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14课 后赤壁赋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 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赏析】 这首词为借柳絮抒情的咏物之作。上阕正面描写杨花,惜杨花之飘坠。一惜其“抛家傍路”,浪迹天涯,由物及人,称此“无情”之物却有人之情思。二惜其“萦损柔肠,困酣娇眼”,以拟人手法将杨花直喻为伤春思妇的形象。以“柔肠”“娇眼”专为形容女性娇柔情态的字眼描摹柳絮,突破咏物“不即不离”的界限而升为离形取神的境界,因为从“柳絮”本身无论如何难以体会它的“柔肠”“娇眼”是何情态。三惜其寻郎梦破。“梦随”三句兼摄杨花之像与思妇之神,写思妇怀人的空虚和怅惘。
下阕以少妇伤春抒发杨花委尘之悲恨。“不恨”两句由杨花而及落红,无论“此花飞尽”还是“落红难缀”都显伤春之意,可见“不恨”是正话反说。“晓来”“春色”六句就“抛家”“萦损”做具体描绘,伤悼杨花化作“一池萍碎”,“抛家”都碾为尘土,坠池者化为流水。杨花亦如落红一样,花落形消,魂亡无迹。“细看来”三句是点睛之笔,将落入池中点点带水的杨花,想象成点点“离人泪”,巧思妙喻,物与人、景与情于似与非似之际交融为一,达到深化无迹之境。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的秋、冬,苏轼两次游黄州赤鼻矶,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本文即为冬游之作。
背景解读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言志”,重于写景抒情、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知识链接
字音
字形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1)草木震动( 被动句,“震动”意表被动 )
(2)过临皋之下( 省略句,“过”后省略介词“于” )
(3)步自雪堂( 状语后置句,“自”是介词,应为“自雪堂步” )
文言句式
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提示:短短四句,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
2.诗人为什么在登山览景后会产生“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的感受?
提示:诗人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合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全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也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
1.文章第一段先写黄泥坂夜游,而不直接写游赤壁,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起笔不写赤壁之游,文章将时间、地点、人物作了扼要的交代之后,即用彩笔描绘黄泥坂一带的冬夜之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通过主、客、妇三方的对话,写良宵、美酒、贵宾、佳肴四美已具,因此,为夜游赤壁酝酿好了气氛。
2.分析鹤的象征意义。
【答案】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3.作者写梦见道士化鹤的这一情节暗示了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梦见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答案】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追求也未必能获得的。“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4.试从写景、抒情方面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答案】《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乐—悲—乐)
《后赤壁赋》苏轼情感的变化: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又因景物而悲,悲而长啸,又以长啸后的放任漂流、随遇而安的平静心情作为过渡,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最终归之于空。(乐—悲—空)
《后赤壁赋》不论是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相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三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溯历史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出处困境而又能超脱的人生感悟。
技法镜鉴
【即时小练】
请你写一段文字,融合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300字左右)
【解析】示例: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这时候她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天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公园的花儿草儿,树儿……柳树的枝条像绿色的长辫,随风摇曳着它袅娜多姿的身子。草儿从地缝里探出脑袋来,左顾右盼。树儿也从“睡梦”中醒来,东看西瞧才知道春天来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透视】
1.考点分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的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
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
对接高考
2.解题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或按时间顺序归纳,或按地点的转移归纳,或按时空结合归纳,或按材料性质、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要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
试题往往拟设四项对相关文意的概括与分析,构拟这类试题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要注意对常见的干扰方式的总结。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浩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戎,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
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节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 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蓘:耕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与文章内容不符。实际情况是黄贞父有意为难张汝霖。
文白对译
后赤壁赋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
B.曾日月之几何 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而上 摄衣:提起下衣
D.攀栖鹘之危巢 危巢:危险的鸟巢
【答案】B
【解析】A项,行歌:边走边唱。C项,摄衣:提起衣襟。D项,危巢: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俯冯夷之幽宫 燕巢于飞幕之上
B.二客从予 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顾安所得酒乎 顾野有麦场
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答案】C
【解析】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均为动词,跟随。C项,可是/回头看。D项,均为恰好。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答案】C
【解析】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友”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句“羽衣”为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A项,①表承接关系;②表并列关系。B项,都用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①表目的的连词,来;②用于修饰与被修饰之间,相当于“而”。D项,①用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代词,这样。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⑤曾日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答案】A
【解析】④⑤不是写景。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初一
B.今者薄暮 薄:迫近
C.披蒙茸 披:拨开
D.攀栖鹘之危巢 危:高
【答案】A
【解析】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7.下列带“然”字的四个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划然长啸 划然:忽然
B.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愁的样子
C.肃然而恐 肃然:恭敬的样子
D.戛然长鸣 戛然:形容声音响亮悠长
【答案】A
【解析】划然:拟声词,刀突然破物的声音。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A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指道士。B项,第一个“如”是“如……何”,对……怎么办;第二个“如”是动词,像。C项,第一个“顾”为动词,回头看;第二个“顾”是连词,可是。D项,都是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9.对《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赤壁还是那个赤壁,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B.《前赤壁赋》字字秋色,《后赤壁赋》句句冬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C.《后赤壁赋》登山情景可惊可怖,与《前赤壁赋》风月水光的安谧幽静形成鲜明的对照。
D.《前赤壁赋》是作者以主客对答的形式发表的一篇议论;《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的故事抒发超脱的情怀。写的都是在舟中发生的实事。
【答案】D
【解析】《后赤壁赋》所写并非实事,而是虚幻之境。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人也。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房用之尤精。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永光间,西羌反,日蚀,又久青亡光。房数上疏,先言其将然,所言屡中。天子说之,数召见问。房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是时,中书令石显专权。房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按。”房曰:“知其巧按而用之,将以为贤邪?”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因免冠顿首,曰:“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今为乱者谁哉?”房曰:“明主宜自知之。”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令房上弟子晓知考功课吏事者,欲试用之。房上中郎任良、姚平,曰:“愿以为刺史,试考功法。”石显疾房,欲远之,建言宜试以房为郡守。元帝于是以房为魏郡太守,秋八百石,以考功法治郡。房自知数以论议为大臣所非,与石显有隙,不欲远离左右,及为太守,忧惧。去月余,石显短考功课吏法于上,房竟征下狱,后弃市,时年四十一。
(选自《汉书·京房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B.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C.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D.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向之/时/诸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和《诗》《书》《礼》《论语》合称为“五经”。
B.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C.幽、厉指周幽王、周厉王,“幽”“厉”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所给的谥号。
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京房要直谏皇上,故先“免冠”以谢罪。
【答案】A
【解析】《论语》不属于“五经”,《春秋》为“五经”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房跟随焦延寿学《易》,深得其学真传,擅长预测自然灾异变化,用风雨寒温来占卜,多次预言灾异都说中了。
B.京房以灾异之说参与政事,带来了杀身之祸。他借出现日蚀等反常天象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竟被置于死地,结局不出其师焦延寿所料。
C.西羌反叛,太阳长时间昏暗无光。京房多次上奏折,预言将要出现的现象,说的情况屡次相合。天子对他十分赏识,多次召见他。
D.京房问皇上,任用贤人社会一定治理得好,任用不贤能的人社会一定混乱,这是必然的道理。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不觉醒而另外寻求贤才呢?借此来劝谕皇上。
【答案】A
【解析】焦延寿擅长预测自然灾异变化而非京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房罢出,后上令房上弟子晓知考功课吏事者,欲试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显疾房,欲远之,建言宜试以房为郡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京房结束进见出来,后来皇上命令京房推举通晓考察功绩、考核官员的弟子,打算试用他们。
(2)石显憎恶京房,想使他远离朝廷,建议皇上应该用京房担任郡守试行考功法。
四、语言运用
14.采用总分(或:分总)结构改写下面这段话。要求:①不得改变原意;②可适当添加语句;③语言要连贯。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了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象,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象,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
(示例二)诗人创造诗的形象要靠想象,读者正确地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也要靠想象。诗歌的创作与欣赏都离不开想象。
15.下面两例在词语搭配上似乎都不合逻辑,但却极富表现力。请选另一内容,写一个具有同样表达效果的句子。(形式、字数不限)
①兰圃的门锁了,却锁不住香味。
②司机流着泪跑回驾驶室,把车门狠狠地一摔,闸住了悲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宿舍的灯关了,却关不住自由的思想。
②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拧开水龙头,畅快地洗净生活的烦恼。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