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8课 方山子传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①无声转玉盘②。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 ①银汉:即银河。②玉盘:指月亮。
【赏析】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升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在何处观赏月亮呢?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他既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明白畅达。他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美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东坡七集》。
作者介绍
苏轼在《方山子传》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矛盾,与他当时的政治处境有关。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谤讪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的形象折射。
背景解读
字音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判断句,……也 )
(2)何为而在此( 宾语前置句,“何为”即“为何” )
(3)呼余宿其家[ 省略句,应为“呼余宿(于)其家” ]
文言句式
阅读《方山子传》,找出文中的相关信息句,填写方山子档案:
提示: 方山子档案
原 名 陈慥,字季常
号的来历 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
家庭情况 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生平简历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然终不遇
晚年: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爱 好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本文为方山子立传,抓住方山子异于常人的特点,写他少年的意气风发和晚年的闲适安贫,突出了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同时流露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1.从课文的“鉴赏提示”可知,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其“异”表现在哪呢?
【答案】①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②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③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④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2.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答案】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突出了方山子内心的淡泊。
3.方山子的“隐”是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你如何看待这种“隐”?
【答案】示例一:方山子的“隐”是消极遁世的行为。我们不能在遇到挫折后就“看破红尘”,而应该积极应对。
示例二:方山子的“隐”不是真正的消极遁世,而是真正的旷达行为。我们也可以试着思考当自己遇到挫折,甚至觉得绝望的时候,应该如何去为自己的心灵开一扇窗。
《方山子传》中,现在的方山子与昔日的方山子判若两人,在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会勾起作者对方山子的回忆,正是这样一位报国利民的英雄,竟然落得沉沦于穷乡僻壤,终老于山谷林泉之中。朝政黑暗,世道不公,作者与方山子的际遇同等,两人同属“不遇”,所以作者在文中通过方山子前后变化的实例的强烈对比,充分表现了对宋统治者的极端不满和怨恨,虽未直言,但字里行间饱含其意。
技法镜鉴
【即时小练】
请就熟悉的人或事物,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花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对接高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答案】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答案】B [收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答案】C [“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平原郡)每年都有好收成,百姓都歌颂赵憙。
文白对译
方山子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与世相闻 ②今已显闻
B.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C.①环诸萧然 ②方山子亦矍然
D.①使从事于其间 ②使骑逐而射之
【答案】C
【解析】A项,①交往,②出名。B项,①对……感到奇怪,②与众不同的。C项,都是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D项,①假使,②让,叫。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②蟹六跪而二螯
B.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他植者则不然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①呼余宿其家 ②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A
【解析】A项,都是并列连词。B项,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样。C项,①介词,在;②介词,比。D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大概,表推测。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B.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C.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
【答案】B
【解析】A项,遗像:古义指以前留下的样子,今义指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B项,往往:常常,古今同义。C项,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D项,从事:古义指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4.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C.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
D.使从事于其间
【答案】A
【解析】A项,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的题。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终不遇 不遇:不得志
B.余既耸然异之 耸然:害怕的样子
C.使酒好剑 使酒:因酒乱性
D.方山冠之遗像 遗像:死者的相片
【答案】A
【解析】B项,耸然:惊奇的样子。C项,使酒:嗜酒。D项,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式。
6.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③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④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答案】A
【解析】①②均为“结构助词,的”。③表判断,④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
7.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项(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答案】C
【解析】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8.下面均能表现方山子的一生“侠”的特点的一项是( )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①③④⑤
【答案】D
【解析】②⑥是描述他的“隐”。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沈束,字宗安,会稽人。父侭,邠州知州。束登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徽州推官,擢礼科给事中。时大学士严嵩擅政。大同总兵官周尚文卒,请恤典,严嵩格不予。束言:“尚文为将,忠义自许。曹家庄之役,奇功也,宜赠封爵延子孙。他如董旸、江瀚,力抗强敌,继之以死。虽已庙祀,宜赐祭,以彰死事忠。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疏奏,嵩大恚,激帝怒,下吏部都察院议。闻渊、屠侨等言束无他肠,第疏狂当治。帝愈怒,夺渊、侨俸,下束诏狱。已,刑部坐束奏事不实,输赎还职。特命杖于廷,仍锢诏狱。时束入谏垣①未半岁也。逾年,俺答②薄都城。司业赵贞吉以请宽束得罪,自是无敢言者。
束系久,衣食屡绝,惟日读《周易》为疏解。后同邑沈练劾嵩,嵩疑与束同族为报复,令狱吏械其手足。徐阶劝,得免。迨嵩去位,束在狱十六年矣,妻张氏上书言:“臣夫家有老亲,年八十有九,衰病侵寻,朝不计夕。往臣因束无子,为置妾潘氏。比至京师,束已系狱,潘矢志不他适。乃相与寄居旅舍,纺织以供夫衣食。岁月积深,凄楚万状。欲归奉舅,则夫之饘粥无资。欲留养夫,则舅又旦暮待尽。辗转思维,进退无策。臣愿代夫系狱,令夫得送父终年,仍还赴系,实陛下莫大之德也。”法司亦为请,帝终不许。
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而日令狱卒奏其语言食息,谓之监帖。或无所得,虽谐语亦以闻。一日,鹊噪于束前,束谩曰:“岂有喜及罪人耶?”卒以奏,帝心动。会户部司务何以尚疏救主事海瑞,帝大怒,杖之,锢诏狱,而释束还其家。
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丧除,召为都给事中。旋擢南京右通政。复辞疾。布衣蔬食,终老于家。束系狱凡十八年,比出,竟无子。
(选自《明史·列传九十七》有删改)
【注】 ①谏垣:指谏官官署,即专职进谏官吏的办公场所。②俺答:明朝时的蒙古土默特部落。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B.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C.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D.束还父/已前卒/束枕块/饮水佯狂自废/甫两月/世宗崩/穆宗嗣位/起故官/不赴
【答案】B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文中是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是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是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答案】A
【解析】考中会试的称为贡士。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练弹劾严嵩,严嵩怀疑沈练是沈束的同族在报复他,于是命令狱官将沈练的手脚铐起来,关进监狱十六年。
B.沈束要求赐予周尚文爵位,祭祀董旸、江瀚,充分表现了他的直言敢谏。
C.沈束的妻子上书请求,希望能够代夫坐牢,相关部门也替他求情,但皇帝依然没有同意赦免沈束。
D.沈束被释放回家后,拒绝了朝廷的征召,过着清贫的生活,终老于家。
【答案】A
【解析】关进监狱十六年的是沈束。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当事之臣,任意予夺,忠勤反捐弃,何以鼓士气,激军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深疾言官,以廷杖遣戍未足遏其言,乃长系以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现在当权的臣子,任意给予或者剥夺,忠诚勤勉的官吏却被抛弃,用什么鼓舞士气,激励军心呢?
(2)皇帝非常痛恨言官,用廷杖、戍边的手段还不足以遏止他们,就长期拘囚来困住他们。
四、语言运用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现在少数媒体放着有重要新闻价值的素材不去挖掘,反倒抓住某些明星的一些逸闻就笔走龙蛇,这种做法真是令人费解。
②担任校长以来,林先生朝乾夕惕,孜孜不倦,优化了校园环境,鼓起了老师们的干劲,使全校呈现出欣欣向荣之象。
③从某种意义上讲,搞财务工作犹如坂上走丸,有一定的风险,只有精通业务,严于律己,才能“化险为夷”。
④席远丘为人孝友恬淡,通达时务。他在任十年,致力整顿吏治,发硎新试,百姓深获其利。
⑤著名作家王蒙的最新力作《得民心得天下》,对儒家经典《孟子》进行了睿智深刻的解读,再现了《孟子》的微言大义,尽展大师风采。
⑥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喊冤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罚不当罪,而是因为他认为还有其他人没有被揪出来,相比之下他觉得“不公平”。
A.①⑤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⑥
【答案】B [①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此处属对象误用。②朝乾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很勤奋,很谨慎。③坂上走丸:很快地滚动。比喻形势发展迅速或工作进行顺利。此处属望文生义。④发硎新试:像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此处属不合逻辑。⑤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⑥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指处罚过轻或过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立法上强调加重刑法,并不必然提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威慑效果,在特定条件下甚至还起着相反的作用。
B.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是否能自觉维护公共道德,遵守文明规范,是社会维持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内在保障。
C.动物园的选址和建设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国家相关法规出发,既要有利于动物生存,也要保证游客安全。
D.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能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又能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还能支持本土人才勇攀高峰。
【答案】A
【解析】B.两面对一面,“是否能”谈到的是正反两面的情况,“是……的保障”讲的是正面的情况,显然搭配不当。C.句式杂糅,“根据……出发”应当改为“根据……”或“从……出发”。D.语序不当,根据逻辑关系应该由部分到整体,由内到外,应调整为“既能支持本土人才勇攀高峰,又能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还能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