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内容概览 本单元选录四篇唐宋书信散文。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体。书信文体具有态度坦诚、表达灵活、语言自然的特点。通过学习这些唐宋书信作品并加以模仿,可以领略书信题材的广泛、内容的丰富和笔调的灵活。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王维写给好友的信。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与尹师鲁第一书》是一封朋友之间的书信。信中就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与友人娓娓而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产生心灵共鸣。
内容概览 《与微之书》是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信。白居易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的第二年写下著名的《琵琶行》,第三年写了这封信,叙述了他在九江的生活,抒发了离别思念之情。
《寄欧阳舍人书》是曾巩写给欧阳修的信,文中就碑铭写作问题深入剖析其背后隐藏的人性,体现了学术探讨的理性色彩。
学法指导 1.多朗读,逐步培养文言语感。
2.在深刻理解书信文体的基础上,模仿写作,写出真情,写出实感。
第9课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 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赏析】 此诗是王维酬赠裴迪之作,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情景交融,不仅描写了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优美景色,还刻画了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使人物和景物相映成趣,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闲居之乐以及对友人的真挚感情,体现出王维闲居辋川时内心生活之丰富及其所达到的深度。
王维,字摩洁,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山居秋暝》《过香积寺》《汉江临泛》等,诗中景色或静谧恬淡,或幽寂冷清,洋溢着作者淡淡的恬静闲逸之情。
作者介绍
王维工诗善画,在诗、画、禅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古典文学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并精通音律,他常常以画家的笔法来写诗,以音乐的旋律来表现诗,从而使他的诗歌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正如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有人认为此文也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诗中有画”。
王维于天宝三载(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他便去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时朝政由奸相李林甫把持,有才能和敢于直言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他要在山水之间寻求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以洁身自好,躲避政治风险。
背景解读
王维的辋川别业地处陕西蓝田辋谷川口一带,辋谷水由蓝田北流入渭水。辋川别业傍山临水,风景非常优美。裴迪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这一年的腊月末,裴迪在自己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这一封信给裴迪,约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
书 信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在写作上,书信有它的特点。首先,书信作为一种文体,最大的优点就是使用随意,表达灵活,议论、叙事、抒情、写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此外,内容不拘一格,可以率性而为,大到宇宙万物、国计民生,小到身边琐事,无一不可注入笔端,自然成文,流溢着性灵之美。再者,它富于抒情性,能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个性和风格,作者在写作中往往随意挥洒,尽情倾吐,能使读者如见其人。
知识链接
【秀才】汉时开始与孝廉并为举士的科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唐初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旋停废。唐宋间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论》:“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
文化常识
字音
字形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1)憩感配寺[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感配寺憩” ]
(2)明灭林外[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林外明灭” ]
(3)步仄径[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仄径步” ]
(4)携手赋诗( 省略句,句首省略主语 )
(5)倘能从我游乎( 省略句,句首省略主语 )
(6)非子天机清妙者( 判断句,“非”表判断 )
文言句式
作为一篇书信,本文在内容上有什么体现?
提示:书信是直接与接受者对话的,其所叙之事、所写之景、所抒之情都应与收信人有密切关联。作者正是做到了以二人相处的往事、以二人共赏的风景和二人相同的志趣,来吸引、说服对方。在这封信中,虽然写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像第一段记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对往昔的回忆,第三段向裴迪发出的热情邀请,总是在不断地向裴迪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这是一封约友人同游的短信,描绘了王维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冬日的萧疏清静为实景,春天的烂漫多姿为虚景,语言质朴简约,文笔淡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1.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请你找出这个词,并说说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答案】“深趣”是文眼。它包括王维笔下的江南美景,主要是冬夜清丽淡远、宁静和谐的氛围和春天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景象,还有朋友相邀的一片诚心。
2.苏轼曾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有人认为此文也饶有诗情画意,不妨说是“文中有诗,文中有画”,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为什么?
【答案】同意。本文写景之语意境深远如诗,所绘之景形象鲜明如画。
3.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答案】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全文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读来活泼明快,于清词丽句中现故山美景,于长短变化中表厚意深情。
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幽寂清冷的冬夜图中,伴以犬吠声、夜舂声、疏钟声,动静相间,明灭相应,越显出寒夜的清冷,营造出一种“静中有动”的艺术情趣。它不仅更为强烈地表现出思念之情深,而且也寄寓着不与世俗合流的人生理想,传达出一种清高恬淡的艺术趣味。
技法镜鉴
【即时小练】
请使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写一段描写夏夜景象的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悠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照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考点透视】
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对接高考
1.判断句
(1)“者……也”式,具体有“……也”“……者……也”等。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意合式,即主语与宾语之间存在着判断性质。如:“刘备,天下枭雄”“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3)虚词式,即用“为、乃、则、即、是、非”等虚词表示判断,翻译为“……是……”。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问今是何世”。
2.被动句
(1)“于”字式,格式为“动词+于”。如“而君幸于赵王”“使不辱于诸侯”。
(2)“见”字式,格式为“见+动词”等。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为”字式,格式为“为(+介词宾语)+动词”“为所”“为……所……”等。如“贤能为之用”“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若属皆且为所虏”“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4)意念式,即主语和宾语之间存在着被动关系。如“曹军破,必北还”。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条件为:A.有否定词语;B.代词作宾语。构成“否定副词+代词+动词”的基本格式。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翻译时,将代词调整到动词之后。“不余欺”调整为“不欺余”。
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条件为:A.有疑问语气;B.疑问代词作宾语。构成“疑问代词+动词”或“疑问代词+介词”的基本格式。如“大王来何操”,翻译时,将疑问代词调整到动词之后。“何操”调整为“操何”。
③用“之”或“是”作为前置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翻译时,将宾语调整到动词之后,虚词去掉。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2)定语后置句。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中心词+之(标志)+后置定语(形容词)。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翻译时,将后置定语(形容词)调整到中心词之前,去掉虚词。“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调整为“居高庙堂”“处远江湖”。
②中心词+之(标志)+后置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翻译时,将后置定语调整到中心词之前,去掉虚词。“马之千里者”调整为“千里马”。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翻译时,将后置定语调整到中心词之前。“子孙荷担者”调整为“荷担者(的)子孙”。
④中心词+而(标志)+后置定语+者。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翻译时,将后置定语调整到中心词之前,去掉“而”。“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调整为“能不易其志者(的)缙绅”。
⑤中心词+数(量)词。如“尝贻余核舟一”,翻译时,将后置定语(数量词)调整到中心词之前,没有量词的添加恰当的量词。“核舟一”调整为“一(只)核舟”。
(3)状语后置句,又称介宾短语后置句。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于+名词(代词)”后置。如“皆以美于徐公”,翻译时,将后置的介宾短语调整到谓语之前。“美于徐公”调整为“于徐公美”。
②“以+名词(代词)”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翻译时,将后置的介宾短语调整到谓语之前。“试之以足”调整为“以足试之”。
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介宾短语跟在谓语后面作补语。所以,在文言文中,是否是介宾短语后置,必须加以区分。在翻译时必须将后置的介宾短语调整到谓语之前才通顺流畅的,才能叫作“介宾短语后置”。
(4)主谓倒装句。在感叹句中,一般把谓语放在句子的前面,构成谓语前置。如“悲哉,世也!甚矣,汝之不惠”,翻译时,将主语、谓语的顺序调整过来,使其通顺流畅。可译为“这(个)社会(多)可悲呀!你太不聪明了”。
4.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夜缒而出,(烛之武)见秦伯,(烛之武)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欲呼张良与(己)俱去”。
(5)省略介词“于、以”。如”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6)省略兼语。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其)归赵”“令(军官)辱之,以激怒其众”。
翻译省略句时,要结合前后语境,准确地补出省略成分。根据前后语境可以补出具体对象的,补上具体人物或“其”;根据语境无法补出具体对象的,一般补上“人”。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截冠雄鸡志
李 翱
翱至零口①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啄且饮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②,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
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东里鄙夫曰陈氏之鸡焉。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校焉。是以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不长鸣命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由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禀精气,义而介焉者。客鸡义勇超乎群,群皆妒而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
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选自《李文公集》卷五)
【注】 ①零口:地名。②营群:寻其群体。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
【答案】(众鸡)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
【解析】翻译时要注意“奚为”“恶”“迫”等词,其中“奚为”应翻译成“为何”,是疑问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文白对译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山殊可过 殊:特殊
B.足下方温经 方:正在
C.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疏:疏远
D.轻鯈出水,白鸥矫翼 矫:矫健
【答案】B
【解析】A项,殊:很,十分。C项,疏:稀疏的。D项,矫:举,张开。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山殊可过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B.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C.都城过百雉
D.三过其门而不入
【答案】B
【解析】A项,名词,过错,错误。B项,与例句中的“过”均为动词,拜访,探望。C项,动词,超过,胜过。D项,动词,经过。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
B.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C.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答案】C
【解析】A项,古义:气候。今义: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也比喻动向或情势。B项,古义:指已入睡。今义:寂静,没有声音;肃立不做声,表示悼念。C项,古今意义均是对朋友的尊称。D项,古义:天性。今义:神秘的天意;自然界的秘密,也泛指重要而不可泄露的秘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山僧饭讫而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然是中有深趣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D.斯之不远/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答案】C
【解析】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B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介词,因为。C项,两个“然”均为连词,表转折。D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比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5.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无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山僧饭讫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思曩昔,携手赋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是中有深趣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忽略,忘记 (2)终止,完毕 (3)往昔,从前 (4)这中间,其中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正在温习经书,我不敢轻易打扰(你),(我)就独自一人去山中。
(2)此时只有我独自静坐,僮仆都已休息,常常回忆起往昔(同你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携手赋诗,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在清流旁伫立。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A项,两个“相”均为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B项,两个“发”均为动词,生长,开放。C项,第一个“临”是动词,接近,靠近;第二个“临”是副词,将要,将近。D项,两个“因”均为介词,通过,经由。
8.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了自己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实写了冬日的清丽和春天的明媚,语言质朴,文笔淡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B.第一段“故山殊可过”句埋下一条伏线,暗暗点出自己隐居的山村实在值得一游。
C.第三段用欢快流畅之笔,写色彩明快之图画,把春日的蓝田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D.第三段中,作者显示了他写信的意图,他与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以“真趣”为基础的。
【答案】A
【解析】“春天的明媚”是虚写。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高巍,辽州人,尚气节,能文章。母萧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无少懈。母死,蔬食庐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学生试前军都督府左断事。疏垦河南、山东、北平荒田。又条上抑末技、慎选举、惜名器数事。太祖嘉纳之。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特许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
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曰:“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臣又愿益隆亲亲之礼,岁时伏腊使人馈问。贤者下诏褒赏之。骄逸不法者,则告太庙废处之。”书奏,帝颔之。
已而燕兵起,命从李景隆出师参赞军务。巍复上书,言:“臣愿使燕。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帝壮其言,许之。
巍至燕,自称:国朝处士高巍再拜上书燕王殿下: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今大王据北平,取密云,下永平,袭雄县,掩真定。虽易若建瓴,然自兴兵以来,业已数月,尚不能出蕞尔一隅地。且大王所统将士,计不过三十万。以一国有限之众应天下之师,亦易罢矣。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谢罪,再修亲好。朝廷鉴大王无他,必蒙宽宥。况大丧未终,毒兴师旅,其与泰伯、夷、齐让国之义,不大径庭乎?巍白发书生,蜉蝣微命,性不畏死。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节。巍窃自负:既为孝子,当为忠臣。死忠死孝,巍至愿也。如蒙赐死,获见太祖在天之灵,巍亦可以无愧矣。书数上,皆不报。
已而景隆兵败,巍自拔南归。至临邑,遇参政铁铉,相持痛哭。奔济南,誓死拒守,屡败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经死驿舍。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一》,有删节)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
B.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
C.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
D.及惠帝即位/上疏乞归田里/未几/辽州知州王钦应诏辟巍/巍因赴吏部/上书论时政/用事者方议削诸王/独巍与御史韩郁先后请加恩
【答案】D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指古代的大学,明朝时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B.伏腊,指伏日与腊日,夏祭为伏,冬祭为腊,是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
C.太庙,指中国古代皇帝的祖庙。在先秦有不同的称谓,在秦汉时始称“太庙”。
D.洪武,即明太祖的年号。建文四年时,成祖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答案】A
【解析】明朝在太学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解读有误。汉武帝时,始置太学,明朝以后只设国子监,不设太学,在国子监里读书的学生叫太学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巍入仕以后,积极向上进言。他任职期间,先上疏开垦河南等地的荒田,后又条陈上奏抑制末技、谨慎选举等事,这些建议被太祖采纳了。
B.高巍思虑周密,行事稳妥。在削王的问题上,他主张加恩,建议皇帝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并重视对待父母的礼节,褒赏贤才,严惩骄纵不法之徒。
C.高巍虽善于辞令,却未能化解危机。在燕王起兵后,他主动请命使燕,多次面对燕王,不卑不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最终仍未能说服燕王罢兵。
D.高巍为国尽忠,死而后已。他在李景隆兵败后,启程南归,后投奔济南,誓死据守,并多次打败燕王军队。等到京城被攻陷,在驿站中自缢身亡。
【答案】C
【解析】“多次面对燕王”理解有误,原文是“国朝处士高巍再拜上书燕王殿下”“书数上,皆不报”等,说明高巍并没有多次见到燕王。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以决事不称旨,当罪。减死,戍贵州关索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披忠胆,陈义礼,晓以祸福,感以亲亲之谊,令休兵归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久,因为决定事情不符合皇帝的心意,被加罪。(皇帝)减免他的死罪,把他贬戍到贵州关索岭。
(2)(我愿意向燕王)坦露真诚,讲述仁义礼仪之道,用祸福的道理教导他,用亲奉父母的情谊感化他,让他停止进攻返回分封的土地。
四、语言运用
1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在欢迎张笃行重回母校的晚会上,主持人发言:“这套丛书,收录了多位大师的作品,张先生的作品忝列其首。”
B.父亲季尧是著名学者,儿子季舜也新晋教授,朋友真诚赞美季氏父子说:“季氏伯仲,一门双杰,虎父无犬子!”
C.为恭贺张老师乔迁新居,我送上画作,对张老师说:“学生水平有限,画艺不精,敬奉涂鸦之作,权当补壁。”
D.小李大学毕业求职,在自荐信中写道:“虽然我只有本科学历,但能力不逊于研究生,请领导任人唯贤,唯才是用。”
【答案】C [A.“忝列”谦辞使用对象错误。B.“伯仲”指兄弟,语义理解错误。D.“请领导任人唯贤,唯才是用”不符合自荐情境,也包含以贤才自诩之意,显得自高自大。]
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声调是指发音时贯穿于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不同的声调分别具有或升或降、或平或曲的变化特点,①________________。同一个人的不同的音高变化,②________________。声带越紧,声调越高;声带越松,声调越低。声带先松后紧,声音就由低变高;声带先紧后松,③________________。控制声带的松紧可以形成不同的音高,从而构成不同的声调。
【答案】①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音高(或:这种变化主要是看音高的变化) ②是由控制声带的松紧决定的(或:和控制声带的松紧有关) ③声音就由高变低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