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第9课 谋攻与虚实
[双调]大德歌 秋
[元]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①。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②。秋蝉儿噪罢寒蛩③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④。
【注】 ①便做:就算,即使。陈抟: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名“希夷先生”,曾修道于华山,常一睡百日不醒。这句是说思人心切,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②扑簌簌:流泪的样子。③蛩:蟋蟀,又名促织。这句是说:白天秋蝉不断地鸣叫刚罢,蟋蟀接着在夜间又叫个不停。④淅零零:形容雨声。
【赏析】 这首曲子写的是少妇的烦恼,是因为“人未归”而引发的。开头三句写风、写雨、写长夜不眠,由景入情,直入怀抱。“飘飘”“潇潇”双声叠韵,音韵悠长,倍增空寂之情。四、五句写女主人公愁苦情状。“扑簌簌泪点抛”就是对这位女主人公的悲凉心境的具体展现。在准确地捕捉这一典型细节以后,留下空间让读者想象补充,其闺房幽情在充实中越发空灵。最后两句继续写景。一切景语皆情语,蝉噪蛩鸣,雨打芭蕉,进一步凸现女主人公愁苦的心境。此曲以大自然的秋声写人物心灵的感受,声情并茂,直率中见委婉,委婉中情更真。
这首曲子从秋景写起,又以秋景作结,情景相生,交织成篇,加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或《吴孙子兵法》,约成书于公元前496至前453年间,是孙武在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前人的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全书共分十三篇,书中包括丰富的军事思想,对有关战争的一系列问题均有精辟的见解,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规律。
二、相关知识
《孙子兵法》是我国迄今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它构筑了一个精美恢宏的军事学说体系,影响了后世军事学说发展的方向,在传统军事学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孙子兵法》的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它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把战争推到了国家大事的首要位置。既认识到战争的重要性,又决不轻言战争,是《孙子兵法》对待战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孙子兵法》自问世起即被尊为“兵经”,它不但对中国的军事理论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唐代,《孙子兵法》便传入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等国,并出现了不少注疏之作。1772年,法文版《孙子兵法》在巴黎出版,开始了《孙子兵法》在西方的传播。时至今日,《孙子》一书已以近三十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
三、内容概要
全书共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第一《始计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进行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孙武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有五项,就是“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对这些条件分析清楚了,就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
第二《作战篇》,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因为出兵打仗要耗损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久了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财货枯竭,别的诸侯国就会乘机进攻。
第三《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地强迫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武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孙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光辉思想,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
第四《军形篇》,论述用兵作战要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兵势篇》,论述用兵作战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善于利用这种迅猛之势。
第六《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采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怎样才能做到避实击虚呢?第一,要使我方处于主动地位,使敌方处于被动地位,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够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击敌人兵力空虚之处。第三,要集中自己的兵力,并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造成战术上的我众敌寡。
第七《军争篇》,论述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孙武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必须熟悉地形,必须使用向导,查明情况;其次,必须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再次,要求指挥正确,机动灵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第八《九变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孙武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名言。
第九《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问题,还论述了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处置办法,还论述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办法。
第十《地形篇》,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着重论述深入敌国作战的好处。
第十一《九地篇》,论述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第十二《火攻篇》,论述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
第十三《用间篇》,论述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孙武十分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这是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军队可以依靠间谍提供的准确情报而采取有效的行动。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因间,就是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为间谍;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国的官吏为间谍;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的间谍来为我所用;所谓死间,就是故意对外散布虚假的情况,让敌方间谍知道,然后传给敌方;所谓生间,就是派往敌方侦察敌情以后能亲自回来报告的间谍。
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他在兵法中经常运用当时吴、越两国冲突的战例,有针对性地阐述,他在兵法中自比商朝开国大臣伊尹和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希望辅佐吴王建立统一王朝。
2.一词多义
(1)兵
①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军队,士兵)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兵器,武器)
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争,军事)
④故上兵伐谋。(用兵的策略)
⑤左右欲兵之。(以兵器杀人)
⑥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2)殆
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危困)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③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大概,恐怕)
(3)引
①是谓乱军引胜。(引发,导致)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挣脱)
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举起)
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⑤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牵拉)
2.判断句
①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也”表判断)
②此谋攻之法也。(“也”表判断)
③夫将者,国之辅也。(“者……也”表判断)
3.状语后置句
行于无人之地也。(“于无人之地”行也)
4.被动句
①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拔”,被攻占)
②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于”表被动)
1.孙武的“全胜”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有什么意义?
答案:“全胜”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表现了孙武突破战争本身胜负的局限,对战争的目的和本质有深刻理解。这是一种优秀的战略指导思想。
2.评价作者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主张,并谈谈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答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作者认为在战争中谋攻的前提,他的这一结论是科学的,他指出了对战争规律的学习和运用过程,同时,也指出了通过认识客观规律的发展,人们就可以决定行动,打击敌人,取得胜利。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了解自己,了解对方,才能做到从容淡定。在学习上,对于如何实现学习目标,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难题等,也须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才能“百战不殆”。
3.怎样才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答案: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方法:一是利诱,“使敌人自至”;二是形人而我无形,避敌击虚,“行于无人之地”“攻其所不守”,这就是无形无声,做到无形无声,才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三是掌握“我欲战而敌不战”时的作战策略,战争时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战与不战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须有相应对策,这样才能掌握战争主动权。
1.课内名言
(1)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2.精彩语段
(1)当瘦小的钥匙战胜坚固的铁杆打开了大门,铁杆十分不解地问钥匙原因,钥匙幽默地回答“因为我了解他的心”时,我想到了那个成语:知己知彼。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虽说这话出自兵法,在这和平的年代似乎不受用,但如果我们能做到知己知彼,那么做事便会事半功倍。
(2)总之,审知彼己强弱利害之势,虽百战实无危殆也。只要每个人做事时都遵循这一原则,那成功的大道就会离我们不远,这也会有助于我们办事,考虑更加全面,并更多地享受其中的乐趣。
为生命备好行囊
以富有弹性和精力充沛的思想去追逐太阳步伐的人,白昼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永恒的黎明。
——梭罗
在一百万个生活着的人之中,只有一人能清醒地足以服役于智慧,因为他以经验为参谋、以艰辛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在行将起程的起跑线上,准备好了面对旅途中苦难与挫折的勇气、毅力、智慧、信仰和决心;在一亿个人之中,只有一人能诗意而神圣地活着,因为他以心灵映射万家,以诗情感怀尘世,以知识与阅历发掘生活本身的财富,在人生的发令枪即将打响之际,他的行囊里已经准备好了开创未来的自信、感恩、虚怀、度量与诗情画意。
“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至百里者,宿舂粮;至千里者,三月聚粮。”鹏之徙于南溟,因为有垂天之翼与六月息,以及一颗高飞的心;上古之大椿,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因为准备了遒劲盘错的根系、生生不息的精神以及一颗长寿的心……里尔克用坚强与寂寞的心去准备自己苦难的成功,“坚强而忍耐地生活在任何一处无情的现实中。”他这样对自己说。于是,寂寞与坚强使他的成长得以在一种简洁、自省的状态下无声无息地发展,不知不觉地壮大。他说,寂寞是一种必须付出的代价。于是,他用寂寞武装自己,使心灵与身躯得以抵御一切挫折与打击,向世人诠释了“不经历苦难的救赎是肤浅的,不经历寂寞的成长是乏味的”,让世人看到了他伟大的作品与人格本身的崇高。
梭罗用瓦尔登湖蕴寓的哲思准备了人生的拼搏与跋涉,“人与国家一样,需要适当宽广与自由的边界”,他在瓦尔登湖畔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在美国文坛日趋衰竭的时候,他用自然的深意充实着自己的灵魂,用瓦尔登湖的魅力准备一次全新的搏击。“不要去模仿别人”,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与真正伟大的大全和唯一发生一种联系。“他是一个负重者”,他探索着希望之根与思考之根,于是美国文坛才得以在他充分而精心的准备中脱离欧洲母体,重新获得断乳后的蓬勃生机……
用心去为未来准备吧,带上一颗坚韧与感恩的心,用坚强与智慧武装自己,这样,才能穿越荆棘,窥见天堂的奥秘!
【点评】 生命的跋涉不仅需要路途中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准备一颗拥有坚强、智慧的心,唯其如此,方能“穿越荆棘”,采摘到生命中的玫瑰,领悟人生的真谛。文章跳出了流行的“文化作文”模式,所引材料和自我思考已经完全融为一体,相映成趣,映射出文章鲜明夺目的思辨光芒。
作者不就事论事,而是结合《逍遥游》《瓦尔登湖》中蕴含的哲思和梭罗、里尔克锐利的人生感悟来探寻准备的重要性,从而从根本上阐明该如何为人生准备的道理。作者的思考功力和文学素养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文章文笔老辣成熟,甚至有点深奥:这些正是不同于一般作者的地方,也是其魅力所在。
中学生能有这样较深沉、老成的笔墨,阐述自己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其思想深度超出一般就事论事的水平,较为难能可贵。
全文集中表露跋涉于人生路上的精神准备,即要用“心”去准备经历苦难、寂寞与挫折,有自己对“生命行囊”的洞察与感悟。较丰富的知识材料的运用渗透着作者关于“成功与准备”这一命题的解读,折射出作者“学”与“思”结合的能力。
谋攻与虚实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屈:使……屈服
B.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兵:兵器
C.敌则能战之 敌:匹敌,相当
D.辅隙则国必弱 隙:缺漏
【答案】B [兵:军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谓縻军 縻:羁縻,牵制
B.是谓乱军引胜 引:引入,引进
C.以虞待不虞者胜 虞:预料,准备
D.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御:制约,牵制
【答案】B [引:导致。]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善用兵者 夫将者,国之辅也
B.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 十则围之
C.必以全争于天下 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
D.五则攻之 辅周则国必强
【答案】D [D项“则”:连词,表顺承,“就,那么”。A项“者”:代词,“……的人”;助词,“者……也”表判断。B项“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他”。C项“以”:介词,“用”;固定词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以”。]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A.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B.则军士惑矣
C.故敌佚能劳之 D.辅周则国必强
【答案】C [C项与例句都为使动用法。A项为名词作状语。B项为意动用法。D项为一般动词。]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1)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2)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行千里而不劳者 劳:觉得疲劳
B.守而必固者 固:稳固
C.故能为敌之司命 司:主管
D.乖其所之也 乖:乖顺
【答案】D [乖:背离。]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善:善于
B.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至于:达到
C.敌虽高垒深沟 虽:虽然
D.画地而守之 画:画线防守
【答案】C [虽:即使。]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攻其所不守也 某所,而母立于兹
B.攻而必取者 侣鱼虾而友麋鹿
C.故能为敌之司命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D.乖其所之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
【答案】D [D项“之”:均为动词,“到,往”。A项“所”:代词,“……的”;名词,“地方”。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C项“为”:动词,“成为”;介词,“被”。]
8.下列对原文理解、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子认为“行于无人之地”是要走敌军不走的道路,“攻其所不守”是要去攻打敌军不防守的地方,这样才能做到“无形、无声”,取得胜利。
B.孙子认为,打仗要“形人而我无形”,避敌击虚。
C.孙子认为,“我欲战而敌不欲战”时,要攻打敌人所必须救援的地方,即使敌人的防守较好,他也要出来与我战。
D.最后孙子认为,敌我双方的情况不断变化,在战与不战的问题上,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答案】A [“行于无人之地”是指敌人不知道,“攻其所不守”是指敌人没有预料到。]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指导战争的法则是,使敌国全国屈服是上策,其次是击破敌国;使敌军全军屈服是上策,其次是击溃敌军。
(2)不与敌人交战而使敌军屈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3)进攻而使敌人不能抵御的,是冲击他虚弱的地方;退却而使敌人不能追到的,是迅速得使他追不上。
二、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 ”对曰:“可。”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 ”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 ”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斧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用其次为队长(任用)
用之所趋异也(因为)
B.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通“贰”,不专心)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C.既已明而不如法者(按照)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像)
D.趣使使下令(通“趋”,急忙)
趣舍万殊(通“取”)
【答案】B [第一个“而”,你们的。]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说明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的一组是( )
①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②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 ③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 ④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⑤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 ⑥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
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答案】C [①能说明其“好其言”,不能说明“不能用其实”,④说明其“能用其实”,⑥不能说明“不能用其实”。]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武以所著兵法求见吴国国王阖闾,吴王让其用一群女子来小试一下练练兵,结果失去了自己宠爱的两个妃子。
B.军法纪律已经宣布完了,孙武便陈设斧钺,当场重复了多遍。然后用击鼓指挥她们,妇女们总是放声大笑,不得已,经吴王阖闾同意,将两个女队长推出斩首示众。
C.孙武任用地位在两贵妃之下的人担任队长,再次用鼓声指挥她们操练。妇女们向左向右向前向后,跪下起立都符合军令要求,没有再敢出声嬉笑的了。
D.吴国往西破了强大的楚国,攻入郢都,往北威震齐、晋两国,名声显扬于诸侯国间,这些都离不开孙武兵法。
【答案】B [“经吴王阖闾同意”纯属无中生有,与原文意思也完全相反。]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要领讲得不明白,军法讲得不清楚,这是将领的过错;既然已经讲明白但仍不按照法令来执行,这就是士兵的过错了。
(2)从此(或“在这种情况下”),阖闾知道孙武善于用兵,最后终于用他为将。
参考译文:孙子名武,齐国人。因为精通兵法,于是被吴王阖闾接见。阖闾说:“你写的兵法十三篇,我都看了,你能当场为我操练一下实际用兵吗?”孙武回答说:“可以。”阖闾说:“可以用妇女来试一试吗?”孙武说:“可以。”于是阖闾从宫中的美女选了一百八十人供孙武调遣。孙武把她们分为两队,让吴王的两个宠姬当队长,叫宫女们都拿好戟。孙武问她们:“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心口、左右手、后背在什么地方吗?”宫女们说:“知道。”孙武说:“向前,你们就朝着你们心口所对的方向前进;向左,你们就朝着左手的方向转;向右,就朝着右手的方向转;向后,就朝着后背转。”宫女们都说:“好。”规章已经宣布完,就把军中的刑具斧、钺等摆了出来,同时又把刚才讲过的反复讲了几遍。说罢,孙武击鼓让宫女们向右,宫女们都只是哄笑而站着不动。孙武说:“这一次没做好,是我还没把动作要领讲明白,没把军法要求讲清楚,这是我的过错。”于是他把刚才宣布过的动作要领、鼓点含义及军法规定又讲了几遍,而后击鼓让她们向左,宫女们仍是嬉笑不动。孙武严肃地说:“要领讲得不明白,军法讲得不清楚,这是将领的过错;既然已经讲明白但仍不按照法令来执行,这就是士兵的过错了。”于是准备斩杀左右两队的队长。
这时吴王正在台上观看,一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大惊失色。赶紧派使者下来对孙武说:“我已知道您善于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女子,食不甘味,希望您不要斩她们。”孙武说:“我既然已经接受命令当了将领,将领在军中,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说罢就把两个队长斩了示众。接着,又重新选了两个队长,于是又击鼓继续操练。这次宫女们都随着孙武的鼓点,该左该右该前该后该跪该起,一切都合乎规矩,不敢再出声了。于是孙武派人去报告吴王说:“队伍已经操练整齐,大王可以下来看看,她们任凭大王您想让她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即使是赴汤蹈火仍是可以的。”吴王说:“将军停下回去休息吧,我不想下去看了。”孙武说:“大王您只是喜欢我书上的言论,而不能采用它的实际内容。”从此,阖闾知道孙武善于用兵,最后终于用他为将。吴王阖闾能够西破强楚,攻入楚国的郢都;挥师北上,威震齐、晋,在诸侯中扬名,这里面孙武出了不少力。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18题。
用药如用兵论
(清)徐大椿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选自《医学源流论》)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 必:一定
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 夺:改变
C.克期不愆,布阵有方 愆:延误
D.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 老:衰老
【答案】C [A项,“必”:如果。B项“夺”:占据。D项“老”:使……疲惫。]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 乃夜驰之沛公军
B.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 蒙故业,因遗策
【答案】A [A项均是动词,“到、往”。B项分别是介词“用”,连词“并且”;C项分别是代词“那”,副词“一定”;D项分别是介词“依靠”,动词“沿袭”。]
16.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他对“药”的辩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易于接受。
【答案】D [“突出了药的作用”错。]
1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此设置军队用来除害,不得已然后才动用;准备药物用来治病,也是不得已后才使用。
(2)对合并旧疾而发作的病,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敌方的内应已经断绝。
(3)《孙子兵法》十三篇,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里面了。
18.阅读全文,根据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应如何慎用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要“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病用不同的方法;二要根据身体的状况用不同性质的药;三要注意药材、器具、时间。
参考译文:圣人保全人民生计的方法,是把谷物作为主食,果品作为副食,牲畜作为滋补品,菜蔬作为供养物,药物就用它攻治病邪。所以即使甘草、人参这些平和的药物,错误地使用也会造成危害,都是毒药这一类啊。喜爱服食丹药的古人,必然产生重病,好像贪求作战逞胜的人,一定招致大祸一样。因此设置军队用来除害,不得已然后才动用;准备药物用来治病,也是不得已后才使用。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
疾病造成祸患,小患就耗散正气,大祸便伤害性命,严重得好比一个敌对的国家。用药物的特性,攻治脏腑的疾病,如果能既了解疾病,又掌握药性,用多种方法制服病邪,然后才没有丧失性命的忧虑。因此对循着六经传变的病邪,便预先占据它尚未侵袭的部位,就好比切断敌军必经之道的方法;对来势迅猛的病邪,便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疆土的方法。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病,首先消除那积食,就好比敌方的财物粮食已经烧毁;对合并旧疾而发作的病,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敌方的内应已经断绝。
辨明经络便没有泛泛而用的药物,这好比先头侦察的部队;依据寒热便有反治的方法,这好比分化离间的策略。一种病如果分割治疗它们,那么用少量药物就可以战胜众多的病症,使它们前后不能互相救援,那么病势自然衰退;几种病如果同时治疗它们,那么集中药力摧毁它们的主要病邪,使它们分散没有统领的力量,那么众多的病邪完全溃退。病势正在进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这好比使敌军疲惫的方法;病势正在衰退,就必定穷追到病邪退去之处,再增加精练勇锐的药物,这好比摧毁敌人巢穴的方法。
至于对邪气伤身而正气已衰的人,攻治不可迅猛,应主要运用性味平和的药物,而用性味猛烈的药物辅助它;好比衰弱困败的时候,不可竭尽人民的力量啊。对邪气伤身而正气尚实的人,攻治不可轻缓,应主要运用性味猛烈的药物,而用性味平和的药物调和它:好比富有强盛的国家,可以振兴军威武力啊。
虽然这样,但是选材一定要恰当,器具必须要精良,限定日期不得延误,排列阵势要有规律,这些又是数不胜数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里面了。
三、语言运用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台风、洪水等因破坏力巨大而更受关注,相比之下,①________________。其实,由于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在我国的的气象灾害中是危害最严重的。旱灾虽主要由气象因素造成,②________________:比如温室气体排放、植被破坏、水源过度开发等都会增加旱灾发生的频度和灾害程度。目前,人工影响天气效果有限,气候稳定几乎完全依赖地球环境在可调节范围内的自我修复。③________________,或将造成雪崩式的环境突变,后果不堪设想。
【答案】①干旱则因成灾缓慢常常受到忽视 ②但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③一旦这种自我修复能力被破坏
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真诚是一团热火,能在冰雪覆盖时为我们提供温暖;真诚是一点星光,能在暗夜无边时为我们带来希望;真诚是一盏航灯,能在前途茫茫时为我们指明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诚信是一座心桥,能在徘徊陌路时为我们拉近距离;诚信是一叶扁舟,能在迷失方向时为我们指明彼岸;诚信是一面旗帜,能在信用泯灭时为我们彰显良知。
PAGE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