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第7课 要在中央 君不仁,臣不忠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④还无味。衣带渐宽⑤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 ①危楼:高楼。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④强乐:强颜欢笑。强,勉强。⑤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合动荡,颇具波澜。结尾“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感情也因此得以升华。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韩非生于战国七雄纷争之世,在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弱小的国家,他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寄希望于韩王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孤独悲观,大失所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二、相关知识
韩非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之作。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文章说理精密,笔锋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2.一词多义
(1)信
①信而勿同,万民一从。(信任)
②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实在)
③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证)
④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
⑤低眉信手续续弹。(任意,随便)
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用)
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讲信用)
(2)素
①权不欲见,素无为也。(平素,向来)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
③秦伯素服郊次。(素服:穿上丧服)
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朴素)
⑤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白白地)
⑥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绸绢)
(3)去
①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除去,去掉,避免)
②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离)
③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离开,离去)
④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前去)
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行为的趋向)
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⑦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越去越远,往前走了又走)
(4)病
①则身不活,病不已矣。(泛指疾病)
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生病,有病)
③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疲劳,困苦)
④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弊病,毛病)
⑤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己。(担忧,忧虑)
⑥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指责,责备)
⑦子疾病,子路请祷。(重病,病重)
(5)故
①为苦惫之故不弹痤饮药。(原因,缘故)
②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③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④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原来的知识)
⑤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特意)
⑥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⑦大人故嫌迟。(仍然)
⑧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故事:旧事,先例)
⑨故治国无法则乱。(所以,因此)
(6)过
①是求人主之过父母之亲也。(超过,胜过)
②行过夷门,见侯生。(走过,经过)
③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过时)
④人恒过,然后能改。(犯过错)
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过错)
⑥愿枉车骑过之。(探访,探望)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过分)
⑧闻大王有意督过之。(指出过失,责备)
(7)望
①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埋怨,怨恨)
②先达德隆望尊。(声望,名望)
③夜雪初霁,荠麦弥望。(视野)
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⑤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⑥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贪念,非分之想)
1.既然国君“要在中央”,那是否一切归“中央”掌管?
答案:“要在中央”这种集权不是“中央”包揽一切、事无巨细,而是以“事在四方”为前提的。中央掌握住最高权力之后,还要因能授职,让天下四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既要“中央集权”,又要“虚静无为”,这是辩证统一的思想。
2.如何评价“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一理论?
答案:这是韩非子提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事在四方”,是指立法大权归统一的中央政府掌握,各地方事务由各方官员去办,郡县制完全取代分封制。“要在中央”,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圣人执要”,是指中央政府的最后决定权在皇帝手中,即实行君主专制独裁。这种加强君权的主张,适合当时即将出现的封建大统一的要求,它自然会受到秦始皇和后来封建帝王的欢迎。后来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证明这一主张是适用的。
3.传统的观点认为国君要仁爱,本文所说的“不仁”指的是什么?
答案:“不仁”即是以法律为准绳,不讲私心。行“仁政”,则君臣之间会出现裂痕;去掉仁慈之心,君主便不能实行私惠,赏及无功,容忍奸邪,有罪不罚。
4.“君不仁,臣不忠”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思想?
答案:“君不仁,臣不忠”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韩非子的以法治国思想,君臣之间以法行事,不用私心交往。君臣间真正做到以法律为准绳,严明赏罚,称霸天下就不是困难的事了。韩非子的“君主专制”思想,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
5.本篇韩非子所提出的观点,哪些是到今天仍然推广的?有何意义?
答案:以法治国思想。管理国家事务,一切依照法律和宪法来进行,而不是按人的意志。做到不讲私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前提是法律完善,有法可依。人人增强法律意识,人人依法办事,才能实现法治社会。
1.课内名言
(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此谓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
(3)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2.精彩语段
(1)其表,冷峻,沉默。
其心,火热,深爱。
其眼,无天,无地。
其思,犀利,睿智。
他是皇子,但他提倡法制,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他赞许革新,敢于叫板先祖,世变事变遂因为之备。
他重赏罚,大兴以刑止刑,反对重礼方拒绝腐败。
他论性恶,精析人性弱点,高悬法绳为最终底线。
(2)他没有孔子一般仁义爱心对世人,
他不如老子一般无为而治顺其然,
他不似庄子一般天地悠悠逍遥游,
他不同墨子一般兼爱非攻救和谐,
他就是他,一双冷眼观人生。
或许洞悉人性之恶,深谙世事冷暖。这样的角度是不是太过冷漠?人心险恶,唯教育不能化,必以苛法行之,严律诛之。
或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故事在我们看来一笑了之,谁曾想,好与坏,矛与盾,进与退,阴与阳,于次次冲突之中我们辩证看世事人间。
或许始皇最该感谢他,中央集权,独裁专制,一统天下。
五千年沧桑,五千年积淀,或许历史所淘留下的不仅仅是他几篇盖世的著作,似乎他这样冷漠消极的眼光才是对世事最准确的感知。我总以为他是把自己与世界隔离的人,才能看到利益维系的人际,才能冷眼旁观人生。或许人人心中都有韩非的影子,只待某个瞬间,在心中闪现。
他严峻峭刻,他干脆犀利,他辩证唯物。或许王朝有兴衰,山河有更替。唯有人的思想能超越时空,永垂不朽。
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
爱憎蒙住了理性的心。跳出爱憎,历史会还给我们一份真实的面目。
霸王骑着乌骓化为了鬼雄,虞姬将生命之花化作了矛尖的湛蓝,于是心被感动了,那殿上之君只不过是无耻小人,听听汉家小儿高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就热血沸腾。可是就是这个被唾骂的人建立了中华大地的一代霸业。没了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
历史长河滚滚奔流,告诉我们——刘邦比项羽更有才能去成就一番霸业。
炀帝踏着龙舟走向江南的七月,黎民抱着妻小沿河悲恸。于是血被激怒了,那由南向北奔流的运河不再雄浑,那滔滔河水浸透了百姓的血泪。
可是就是这条劳民伤财的大运河,书写了大都的辉煌,托起了沿河的点点明珠之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告诉我们——京杭大运河灭了一个隋朝,却也开辟了更辉煌的盛世。
人镜对着太宗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使其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于是众人挥舞着双手,高呼“明君”“伟人”。
可即使是这样一代圣明,我们又怎能忘了玄武门前的血泊?
历史的高峰回响着一个声音:“再伟大的君王,他的身后也有白骨累累,血汗斑斑。”
跳出爱憎后的我们,会有一双清澈灵动的心眼。环视世间一定会有新的认知,更加公正、更加客观。
以清澈的眼审视自己,对于任何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灵动的心审视世界,对任何对错,都保留一份最真实的了解。
给所有的事物一个旁观的眼神,让历史的车辙碾过额头,留下赞许的痕迹。
(注:本文是湖北高考满分作文)
【简评】 人们常说,历史是公正的,但人们对于历史的认知,往往并不公正,因为有了爱憎,有了喜恶,人们便戴上了有色的、变形的眼镜。
历史之于现实,又是一面明镜,而如果添加感彩,明镜里也难以找到折射当今社会的真实。
于是,审视历史,面对现实,我们需要摒弃个人的好恶,摘下有色的眼镜,“给所有事物一个旁观的眼神”!
从现实到历史,再从历史到现实,感彩怎样影响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客观真实与主观感受又有怎样的联系,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为我们作出了深刻和独到的剖析。而这种深刻更借助了形象,这样独到又不失于空泛;写现实,能以自然景物为喻,生动形象;评历史事件,又以素描的方式勾勒人物,通篇融精辟的议论于具体形象的“具象”之中,深得鲁迅先生“形象论证”之妙。
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显示如此厚实的底蕴、如此俊逸的才华,委实难得!
要在中央 君不仁臣不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不欲见,素无为也 素:向来
B.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效:效命
C.行之不已,是谓履理也 履:鞋子
D.信而勿同,万民一从 一:全部
【答案】C [履:实践,按照。]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犹沐也 沐:沐浴,洗澡
B.不知权者也 权:权力
C.则交必有郄矣 郄:空隙
D.此俱出父母之怀衽 俱:全都
【答案】D [A项,洗发。B项,权衡。C项,裂痕,仇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勿失其要,乃为圣人
B.虚而待之,彼自以之
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
C.左右既立,开门而当
无父子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
D.虽有弃发,必为之
为苦惫之故不弹痤饮药
【答案】A [A项“乃”:副词,“才”。B项“以”:动词,“用,尽力”;连词,表承接,“来”。C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D项“为”:动词,“做”;介词,“因为”。]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此不熟于论恩,诈而诬也。
B.故圣人执一以静。
C.行之不已,是谓履理也。
D.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答案】C [C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上有所长,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国故不治。
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不见其采,下故素正。因而任之,使自事之;因而予之,彼将自举之;正与处之,使皆自定之。上以名举之,不知其名,复修其形。形名参同,用其所生。二者诚信,下乃贡情。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夫物者有所宜 宜:适宜
B.矜而好能 矜:矜持
C.下因其材 因:沿用
D.下乃贡情 贡:献出
【答案】B [矜:自夸,夸耀。]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用一之道,以名为首 上以名举之
B.因而任之,使自事之 因招樊哙出
C.二者诚信,下乃贡情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D.令狸执鼠,皆用其能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答案】C [C项“者”:助词,“……方面”“……样东西”“……件事情”。A项“以”:介词,“把”;介词,“根据”。B项“因”:动词,“依照才能”;介词,“趁机”。D项“其”:代词,“它们的”;代词,“其中的”。]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犹如让鸡主管(啼报)夜间时辰,让猫捕鼠,都是各尽所能,国君就没有烦扰的事务。
(2)因此,圣人用虚静的心态运用法术治国,使名誉自正,令事情自定。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今学者之说人主也,皆去求利之心,出相爱之道,是求人主之过父母之亲也,此不熟于论恩,诈而诬也,故明主不受也。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法禁明著,则官治;必于赏罚,赏罚不阿,则民用。民用官治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而霸王之业成矣。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人主挟大利以听治,故其任官者当能,其赏罚无私。使士民明焉,尽力致死,则功伐可立而爵禄可致,爵禄致而富贵之业成矣。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此谓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今学者之说人主也 说:学说
B.是求人主之过于父母之亲也 过:超过
C.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审:审察
D.则功伐可立而爵禄可致 致:获得
【答案】A [说:游说。]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学者之说人主也 而霸王之业成矣
B.今学者之说人主也 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
C.是求人主之过父母之亲也 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D.则功伐可立而爵禄可致 则可以霸王矣
【答案】D [D项“则”,连词,表承接,“便,就”。A项“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的”。B项“者”:代词,“……的人”;助词,“者……也”表判断。C项“也”:助词,表判断;助词,表陈述语气。]
10.下列对原文理解、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子否定学者提出的“相爱之道”,认为这种论调纯属无知之论。
B.韩非子认为君臣之间要做到“君不仁,臣不忠”,国家才能大治。
C.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要用“利”作为准绳,国君以“霸王之业”为利,臣子以“爵禄、富贵”为利。
D.这一部分的阐述体现了韩非子“君主专制”思想,代表了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
【答案】C [应该是以“法禁”为准则。]
二、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 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 期:约定
B.会天疾风 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 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 过:经过
【答案】D [D项,“过而击之也”中的“过”应为“犯过错”。]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攻原得卫者 假舆马者
B.待公而食 信而见疑
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洎牧以谗诛
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D [A项,第一个“者”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第二个“者”是“……的人”。B项,第一个“而”是表顺承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的意思。C项,第一个“以”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来”的意思;第二个“以”是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为”的意思。D项,两个“且”都是副词,意思是“将要”。]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答案】B [本文共讲了七个关于“诚信”的故事。四个事例从正面直接体现,三个事例从反面间接体现。第二段是对“诚信”的阐释。故直接体现诚信的事例是第一段“晋文公”,第三段“吴起”,第四段“魏文侯”,第五段“曾子”。所以该题6句话中直接表现诚信的有4句①③④⑤,故选B项。 ]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答案】D [D项,对“因遣之”的理解错了。遣之的是“客”,不是“关市”,所以“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是错误的。]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了像那样讲信用的国君,能不归顺他吗?
(2)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那朋友说:“好的。”
(3)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啊。
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时,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文士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已经粮食枯竭,力量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士约定十天,还不离开的话,那就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做的。”于是收兵离去。原国人听到后说:“有了像那样讲信用的国君,能不归顺他吗?”就向晋文公投降了。卫国人听到后说:“国君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怎么能不跟从他呢?”随后投降了晋文公。孔子听到后记下来说:“攻打原国而得到卫国,靠的是信用。”
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人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留他吃饭。那朋友说:“好的。”吴起让老朋友回去驾车。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朋友到了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朋友。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以。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的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个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啊。”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安抚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李悝警告左右营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左右营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悝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卫嗣公派人扮成经过关卡的人,这个人在过关时受到了主管官吏的非难,这个人于是贿赂这个官吏,才得以顺利过关。后来,卫嗣公对那官吏说:“某月某日,有个人给了你金钱,你就放他过关了。”关卡上的管理官吏特别害怕,认为卫嗣公明察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20题。
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善刑名法术之学,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储》《外储》《说林》《说难》五十五篇,十余万言。
王闻其贤,欲见之。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又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扬子《法言》曰: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忧也。由道而不合,非忧也。”
臣光曰:臣闻君子亲其亲以及人之亲,爱其国以及人之国,是以功大名美而享有百福也。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以书干韩王 干:触犯
B.大王斩臣以徇国 徇:示众
C.以售其言 售:实现
D.乌足愍哉 愍:怜悯
【答案】A [A项,干:求,求取。]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宽则宠名誉之人 儿之成,则可待乎
B.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C.今王不用,又留而归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
D.敢问何反也 大王来何操
【答案】C [C项,而:均为连词,表顺承。A项,则:连词,表比照,就/连词,表假设的结果,那么。B项,于:介词,表被动,被/介词,表对象,向。D项,何:语气副词,表疑问,怎么/疑问代词,什么。]
1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公子,他为韩国的削弱和韩王的“纳地效玺”而忧心,想为国效力却得不到重用。
B.作为韩王的使者,韩非游说秦王,竟“上书”称凭着秦国的条件,只要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能称霸天下。
C.扬雄认为,游说人主当“忧”在不遵循道义,如果过分地看重说辞要符合人主的心意,就会不择手段。
D.战国时游说之士的“宗国”观念不强,以韩非为代表,他们游说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自己的主张和价值。
【答案】A [A项,韩非最感忧心的是“治国不务求人任贤”“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等。]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非为秦画谋,而首欲覆其宗国以售其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韩非怨恨(韩王)治国不致力于访求人才、任用贤能。
(2)陈说用来打破各国合纵联盟大计的办法。
(3)现在韩非替秦国谋划计策,却首先想要使他自己的同姓诸侯国覆亡,来实现自己的主张。
20.司马光说韩非“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请根据文意,指出韩非该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被秦王知贤名,而遭李斯嫉妒进谗言,是韩非该死的直接原因;士游说人君很难,而游说人君却不遵循道义、背叛宗国,是韩非该死的间接原因。
参考译文:韩国国君韩安向秦国献上领土和玉玺,请求作为秦国的附庸,派韩非出使到秦国致意。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精通刑名法术的学说,他看到韩国国力日益衰弱,多次上书给韩王请求任用,韩王不能任用。于是韩非怨恨(韩王)治国不致力于访求人才、任用贤能,反而选拔浮夸、淫乱的蠹虫之辈,把他们安置在立有功劳能办实事的人之上,国家形势缓和时宠爱那些徒有虚名的士人,国势紧急时就征用那些戴盔披甲的武士,平时供养的人不是能够任用的人,战时能任用的人不是平时供养的人。他为廉洁正直的人不被奸邪不正的权臣容纳而悲伤,考察了以往的得失成败的变化,撰写了《孤愤》《五蠹》《内储》《外储》《说林》《说难》等五十五篇文章,十多万字。
秦王听说韩非的贤名,想见他。韩非替韩国出使到秦国,趁机上书游说秦王:“现在秦国的土地方圆数千里,军队号称百万,号令下达赏罚严明,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我冒死希望拜见大王,陈说用来打破各国合纵联盟大计的办法,大王若真能听从我的意见,那么,您如果一举不能将天下的合纵联盟拆散,赵国不被占领,韩国不被灭亡,楚国、魏国不来臣服,齐国、燕国不来亲附,霸主的功名不能成就,四周邻国不来朝拜,就请您把我杀了在全国示众,以此告诫那些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忠实的人。”秦王心中喜悦,但没有任用他。李斯忌妒韩非,便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要为韩国着想,而不会替秦国效力,这是人之常情。现在您不用他,却又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放他回去,这是自留后患啊;还不如依法杀了他。”秦王认为李斯说得对,便把韩非交给司法官吏治罪。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及早自杀。韩非试图亲自向秦王陈述冤情,但无法见到。后来秦王后悔,派人去赦免韩非,可是韩非已经死了。
扬雄《法言》上说:有人问:“韩非著《说难》篇议论游说之难,而他自己最终死于‘说难’,那么冒昧地问,他的行动与言论为什么相违背呢?”回答说:“‘说难’大概就是他致死的原因吧!”那人问:“这是为什么?”答道:“君子依照礼仪行动,按照道义停止,所宣扬的学说合乎礼义就前进,不合乎礼义就后退,有所证实而不担心自己的主张不符合别人的心意。去劝说别人而又顾虑自己的说辞不合别人的心意,那么就会各种手段没有不用的了。”有人问:“韩非正是担心自己的主张与对方心意不合,不是吗?”答道:“游说他人却不遵循道义,这是值得忧虑的。如果遵循了道义却不合他人的心意,便不必担心了。”
臣司马光说:我听说君子亲近自己的亲人从而推广到亲近别人的亲人,热爱自己的国家从而推广到热爱别人的国家,因此功勋大,名声好,从而享有百福。现在韩非替秦国谋划计策,却首先想要使他自己的同姓诸侯国覆亡,来实现自己的主张,罪过本来是不被诛杀所容的,有什么值得怜悯的呢!
三、语言运用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趣的是,草不仅能预报天气,①________________。在瑞典南部有一种“气温草”,它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这种草的叶片为长椭圆形,花为蓝、黄、白三色,所以又叫它“三色草”。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温度在20 ℃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温度降到15 ℃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等为止;当温度降到10 ℃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温度回升,叶片又恢复为原状。当地的居民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③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而且还能测量气温 ②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 ③便可知道温度的高低。
22.下面是一位资深语文专家关于文言文诵读的方法,请从这段文字中总结出两条结论。每条不超过20个字。
诵读是出声音的读,但并不是朗诵。朗诵往往是读给别人听,诵读却是读给自己听。从方法上来说,诵读用普通话即可,节奏、抑扬、强弱、缓急都无客观规定,可根据自己的感受适当处理。古人所谓“心到、眼到、口到”之说,实在是高效形成文言语感的极好方法。不管是成篇诵读、片段诵读,还是陌生词句的反复诵读,都是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好办法。
【答案】①文言文诵读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自由处理。②文言文诵读要“三到”。
PAGE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