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第15课 荔枝赋并序
赋得自君之出矣①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注】 ①《自君之出矣》是乐府旧题。“赋得”是一种诗体。张九龄摘取古人成句作为诗题,故题首冠以“赋得”二字。
【赏析】 首句“自君之出矣”,即拈用成句。游人离家远行而未归,表明了一个时间概念。游人离家有多久呢?诗中没有说,只写了“不复理残机”一句,令人深思:首先,织机残破,久不修理,表明游人离家已很久,女主人长时间没有上机织布了;其次,如果说,人去楼空给人以空虚寂寥的感受,那么,君出机残也同样使人感到景象残旧衰飒,气氛落寞冷清;再次,机上布织来织去,始终未完成,它仿佛在诉说,女主人心神不定,无心织布,内心极其不平静。以上,是对事情起因的概括介绍,接着,诗人便用比兴手法描绘她心灵深处的活动:“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
张九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20多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
作者介绍
在位期间,张九龄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而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和暴政局面的出现等做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以及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
张九龄在周(武则天称帝时期)长安二年中进士,官至中书令。开元十八年,转任桂州刺史、充岭南道按察使,为人刚直不阿,直言敢谏,因而也时常遭李林甫等人的排挤,其内心自然也有诸多凄苦、不快和无奈,他于此时写下《荔枝赋并序》,托物言志,借物抒发心中的块垒。
背景解读
字音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1)诸公莫之知( 宾语前置句,应为“诸公莫知之” )
(2)而固未之信( 宾语前置句,应为“而固未信之” )
(3)果之美者( 定语后置句,应为“美之果者” )
(4)孔翠于斯(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斯孔翠” )
文言句式
《荔枝赋并序》第一段为“序”的部分,意在表明写作此赋的缘由,并简单概括了赋的基本内容。那么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
提示:“况士有未效之用,而身在无誉之间,苟无深知,与彼亦何以异也?”即为不被人发现赏识,不能施展才华的文人士子鸣不平。
本文继承历来的咏物传统,选取地方特产荔枝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含蓄曲折地抒发了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既富有乡土气息,又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1.第二段写了荔枝树的哪些特点?
【答案】荔枝树的生长环境——受气于东方,生长于偏远的南方;生活习性——向阳生长,寒暑不凋;外形——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树形如盖;生活品性——不高不卑,枝干刚直。
2.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前文有什么关系?
【答案】在前文的充分描摹中展现了荔枝珍奇的基础上,写它完全可以被进献给宗庙王公,但因生于偏僻远地,山川阻隔而难于被“贵人”所知。
这段是对前文的深化,是作者言志的部分。由荔枝不被“贵人”发现赏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那些不被“贵人”发现赏识的文人士子命运的哀叹,由物及人,托物写志。
3.荔枝在价值、际遇方面,与人有着哪些相通之处?
【答案】荔枝因为不为人知而被忽视,味道因为无法比较而受到怀疑,长期不可验证,最终还是受到委屈。有的人未能施展才华,一直没有获得声誉,如果对他没有深入了解,那么他就与荔枝一样不为人所知。
托物言志是《荔枝赋并序》的主要特点。作者找到了荔枝与仁人志士的契合点,为荔枝即为遭受不公正待遇之人同情和叫屈,也是对当时社会不能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胆质疑。所以,表面写荔枝,实际写人才;表面不温不火,实则怒火中烧。就张九龄本人而言,因受李林甫等人的排挤而遭贬,对文中荔枝的命运体会是最深的,因而选择了荔枝来表情达意。
技法镜鉴
【即时小练】
运用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某一物象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怀。(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一池浮萍,青青绿绿,其中也有点点水色,无风时它像一块布平铺在塘面上,又像一块天然的青绿铜镜浮在池中。杂草和翠鸟也时不时地打扰着萍面,一漾一漾的,鱼波纹是不能不出现的,使浮萍更显得拥挤和紧张。
狂风大作,起皱折的是浮萍;弯身摆头的是杂草;早已无踪影的是翠鸟,皱折只是一刻,风稍小时,萍面又恢复了原状。尔后,又是皱折,浮动不定。有时也有鱼儿的“拜访”。风是魔鬼,杂草是细菌,然而却破坏不了它。
风后,萍面依然是完整的——除了少许的杂物。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文天祥的诗句“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啊,人生又何尝不像浮萍,平静的人生里时刻都有风浪;而风浪又蕴藏着平静的人生。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透视】
1.考点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中能力层次最高的一项,它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着眼于“推论”和“概括”。
在高考试题中,“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个考点,有时是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后两个考点,有时是很难截然区分开的。这三个考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对接高考
2.怎样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2)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3)要紧扣原文主旨,千万不能主观臆断,扭曲文意或随意拔高、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人,不苛求,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古人;还要运用辩证观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精华和局限性。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勿斋记
[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千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 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第②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第③段借对藤君追求“四勿”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文白对译
荔枝赋并序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世务卒卒,此志莫就 卒卒:勿促
B.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道扬:彰显,表彰
C.乃作酸于此裔 作酸:变作酸味
D.下合围以擢本 合围:双手合抱
【答案】C
【解析】作酸:植物生长。
2.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实乃熟 乃:副词,于是,就
B.味以无比而疑 以:介词,因,表原因
C.故微文而妙质 而: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又”
D.诸公莫之知 之:代词,它
【答案】C
【解析】连词,表转折。
3.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固未之信
A.虽受气于震方 B.何侧生之见疵
C.诸公莫之知 D.果之美者
【答案】C
【解析】A项,状语后置句。B项,被动句。C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 B.蒂药房而攒萃
C.每至季夏,其实乃熟 D.蓊郁而霮
【答案】D
【解析】A项,古义:它的实际情况;今义:连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B项,古义:芍药的子房;今义:出售药品的商店,或医院诊所里供应药物的部门。C项,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连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尔其勾芒在辰,凯风入律,肇允含滋,芬敷谧溢,绿穗靡靡,青英苾苾,不丰其华,但甘其实。如有意乎敦本,故微文而妙质。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数寸,犹不可匹。未玉齿而殆销,虽琼浆而可轶。彼众味之有五,此甘滋之不一。伊醇淑之无准,非精言之能悉。闻者欢而竦企,见者讶而惊仡。心恚可以蠲忿,口爽可以忘疾。且欲神于醴露,何比数之湘橘?援蒲桃之见拟,亦古人之深疾。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肤玉英而含津 B.未玉齿而殆销
C.故微文而妙质 D.虽琼浆而可轶
【答案】A
【解析】A项,连词,表修饰。其他三项均为连词,表转折。
6.下面的句子分为四组,完全属于赞美荔枝甘美的一组是( )
①芬敷谧溢 ②微文而妙质 ③肤玉英而含津 ④虽琼浆而可轶 ⑤此甘滋之不一 ⑥口爽可以忘疾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⑥
【答案】B
【解析】①写花香,②写木质,③写荔枝内膜,均不合题意。④⑤⑥都赞美了荔枝的甘美,符合题意。
7.下面对本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荔枝在春天开花、结果、成熟。
B.文段详细地描写了荔枝果的外形、内膜、果肉,运用的是由外到内的顺序,很有层次性。
C.文段在正面描写荔枝甘美的基础上,又用人们对荔枝的态度来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D.作者盛赞荔枝是为了托物言志,以荔枝之甘美比仁人志士之才德,抒发仁人志士连遭贬谪、正义不能伸张的苦闷和无奈。
【答案】A
【解析】荔枝的果实成熟于夏季。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暠少孤,事母甚谨。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俄入授太常少卿,三迁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患之,前后官吏不能禁止。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其风遂革。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事欲重于当时,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工部尚书李暠,体含柔嘉,识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是朝廷之羽仪。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蕃使,准式发遣。”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及还,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同往观焉。既而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相侵掠。”汉使告亦如之。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杂,难以区分,暠奏请准司勋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督。
(选自《旧唐书·李暠传》)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B.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C.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D.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答案】B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文中“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对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发达的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答案】C
【解析】“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错。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暠作为人子,非常孝顺,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因居丧过哀而骨瘦如柴。
B.文章描写了李暠的兄弟每次从东都洛阳来探访他,来往之间,州中百姓都不知道,从而侧面描写了李暠的清廉谨慎。
C.唐玄宗认为出使吐蕃,本应选派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去。但李暠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出任使节时能独自随机应答,所以派其出使。
D.李暠出使吐蕃,与吐蕃约定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双方和好,互不侵掠,为唐王朝与吐蕃边境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答案】D
【解析】“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是金城公主的建议。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像这样(过了)很多年,当地人称那些地方叫“黄坑”。
(2)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声望。多次受封后作为武都县的地方长官,不久拜为太子少傅。
四、语言运用
1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用竹子、木头制造的,是植物性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大米、玉米、小麦和小米等,所以对这些食物的味道影响不大。而且,由于是素食,氨基酸尤其是谷氨酸不多,香味也不大,所以对食物的味道影响不大。但西方人吃动物,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此才能操控、驾驭食物,如切割动物性食物。而且,由于动物性食物的谷氨酸较多,吃起来比较香,③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用金属筷子、刀叉吃饭,会让人感到食物更咸、味道更浓。
【答案】①用于操控和驾驭植物性的食物 ②相应的用的餐具以金属为多 ③所以餐具对食物味道的影响也较大
13.法律援助是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为经济困难或案件特殊的人提供无偿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公益保障制度。请根据以下法律援助流程图(部分),以援助中心咨询点工作人员的身份,向一位需要申请法律援助的农村老太太解释如何办理申请手续。要求:流程完整清晰,语言流畅,礼貌得体。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老人家,您可以先领一份申请书,按照上面的要求准备好案件情况说明和家庭收入证明,然后把申请书和证明材料交回援助中心审查,如果您的案件情况和经济情况符合援助条件,我们中心就会为您指定援助律师。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