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感悟自然2瓦尔登湖(节选)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粤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感悟自然2瓦尔登湖(节选)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粤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8 06:56:46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2 瓦尔登湖(节选)
一个人的处境是苦是乐常是主观的。
有人安于某种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于自己目前处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无法断言哪里才是成功的,也无法肯定当自己到达了某一点之后,会不会快乐。
有些人永远不会感到满足,他的快乐只建立在不断地追求与争取的过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标不断地向远处推移。这种人的快乐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极其重视虚荣的环境,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图书的穷书生,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或股票。满足于田园生活的人也并不艳羡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
你的爱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兴趣就是你的资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运。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花花世界。
——罗兰《境由心造》
亨利·梭罗(1817—1862),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美国作家、诗人、自然主义者、改革家和哲学家。主要作品有《瓦尔登湖》。在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思考生命,品味人生。梭罗的性格中崇尚生命和自然、自由及独立的精神,与那种曾经在美国尤其是西部的开发中表现出勇敢、豪迈、粗犷、野性的拓荒者的精神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者介绍
《瓦尔登湖》是一部文笔细腻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的散文随笔。在梭罗看来,城市生活是令人厌恶的,在那里,人的生命被物质享受消磨掉了。为了物质生活的享乐,人们终日疲于奔命,生活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1845年,他单身只影,住进了在瓦尔登湖边自己盖起来的木屋中。梭罗正是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才来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的,他并非存心抵制现代文明。在这间木屋里,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不是逃避人生,而是在探索人生。
背景解读
他在《瓦尔登湖》的第二章“隐居之原因”中,说:“我隐居林中,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只和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周旋。看我究竟能否领略其中的奥妙,以免待我将死之时,才发现我原来是枉度此生。生命是如此宝贵,我不想枉度人生;除非有这种必要,我也不愿听天由命。我想深入生命,摄取其精华。我想借此坚忍不拔与精心简朴的方式,剔除生活中的一切赘疣;以大刀阔斧的方法,摘取生命之核,显其最根本之面目。生命如是无核之果,我也必将此大哀显露给世人,如能通过体验而获正果,也可将其福音带给世人。”《瓦尔登湖》便是他这段生活与思想的真实记录。
3.近义词辨析
(1)考察·考查
“考察”指实地观察调查;细致深刻地观察。
“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
例句:①为了办好本次大型运动会,他们专门到北京进行了________参观。
②英语试题设计均按照考试手册所定义的测量目标,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________。
考察
考查

(2)偶尔·偶然
“偶尔”指间或,有时候;偶然发生的。“偶然”指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两者都有形容词和副词的性质,平常使用的时候,对“偶然”侧重在它的形容词性,对“偶尔”侧重在它的副词性。

例句:①据广州市残联统计,广州市登记在册的残疾人车有5 153辆,长期参与营运的约600辆,另有一些车辆________参与营运。
①上届冠亚军意大利和法国队居然双双出局,这在世界杯的历史上还是首次,但绝非________,两队的最大失误,都在于故步自封。
偶尔
偶然
4.词语释义
①尤物:指优异的人或物品(多指美女)。
②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③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
④上溯:逆着水流往上游走。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
⑤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⑥不足称道:不值得称赞。

⑦罕有其匹:极少有什么东西能跟它匹配。
⑧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⑨历历可数:(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可以数得出来。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瓦尔登湖的特点?在优美的文字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提示:


总之,作者通过对瓦尔登湖远景、近景、全景、微景、动景、静景等多角度的描写,展示了瓦尔登湖的最深的底蕴、最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刻骨铭心的爱。
2.从文中的景物描写中,你能否触摸到作者的内心?
提示:能。如此精彩的景物描写,让人觉得这一派美丽幽静的自然景象已跟梭罗的心融为一体。宁静、纯洁的瓦尔登湖正是作者朴素淡泊心境的反映,他在这里躬身耕种、采果垂钓,从容悠然;他在这里倾听松风天籁,静观湖光山色,玄思妙想,无拘无束。文章的最后,作者更用毫不掩饰的喜爱之情赞美了这个不仅纯洁无瑕而且充满生机的瓦尔登湖。在《瓦尔登湖》里,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灵就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
1.结构图示

2.主旨归纳
本文用朴素细腻的语言描写了瓦尔登湖的湖光山色,指出瓦尔登湖“一直坚持着自身的纯洁”,抒发对瓦尔登湖的热爱,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歌颂,从而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坚持自身的纯洁。
1.文章描写的重点是瓦尔登湖,怎样理解第二段写康科德所有湖泊的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提示】作者用其他的湖与瓦尔登湖进行对比,表现了瓦尔登湖的美丽。
【答案】起衬托作用。第二段写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到的康科德所有湖泊的颜色,远眺近观都会因天气不同而多彩多变。这些湖水的颜色已经够奇特的了,但后文写道“瓦尔登湖更为出奇”,因此这些描写都是为写瓦尔登湖水颜色的多变作衬托,衬托出瓦尔登湖颜色更加神奇迷人。
2.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成群结队的野鸭和天鹅在湖上遨游,它们并不知晓被撵出乐园这件小事,它们只是沉醉于这纯净的湖水”,这些话有什么深长的意味?有怎样的效果?
【对应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提示】分析这句话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并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效果。


【答案】“失乐园”这样著名的事在自然面前不过是小事,有力反衬了大自然的纯洁美丽是无与伦比,魅力无穷的。巧借动物对人世的漠视来反衬尘世的喧嚣是多么渺小,微不足道。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拜、热爱,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作者在写瓦尔登湖存在的时间时,为什么要提到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的故事?
【对应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提示】作者是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才来到瓦尔登湖边的林中体验生活的,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可以分析出提到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的故事的原因。
【答案】这是因为亚当、夏娃禁不住诱惑最终失去了乐园,而这个乐园却存在于人间。这就表明瓦尔登湖是胜过天堂的人间乐园,瓦尔登湖的美丽、纯洁、宁静、充满生机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的美丽!

而人类心为物役,虚掷生命,越来越感受到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先进”,为机械化带来的高速发展而倾倒,可最终得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人类的理想家园。
瓦尔登湖深邃而纯洁,可以作为一个淳朴精神家园的象征,这就突出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深刻的思考,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本文描写的景物之壮美、精彩让人叹为观止。究其原因,一是瓦尔登湖本身的景色美妙绝伦,世人难得一见,唯作者处之观之,照直写来,悦人眼目,令人神往。二是写景手法的多样化,远景、近景、全景、微景、动景、静景,无不具备,许多贴切生动的比喻也为景物描写增色不少。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作者久处湖畔,无尘世杂音扰耳,无世俗杂念烦心,可看见湖的最深的底蕴、最真实的色彩,因而能写成最纯美的文字。
技法镜鉴
描写手法多种多样
【即时小练】
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字数在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雨后的花园之上,是澄澈明净的苍穹,如一块璞玉,亮白通透,寥寥的白云如轻纱般飘浮。烟白色的天空之下,是花园里整齐排列的树。正值初春,树木冠上,满是繁枝,树叶密密麻麻,相互叠加交错,树影憧憧,细碎的白光透过细密的树叶间隙,散落在沥青小道上。偶尔有一两只拳头般大小的小鸟掠过竹篱的顶上,倏地越进花园内,在雨后氤氲的空气里,如同一两个小黑点,逐渐线条清晰,潜进细密的叶子里,感受着雨后满满的温湿,只留下仍然回荡在人们耳边的拍打翅膀的声音,迅疾悠然。
散文是以抒发情思为主的以情动人的文学体裁,贵在有“我”,因此阅读散文,关键之一在于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散文中作者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表意。通过直抒胸臆或寓情于他人他物他景的方式来传达自身的思想情感。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真正地读懂散文呢?
对接高考
把握散文中的作者情感
1.找准行文线索,是准确把握情感态度的前提和基础。
行文线索在整体阅读散文、把握情感态度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需要我们于选材广泛、行文自由的“形”中找准线索,了解思路,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聚焦景物描写,是准确把握情感态度的有效途径。
在散文中,作者往往并非空泛地抒情议论,而是寻找情感上的依托,“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将饱满的感情寓于自然界的日月山水、风雪云雾、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通过对景物的精雕细刻,层层铺陈,抒发情感。
3.分析关键语句,对准确把握情感态度至关重要。
散文是语言的艺术,其语言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因此品读散文的关键语句,如主旨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修辞句、含蓄句、结构复杂句等,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至关重要。
4.发挥合理联想,是准确把握情感态度的快捷方法。
散文是最大众化的抒情文体,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最熨帖的寄托。面对一篇情郁意远的散文,围绕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作品内容,作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联系、想象,甚至换位思考,可以比较快捷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瓢城古韵
张晓惠
①小雨淅沥,不要雨伞,不邀友伴,拂着如许的春风,静静悠悠地穿行在我们这座小城的老巷中。一条条老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似清谷。走进小巷,多半是为了这些小巷古朴而又儒雅的巷名:浠沧、集仙、板桥、文曲、纯化、儒学……
②从热闹的剧场路东西分别岔进,有数条小巷,这些三四米宽的小巷,两侧均是黛瓦青砖粉墙,人、车稀少,踏进这些静幽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有一些颓破的围墙上,摇曳着几株城市里罕见的狗尾巴草,旧式的木排门扣得紧紧的,门楣上垂着绿绿的苦艾,墙根暗绿的苔藓斑驳如枚枚古钱,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小巷曾有的故事。任思绪随眼前的苦艾啊、苔藓啊、狗尾巴草流淌,一时就有些恍惚:这一条条古巷,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陈琳的足迹,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
④踩着百年的青砖路,抚着千年的汉代瓦,走着思着,一抬头,已到了清初著名书法家、爱国诗人宋曹(号射陵)先生的故居。进得门来,宋曹先生手执书卷,傲傲地立在玲珑古雅的庭院。先生当年读书谈艺的“蔬枰草堂”还在,先生挥毫舞墨的“流觞池”还在,会秋堂、桐引楼还在。小小的庭院雕梁画栋,抱水拥竹,奇石嶙峋,曲折有致。说是宋曹先生多次拒绝了做官,是在哪间房的屋檐下先生一次又一次冷落着朝廷的征召?自号“耕海潜夫”的射陵先生不语,只用深邃的眼神注视着红尘中来来往往的人们。
⑤顺着儒学街往南走,不多远右拐弯,就是南宋丞相陆秀夫的故居了。陆公祠不大,却是修葺得好。日寇的炮火,文革的动乱,小城人一直全心全意护佑着民族英雄的故居。仰止堂、浩然堂,简朴大气,空灵风雅。忠烈公陆秀夫的塑像屹立浩然堂间,七百多年前负幼帝(幼帝指南宋皇帝赵昺)从容投海与国家共存亡的壮烈之举早已幻化成故乡人民心中永远的彩虹。祠内团团的绿树如烟弥漫,坪间的小花黄的、蓝的、白的素素地绽放。一枚完全风干了的柳叶盘旋飘落在大门外的石狮边上,在春阳里金亮亮的,泛溢出生命完全的辉煌,一如仰止堂上遒劲的“千载孤忠”四个大字,一如这祠间气节凛然不可侵犯的主人,在小城人的心中。散发着凝固又缕缕不绝的清香。
⑥小城的四周都是水,串场、蟒蛇、小牙河。俯瞰去,小城恰似一只倒扣在水中的瓢,因而小城又有瓢城之称。有了水,也就有了死心塌地的守护者——桥。北有北闸东有建军,南有南门桥西有登瀛。站在登瀛桥上,古传说中的八景之一“登瀛远眺”中的“红杏青帘柳外城”之景色,由于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建设,已不复存在。只有桥下二千一百多年的串场河水日夜奔流不息。汽笛声声拉起,就在这千年古城泛起遍地新绿,小城更加波光潋滟,风雅灵动起来。
1.作者为什么说“踏进这些静幽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
【答案】作者行中思,思中行,小巷那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氛围、古色古香的建筑、儒雅灵秀的巷名,甚至那颓破的墙壁、斑驳的苔藓、迎风摇摆的狗尾巴草、旧式的木排门等,无一不把作者的思绪拉回千百年前,“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

2.本文作者巧用问句传递出怎样的情感?试举一例分析。
【答案】例句:“这一条条古巷,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陈琳的足迹,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此处问句并非求证答案,作者在探寻和瞻仰建安七子陈琳、施耐庵先生的过程中,抒发了对他们的追念、敬仰之情和对瓢城眷恋热爱的悠悠情思。
湖畔的珍珠
兰守亭
梭罗的思想、行为对美国社会影响很大,他的生平简单却耐人寻味。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于1841年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奥尔科特借了一柄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伐木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里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美文赏读
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他才回到康科德城。1854年,梭罗的《瓦尔登湖》出版,该书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度过的这一段隐居生活。此书已经出了两百多个版本,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梭罗于1862年病逝,年仅44岁。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梭罗对工业文明和喧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人们在其中进行观察、思考和写作。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深刻的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心里的呼声。《瓦尔登湖》由此被认为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在“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居榜首。

瓦尔登湖不仅是他生活的栖息场所,也是他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是他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的一个幽雅僻静的去处。这个地方不仅给他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也给他提供了一种朴素淡泊的心境。他在这里观察、倾听、感受、沉思,并且梦想。“我含蕴着,并养育着珍珠,直到它的完美之时。”他声称要将独居湖畔孕育出的珍珠奉献到公共福利上来。
在许多人看来,梭罗落落寡合,喜欢孤身独处。如果仅仅是这样认为,也许是对他的曲解。梭罗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居住,不是避世,不是隐居。他反对过美国的奴隶制度,反对过美国对墨西哥的侵略,他倡导过“公民的不服从”的思想,他曾因拒绝交税而坐过监狱,单从这些就可看出他也是积极走向人生的。
梭罗注重生活的自由,他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简朴生活,这是他对自由、对个人价值执着追求的表现。他并不在意某一种外在的生活方式,他只是想生活得随便、简单、自在。想到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时,他就来了,觉得住够了时,就又走了,没有任何的伪饰和造作。


【课外阅读推荐书(篇)目】
梭罗:《瓦尔登湖》
赵恺:《坚守蓝色》






瓦尔登湖(节选)

一、基础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当前人工智能很热,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接入微信,点进网站,随处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字眼,甚至      、茶余饭后的话题都离不开人工智能。人们对人工智能异常关注,也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其中有许多都不是“科学”(不是基于逻辑、客观事实,以及两者的组合得到的结论)的。(      ),用另一位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罗素的学生——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就是“对于不可言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因为针对任何不科学的      的言论,对其进行探讨、辩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面对实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断推动计算机的智能化。这与胡适所说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有      之处。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进行幻想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发散式的交流与思考,但这时应该明确自己是在做什么。
可以说,完整地实现人工智能的确极具挑战。但是有一点是      的,那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将会不断发展,计算机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交流与思考
B.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交流与思索
C.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与交流
D.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与交流
【答案】C 
【解析】画线句子中,“未来科技前”缺少介词“对”;“未来科技的发展”与“进行幻想”语序不当,应为“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交流与思考”语序不当,应为“思考与交流”。故选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这个现象,我们更应该去积极努力并做到的事情
B.对这些言论,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C.每一个有头脑的社会成员,都应该采取一种这样的态度
D.关于这些言论,我们最应该采取的态度就是
【答案】B 
【解析】所补写语句应与上句“言论”衔接紧密,故排除A、C;下文已出现“就是”字样,排除D。故选B。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街谈巷议 模棱两可 异曲同工 不容置喙
B.芜词俚曲 模棱两可 殊途同归 不容置疑
C.街谈巷议 似是而非 异曲同工 不容置疑
D.芜词俚曲 似是而非 殊途同归 不容置喙
【答案】C 
【解析】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芜词俚曲:形容杂乱粗俗的词曲。结合语境及成语意思,第一横线处应选“街谈巷议”,排除B、D。模棱两可:对事情不置可否,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没有明确的态度或意见。似是而非: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异曲同工”和“殊途同归”都有“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的意思,但“殊途同归”偏重于“方法、道路不同,而结果、目的相同”,“异曲同工”则偏重于“方法、做法不同而取得同样好的效果”。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结合语境,第四横线处应选“不容置疑”,排除A。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而瓦尔登湖更为出奇,甚至站在同一点上,湖水也忽蓝忽绿。俯仰于天地之间,它同时兼备了两种颜色。从山顶看去,它呈现蓝天的色彩,走近湖边,看到岸边细沙浅水处,水泛着黄澄澄的水波;再远一点,呈现淡绿,愈远色泽愈深,最后水波荡漾呈现一色的黛绿。但有时在阳光的映衬下,近岸的湖水呈现一片鲜嫩的碧绿。有人认为这是青翠山林的渲染,但铁路那边黄沙地带的湖水也是鲜绿一片,况且,春天,树叶才嫩芽初吐,何以解释?这或许是天空的湛蓝与地面的沙石的褐黄调和了的效应,这就是这里的湖水何以有霓虹之色的缘故。而且这个地方,当春天降临以后,冰层被水底反射上来的太阳热能、还有地上传来的太阳热能所融解,呈现出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模样,而湖中还是寒光熠熠的三尺坚冰。像我们其他湖泊一样,当晴空万里之时,而湖水又波涛汹涌,波涛以适宜的角度映衬蓝天,湖水糅进更多的光线,一片浮光耀金,较远的一些湖水比天空更为湛蓝。每逢此时,泛舟湖上,环湖四望,我看到一种罕有其匹、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亮蓝,犹如浸水之后的色彩变幻的丝绸,还像青锋刀刃,比之天空更为清新空灵;与波光另一面的黛绿色交替闪动,只是黛绿色略显重浊,在琉璃般明净的蓝中微呈浅绿,以我记忆所及,仿佛是冬日西沉之时,它之上的乌云露出的一角蓝天。
4.瓦尔登湖的“出奇”表现在哪儿?作者是如何描写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瓦尔登湖的“出奇”表现在它颜色的千变万化上。
(2)作者对颜色变化的描写是从不同角度着手的:观察地点——山顶、湖边、再远一点;观察时间——在阳光的映衬下、晴空万里之时、冬日西沉之时。
5.本段描写瓦尔登湖的颜色,抓住了它的什么特点?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瓦尔登湖的颜色具有鲜亮、纯净、不断变幻的特点。
(2)这样写是为了表现瓦尔登湖的深邃和清澈,表达作者对瓦尔登湖的喜爱之情。
6.本段在表现文章的主旨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表现主旨上的作用是:①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②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态度。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④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雨 前
何其芳
①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②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③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④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⑤有几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抚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⑥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色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那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啊!在这多尘土的国度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荫来覆荫我自己。
⑦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愤怒,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愤怒,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⑧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1933年春,北京
选自《何其芳选集》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通过对雨前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态的传神描写,渲染出一种久旱盼甘霖的强烈感情;在选材上都是选择生活中一些平常景物,显得自然、亲切。
B.“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在文中表现了春之芽的蓬勃生机和破土而出的力量之大。
C.“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雨声的轻柔。
D.最后一段,以简洁平实的一句收尾,“然而雨还是没有来”着实令人失望。也正是这失望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回味悠长。
【答案】B 【解析】B.结合语境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本体是雷声和雨声,不是春之芽。
8.“憔悴”一词,在文中先后出现两次,请简析它们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②段中的“憔悴”使用拟人的修辞,形容嫩绿的柳条被尘土掩埋,颜色“憔悴”。第⑥段中“憔悴”做梦的定语,表现了“我”内心世界的枯寂和空虚到了很深的程度。
9.第③段和第⑥段写到了对南方故乡春雨的怀想。请结合语境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南方故乡春雨的怀想,是与北方的气候、景物形成鲜明对照。②这既是借乡愁慰藉自己,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憧憬、渴望,也寄寓着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四、语言运用
10.下面是广州图书馆新馆门前雕塑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字(含标点符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该图由底座、钥匙和书本构成;书页两边刻有“知识”“力量”四字,中间由双向箭头连接。整个图形表达了知识等于力量,书籍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的寓意,呼吁人们多读书。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新华网济南1月24日电(记者高洁、张志龙、李放) 春节将至,辛苦了一年的中国人又将进入走亲访友、合家团圆的日子,“大吃一顿”早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面对吃完后餐桌上杯盘狼藉、满桌剩饭剩菜,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反思“舌尖上的浪费”,曾经司空见惯的中国式“剩宴”开始引起网民的关注。
近日,一组反映上海、广州等多地酒店铺张浪费的照片在网络迅速蹿红,不含酒水五六千元一桌的宴席餐毕,几乎没动过的螃蟹、整只鸡、整条鱼都被扔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张照片中家住甘肃的老人王义忠的独白:“一年中有肉的饭不超过10顿。”
中国式“剩宴”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截至23日下午15时,新浪微博关于“剩宴”的搜索超过11万条。为了更为有效地反对浪费,不少网民在网络上发起以吃光盘子里的东西为主题的“光盘行动”。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拒绝中国式“剩宴”  网民发起“光盘行动”
(2)示例:节约是一种美德。杜绝餐桌和舌尖上的浪费,消费者和餐饮行业都有责任。消费者要树立不剩饭,不剩菜,文明用餐,爱粮食,爱资源,理性消费的意识,餐饮行业也要积极引导消费者吃多少、点多少,不误导顾客超量点餐,免费提供打包餐盒,这样才能共同营造良好的节约氛围。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