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道家第5课逍遥游齐物论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道家第5课逍遥游齐物论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粤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8 06:20:51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第5课 逍遥游 齐物论
送李中丞归汉阳
[唐]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①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②。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③。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注】 ①驱:统帅。②旧业:在家乡的产业。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③三边:指汉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轻生”句意为舍身为国,出生入死,只有随身宝剑知道。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以深挚的感情颂扬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忠勇精神和所建的功绩,对老将晚年罢归流落的遭遇表示了无限的同情。诗的前六句都是刻画老将形象的,用语豪壮,如“曾驱十万师”“独立三边静”,老将的神威形象表现得非常突出有力。“轻生一剑知”则是表现老将如何舍身为国,英勇奋战。尾联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情调悲怆,感人至深。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二、相关知识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七篇文字为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为其弟子们所写,或者为庄子与其弟子合著。“内篇”“外篇”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杂篇”或为后来学者所写。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一词多义
(1)志
①《齐谐》者,志怪也。(记载、记录)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志向)
③博闻强志。(记住)
(2)穷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尽)
②穷发之北,有冥海者。(“穷”与“发”连用,不毛之地的意思)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寻究根源)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完结)
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⑥穷巷陋室。(僻、荒)
(3)致
①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追求、使……到来)
②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
③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送,送达)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⑤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招致,招集)
⑥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趣)
⑦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得)
(4)胜
①若胜我,我不若胜。(胜利,取胜)
②此时无声胜有声。(胜过,超过)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美好)
④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受得住)
⑤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完)
⑥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盛大)

(5)然
①虽然,方生方可。(这样)
②恶乎然?然于然。(对的,正确)
③栩栩然胡蝶也。(……的样子)
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但)
⑤沛公然其计。(认为……是对的)

(6)适
①适得而几矣。(至,达到)
②自喻适志与。(舒适,满足)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④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才,刚才)
⑤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
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2.判断句
①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③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
④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也”表判断)
⑤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也”表判断)

3.状语后置句
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②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圣人“以是非”和之而“乎天钧”休)
③使同乎若者正之。(使“乎若者”同正之)
4.宾语前置句
①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背负青天而莫夭阏“之”者)
②之二虫又何知!(之二虫又知“何”)
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以“奚”之九万里而南为)
④奚以知其然也?(以“奚”知其然也)
⑤彼且奚适也?(彼且适“奚”也)
⑥若胜我,我不若胜。(若胜我,我不胜“若”)
⑦吾谁使正之?(吾使“谁”正之)


5.省略句
①翱翔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翱翔“于”蓬蒿之间)
②众人匹之。(省略介词“于”,众人匹“于”之)
1.怎样才能实现“逍遥游”?
答案: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致,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而只有“至人”“神人”“圣人”——那些道德修养极高的人,才能做到。
2.“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在我们生活中应怎样实现逍遥游?
答案:“逍遥游”的境界——无所待,是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种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眼里,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但是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因此在我们生活中,尽量做到一切顺乎自然,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那就是“逍遥游”。
3.庄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悟道?
答案:认识事物,用的不是自己的成见,而是外物的本性,“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因是已”,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庄子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悟道。
4.结尾用庄周梦蝶这个事例说明什么道理?
答案: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本是“物化”,又哪里有区别?其实天地一指,万物一马,没有什么不同,所以以庄周梦蝶来说明物我通一的道理。

5.简单阐述“齐物论”的中心思想。
答案:“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的,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1.课内名言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2.精彩语段
浪漫庄周
提到“浪漫”,总是不经意间想到诗仙李白,可读过《庄子》后,却又让我有感于庄周的浪漫。
读庄子的文章,仿佛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甚至那些古怪的事物,都能在庄子的妙笔下生花。看似荒唐,实则令人深思。
把好友间的争辩比作匠石“运斤成风”砍掉郢人鼻上的灰土,这种前后不搭的比喻也只有浪漫的庄周才写得出来,而郢人“立不失容”,让人在这天外奇谈中不禁拍案叫绝。在《逍遥游》中,我们看到了不知其几千里的鹏,渺小的蝉、学鸠,长寿的冥灵、大椿、彭祖,短命的朝菌、蟪蛄,千差万别的形象令人目不暇接。在不断的对比中,引出了庄子心目中的人生最高境界——至人、神人、圣人。这一切似真似幻,似实似虚,仿佛镜中月,又似水中花。其中的奥秘,也许只有那个浪漫的庄子才能体会吧!

一部《庄子》,让我看到了那个独特的庄子,又让我看到庄子浪漫背后的孤独。试问:有谁能像庄子那样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又有多少人能读懂庄子“无端崖之辞”后的一把辛酸泪?庄子是浪漫的,他用奇异的手法描绘出一幅逍遥的图画;庄子是孤独的,在黑暗中,他一个人独行,一个人呐喊。
浪漫庄周,在《庄子》这部书中,更在每个人心里。
庄子的追求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题记
读庄子,我们往往会感到一种无可比拟的玄妙,这种玄妙中隐藏的是一种说不出的哲理。然而细细品读,仿佛又会有一种新的体会。是的,这便是平淡、清白的人生,这便是庄子的追求。
几千年来,无数王侯将相在繁华落尽的嗟叹中散落于滚滚红尘。而庄子却逍遥世外,参透大自然的无穷。他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那淡淡的清白。
当惠子唯恐庄子夺其相位而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时,他却淡淡一笑,向惠子讲述鹓刍鸟和鸱的故事,表明了自己不贪恋世俗高官厚禄的志向,这种做法令我钦佩。春秋战国时期,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庄子的机会来了,但他却已经心灰意冷。他早已看破了红尘,看破了世俗尔虞我诈的丑恶嘴脸。于是他选择超脱物外,去追求无功、无名的人生境界。
当一种美,美得让人无所适从,也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一种追求,高得让人无法触及,也只好仰之叹之,梦之惜之。“安于平淡,乐于清白”,也许庄子的追求就是这么简单。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庄子一双澄澈的眼眸,却让我看到了一种超然的处世态度。濮水边上庄子的翩然离去,留给我们的与其说是一抹平淡,不如说是一种思考。
平淡如庄子,便没有什么不可逾越;宁静如庄子,便没有什么不可触及;清白如庄子,便没有什么不可舍弃。蓦然回首,《逍遥游》中那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再次回响在耳畔,清澈,开阔。
寻访庄子
语文老师说,“庄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哲学博大精深,玄虚奥妙”。我于是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情穿过时间隧道来寻访这位得道高人。“呼”的一声来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院子,想必这就是庄子的住处了。
我轻轻地叩响门扉,里面没有人。他大概出去了吧。我千里迢迢赶来想与他共探生命的本质,他却不在,真是可惜。
我独自在院子里转悠,一种幽雅淡远的气息飘散在透明的空气里。莫非这就是庄子超脱世事的态度?可为什么却见不到他的一点痕迹,难道是我走错了地方?正当我迷惑之时,一阵甜美的声音传来:“这正是庄周的住所!”转头望去,一只美丽的蝴蝶已经轻盈地落在我肩上。我突然想起了“庄生晓梦迷蝴蝶”。“就是庄子笔下的蝴蝶吧?”“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我们在林间嬉戏大笑,让后人困惑了很久,庄周记忆里那么多飞翔的感觉便是我给予的。他留下的是自己,带走的却是我。只有我们知道,变即是不变,不变即是变;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一切的变以不变为参照,一切的有又是以无为起点。”说完,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一恍神便消失在我的视野。也许庄子真的就是只蝴蝶,在天上人间,轻快地舞翅。
正当我低头沉思,天空忽然阴沉下来。抬头一看,不禁大吃一惊。真不愧“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鹏抖抖翅,落下些羽毛,低头俯视我。“我的翅膀遮掩了你的视野,你无法将我看全。嘲笑我吧,嘲笑我的硕大无比,就像我嘲笑你的渺小。但这无关紧要。人们无法忍受蜩与学鸠的浅陋无知,却忘了自己同样那么浅薄。庄周并不是什么圣人、神人,神人和圣人只是渴望自由,渴望远离尘世,然而他终究是凡人,必须担当起为人子为人兄的责任,因此他在生活中苦恼,在现实中徘徊。”语毕,天空豁然开朗,阳光活泼地洒满了整个院子。
我看着院子里的生灵,发现自己早已在和庄子进行自由欢畅的心灵叙谈。
真的没有谁读懂他,就像读不懂自己?就像读不懂生与死?动物们不说话,只专注于自己的快乐,也许它们懂他。庄子在乱世中,在高山顶峰弹奏着自己的狂想曲,歌唱着心灵的声音。他把憧憬和哲理留给了我们。偏激不是他的笔锋,冷僻不是他的个性,荒谬也不是他的特征,而是我们被世俗包裹的眼睛和心将他误读了。
“一个事物不见了,他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这个世间。一切没有消失,所以一切也未存在过。”我猛然发现,我犯了一个多么可笑的错误。既然这样,我为何还在这傻傻地等庄子回来,他的家是天,是地,是海角,是天涯。他生活在世上的任何一处,他已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中了吧!我终于明白,我叩开的不仅仅是一扇门,而是往返于两千多年的神游,虽然我没有见到庄子,但那又何妨?我与庄子的心灵已经交融在一起了。

【简评】 庄子,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然而在作者的笔下,庄子充满了人性的灵动和哲学的色彩,作者感受到了庄子内心的萧瑟与悲凉,也读出了庄子的逍遥与飘洒。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解读庄子,显示了其写作功底。






逍遥游 齐物论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
B.《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志向
C.此大小之辩也 辩:辩说
D.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适:到达
【答案】D [A项,奋发的样子。B项,记载。C项,区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虽然,犹有未树也 栩栩然蝴蝶也
【答案】C [C项“则”:连词,“那么,就”。A项“之”: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项“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项“然”:代词,“这样”;助词,“……的样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犹有未树也 B.众人匹之
C.腹犹果然 D.昔者庄周梦为蝴蝶
【答案】D [D项“昔者”:过去。A项“虽然”,古义:虽然这样,是两个词;今义:连词,一个词,用于上半句,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甲事而不成立。B项“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C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表示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副词,或表示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奚以知其然也?
C.之二虫又何知!
D.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
【答案】D [D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晏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千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朝菌不知晦朔
②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③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B.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C.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答案】A [①②农历每月最后一天。③长。④身高。]
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小知不及大知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有冥海者,天池也 ④且适南冥也
A.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也不同。
B.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也相同。
C.①与②的用法不同,③与④的用法相同。
D.①与②的用法相同,③与④的用法不同。
【答案】D [①②“知”通“智”。③深。④“冥”通“溟”。]
7.翻译下列句子。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彭祖如今因为长寿特别闻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也很可悲吗?
(2)飞翔在飞蓬和蒿草之间,这已是飞翔的最高限度了,可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使我与若辩矣    辩:辩论
B.若果是也 果:果真
C.则人固受其黮暗 固:原本
D.恶能正之 恶:不好的
【答案】D [恶:怎么。]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使我与若辩矣
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B.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我不若胜,若果是也
我与若不能相知也
D.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
则与一生彘肩
【答案】B [B项“其”:助词,表选择语气,“是……还是……”。A项“若”:代词,“你”;动词,“好像”。C项“也”:语气词,“吗”;语气词,表陈述语气。D项“与”:连词,“和”;动词,“给予”。]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同乎若者正之。
A.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B.定乎内外之分。
C.彼且恶乎待哉!
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答案】B [B项与例句的“乎”相当于“于”的用法。A项为句末疑问助词,“吗”。C项为句中语气助词,不译。D项用在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①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②,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③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 ①诋訾:毁辱,诽谤。②属书离辞:属书,连缀文辞;离辞,犹“摛辞”,铺陈辞藻。③洸洋,犹“汪洋”,形容文辞宏赡,议论恣肆。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学无所不窥      窥:涉猎,研究
B.衣以纹绣 衣:衣服
C.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 恣:放纵无羁
D.养食之数岁 食:读sì,喂养
【答案】B [衣:动词,穿衣。]
12.下列各句中与“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D.吾闻言于接舆
【答案】B [例句与B项都是判断句; A项是宾语前置; C项是状语后置,也是被动句; D项是状语后置。]
1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庄子著作内容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B.庄子写的一些文章,空设言语,没有实事。
C.庄子用“郊祭之牺牛”作比,说明自己只要到了楚国,就会被楚国治罪。
D.从庄周拒绝楚王聘任,可以看出庄子拒绝功名利禄、追求自由的精神。
【答案】C [C项中“说明自己只要到了楚国,就会被楚国治罪”不当,庄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不想让自己受国君束缚甚至成为统治者的牺牲品。]
1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用他。
(2)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
(3)我终身不做官,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参考译文: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然而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渔父》《盗跖》《胠箧》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表明老子的学说思想。《畏累虚》《亢桑子》一类的文章,都空设言语,没有实事。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难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人起,都无法重用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让他出任国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大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小水沟里身心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束缚。我终身不做官,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18题。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yǔ)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曰:“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
(《庄子·大宗师》)
15.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色若孺子(妇女)
B.恶!恶可(不)
C.亦易矣(容易)
D.已外天下矣(遗忘)
【答案】A [孺子:孩童。]
16.与例句“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安时而处顺
B.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
C.七日而后能外物
D.吾犹守而告之
【答案】B [B项和例句同属转折关系,可译为“却”。A项,连词,表并列关系; C项,相当于“以”; D项,连词,表顺接关系。]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的岁数很大了,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这是什么缘故呢?
(2)灭绝生命的东西没有死,产生生命的东西就没有生。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
【答案】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
参考译文: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你的岁数很大了,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这是什么缘故呢?”(女偊回答)说:“我得‘道’了。”南伯子葵问:“‘道’可以学习而得到吗?”(女偊回答)说:“不!怎么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学习‘道’的人。卜梁倚有圣人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虚淡的心境,我有圣人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明敏的才气。我想用虚淡的心境来教导他,恐怕他果真能成为圣人呢。(即便)不是这样,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具有圣人才气的人,应是很容易的。我还是持守着并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后能遗忘万物;既已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身的存在;既已遗忘存在的生命,而后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能够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彻,而后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后就能超越时间的界限;既已能够超越时间的界限,而后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灭绝生命的东西没有死,产生生命的东西就没有生。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作‘撄宁’。撄宁的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南伯子葵又问:“你是怎么得‘道’的呢?”(女偊又回答)说:“我从副墨(文字)的儿子那里听说的,副墨的儿子从洛诵(记诵)的孙子那里听说的,洛诵的孙子从瞻明(目视明晰)那里听说的,瞻明从聂许(附耳私语)那里听说的,聂许从需役(勤行不怠)那里听说的,需役从于讴(吟咏领会)那里听说的,于讴从玄冥(深远虚寂)那里听说的,玄冥从参寥(高旷寥远)那里听说的,参寥从疑始(迷茫而无所本)那里听说的。”
三、语言运用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①________________,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②________________,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地看见贫乏的自己。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很没意思,再无聊的消遣都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③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答案】①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 ②实际上内心极其空虚 ③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
20.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给“拍客”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字。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眼界开阔,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择取社会“热点”,用手机、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拍下图像或视频,用来表达对百姓生活和人文历史的理解与思考,然后以发送彩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上传到网络进行分享、传播。他们被称作“拍客”。成为“拍客”,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妇孺皆可,老少咸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拍客是互联网时代利用数码设备拍摄图像或视频,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的人。






PAGE



- 7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