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20课 兴 贤
菩萨蛮
王安石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赏析】 此词为作者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此词以精练的笔墨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词中营造出清隽秀丽、悠闲恬静的意境,以此来抒发洒脱放达之情,以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
词人描绘春景时,无典故,不雕琢,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其中有日景、夜景,有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明丽色彩,也有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的声响,而作者的形象就淡入这画面中。全词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娴雅淡泊的风格中显示出作者的才情骨力和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的词风。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诗、文、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介绍
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百万大军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习气,当时战事不断,但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澶渊之盟》。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但王安石变法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触及官场的腐败、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导致变法失败。然而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王安石在《兴贤》中提出的“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背景解读
字音
通假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1)有贤而用,国之福也( 判断句 )
(2)不责人以细过( 状语后置句,应为“不以细过责人” )
文言句式
得贤才者得天下,非知其难,而行之难矣。结合文章,从统治者角度谈谈千古英雄怀才不遇的原因。
提示:千古英雄怀才不遇,原因诸多,结合本文,从统治者方面来看,有以下几点:①统治者闭目塞听,甚至刚愎自用,不能广开言路,虚心接纳意见;②统治者求全责备;③统治者忠奸不分,亲小人,远贤臣;④统治者墨守成规,挤压了人才发挥的空间。
本文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论证了中心论点——国家的兴盛、衰亡,能否任用贤能之人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1.文章分为两段,两段之间有何内在联系?请简要分析。
【答案】文章第一段是提出并分析问题,即“为什么”,第二段是解决问题,即“怎么办”,段与段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段开宗明义,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提出“任贤”与“弃贤”的问题。接着列举商、周、两汉、魏晋以至唐代举盛衰亡的历史,用不可辩驳的具体事实,进一步说明“任贤”与“弃贤”关系着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并且语重心长地指出:“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第二段针对当前的现实,建议“君上”应当广开言路,举贤授能,亲君子,远小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充分发挥贤能的作用。
2.从技法上看,课文是怎么论证“为什么要兴贤”的?
【答案】①正反对比论证——兴贤则昌(正),反之则亡(反)。②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历史事实,以古证今。
3.联系课文,结合实际,你认为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留住人才?
【答案】在课文中,作者认为要广泛听取能人的意见,广开言路,疏远小人,不拘泥于文辞等表面的东西,不在小处苛求于人,如果能按照这样去办,就可以使国家兴盛起来。处于今天的社会,我们对人才也要开“绿灯”,给他们创设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安下心来发挥才干。同样,要重视他们的才能,让其自由发挥。
《兴贤》引用史实作为论据,先后举了商、周、两汉的兴衰作对比,并且运用人人皆知的事例增强说服力,最后一笔带到李唐,并用自己的话予以论证,可谓充分有力。
技法镜鉴
【即时小练】
使用例证法,以“磨难”为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磨难,也是一笔财富。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下狱,晚年被流放到荒芜的海南岛,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或许,正是生活的磨难将他的诗句锤炼得炉火纯青。如果他终日置身于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中,他又怎能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激昂豪迈、响彻山河的千古名句?
如果他终日置身于达官显贵、府第官场之中,又怎能超然于“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呢?饱经风霜方能凝练出首首好诗,历经磨难而壮心不已,方造就了苏轼这样一位才华盖世、后人景仰的伟大诗人。
对接高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B.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C.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D.孝宗疾浸棘/上久稽定省/谊入谏/退告宰相曰/上慰纳从容/然目瞪不瞬/意思恍惚/真疾也/宜祷祠郊庙/进皇子嘉王参决/
【答案】D
【解析】孝宗的病越来越重,光宗长期拖延不去问安,徐谊入朝进谏,退下来告诉宰相说:皇上待人接物从容不迫,但目光直视不眨眼,神思恍惚,是真的有病。应当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皇子嘉王参与决策大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宗,南宋皇帝赵昚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
C.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D.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答案】A
【解析】“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指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谊不忘职责敢于劝谏。孝宗独揽朝纲,他谏之以理;谈论乐制、出官辞行,谏孝宗、光宗以戒骄修德。
B.徐谊为民申冤备受爱戴。徽州任上,细心断案,平反冤狱,真凶得惩,全郡人都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
C.徐谊一心为政敢冒大不韪。孝宗驾崩,光宗生病,他果断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并代父主丧。
D.徐谊立场坚定不畏强权。见韩侂胄居功自恃,他告诫赵汝愚远之;韩侂胄欲拉拢他,徐谊无所畏惧并不回访。
【答案】C
【解析】“主张在神祠郊庙祈祷进迎嘉王参与决断大事”是在孝宗病重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谊以书谯赵汝愚曰:“自古人臣为忠则忠,为奸则奸,忠奸杂而能济者,未之有也。”
(2)侂胄恃功,以赏薄浸觖望。谊告汝愚曰:“异时必为国患,宜饱其欲而远之。”
【答案】(1)徐谊写信责备赵汝愚说:“自古以来做人臣子的,忠就是忠,奸就是奸,忠奸相杂却能办成大事的,还未曾有过这样的事。”
(2)韩侂胄仗恃有功,因赏赐太少渐渐心生怨恨。徐谊告诉赵汝愚说:“(韩侂胄)以后必成为国家的祸害,应当满足他的欲望而疏远他。”
文白对译
兴贤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 徒:一类人
B.博询众庶 庶:平民,百姓
C.不迩小人 迩:远离
D.跨两汉、轶三代 轶:超越
【答案】C
【解析】迩:亲近,偏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
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B.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今犹古也
C.此二者必然之势
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
D.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
【答案】C
【解析】A项,均为代词,贤能之人。B项,均为副词,如同。C项,都是代词,但代指对象不同。前者指“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后者指“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D项,均为副词,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弃贤专己而衰
②术业有专攻
B.①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
②通古今之变
C.①不责人以细过
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D.①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
②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答案】D
【解析】A项,①专凭;②专门。B项,①通用的;②探究。C项,①细小的;②小人。D项,均为方法。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
B.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C.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
D.魏、晋而下,至于李唐
【答案】C
【解析】A项,古义:才干出众;今义:一般指个人的才思和能力。B项,古义:这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C项,古今意义均为表示事情一定是这样。D项,古义:到;今义:一般用于下一句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后面的题。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虽扰攘之际 际:其时
B.博询众庶 众:众多的
C.犹有贤能若是之众 若:像
D.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 跨:超越
【答案】B
【解析】众:一般人。
6.下列有关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因为任用贤能的人兴盛,也因为不用贤能之人而衰败。这是自古而然的定理。
B.有了贤才,国家就能繁荣昌盛。商朝的兴起,就是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臣;周朝兴起时,也有与武王同心同德的十位贤臣。
C.从魏晋以后,一直到唐朝,有才能的贤人很多,不能全部列举,而这其中有的出现在兴盛的时代,有的出现在衰败的时代。
D.使用人才时,不要斤斤计较于文牍细节,不要受制于世俗之见,不要专门挑别人的小毛病,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答案】B
【解析】“有了贤才,国家就能繁荣昌盛”说法错误,作者认为任何时代都有贤才,只有任用他们,国家才能昌盛。
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接着从历史的经验当中提炼出坚实的论据。
B.第一段从当今政治现实出发,阐述了“兴贤”实际上关系着一个国家政权的稳固。
C.第一段内容列举了商朝、周朝、两汉等用人之功和选人之过,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D.文章运用事实论证,正反两面对比,说理透彻,文笔劲健。
【答案】B
【解析】第一段并没有从当今的政治现实出发,此内容应该在文章的第二段。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主没有忌讳,那么忠言直谏的言路就开通了。
(2)如果能这样实行的话,何愁不能超越两汉三代,而后达到三皇五帝的治世境界!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李昭述字仲祖,以父荫为秘书省校书郎。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为刑部详覆官,累迁秘书丞。群牧制置使曹利用荐为判官,郓州牧地侵于民者凡数千顷,昭述悉复之。以太常博士知开封县,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开封推官。坐尝被曹利用荐,出知常州,迁为三司度支判官,改河北转运使。江陵屯兵喧言仓粟陈腐,欲以动众。昭述取以为奉,且以饭其僚属,众遂定。徙湖南潭州,戍卒愤监军酷暴,欲构乱,或指昭述谓曰:“如李公长者,何可负?”其谋遂寝。昭述闻之,以戒监军。监军自是不复为暴。比去,众遮道罗拜,指妻子曰:“向非公,无噍类矣。”徙淮南转运使兼发运使,加直史馆。徙陕西转运使,纠察在京刑狱,为三司户部副使,累迁刑部郎中。陕西用兵,提点陕西计置粮草,还授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为河北都转运使。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初,六符过之,真以为堤也,及还而城具,甚骇愕。初置义勇军,人情汹汹,昭述乘疾置①日行数舍,开谕父老,众始安。宣抚使表其能,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澶州,又为枢密直学士、陕西都转运使。河北始置四路,以为真定府路安抚使、知成德军。大水,民多流亡,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计。改龙图阁学士、知秦州。谏官、御史言昭述庸懦,不可负重镇,留真定府。居四年,入领三班院,以翰林侍读学士知郑州。未几,知通进银台司,判太常寺,复领三班,累迁尚书右丞。从袷享致斋于朝堂,得暴疾卒。赠礼部尚书,谥恪。
(节选自《宋史·李昭述传》)
【注】 ①疾置:古时为供紧急传递公文的使人途中停宿、换乘马匹等而设置的驿站。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B.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C.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愈旬而就
D.河决澶渊/久未塞/会契丹遣刘六符来/乃命昭述城澶州以治堤/为名调兵农八万/逾旬而就
【答案】C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士院,官署名,掌起草任免将相、号令征伐等机密诏令,并备皇帝顾问,宋称翰林学士院。
B.转运使,主管运输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宋时该职曾为一个地区实际上的最高行政长官。
C.遮道,又称“拦路”“借留”,典出东汉寇恂,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D.致斋,指精致的书斋学舍,内含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茗香绕竹,无不精致,文化韵味浓厚。
【答案】D
【解析】致斋,此处指行斋戒之礼以致敬。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昭述子承父荫,累迁高官。他先承父辈官爵出仕,后经皇帝召试赐进士出身,凭借自己的才华和不懈努力,最终升至尚书右丞,死后追赠礼部尚书。
B.李昭述恪尽职守,关注民生。他在担任群牧制置使属下判官时,郓州官员随意扩大官邸用地,侵占当地百姓良田,李昭述把这些占地全部返还给百姓。
C.李昭述德才兼备,深孚众望。他巧妙处理江陵屯兵因库粮陈腐打算闹事的事件,凭借自身的长者威望消除了潭州戍卒的暴乱计划,离任时戍卒罗拜相送。
D.李昭述善掌大局,政绩显著。朝廷刚设置义勇军时,人心动荡不安,他换乘驿站马匹,不顾疲劳日行百里,劝谕父老,安定众心,后被举荐,深受朝廷重用。
【答案】B
【解析】“扩大官邸用地”错,原文中的“牧地”不是地方长官官邸用地,而是牧场用地。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昭述取以为奉,且以饭其僚属,众遂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水,民多流亡,籍僧舍积粟为粥糜,活饥民数万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李昭述把从仓库中取出的粮食作为俸禄,并用库粮做饭让僚属们吃,众人于是安定下来。
(2)当地发大水,很多百姓流离失所,昭述借助僧舍存粮做成稀粥给饥民吃,使几万饥民存活下来。
四、语言运用
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国少数民族的竹乐器中,①__________________,既有横笛,又有竖笛;既有长笛,也有短笛。②__________________,笛子既有用嘴吹奏的,也有用鼻子吹奏的。用途广泛,既可单独吹奏乐章,也可用来伴奏;既可用于恋爱场所,也可用于宗教场所。总之,③__________________,对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发挥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答案】①竹笛(笛子)形制多样 ②吹奏方法不一 ③竹笛是少数民族重要的乐器
14.请为下面的漫画写一个标题(不超过5个字),并点明漫画寓意(不超过6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标题:奴隶(奴仆、附庸、手机的奴隶等)
寓意:讽刺人们已经成了手机的附庸(奴隶),它可以离开你,但你离不开它。我们以为自己可以主导生活,但实际上我们只是习惯了被手机掌控。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