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8课心术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18课心术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8 06:15:39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18课 心 术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赏析】 首联为谦恭之辞,登门不才为自谦,华发映金罍为颂韩。颔联又延展谦恭之意,意为不堪承受丞相邀入东阁宴饮的盛情,又愧列诸老儒于曲台。颈联言其感谢丞相的惠泽,表明丞相邀饮不但消解了佳节思乡的愁绪,而且激发了自己的“壮心”。尾联延展“壮心”:暮归后,面对寒雨反而兴奋得难以入睡,干什么呢?“自把新诗百遍开”。说写新诗,暗寓业进之意。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现在河南开封),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的文章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他。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人竞相模仿。
作者介绍
北宋中期,国势日弱,民族矛盾十分严重,来自西夏、契丹的侵略气焰日益猖獗。为求苟安,宋每年都得向契丹、西夏纳币输帛,极大地削弱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苏洵花了很大精力研究古今兵法和战例,《权书》10篇就是他系统研究战略战术问题的军事专著,本文是其中一篇。
背景解读
字音
字形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1)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判断句 )
(2)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判断句 )
(3)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状语后置句,应为“麋鹿于左兴而目不瞬” )
(4)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省略句 )
文言句式
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本文分别从治心、尚义、养士、智愚、料敌、审时度势、出奇、守备等八个方面阐述了战争的策略思想,其中包含着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也有“怀其欲而不尽”“士欲愚”之类的封建权术。

2.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示:文章的语言十分鲜明。起语多用“凡”字,使行文理直气壮;转接多“然后”“而后”“故”,语气果断斩截;排比和对偶句有十几处之多,音韵铿锵,气势不凡。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等。这些排偶句,不仅音韵铿锵,气势不凡,还极富哲理。

这是一篇军事论文。作者从将帅的自我修养,即培养智谋胆略说起,谈到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善于备战养兵才能保证百战百胜,只有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机,因势利导,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文章分别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战争的战略思想,具有一定的见解。但所谓“士欲愚”的权术思想,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文章每节自成段落,各有中心,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逻辑严密。
1.用文中原话归纳各自然段的中心,试着用自己的话连缀成文章的论证流程,具体说说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第一问:每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
第二问: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①先后不紊,由治心而养士,由养士而知势,由知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段落鲜明,井井有条,文之善变化也。②先解决思想意识的问题,再注重具体的战术和安排;先提出将帅所需的素养与条件,再论述士兵的表现与结果。


2.文中所论述的善用兵之道是什么?是如何加以论证的?
【答案】第一问:善用兵——无所顾,有所恃。
第二问:正面设喻,有恃则勇,无恃则怯;反面设喻,“有所恃”而麻痹涣散,其“所恃”将不可恃。
3.苏洵的这篇文章,闪耀着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一共探讨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答案】首先是战争中“义”与“利”的关系。其次是战争与财、力、心、气的关系。再次是战争中的阴长和暴短的关系。另外,文章还阐述了智和愚、理和势、忍和勇、静和动、尝敌和自尝等众多对立因素的关系。
作者总是从矛盾的双方着眼去思索,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使得文章所表述的战略思想,具有深邃而又实用的特点。
4.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作者的观点有哪些是值得商榷的?
【答案】①“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既然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兵的斗志,那么士兵能对正义和非正义无知吗?这种“愚兵”思想是不足取的。②“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这种论断也显得有些迂腐,有纸上谈兵之嫌,在现实作战中不应一概照搬套用,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心术》虽然各个段落独立成章,但每个段落又都在“心术”这一主题的统帅之下。也就是说无论“治心”还是“上义”以及其他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着作为主将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真可谓义聚而形散,是写作议论性散文应具备的构思思路。
技法镜鉴
【即时小练】
请写一个每个段落都在同一主题统帅之下的语段。(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
勿以好恶论断之,楚王不听信郑袖之辞而疏远屈原,自不会为秦国所吞并。
勿以好恶论断之,李存勖不宠幸伶人,重用伶官,不谈国事,自不会因一人之乱而七庙隳,为天下苍生所笑。
勿以好恶论断之,诸葛亮不听信马谡的信誓旦旦,自不会痛失街亭,一败千里,死不瞑目。
文化常识解题诀窍
【考点透视】
1.分类识记。文学常识庞博复杂,识记的最好方法是分门别类。如官名、爵名、庙号、谥号,礼仪、科举、典章制度、称谓,纪日、纪年,天文、地理、文学、历法等等。
2.联系课内。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牵引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对解题有所助益。
3.语境推断。对文化常识,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
对接高考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
文白对译






心术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谨烽燧,严斥堠    斥堠:瞭望台
B.故士皆委己而听命 委己:委托自己
C.彼将强与吾角 角:较量
D.吾抗而暴之 暴:暴力
【答案】D
【解析】暴:曝,暴露。
2.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A.故士皆委己而听命
B.使之疑而却
C.冠胄衣甲,据兵而寝
D.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答案】B
【解析】A项,连词,表并列。B项,与例句均为连词,表顺承。C项,连词,表修饰。D项,连词,表转折。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A.而后可以动于险    B.此用长短之术也
C.其贤不及孔子 D.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答案】D
【解析】D项,数词活用作形容词。其他三项与例句皆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泰山崩于前
A.此用兵之术也
B.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C.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D.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答案】B
【解析】A、C两项都是判断句。B项,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省略句。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的题。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固不在战矣
B.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夫惟养技而自爱者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知势而后可以加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答案】B
【解析】A项,动词,巩固/副词,本来。B项,均为句末语气词,不译。C项,动词,爱护/动词,吝惜。D项,名词,形势/名词,势力。
6.对下列各句在文中的含意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
——说明行军打仗要有全局战略眼光,不能贪小失大。
B.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
——意为要尽量掩盖自己的短处,使敌人发现不了而犹豫不决。
C.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用兵打仗既要无所顾忌,又要懂得利用外物。
D.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
——善于用兵的人懂得凭借和利用形势巩固自己,如果能这样做那就有多余的力量了。
【答案】B
【解析】“暴”是“暴露”的意思。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 “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 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答案】C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沛公,即刘邦。因刘邦出生在沛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又在秦末时起兵于沛,故群众立他为沛公。
C.信印,是古代一种作为凭证的印章。古代有关军事的凭证信物还有虎符、羽檄、金牌等。
D.封地是旧时分封给王室成员及大臣、诸侯的土地,土地所有者具有这块土地税收、征兵等的权利。文中张良就被封在留地。
【答案】B
【解析】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找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答案】B
【解析】“没费一兵一卒”错。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
(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
四、语言运用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撕不烂的紫菜就是塑料做的?未必如此。做成饼状的紫菜由于富含粗纤维,①____________________,且收获期较晚的紫菜韧性更强。干紫菜遇水迅速吸水变软,②____________________,其表面还会凝结水珠,二者存在本质差异。塑料原料的价格并不便宜,加上人工费,要做成以假乱真的紫菜,③____________________,造假者不会做亏本买卖。
【答案】①因此有一定的韧性 ②而塑料不仅不会吸水 ③其成本比真紫菜还高
12.12.下面是研究性学习的结构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 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研究性学习分为课题立项、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三个阶段,专题讲座、交流和指导贯穿整个过程。第一阶段后须完成开题报告,第二阶段中须研读专题文献进行观察与思考, 第三阶段后须完成论文答辩。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