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第11课 贵公 察传
鹧鸪天
[宋]苏 轼
林断山明①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②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③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④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 ①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呈现出来。②翻空:飞翔在空中。③红蕖:红色荷花。④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黄州农村小景。作品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开头两句,词人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三、四两句,含义更深邃。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中,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庄襄王死后,秦王政继位(公元前246年),仍任吕为相国,称“仲父”,食邑有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十二县,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宾客三千,家童万人。在秦庄襄王时期和秦王政的前几年,吕不韦抱着“欲以并天下”的心愿,为秦的统一事业作出了贡献。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举行加冠礼时,宫里发生叛乱,牵连到吕不韦,吕先被免职,后被逼自杀。
二、相关知识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任秦王嬴政的相国时集合门客共同编写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成书于秦统一中国之前(约公元前239年),是我国第一部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体编撰而成的百科全书式的大著。据说书成之后,曾经公布于咸阳城门,请列国诸侯游士宾客修正,号称有能增减一字者,给予千金奖励。可见这部书当时在秦国已经占据了某种文化权威的地位。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合二十万余言。序文《序意》篇叙述著作大旨的部分冠有“文信侯曰”四字,表明书中贯彻了吕不韦的思想文化观念及政治主张。它博采各家学说,具有吸纳“诸子”、融会“百家”的倾向。它虽为理论著作,但作者善于运用历史事例、精巧的寓言故事或贴切的比喻,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说得明白透辟。《吕氏春秋》大都可以单独成篇,每篇各有主旨,有针对性地说明一个问题,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优秀之作,尤其是许多寓言故事,至今仍不失其劝诫教育作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于杂家
战国末期,经过激烈的社会变革,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便要求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在这种呼声下,学术思想上出现了把各派思想融合为一的杂家。杂家的产生,大体上反映了战国末期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
杂家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杂家的出现是统一的封建国家建立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杂家著作以战国《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所辑,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嫌庞杂。又因杂家著作含有道家思想,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他们也并不自命为“杂家流派”。自《汉书·艺文志》第一次把《吕氏春秋》归入“杂家”之后,这个学派才正式被定名。
杂家的思想主张
(1)杂家的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各家都有自己的对策与治国主张。为了打败其他流派,各学派或多或少地吸收其他流派的学说,或以攻讦对方,或以填补自己学说的缺陷。然而,任何一个流派也都有其特色与长处,而“杂家”便是充分地利用这个特点,博采众长,成为一套在思想上兼容并蓄,却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针。
(2)《吕氏春秋》:又名《吕览》。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
(3)《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儒、法、阴阳五行等多家思想,并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了“道”“气”等学说和观点,同时还包含和保留了许多自然科学史的材料。
3.一词多义
(1)比
①不比于人。(并列,齐等)
②行比一乡。(合)
③生女犹得嫁比邻。(挨着,并)
④比去,以手阖门。(等到)
(2)被
①万物皆被其泽。(蒙受)
②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在……之上)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
④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⑤妆成每被秋娘妒。(表被动)
⑥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通“披”,穿,披,音pī)
⑦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通“披”,分散,散开,音pī)
(3)属(zhǔ)
①寡人将谁属国?(通“嘱”,托付,嘱托)
②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写)
③举酒属客。(请,劝请)
属(shǔ)
①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归属)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辖)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类,辈)
④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亲属)
(4)使
①得一人之使。(使唤,使用)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让)
③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
⑥向使六国各爱其地。(假设)
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致使)
⑧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枢密使:古代官名)
(5)举
①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推荐,推举)
②中江举帆。(升起)
③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④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举起,抬起)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发动)
⑥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举事:做事情)
⑦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拿)
⑧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占领)
⑨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全,都)
2.判断句
①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也”表判断)
②故老聃则至公矣。(“则”表判断)
③此三皇五帝之德也。(“也”表判断)
④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第一个“也”表判断)
⑤夫相,大官也。(“也”表判断)
⑥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也”表判断)
⑦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也”表判断)
⑧非也,是己亥也。(“也”表判断)
⑨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也”表判断)
3.状语后置句
①平得于公。(平“于公”得)
②其得之以公。(其“以公”得之)
③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吴王“于太宰嚭”闻越王勾践)
④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智伯“于张武”闻赵襄子)
⑤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⑥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其于人必“以理”验之)
⑦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齐桓公“于鲍叔”闻管子)
⑧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楚庄“于沈尹筮”闻孙叔敖)
4.宾语前置句
①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又索“何”焉)
②寡人将谁属国?(寡人将属国“谁”)
③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臣能言“奚”)
④公谁欲相?(公欲相“谁”)
⑤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视不若“己”者)
⑥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而哀不若“己”者)
⑦然则何以慎?(然则以“何”慎)
5.被动句
故国亡身死也。(“亡”,被灭亡;“死”,被杀死)
1.简单阐述“公”的含义。
答案:“公”有两层意思:一是“共”的意思,即天下为天下人所有;二是公平、公正、不偏。
2.怎样评价文章结尾提出的“愚而用公”思想?
答案:文章结尾提到“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愚而用公”是在两者比较中提出的,这种说法是受到道家思想影响的,显然是一种消极的思想,是不可取的。用公必须去私,没有“智”与“愚”的区别。
3.对于传言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答案:作者认为对待传言要有正确的态度,一是“闻而审”,听到后能加以明辨;二是“熟论”,对传言加以研究考察,不要盲目听信;三是“验之以理”,这是辨别传言的方法。
4.简单评价《察传》中作者的认识论。
答案:《察传》主要讲了对待传闻必须根据事理人情去进行慎重审察,分清其是非真伪。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表现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但是,只是从常识出发,也还不能说就是一种很科学的方法。
1.课内名言
(1)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2)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2.精彩语段
(1)回首千秋功过,细观漫卷青史,历史就是由是与非、真与假、黑与白、好与坏、清与浊构成。有君子,就会有小人;有忠臣,就会有奸佞;有高贵,就会有鄙贱。但只要你练就一双慧眼、一颗分辨是非善恶的心,拥有一个英雄虎胆、一种坚持正义的高贵品德,社会也就在这是非善恶清浊的流转中曲折前进!
(2)因而,决定事物发展的,是真相,是事物的本质,我们也只有真正地突破外表,看到本质,看到事物内部的真正潜力,才能先导发展,决定自己的人生。名和利,就如同外表鲜红的苹果,一个苹果,不光鲜亮丽当然不具有诱惑力,然而其实真正诱惑你的是红红的外表之下,有一个甜美的内心。
跳出外在,看到真相,既了解了真相,也就看到了未来。
擦亮眼睛,听贤人意见
一日,吴王夫差遇见唐玄宗李隆基,说起臣子进谏之事,二人长吁短叹,感慨颇深。
夫差:李老弟啊,我是糊涂人啊。子胥对我一片忠心,竟被我当成狼心狗肺,倘若当初听了他的话,斩了西施这个祸水,灭掉越国,也就不会害人害己,便宜了勾践那小子!唉,子胥,寡人不听你的话,无颜面对你及吴国民众啊!
李隆基:夫差大哥不要难过,比起你我更愧对我家祖宗和大唐子民。当政前期,我还能唤醒自己的耳朵,虚心听取姚崇他们的话,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华景象,可是后来,我迷恋于杨贵妃,整天听她的逢迎话,再也听不进一句意见啦!可她只是变着法哄我开心罢了。好好的大唐江山,竟被我因这帮小人的“意见”搞得摇摇欲坠。啊!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坚持自己的看法——
夫差:你我同样治国失误,但错因不同。我是因为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你在于不辨是非听信谗言。
李隆基:可不是吗?但怎样才能做到既善听别人的意见又不信谗言呢?
夫差:我看咱们不如打开历史明君的笔记本电脑吧,看他们有何高见。
唐太宗:“亲贤臣,远小人”,此诸葛孔明之教导后主也,拭亮你的眼睛,明辨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虚心接受贤士进谏,哈——(笑着离去)
李隆基:我家祖宗太深奥了,我有些听不明白,让我们看看国外的明智者。
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塞纳克:相信一切人与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
……
夫差:各种看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我看出共同点了。那就是如唐太宗说的,先辨别出好坏,在此基础上要认真吸取别人有益的意见,当然最重要的是明辨是非。喂,你懂了吗?李老弟?
李隆基:懂了!我得马上给现代的人们说说去,让他们吸取历史教训!
【简评】 文章想象新奇,构思新巧。作者超越现实的时空观念,“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巧妙地安排两个亡国之君会晤,通过他们的对话,辩证地阐述了“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明辨是非采纳良言的主张,切合题意。新颖的对话形式与辩证的哲学思考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贵公 察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试观于上志 志:志向
B.无偏无党 党:党派
C.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教:告诉
D.万民之主,不阿一人 阿:刚正
【答案】C [A项,记载。B项,结党。D项,偏袒。]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人有遗弓者 遗:丢失
B.万物皆被其泽 被:蒙受
C.辞多类非而是 类:类别
D.缘物之情及人之情 缘:顺着
【答案】C [类:好像,类似。]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
B.尝试观于上志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C.生而弗子,成而弗有 数传而白为黑
D.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此圣人之所慎也
【答案】D [D项“也”:助词,表判断。A项“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代词,“他”。B项“于”:介词,引出动作对象,可不译;介词,“从”。C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
B.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
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答案】B [B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渍甚 甚:非常,很
B.寡人将谁属国 属:属于
C.上志而下求 志:立志
D.大兵不寇 寇:劫掠
【答案】D [A项剧烈,严重。B项嘱托,托付。C项识记,效法。]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桓公往问之 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B.昔者臣尽力竭智 视不己若者
C.鲍叔牙可乎 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D.此大事也 夫相,大官也
【答案】D [D项“也”:助词,表判断。A项“之”:代词,指代“他”;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B项“者”:代词,跟在时间词后,不译;代词,“……的人”。C项“乎”:语气助词,“吗”;助词,句中表停顿。]
7.下列对原文理解、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不同意思的两个词,“疾”指一般的病,而“病”指比较严重的病,所以从文章中看,管仲的病已经是比较严重的了。
B.管仲一开始找借口推脱举荐国相,但桓公仍旧虚心请教,可见桓公对管仲的器重和信任。
C.管仲之所以没有举荐鲍叔牙,主要是因为他是自己的朋友,自己要避嫌,所以他向桓公举荐了隰朋做国相。
D.管仲认为隰朋上能效法贤人,下能不耻下问,为人宽厚,又不专揽国事,有容人之气量,所以他适合当国相。
【答案】C [管仲没有推荐鲍叔牙,主要是因为他深深了解鲍叔牙有不适合当国相的一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正夔一足,信乎 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举:推荐
C.及其家穿井,告人曰 穿:穿过,经过
D.得一人之使 使:派遣
【答案】B [A项,真的。C项,打井,凿井。D项,使用,劳动力。]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B.舜以为乐正 和五声,以通八风
C.若夔者一而足矣 不若无闻也
D.有闻而传之者曰 至于晋而问之
【答案】D [D项“而”:连词,表承接。A项“于”:介词,“对于”;介词,“向”。B项“以”:介词,“把”;连词,表承接,“来”。C项“若”:动词,“像”;动词,“如”。]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凡是听来的话必须了解辨别,它涉及人的时候必须根据常理加以检验。
(2)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听见有诵读史书的人说:“晋国的军队和三只猪渡过黄河。”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
子楚,秦诸庶孽孙①,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②,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嫡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华阳夫人大喜,刻玉符,约以为嫡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遂以得归。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子楚为太子。秦王立一年,薨,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节选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注】 ①秦庶孽孙:秦国王室中不是正妻所生,而是姬妾所生的子孙。②邯郸:赵国都城。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于诸侯 质:(到别国)作抵押
B.自奉而西游秦 游:游玩
C.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行:做,此处为“使用”
D.延诸侯游士宾客 延:邀请
【答案】B [“游”为“游说”的意思。]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子贫,客于此 当其欣于所遇
B.请以千金为子西游 洎牧以谗诛
C.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 信而见疑
D.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此亡秦之续耳
【答案】D [D项皆为结构助词“的”。A项第一个是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相当于“在”;第二个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B项第一个“以”,动词,用;第二个“以”,因为。C项第一个“而”表递进;第二个“而”表转折,却。]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吕不韦善于投机的一组是( )
①车乘进用不饶 ②曰“此奇货可居” ③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 ④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 ⑤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⑥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答案】A [①表现子楚的生活状态,⑥表现对编者的信任。]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不韦在邯郸一见到处境窘困的子楚就找准了投机的目标,他主动去拜见子楚,为他出谋划策。
B.吕不韦虽然贫困,但他竭力为子楚谋划,使他获得了华阳夫人的宠信并最终成为秦国的最高统治者。
C.安国君在位时间极短,庄襄王(子楚)也只在位三年,客观上也使得吕不韦迅速成为秦国的显贵。
D.吕不韦曾效法魏楚赵齐四公子的做法招贤纳士,并主持门客著书立说,悬赏千金求增删一字,以此完善《吕氏春秋》。
【答案】B [吕不韦并不贫困。原文的“不韦虽贫”是吕不韦的谦辞。]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看见子楚而怜惜他,说“这真是稀罕的宝货,可以存积着卖大价钱”。 (2)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就备了厚礼送给子楚,同时请吕不韦辅助他。(3)吕不韦认为秦国强大,以(在这方面)不如他们而感到羞耻,所以也招徕士人,给予优厚待遇,门下食客达到三千人。
参考译文:子楚是秦国王室庶出别支的子孙,作为人质在诸侯国家,所以车辆马匹、费用开销都不富裕,居所处境相当窘困,很不得志。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看见子楚而怜惜他,说“这真是稀罕的宝货,可以存积着卖大价钱”。于是前往会见子楚,说道:“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有机会立为太子。鄙人听说安国君宠幸喜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但能够决定选立谁为嫡子继承人的只有华阳夫人。如今您兄弟二十多人,您又排行居中,不太受宠爱,所以长时间当人质住在诸侯国家。一旦大王去世,安国君继立为王,您就没有机会能够跟长子及其余儿子早晚在父王面前争夺当太子了。”子楚说:“是这样。对于这种情况怎么办?”吕不韦说:“您资财贫乏,客居在此,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奉献给双亲和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也资财贫乏,但请让我用千金作资本使您西游秦国,以孝敬安国君和华阳夫人,促成他们立您为嫡子继承人。”子楚立即叩头而拜说:“您的计策果真如愿,就请让我与您共同分享秦国。”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给子楚,作为开销费用,去结交宾客;同时又拿出五百金购置珍奇宝物、玩赏佳品,自己带着西进游说秦国,把他带来的物品全部进献给华阳夫人。借机称说子楚贤能聪明,结交诸侯宾客遍布天下,还常常念叨“我子楚把华阳夫人当作自己的天,日夜悲泣思念着太子安国君和夫人”。华阳夫人极为高兴,刻玉石符节为信物,相约以子楚作嫡子继承人。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就备了厚礼送给子楚,同时请吕不韦辅助他。子楚的名望声誉因此在诸侯中越来越大。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商量,送黄金六百斤给看守的官吏,于是得到机会返回秦国。
秦昭王五十六年,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即位为王,子楚立为太子。秦王在位一年去世,太子子楚即位,这就是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去世,太子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在这时期,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都礼贤下士喜好招募宾客来互相夸耀攀比。吕不韦认为秦国强大,以(在这方面)不如他们而感到羞耻,所以也招徕士人,给予优厚待遇,门下食客达到三千人。这时诸侯各国有许多工辞善辩的文人学士,如荀卿一类人,著书立说传布天下。吕不韦便让他的门客各人著录所见所闻,辑集纂论编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有二十多万字。吕不韦认为其中详尽论述了天上地下,世间万物从古至今的事情,称之为《吕氏春秋》。公布在咸阳市朝的大门,并悬挂千金在上面,聘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如有能够增添减少一个字的就赏给千金。
三、语言运用
16.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饮食文化,烹调方法多种多样,但在营养师们看来,①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蒸”不仅能保持莱肴的原形、原味,烹制出的菜比较清淡,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食材的各种营养,更符合健康饮食的要求。②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国一直就有“无菜不蒸”的说法。在河北、山西地区有不少菜就是多种蔬菜混合着蒸,蒸出来的菜五颜六色,让人很有食欲,也体现了饮食多样化的原则。③________________,以便能更快地蒸熟。比如将萝卜、紫甘蓝切成丝,山药、南瓜切成段。蒸熟后,依个人口味,可调汁拌着食用,如加蒜泥、姜醋汁、芝麻酱等。
【答案】①“蒸”这种烹调方式更值得推崇 ②所有的菜都是可以“蒸”的 ③上锅蒸的蔬菜体积不要太大
17.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1)这幅漫画反映了当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这种社会现象,你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反映了在手机(智能手机)普及之后,人们在“家庭聚会”等聚会场合总是低着头玩手机,而对外部世界漠不关心的社会现象。
(2)抬起你的头吧,别被手机“侵蚀”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流,淡漠了亲情。
PAGE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