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感悟自然3巩乃斯的马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粤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感悟自然3巩乃斯的马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粤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8 06:57:21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3 巩乃斯的马
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每个人都是领航员。
但是,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以最幸福的人的生活为例——它是一团纠缠在一起的麻线。丧亲之痛和幸福祝愿彼此相接,使我们一会儿伤心,一会儿高兴,甚至死亡本身也会使生命更加可亲。在人生的清醒时刻,在哀痛和伤心的阴影之下,人们最接近真实的自我。
在人生或者职业的各种事务中,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头脑的作用不如心情,天资不如由判断力所节制的自制、耐心和规律。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证明,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小的。
悔恨自己的错误,而且力求不再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悔悟,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美]海明威《真实的高贵》
周涛,1946年3月15日出生,著名诗人、散文家。祖籍山西,在北京启蒙,少年随父迁到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新疆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目前已出版诗集、散文集20多卷。主要作品有诗集《神山》《野马集》,散文集《稀世之鸟》《游牧长城》《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周涛散文》等。曾获奖30余次,曾获全国诗集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系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最具个性魅力和文学气质的优秀作家。
作者介绍
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和许多知识青年一样在农村生活、劳动,接受所谓的“再教育”,精神上受到压抑,为挣脱束缚,寻找自由,从马身上感悟到了“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感受到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
背景解读

3.近义词辨析
(1)顾虑·疑虑
“顾虑”,①指恐怕对自己、对别人或对事物不利而不敢按照自己的本意说话或者行动。②因担心对自己、对别人或对事情不利而产生的顾忌和忧虑。“疑虑”是指因怀疑而顾虑,因怀疑而产生的顾虑。

例句:①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在开展初期由于企业对于出口退税环节的________以及外企对于人民币的获取的困难,使得这项业务一度遇冷。
②据调查,虽然几个月以来整顿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部分市场的管理仍旧存在漏洞,不少石油和化工企业对其依然心存________。
顾虑
疑虑
(2)抱怨·报怨
“抱怨”指心中不满,数说别人的不对;埋怨。“报怨”指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
例句:①中国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也掀起了一股“莫言热”。然而在采访中,莫言却________自己并不幸福,因为过多的关注和太多的采访、活动已经打乱了自己的平静生活。
②前几天,苍南县渔寮乡一名乘客坐出租车耍赖不付钱,可惜贪小失大将自己的手机落在出租车上,好心的出租车司机王师傅以德________,将手机送归原主。
抱怨
报怨
4.词语释义
①安贫知命:安于贫困的境遇,知晓自己的命运,不怨天尤人。
②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
③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
④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
⑤南柯一梦:泛指一场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⑥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1.作者开篇就宣称“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种偏见”。阅读课文,我们不仅感受到作者对马的深情,还能领略到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和思考。那么作者在对马的描写和赞美中寄托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提示:本文揭示了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和艺术价值,以及给作者的深刻启迪。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奔放雄健而不凶暴,优美柔顺而不懦弱。它是进取精神和崇高感情的象征,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赞扬了勇敢、自由、进取的精神和崇高友爱的感情,寄托了作者自己对不受羁绊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2.文中描写马的三幅画各自的特点或作用是什么?
提示:
1.结构图示
2.主旨归纳
本文主要借助于对马的形象的描述,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的向往与渴求。文章通过与骆驼的对比写出自己对马的偏爱,通过两个场面的精彩描绘刻画了马的生命活力,揭示了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奔放雄健而不凶暴,优美柔顺而不懦弱。它是进取精神和崇高感情的象征,是力与美的美妙结合。很显然,马的形象寄托了作者自己对不受羁绊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1.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两个典型场面来写马?作用又是什么?
【对应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
【提示】抓住文中描写马的两个场景,并分析作者描写的目的、意义。
【答案】两个场面:①作者1970年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时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的场面。②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上所见到的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

作用:这两个广阔壮烈的场面,具有典型的西部草原的特色。正是这种特有的西部风情,提升了作为个体的作者的生命境界,形成一种特定的西部气质,同时也显示出作为特定人文景观的西部气质是与特有的自然景观分不开的:这种广阔淳朴的自然景观是精神处于绝境的人的最后的支持,既逼迫又提升着使个体达到一种崇高壮烈的生命境界。
2.作者要写的是巩乃斯的马,为什么在开头却写了牛、骆驼和驴子?作者又是如何引出“巩乃斯的马”的?
【对应考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提示】根据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来回答。
【答案】①这是对比的写法。先写牛、骆驼、驴子的形象,“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而大草原上的马虽然接受了文明的洗礼,却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与人类是朋友而非奴隶。兼得文明与自然之长。通过对比突出了马的高大形象。
②用马与以上动物的对比,引出马;然后再用“橘树有自己的土壤”作类比,引出了“巩乃斯的马”。
3.第六段中“大笑”“狂笑”“笑出泪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应考点】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提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作答。
【答案】“大笑”“狂笑”“笑出泪水”写出笑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把作者当时那种痛快淋漓的舒畅感刻画出来了,但背后深藏的是作者的苦闷和压抑。笑只是压抑暂时的释放。
4.作者写自己所观察到的马之后,为何又写对马的联想思考,二者是什么关系?
【对应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提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回答。
【答案】由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写到马的历史,马与民族英雄的关系及民族精神的再现,由此及彼,扩展主题,使全文有了明确的主旨。把对自由生命的讴歌与进取、抗争、向上的精神扩展为对整个民族龙马精神的追求,使主题意义更加深广。
文章通过两个场面描写刻画出马的生命活力。一个场面是作者与朋友“蓝毛”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纵马狂奔。“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这是作者在农场接受“再教育”时,“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忍受不了精神的压抑,纵马狂奔使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在压抑的环境中感受到了自由的快乐。“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这是作者钟情于马的原因。
技法镜鉴
精彩的场面

另一个场面是夏日暴雨中如奔腾喧嚣的大河般的马群奔跑。“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这种恢弘壮阔的场面,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让作者终生受用不尽。因为它使作者在人生的瞬间面对了生命的真正的崇高壮烈,领悟到了酣畅痛快的生命境界。
【即时小练】
描写一个场景,刻画人物形象,不少于200字。
【答案】示例
车来了,还没停稳,几个青年人凭着力大气粗占据了有利位置,直往车内挤。几个手脚敏捷的小伙子像猴一样左跳右跃,“嗖”的一声蹿上去,霸住了车门。一大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她只叫:“我的妈呀!”
阅读散文,要通过对精彩语句的赏析、揣摩和鉴赏,体会文章的内蕴美,领悟文章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提高对文章的文旨、文脉、文风的感受力。
散文语言的特点:1.具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和深刻的哲理内蕴。2.优美流畅,清新自然,富有诗意。3.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文学性。
对接高考
赏析散文的优美语言

欣赏散文的语言,应主要从审美角度入手。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切忌“断章取义”。可将精美的语句放在全文中,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联系作者情感、联系写作背景或目的,体会该句的作用,表达的情感和蕴含的哲理,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而“赏析语言特色”,主要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作品的语言,从语言的贴切、修辞格的精妙、联想的丰富、意蕴的深刻、句式的灵活等多方面赏析文本语言的魅力。通常有以下三种角度切入:1.语言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2.语言风格(幽默、俏皮、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刻等);3.表达效果(贴切、生动、形象、具体、含蓄、趣味、生动等)。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油纸伞
温新街
油纸伞不知何时就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悄无声息地。
取而代之的起先是布伞,后来是五花八门的折叠伞。
后来见到油纸伞多半是在影视作品中,而且多是表现江南水乡的,一俏丽女子举着油纸伞行走在江南的雨巷,迎面的石桥上正立着如戴望舒一般多情的才子……
江南的雨真是好雨,有多少爱意的种子在细雨中萌芽,有多少缱绻的情丝在小雨中梳理,这其间,往往有件不经意的道具——油纸伞,那颜色多是粉红,在江南的粉墙黛瓦之间,在水乡的蒙蒙水雾之间,点缀为一团灿然的意境。油纸伞真是一件好道具,一旦从雨巷中飘出,就将好些个目光牵了过来,目睹着举伞的人过了石桥,下了石阶,上了乌篷船,那伞依旧是恰到好处地斜撑着的,船随水去,在密密的雨幕中渐行渐远,只有油纸伞的粉红依旧明亮,当然,它也渐渐地被细雨调成了一点红晕,最后在远处完全融进了雨幕,直把失落和怅惘写满了那些从窗格子里伸出的男人们的头颅。
江南总是多雨,油纸伞就会经常在小巷中游弋,就有人窥得了油纸伞下姣好的面庞,就有胆大的约了喝茶、听戏、逛园子,一来二去,竟然就走到一把油纸伞下了,执了纤纤素手,还去挠那手心,那手心已有些潮了,同样潮的还有那举伞的手,就有些持不住,两人拥到了一起,那伞就顺着石阶跌了下去,径直滚到水中,被淘米者拾起,摆落了水珠,悄悄地立在后生和女子身边,端着米箩走了……
在江南,油纸伞并非仅仅是遮雨的工具,它的确还是爱情喜剧中的一件道具,是诗歌和散文的意境。
其实,油纸伞并不是江南才有,在我的家乡也是有的,当然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而是有钱且生活精细的人家才有。我记得二姑妈家里就有一把油纸伞,她家虽算不上富裕,却也是过得去的人家,一家三口两个人劳作,二姑父又有裁缝手艺,经济上不算困难,家里就有一把油纸伞。打油纸伞是二姑妈的专利,二姑父和祖庭哥在雨中出门都是戴箬叶斗笠,只有二姑妈雨中出行才打那把油纸伞。那时祖父还在,二姑妈便时常来看她的父亲,而且多半是下雨时来,因为下雨出不了工,出不了工的时间正可以培植亲情。
不论怎么爱惜,也有坏的时候,那一回,二姑妈打着伞在林间小道上摔了一跤,油纸伞被树枝子戳破了几个小窟窿,她待纸伞晒干,连忙找来糊窗户的丝棉纸(我们叫皮纸)补好窟窿,又要祖庭哥去学校找老师要来一笔管红墨水将补丁染成红色,本想再找点桐油油一下,实在没有找到,倒是有人教了他一个土法——摘下两个尚未成熟的青桐子,掐了那小尖尖,把那流出的油质的东西涂在补过的地方,二姑妈方才心满意足地收起了油纸伞,装进了二姑夫专门为其缝制的布袋子里。
那年端午节,二姑妈给祖父送包面来,其时我们刚从外婆家领回一只半大的白狗,它还不认得二姑妈,二姑妈刚一上稻场坎,它就扑过去了,情急之中,二姑妈用油纸伞来挡,被狗把油纸伞撕破了一个口子,二姑妈的气愤可想而知,忙从柴禾堆里抽出一根棍子去追打那狗,一个小脚女人怎么可能追到一只狗呢?追打不到便更加剧了她的愤怒,骂骂咧咧说了些很不好听的话,母亲已经要发作了,看着父亲还是忍下了,还给二姑妈赔了一堆的不是,说卖了鸡蛋凑够了钱给她买一把新的,二姑妈也没再说什么。
后来她就病了,而且病得越来越重,我们去看她,母亲也去了,给她带去了两把伞,一把是那把破的,一把是我们新买的,二姑妈把旧的留下了,新的终是没要,还握着母亲的手,说了一遍又一遍的填情话,直说得母亲的泪水涟涟。
二姑妈去世好些年了,每到雨天,我眼里总是浮现出她举着油纸伞蹒跚移步的样子。
油纸伞总在故乡的意境中摇曳。
(选自《散文选刊》)

1.将开头一段改为“油纸伞不知何时就悄无声息地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不好。“悄无声息地”作为一个情态状语来修饰油纸伞淡出的过程,将其后置,更具有强调意味,突出它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无奈。改后,没有这种强调意味,而且语句表达比较板滞。(意对即可)
2.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诗意隽永,如文中第三、四段写江南水乡的油纸伞,展现出一幅清新秀丽的水乡风情图,写油纸伞,既写其色彩的美,又巧妙地捕捉了油纸伞在雨幕中穿行的动态之美,还以一系列传神细微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伞下恋人的缠绵爱意,语句温婉多情,洋溢着青春的明媚色彩;同时本文语言又有质朴简洁的一面,如写故乡的油纸伞,作者从亲情这一角度切入,以洗练的语言,从动作、细节、心理等方面刻画了二姑妈、母亲等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无奈和伤怀。(意对即可)
峭壁上的树
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猎蛇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美文赏读
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毅驱逐雷电远避他方……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搔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淳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课外阅读推荐书(篇)目】
吴伯箫:《马》
臧克家:《老马》






巩乃斯的马

一、基础知识
(201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    、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    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    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    的工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边缘化  获得  制约  放松身心
B.私人化  获得  制约  修身养性
C.私人化  焕发  约束  放松身心
D.边缘化  焕发  约束  修身养性
【答案】D 
【解析】边缘化:使靠近边缘,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私人化:指个人化。根据后文“甚至被社会遗忘”可知,第一处应选“边缘化”。获得:指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焕发:光彩四射,振作。“焕发生机”是比较固定的搭配,第二处应选“焕发”。约束: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制约:指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文中重在强调弹琴可以使自己有所节制,第三处应选“约束”。放松身心:指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得到放松。修身养性:指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由“琴者,禁也”可知古人认为琴是“修身养性”的工具。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
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答案】D 
【解析】括号内的语句与后面的语句“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构成一个语意完整的长句,结合后文可知,这个长句谈的是“很多人”与“我”对“古琴音量小”这一事实的看法,因此括号内的语句应表达“很多人认为古琴音量小是一个缺点”的意思;且为对应括号后句子的指示代词“这”,括号内的陈述对象应是“古琴音量小”。B.说的是“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将“古琴音量小”作为一个客观事实来表述,与后文衔接不当,排除。A、C两项的陈述对象分别是“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与后文的“这”不照应,排除。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B.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C.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D.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答案】C 
【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正因为……所以它是……的乐器”与“正是……使得它成为……的乐器”句式杂糅,排除A;二是搭配不当,“使得它是……乐器”应改为“使得它成为……乐器”,排除B。D.成分残缺,“因为”的使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轻轻一笔,若不经意;__________。要使读者看不到斧凿痕迹,只觉得______________,如一丛花,如一棵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________________。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是死症
⑥便太浅显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答案】B 
【解析】从前后连贯的角度看,③④句中,句③不能和“如一丛花,如一棵菜”相衔接,而句④能;从音节和谐的角度看,能和“却似天成”句中的“成”押韵的有句①中的“成”,句④中的“整”和句⑤中的“症”。故选B。
二、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短暂暴雨的吆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牲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携裹,他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他的喊声像一块小石片扔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5.这几段只是为了写“马”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几段不仅仅是写马,而是把写实和象征融为一体。作者说的“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不断地起着化合作用,使奔放始终与节制相连,压抑又总是反弹为放纵,最后在开开合合中找到一个突破口,这就是作者描写暴雨之夜马群狂奔场面的目的所在。
6.选段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将对马的描写和自己对生命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对马的赞美和自己对自由的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借助于特定的物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让读者在对物的感知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文章主题,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7.品味末段画线句子,想想马给予了“我”什么,让“我”终生受用不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马给予“我”的是:在逆境中不要害怕、畏缩不前,要积极进取、勇往直前。这些都让“我”终生受用不尽。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积蓄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⑩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是绿油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有删节)
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整篇文章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并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多种表现手法。
B.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生长过程,表现了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给人欣慰和希望。
C.本文语言沉郁顿挫、含蓄多情,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D.本文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对荷抒情,以荷喻人,借荷明理,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答案】C 【解析】C.语言评价不恰当,应该是清新自然、朴实真挚。
9.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根据文意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莲芽历经三年方破壳而出。②荷叶扩张速度和范围惊人。③荷花高擎花瓣红艳且繁多。④莲瓣对影落水面意境清幽。(答对3点即可)
10.这篇散文题为“清塘荷韵”,本应详写叶之神、花之韵,为什么还要在第④~⑥段详写荷叶的生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体现了荷花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写景状物的脉络。②写景中细致地描写作者或担心或期盼的心理活动,真切地表现了作者对荷的挚爱之情。③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表现了歌颂顽强生命力的主旨。④详写荷叶的生长过程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答对3点即可)
四、语言运用
1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答案】①而思想感情的产生 ②必须身临其境 ③对客观事物不熟悉
12.欣赏下面的漫画,请用简明、准确、形象的语言描述植树者离开时的心理活动。(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你看我任务完成得多快多好呀,一百棵树一下子就解决了。又没有领导来检查,至于以后树是死是活就不关我的事了,快点回去请功喽。(漫画的寓意:讽刺了社会上有些人做事情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和效果的错误做法)






PAGE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