽屈强少识,然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愿敬受教。”即引兵与汉军及新市、平林合。
及诸将议立宗室,唯常与南阳士大夫同意欲立伯升,而朱鲔、张卬等不听,欲立更始。及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
更始败,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光武见常甚欢,劳之曰:“王廷尉良苦。每念往时共更艰厄,何日忘之。莫往莫来,岂违平生之言乎?”常顿首谢曰:“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帝笑曰:“吾与廷尉戏耳。吾见廷尉,不忧南方矣。”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
十二年,薨于屯所,谥曰节侯。
(选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B.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C.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D.更始不量愚臣/任以南州/赤眉之难/丧心失望/以为天下复失纲纪/闻陛下即位/河北心开目明/今得见阙庭/死无遗恨/
【答案】C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纪年的名号,如建武;也可用于称呼皇帝,如更始。
B.肉袒指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之意。
C.顿首此处意为磕头。古时也常用于书、表、奏等文章的结尾,表示敬意。
D.薨在唐代以前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后来也用以指皇帝、太后之死。
【答案】D
【解析】皇帝之死称“崩”不称“薨”。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常与王凤、王匡等起兵,大破荆州牧。王常他们起兵后攻打云杜附近各县,号称下江兵,后来又大败荆州官兵,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
B.王常希望辅助汉朝,成就功业。王常听了伯升的建议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向成丹、张卬说明,但成丹、张卬不同意,认为应该各自做主。
C.王常素有威望,以理服人。王常想归顺汉朝,便把归顺的道理对将士们陈述,最终他促成了下江兵和汉军、新市军等联合抗击王莽。
D.王常一心为汉,备受重用。他在更始帝时拜将封侯,更始帝兵败后投靠光武帝,光武帝虽对他有所不满,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
【答案】D
【解析】“但念及两人的情谊还是委以重任”的说法不正确。原文中,光武帝提到两人关系时带有责备王常的语意,他重用王常有“不忧南方”的考虑。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王莽篡夺政权,杀了皇帝,残害虐待天下百姓,百姓思念汉朝,所以豪杰一起起义。
(2)凭秦朝、项羽的力量,尚且被消灭,何况现在我们这些在民间聚集的平民呢?
四、语言运用
12.好朋友阿成考上大学,小明给他写了一张贺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够恰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阿成,祝贺你考上理想的大学!能考上顶尖名校,你真的特别幸运!获悉这个好消息的那一刻,我也无比兴奋。虽然不能和你上同一所大学,但我会永远感念我们多年来的深厚情谊。敬祝你大学新生活愉快,学业蒸蒸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幸运”改为“优秀”。②“获悉”改为“听到”(或“得知”)。③“感念”改为“记住”(或“铭记”)。④“敬祝”改为“祝愿”(或“祝”)。⑤“蒸蒸日上”改为“进步”(或“更上一层楼”)。
13.下面是上线考生“高考志愿填报”步骤图,请把填报步骤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志愿填报分两步:第一步,分提前批次、本科批次与高职(专科)类填好志愿预填表;第二步到填报点网上填报:先凭座位号、身份证号与考生号登录填报系统,然后按预填表填报,再提交并安全退出,最后打印确认表签名。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