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1课 礼制与仁学
晒旧衣
(清)周寿昌
卅①载绨袍②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
【注】 ①卅(sà):三十。②绨袍:用粗绨做的袍子,丝织物类名。
【赏析】 诗人翻检旧物时,发现母亲三十年前为他缝制的一件粗绨面料的长袍还保存在箱柜里。一件旧衣居然保存了这么多年,可见主人对它的爱惜。由于年深月久,又被穿过,绨袍的领子和襟袖已经破旧。尽管如此,诗人并无将它抛弃之意,如今睹物思人,诗人还依稀感觉绨袍上残留着母亲的余温。“余温”二字,乍看起来不符合生活的真实,然而,母亲去世后,诗人一直思深念切,如今,这件母亲缝制的绨袍自然更强烈地激起他对母亲的回忆,母亲生前的慈颜与厚爱,霎时间又浮现于脑海,诗人情热中肠,以至移情于物,产生“却余温”的错觉,这是十分自然、合乎常情的。诗人有意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传达了情感的真实。
末两句诗,紧承上面而来,又将这种感情加深了一层。由于领襟已破,诗人将绨袍晾晒之后,自然想缝补一下,可是转念一想,又不忍轻易拆开旧衣,移换旧布料的位置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当年,母亲曾将对儿子的爱倾注于针针线线之中,缝进了这件绨袍里。如今,这件旧衣上的一针一线对儿子而言,都包含着母亲的爱心,为人子者怎能忍心拆下这爱的丝线呢?诗人的不忍拆移,正表明了对绨袍的无比珍重和对母亲的深情怀念。这首诗,以小见大,托物抒情,一波三折,婉转深挚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因而感人肺腑,能令读者掩卷长思。
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为这些古代文献的流传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他主张实行礼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相关知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首创语录体这种散文体式。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编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编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3.一词多义
(1)道
①先王之道,斯为美。(治国之道,好的政治主张和措施)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治理)
③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方法,办法)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⑤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道理,事理)
⑥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学说,主张)
⑦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⑧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⑨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说,谈论)
(2)知
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知道,懂得)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
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认识,熟知)
④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主持,管理)
⑤官知止而神欲行。(知觉,感觉)
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通“智”,智慧的,聪明的)
(3)诸
①举直错诸枉。(“诸”相当于“于”)
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兼词“之于”)
③不识有诸?(兼词“之乎”)
④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众,各)
2.判断句
①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亦……也”表判断)
②克己复礼为仁。(“为”表判断)
③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可谓……也”表判断)
3.状语后置句
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以政”道之,“以刑”齐之)
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德”道之,“以礼”齐之)
4.固定句式
①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何”:“拿……怎么办”)
②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无以”:“没有用来……的”)
1.孔子认为为人处世的三项原则是什么?
答案:为人处世的三项原则是知命、知礼、知人。
2.孔子认为仁者的标准是什么?找出原文的相关文字来回答。
答案:仁者的标准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谈谈你对孔子“仁”和“礼”思想关系的认识。
提示: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孔子以“仁”来充实“礼”,认为周礼是最完善的伦理规范和制度,而“仁”则是最完美的伦理观念和品德。“仁”是“礼”的精神实质,“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仁”才不会有违背“礼”的行为。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言行违反“礼”,那么就表明了他的“不仁”。《论语》始终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1.课内名言
(1)礼之用,和为贵。
(2)不知礼,无以立也。
(3)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精彩语段
(1)中国人向来是注重礼节的,“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集中反映了古人对礼仪的理解和重视。
(2)一次,齐景公举行酒宴,饮到高兴处,便对大臣们说:“各位痛快地饮酒,不要拘束君臣礼节!”晏子听说后,容色顿变,严肃地对齐景公说:“国君的话不妥!禽兽都是以雄健有力者为首,弱肉强食,所以天天都在更换首领。大臣们如果抛弃礼节,就有更换国君的危险,敢问您将如何处理呢?”景公听了,很不高兴地背过身子,不让他继续说下去。过了一会儿,景公出去了。回来后,晏子坐着不动,也不起立;君臣碰杯,晏子先饮。景公怒容满面,瞪着晏子说:“刚才你不是还教训我人不可没有礼节吗?
你讲的礼节哪儿去了?”晏子离开座席,向景公拜了两拜,恭敬地说:“我哪里敢这样呢?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国君了解没有礼节的实际情形啊。”景公听了,恍然大悟,说:“看来是我的错啊!先生请入座,我按您说的办好了。”此后,景公完善礼制,整顿法度,治理齐国,由此官员守礼,百姓肃然。
(3)交往礼节源远流长,它的起源上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用一些象征性动作,来表示意向、情感,这些动作,为以后交往礼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历史阶段的进展,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其统治,将本来来自人们生活中的一些交往动作、习惯不断发展完善,各种正规交往礼节逐渐形成,但也体现出其等级的森严和形式的繁杂。直至辛亥革命以后,交往礼节才发生巨大的变化,维护封建制度的跪拜礼节被明令取消了,拱手礼也受到了鞠躬礼的有力挑战。新中国成立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握手、点头、鞠躬、行举手礼为主的新型交往礼节已形成,礼仪的形式逐渐走向简洁、实用。
(4)除非你躲进小楼自成一统,只要你需要与人沟通,就应该懂得一些基本的礼仪常识,它可以让你在人际交往中如沐春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这些传统的精华的东西,已经深入人心,并且有其道理。
(5)朋友的“朋”字写起来是很有意思的。两弯新月,相依相伴,目标一致,互相辉映,可谓礼节的集大成者。不管月亮肚子里有些什么东西,一概内敛,外表是温柔的举止和温和的光芒,任谁看上去都是那么的舒服。礼节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掩饰人际交往中个人的空虚和不足的。但是若哪一弯新月没有自知之明,不懂得自爱自重,非要抛出些污言秽语妨碍视听、伤害别人,确实令人不齿也不屑与之为朋。
品“礼”
一向很喜欢也很欣赏各种礼仪,因为它谦恭之中有一份清雅内涵,关切之间有几丝默契风韵。礼仪中蕴含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气质,一种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谊与千丝万缕的联系诠释得精妙得当的无字箴言。
礼仪,似音乐。它隽永深沉,怡人心智。反复赏玩后,不仅给人心灵上的震撼感动,更是满口的余香,通身的灵澈。日本的礼节雅致细密,恭谦之余有一份淡淡的冷漠,正如《夜曲》,于点点沉寂之间糅入几丝灵动与温存,于冷淡缄默中加进几丝暖色悸动。
让你在条理秩序之间感受古雅,感受温馨,感受心灵薄如蝉翼的颤动,仿佛置身古斋,端坐案前,静品香茗,感受彻骨的香韵。中国的礼仪恰似苏格兰风笛,悠扬之延长,绵绵之中不乏明媚。中国人将文化中的谦虚、忍让、善良糅进了礼仪之中,让你在感受之时,恰似嗅到春的气息,感到春的温柔。同样的古雅,中国人却更灵动婉转;同样的谦恭,中国人却更大气热情,让人感受到恰如风笛之音的高雅、明丽和蕴长。
礼仪,更如画。不知怎的,每当品味琢磨法国人的礼节时,脑海中总是勾勒出一幅雅致的画面:那是秋风中法国梧桐安静独立,地上静铺一层落叶,虽有风,但叶子并不随风飘起,而是安详地、静静地被落日金黄的光辉铺满全身。我喜欢沉浸在以自己对法国文化的理解而勾勒出的图画中,它充满了淡淡的花香,还有一丝香醇的酒气。法国人一向怀旧,因此礼仪之中更多透露出文化的底蕴,文化的痕迹,让人在矜持典雅之余,感受到其中散发的墨香,这不正如欣赏名画时心灵的感动与领悟吗?
礼仪,方似茶。茶香,雅致灵澈,古朴怡人,这不恰如韩国的礼节吗?微笑之中透出聪慧坚韧,高雅之中不乏友善幽默。有人说,韩国的礼节比中国还要严格烦琐。也许正是这点滴细致的礼节之中透出了茶的丝丝清香,袅袅上升,沁人心脾,百品不厌,浓厚醇美,仿佛摒弃一切尘杂,只独享吾心于朝暮之中。
俄罗斯的礼仪文化恍若排山倒海的钢琴曲,英国矜持的礼节又如冷峻的木箫声,巴西热情狂放的礼仪恰似凡·高的《向日葵》……各种礼仪,以其不同的姿态,不同的舞蹈,不同的旋律,表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礼仪之精,礼仪之妙,你品懂了几分?
【简评】 这篇文章,以对“礼”的品味为角度切入话题展开联想分析。全文主要从“礼仪,似音乐”“礼仪,更如画”“礼仪,方似茶”三个不同的侧面对中外的礼仪进行了分析。文章语言清新,文采斐然,充满浓郁的诗情哲理。作者善于联想,善用比喻,发人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
礼制与仁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以礼节之 节:节制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道:治理
C.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乐:高兴
D.无求生以害仁 害:损害
【答案】C [乐:喜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礼之用,和为贵 道之以政
B.齐之以刑 仁以为己任
C.知和而和 任重而道远
D.能使枉者直 知者不惑
【答案】D [“者”:代词,“……的人”。A项“之”结构助词, “的”;代词,“百姓”。B项“以”介词,“用”;介词,“把”。C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3.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情况的一项是( )
A.道之以政 B.不知礼,无以立也
C.樊迟未达 D.仁者乐山
【答案】A [A项“道”,名词活用为动词,“治理”;B、C、D项为一般动词。]
4.对下列句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己复礼为仁。(判断句)
B.人而不仁,如礼何?(固定句式)
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定语后置句)
D.问知。子曰:“知人。”(省略句)
【答案】C [C项为状语后置句。]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礼之用,和为贵 和:和谐
B.斯为美,小大由之 由:依照,遵循
C.民免而无耻 免:免罪
D.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格:格调
【答案】D [格:归服。]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B.不以礼节之 道之以德
C.有所不行 某所,而母立于兹
D.有耻且格 臣死且不顾,卮酒安足辞
【答案】B [“以”:介词,“用”。A项“之”: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代“和的原则”。C项“所”:代词,“……的”;名词,“地方”。D项“且”:连词,“而且”;副词,“尚且”。]
7.下列对原文理解、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子认为,礼的作用,应当以和谐为最可贵。
B.有子认为,先王治理国家,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管理国家。
C.孔子认为,如果用刑罚来治理国家,百姓就会为了逃避刑罚而变得没有羞耻之心。
D.孔子认为,德、礼比政令、刑罚更为重要,才能使百姓知耻而心悦诚服。
【答案】B [“由着自己的性子”是对原文“由”的错误理解,应该是遵循“和”的原则来治理国家。]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服
B.一日克己复礼 一日:一旦
C.天下归仁焉 归:归向,归附
D.而由人乎哉 乎:助词,“吗”
【答案】A [克:克制。]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答案】D [D项与例句的“焉”均为助词,“了”。A项为兼词,“于此”。B项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为疑问副词,“哪里、怎么”。]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施行仁德,全靠自己,还靠别人吗?
(2)有志之士和仁德之人,不会为了求得生存而去损害仁德,只会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
二、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
孔子世家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注】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 粥:通“鬻”,贩卖。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
B.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
C.三日不听政
D.则吾犹可以止
【答案】A [A项,下人:处于人之下,即礼贤下士。]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 子路宿于石门
B.沮之而不可则致地 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C.孔子遂行,宿乎屯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答案】A [A项,于:介词,在。B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承接,不译。C项,乎:介词,表处所,在/介词,表比较,比。D项,以:介词,表原因,因为/连词,表目的,来。]
13.下面对文章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做了大司寇以后,有喜色。门人批评了他,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
B.孔子把鲁国治理得很好,齐国人很害怕,想送土地给鲁国,黎提出不同意见,齐国国君采取了他的建议,先送舞女和骏马给鲁国。
C.齐国人用女乐迷惑鲁国国君,鲁君三日不理政务,祭祀时又不守礼制,孔子就离开了鲁国。
D.师己送走孔子后,把孔子走时的话告诉季桓子,季桓子叹息着说:“孔子是怪罪我收下了齐国的女乐。”
【答案】A [A项,“孔子没有接受批评,因为他认为自己高贵了,下人也会高贵”错。]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答案】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都分路行走;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主管官员求告,都给予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参考译文: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被任命为代理相国,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他的学生们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吗?”于是就把扰乱政治的鲁国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价;男女都分路行走;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四方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不必向主管官员求告,都给予接待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齐国人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很害怕,有人说:“孔子主持政事,鲁国一定会称霸,一旦称霸,我国离它最近,我们会先被吞并。何不送给它一些土地呢?”黎说:“请先试着阻止它强大;如果阻止不成,再送给它土地,难道算迟吗?”于是从齐国挑选了八十名漂亮的少女,都穿上华丽的衣服,且会跳《康乐》舞,还有身带花纹的骏马一百二十匹,一并送给鲁国国君。齐国先把舞女和骏马彩车安置在鲁城南边的高门外。季桓子身穿便服多次去偷看,打算接受,就告诉鲁定公一起外出巡游,以此为名,整天在城南观赏齐国的舞女、骏马,连国家的政事都懈怠了。子路见此情形,说:“先生,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孔子说:“鲁国如今就要到郊外祭天子,假如能按礼法把祭肉分给大夫们,那么我们还可以留下来。”季桓子最终接受了齐国送来的美女,一连三天不问政务;等到郊外祭天的仪式结束后,又没有把祭肉分给大夫们。孔子于是离开鲁国,在屯地住宿过夜。鲁国的师己赶来送行,说:“先生是没有罪过的。”孔子说:“我唱首歌行吗?”于是唱道:“那些妇人的口,可以把大臣赶走;亲近那些妇人,可以使国破家亡。悠闲啊悠闲啊,我只有这样优游自得地了此一生了!”师己返回,季桓子问:“孔子说了些什么?”师己照实告诉了他。季桓子长叹一声说:“先生是怪罪我接受齐国那一群女人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17题。
(1)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贼:偷盗
B.慎而无礼则葸 葸:畏惧
C.鲤趋而过庭 趋:小步快走
D.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远:疏远,不偏爱
【答案】A [贼:祸害。]
1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恭而无礼则劳
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D.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答案】B [B项与例句同为连词,表转折,“但是”。A项,连词,表承接,不译; C项,连词,表修饰,不译; D项,连词,表并列,“并且”。]
17.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看来,“好”对于“学”来讲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好”,就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不仅害人,也会害己。
B.“礼”是“仁”的基础,只有在德行上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成为君子, 进而成为“仁者”。
C.孔子主张学以致用,因此在学习中要处处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
D.陈亢通过和伯鱼谈话,不仅了解了《诗》《礼》的作用,而且还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人格, 因此内心充满了喜悦。
【答案】C [C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
18.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厚待自己的亲人,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厚之风;君子不遗弃自己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
(2)问一件事情,知道了三件事:听说了学习《诗经》的意义,听说了学习《礼》的意义,又听说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参考译文:(1)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品德的六种弊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喜欢学习,它的流弊是愚蠢;爱好聪明却不喜欢学习,它的流弊是放荡没有根基;爱好诚实却不喜欢学习,它的流弊是抱守小信而败坏事情;爱好直率却不喜欢学习,它的流弊是尖刻伤人;爱好勇敢却不喜欢学习,它的流弊是导致混乱;爱好刚强却不喜欢学习,它的流弊是狂妄自大。”
(2)孔子说:“恭敬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烦扰不安,谨慎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胆怯,勇敢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违法作乱,直率而不符合礼的规定就会尖刻伤人。君子厚待自己的亲人,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厚之风;君子不遗弃自己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
(3)陈亢询问伯鱼说:“你从你父亲那里听到过与众不同的讲授吗?”
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独自站在庭中,我恭敬地快走而过。他问我道:‘学过《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就说:‘不学《诗》,无法讲话。’我退下后就学习《诗》。另一天,他又独自站在院中,我恭敬地快走而过。他问我道:‘学过《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就说:‘不学《礼》,无法立身。’我退下后就学习《礼》。我就听到这两点。”
陈亢退下后很高兴地说:问一件事情,知道了三件事:听说了学习《诗经》的意义,听说了学习《礼》的意义,又听说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三、语言运用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中国要发展还是要环保?几十年来,①________________,相伴随的则是环境破坏触目惊心。官方一直宣传要“经济与环境一把抓”,而事实证明,②________________。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痛下决心,③________________?在经济放缓带来的弊端与环境恶化带来的弊端之间,想好到底承受哪一个了吗?
【答案】①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或“迅猛发展”) ②这往往是不可能的(或“经济的发展往往以环境破坏为代价”) ③即使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保护环境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精神传承,工匠精神为各行各业所必需。一个员工只要恪尽职业操守,就可以具备工匠精神,一个企业只要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就能够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一定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①员工能够恪尽职业操守未必就可以具备工匠精神。
② 。
③ 。
【答案】②企业重视产品的质量提升未必就能打造出自己的企业品牌
③体现创新价值的激励机制未必能够培育出众多“中国工匠”
PAGE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