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7课陆文学自传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7课陆文学自传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7 22:26:30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第7课 陆文学自传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赏析】 这首诗前半部分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部分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清空如话,别有隽味。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字疾,或字季疵,复州竟陵(今湖北竟陵)人。唐代文学家、博物学家。不知所生,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为和尚积公拾得抚育成人。既长,从《易经》中卜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乃以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又自号桑苧翁、东冈子。性诙谐,闭门著书,不愿为官。一度为伶工,后学诗于李齐物、崔国辅,甚得爱重。与女诗人李季兰及诗僧皎然交好。陆羽以嗜茶闻名于世,对茶道很有研究,著有《茶经》,被誉为“茶圣”。
作者介绍
《陆文学自传》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陆羽虚年29岁。唐朝作为一个繁荣的封建帝国,已经开始转向衰败,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仍然频繁地发生战争,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因为战乱,陆羽也被迫离开了家乡湖北,来到浙江一带,隐居在苕溪之畔。这样,陆羽怀着一种深重的忧患意识,追思了自己上半生的经历,表达了因遭遇坎坷而悲苦的心情,同时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关心。
背景解读
字音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1)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判断句,语气词“也”,表判断 )
(2)结庐于苕溪之湄(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苕溪之湄结庐” )
(3)常扁舟往来山寺( 省略句,“来”后省略介词“于” )
(4)故特以相赠( 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 )
文言句式
请根据课文内容,写出作者的基本情况、独特个性、苦难经历及成就。
提示:
基本情况 独特个性 苦难经历 著述成就
名羽,字鸿渐或字羽,名鸿渐,不知何许人也,貌丑、口吃 胸怀抱负,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多瞋、守信、放浪形骸,特立独行,执着,不屈从,有忧国之心,兴趣广泛,才华杰出 三岁惸露,育于寺院,执儒典不屈,历试贱务,主者鞭之,诣伶党 《四悲诗》《天之未明赋》《君臣契》《源解》《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记》《湖州刺史记》《茶经》《占梦》等
陆羽通过为自己立传,追述了自己上半生的经历,突出了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表达了自己因遭遇坎坷而内心悲苦的心情,同时也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心。
1.作者说“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这却让人觉得奇怪了。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
【答案】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性。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名和字取自《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作者的抱负和期盼,但“或云”“未知”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


2.第三段写作者的苦难经历,说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段经历的。
【答案】这段经历,在作者笔下,没有自伤自怜,只有自强自励,充分表现了这个不幸少年的超凡意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对他成年之后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有了深刻的理解。


3.作者与李齐物、崔国辅这些名人的交往对他的人生有何影响?作者为什么要记叙他所结交的名人?
【答案】他们的赏识器重、倾心结交使作者有了崭露头角、闻名遐迩的机会;他们与作者陌路相逢,却一见如故,提携、帮助了他,记叙这些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感念。
《陆文学自传》出于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作者对材料的选择非常严格,对自己的苦难身世,仅用“不知何许人也”一带而过,对“以身为伶”的经历,也是放在与积公的恩怨是非中略加点染,战乱之中颠沛流离的过程,更是完全省略。全文紧扣与自己的性格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和事来写:积公如父,但以苦难磨砺了他;李、崔陌路相逢,却一见如故,提携、帮助了他。
技法镜鉴
【即时小练】
请运用详略得当的手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母亲的血压居高不下,我怀疑是故乡的寒冷气候使然,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时间,换换水土。她来了。说也怪,她到后的第二天,血压就降了下来,恢复正常。她在春光中恢复了健康,心境自然好了起来。每天她跟我出去散步,看待每一朵花的眼神都是怜惜的。
我想让母亲在哈尔滨的日子过得丰富些,除了带她到商场购物,去饭店享受美食,去植物园看牡丹和郁金香外,还带她进剧场,到电影院。“刘老根大舞台”在哈尔滨每晚都有演出,场面很火爆。我约母亲一同去看,她说:“那东西有什么看头?就是耍嘛!”她说她受不了这个。不过她没有拗过我,有一天,我还是把她拉到了剧场。虽然不是周末,但上座率还是很高。母亲说的没错,演出一开始,演员就朝观众要掌声,有的还蹦下台,在观众席中怂恿观众鼓掌。高分贝的音乐震耳欲聋,母亲再次堵起了耳朵,一副痛苦状。


演出只到半程,当又一位演员出场后耸着肩膀嬉皮笑脸地要掌声时,母亲终于忍不住了,她几乎是用命令的口气大声对我说:“咱走吧!”我也没有料到演出是这样,赶紧跟着她出来了。出了剧场,她长吁了一口气,对我说:“怎么样?我说就是个‘耍’嘛。再坐下去,我都要犯心脏病了!”
通假字
【考点透视】
通假字指的是借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两个字的意义本来不相干,只是因为音同或音近而借用。
对接高考
1.通假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完全同音。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
(2)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
(3)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4)形近通假(特殊情况)。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
2.通假字的辨别
(1)通假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是任何音同或音近字均可通假。
(2)一般不能互假,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说乙字必定通甲字。
(3)有的字按今音读不同,但古音相同。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对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词句意义作用很大,复习时要多加留意。
【答案】D 
【解析】著:登记。需要注意的是A项中的“振”是一个通假字,“通‘赈’, 救济”。
文白对译






陆文学自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因矫怜抚爱 矫:假装
B.折其楚乃释 楚:鞭子
C.意有所适 适:往,到
D.因与之游处 游:游泳
【答案】C
【解析】A项,矫:矫正。B项,楚:木名,即牡荆,茎干带刺。D项,游:交游,往来。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常扁舟往来山寺
B.往往独行野中
C.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
D.闭关读书,不杂非类
【答案】C
【解析】C项,古义:对……有所感而心情激动;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其产生好感。其他三项与现代汉语相同。
3.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育于竟陵太师积公之禅
B.又束于寺中
C.因倦所役
D.时河南尹李公齐物黜守见异
【答案】B
【解析】B项,省略句,“束”后省略“之”。其他三项都是被动句。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因矫怜抚爱 因倦所役
B.以门人之伯主焉 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
C.此物皆己之所惜也 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D.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由是俗人多忌之
【答案】C
【解析】A项,介词,因为/介词,于是,就。B项,代词,他/句末语气助词。C项均为“助词,表判断”。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陋,而有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生多瞋。又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读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 或:或者
B.豁然不惑 惑:疑惑
C.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 宴处:闲处
D.不杂非类 杂:混淆
【答案】A
【解析】或:有人。
6.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未知孰是 ②是可忍孰不可忍
B.①号泣而归 ②泉涓涓而始流
C.①不知何许人也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D.①故楚人相谓 ②还必相迎取
【答案】B
【解析】A项,孰:代词,哪一个/表反问,什么。B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C项,何:疑问代词,什么/疑问代词,为什么。D项,相:互相/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可译为“你”。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与人为信,纵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读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又(有人说)他应承别人,答应为别人办事,即使冰雪千里,虎狼挡道,也不会延误。
(2)他在湖州苕溪边建了一座茅屋,闭门读书,不与非同道者相处,而与和尚、隐士,整日谈天饮酒。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吏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墙而至,其直身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B.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C.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D.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答案】D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即南蛮,指南方少数民族。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东南西北四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夷、蛮、戎、狄。
B.江右,古时以面朝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左”,长江之东称为“江右”。
C.长短句,和曲子、曲词、诗余等,都是词的别称。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称为“倚声”。
D.三鼓,即三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三鼓,是指23时至次日1时。
【答案】B
【解析】以面朝南为准,江左,长江之东;江右,长江以西。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整治时有作乱的湖南草寇,辛弃疾斥巨资修建营垒,招兵买马,这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有雄才大略。
B.辛弃疾如期建成飞虎营栅,向皇帝上书陈述事情经过,并呈上图纸,皇帝才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
C.虽然部属都反对,但辛弃疾还是坚持把买来的粮食的十分之三赈济信州百姓,这表现了他的仁政爱民和博大胸襟。
D.谢枋得经过辛弃疾墓旁庙宇时,听到“若鸣其不平”之声。文章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辛弃疾生前的愤激不平。
【答案】B
【解析】“皇帝才免除了对他的军法处置”与原文内容不符。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留守叶衡平素很器重他,叶衡入朝为相,极力向朝廷推荐,说辛弃疾胸怀大志,有远大谋略。
(2)当时枢府中有不乐意这样做的人,屡次阻扰辛弃疾,(但)辛弃疾反而干得更加努力,(阻扰者)最终也没能改变他的想法。
四、语言运用
12.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15个字。
所谓旷达者,就是通晓事物人情在时间中的因果,①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把现在和过去合在一起看。一般人见花开了就开心,见花谢了就皱眉,②________________;而旷达者是合在一起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把现在和将来合在一起看 ②分成二景看 ③见到花开就想到花谢
13.手机实名制已实行多年,近日记者对部分消费者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见下图。请把下图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使用转折关系的复句表述;不要出现图片中的具体数字;不得超过7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虽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消费者支持手机实名制,但仍有超过半数的消费者不支持手机实名制,还有少数消费者抱无所谓态度。






PAGE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