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第3课 礼乐与人性 隆礼重法
题苏武牧羊图
[元]杨维桢①
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②。
寄书无有雁,食雪不离羊。
旄尽风霜节③,心悬日月光。
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注】 ①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会稽(今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元代诗坛领袖,因“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②麒麟阁: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画功臣十一人像于麒麟阁,第十一人为苏武。帝乡:京城,这里指西汉首都长安。③风霜节:比喻节操高洁。
【赏析】 苏武被拘匈奴十九载,受尽磨难而终得归汉的传奇经历,不知激励了多少中华民族的热血男儿。诗人在这首题画诗中,热烈歌颂了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崇高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苏武的敬佩之情。全诗慷慨悲壮,寄意深远。
荀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各学中的一集大成者。他主张既要顺乎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他是一位朴素的唯物论者。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客观环境可以使它们改变,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他主张法圣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持社会秩序。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韩非、李斯的思想都直接源于荀子。
二、相关知识
《荀子》一书是他晚年的著作。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强调“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他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以子思和孟子为首的“思孟学派”的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需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3.一词多义
(1)本
①礼有三本。(根本,本源)
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木的干)
③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树木的根)
④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农业)
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出于人欤!(推究,考察)
⑥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
⑦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本来,原来)
(2)恶
①无天地,恶生?(怎么,哪)
②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丑陋)
③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罪恶,邪恶)
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憎恶,讨厌)
⑤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嫉妒)
⑥岁恶不入,请卖爵子。(岁恶:收成不好)
(3)类
①先祖者,类之本也。(同族,种类)
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
③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大都,大抵)
④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似,相似)
(4)固
①人习其事而固。(稳固,坚固)
②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③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巩固,使……牢固)
④蔺相如固止之。(坚决,坚持)
⑤至于颠覆,理固亦然。(本来,原本)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⑦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究竟,到底)
(5)私
①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私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私,偏爱)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私自,暗地里)
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私利)
(6)克
①赏克罚偷则民不怠。(能,能者)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战胜、攻下)
③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制)
④三纳之而未克。(完成,成功)
⑤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
2.判断句
①天地者,生之本也。(“者……也”表判断)
②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者……也”表判断)
③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也”表判断)
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也”表判断)
⑤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也”表判断)
3.状语后置句
①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乐则必“于声音”发,“于动静”形)
②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必“于外”求)
4.宾语前置句
①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而天下莫能损益“之”也)
②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苟无中“之”者)
5.被动句
①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塞:被堵塞)
②则德厚者进而佞说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进:被任用/止:被停用/退:被屏退/起:被起用)
1.“礼有三本”分别指什么?
答案:礼仪有三个根源:天地自然是人生存的根本,先祖是人类得以延续的根本,君主和老师是社会安定的根本。三者缺一不可。
2.简单阐述音乐和礼仪的关系。
答案:荀子认为音乐可以“善民心”,是让人团结齐心的原则;礼仪对人的言行修养有约束作用,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荀子认为礼仪应跟音乐结合,可以改善人性恶的本质,提升人的修养。
3.荀子认为人性本源是怎样形成的?放纵人性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修身之道是怎样的?
答案:荀子所说的人性本源就是天生的“好利”“疾患”及其他的欲望。“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从而滋生罪恶。荀子的修身之道实际上就是一条以学“礼”开始,以尊“礼”结束的道路。
4.荀子“隆礼”中的“礼”与儒家传统中的“礼”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案:荀子“隆礼”中的“礼”不同于儒家传统中的“礼”,儒家传统中的“礼”是维护“宗法制”和“世袭制”的,而荀子的“礼”则被改造成为维护封建官僚等级制度的新礼。
5.荀子提倡的“礼”和“法”,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荀子的“礼”的重要本质是政府的规章制度和宫廷礼仪,“法”也不同于法家传统中的“法”。荀子认为“礼”和“法”应该统一起来,在治理国家方面,以礼仪为治国之道,以法规范,这样,国家的政治和教化就能取得极好的效果。
1.课内名言
(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然则生而已,则人无礼义,不知礼义。
(3)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
2.精彩语段
无所谓“人性本善”,也无所谓“人性本恶”,当面临选择时,我们需要的不光是果断,还要有也许是一桩小事所体现的人性。在面临选择时,据说,蚂蚁被火围困的时候,会迅速抱成团滚出火堆,以牺牲最外层的蚂蚁来保证种族的延续。“蝼蚁如此,人何以堪?”
先用议论性的语言点出当面临选择时不光是果断,还要有人性,强调了人性。再举蚂蚁遇火时抱成团滚出火堆以保证种族延续的例子,亦是强调动物的“人”性。最后用“蝼蚁如此,人何以堪”表示反问,别的动物都能做到在选择时拥有“人”性,而我们人类呢?作者举蚂蚁采取迂回战术,绕一个弯子还是回到主题上来:在选择时人应比动物更有人性才行。
行走在大雾中的荀子
孙守名
荀子之前的那个时代也让他陶醉其中,那个弹瑟的瓠巴是哪里人?是否生有异相?他的瑟到底有多少根琴弦?他就那么不经意间一挥手,琴声就如花香般四处飘散,惊得水中的鱼儿浮出水面,静静倾听。这是怎样的一个乐师呀!今天,哪个乐坛圣手能像他那样令我们心生羡慕和嫉妒?那个弹琴的伯牙在荒野是否已然遇到了樵夫钟子期?
不对,荀子明明也在寻找知音,寻找那个识贤用才的君上。他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借以推行主张,多次担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但一个小小的学官与治国经邦的愿望相差实在太大,于是他愤然离去,带着满腔豪情前往秦国,拜见秦昭王。面对威严的秦王,荀子有点心悸,但他并不畏形于色,只是神态自若地把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的政治主张和盘托出。秦昭王听得有点倦怠,长长地打了个呵欠,婉言辞绝。荀子的内心沉入万丈深渊,从威仪赫赫的宫内走出,抬头便看到了阴霾的天空,灰蒙蒙的天幕让他感到身心交瘁。
荀子无奈地离开秦国,前去楚国。楚王听完荀子的一番陈述,感到有些茫然,何去何从,他犹豫不决。望着眼前这位风尘仆仆的说客,楚王感到一丝怜悯,言不由衷地让荀子去就任兰陵令。就这样,荀子来到兰陵,内心有点悲哀和凄凉。一番周游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心里着实有些不甘,但同时又有点庆幸,就先在兰陵实现自己的治国之梦吧!这天夜晚,他开始规划宏伟蓝图,召官员,约下吏,制条例,定规章。第二天,他骑着头小毛驴,穿街走巷,遍访百姓,风餐露宿,行走无踪。兰陵,这个在中国版图上并不起眼的古镇遍布了荀子的足迹。
“荀子时代”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走,这位孔孟之后的儒学大师、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带着遗憾和忧伤,带着满腹经纶和惊世才华,带着治国方略和憔悴容颜,凄然而逝。而今山东临沂苍山县兰陵镇东南、运女河西岸的一座古冢成为他灵魂的栖息地,墓碑四周,田野空旷。朔风惊寒,酷暑连天,这座古墓就那样静静地毫无声息地堆在那儿。荀子连同他的思想早已埋在荒烟寒波之中,萋萋的荒草和茂盛的庄稼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久远的故事。远方的枯树枝干上,一只乌鸦仰头望天,声声凄厉的悲鸣似乎倾诉着我们对这位思想者的不公……
【简评】 文章以“弹瑟的瓠巴”联想到“弹琴的伯牙”,引出下文荀子寻找识贤用才的君上实现自己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的政治抱负。可在秦昭王、楚王那里,荀子均未如愿以偿,只能在悲愤和绝望中离开了尘世,从而突出了荀子的遗憾与忧伤,表达了作者对荀子的敬仰与深深的同情。行文思路清晰,透过现象探究荀子落寞的实质,见解深刻,颇具思辨性、感染力。
礼乐与人性 隆礼重法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礼义则悖 悖:违背事理
B.无天地,恶生 恶:罪恶,不好的事情
C.礼岂不至矣哉 至:最高的准则
D.夫薄愿厚,恶愿美 愿:希望,向往
【答案】B [恶:怎么。]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地者,生之本也 贰之则丧也
B.以为下则顺 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
C.三者偏亡,焉无安人 夫乐者,乐也
D.是礼之三本也 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答案】D [D项“也”:助词,表判断。A项“之”:助词,“的”;代词,“它”,指代“礼”。B项“以”:介词,“用”;连词,表承接,“来”。C项“者”:代词,跟在数词后面,表示“……方面、个、样”;助词,“者……也”表判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上事天,下事地 B.形于动静
C.然后明分职,序事业 D.尚贤使能则民知方
【答案】D [D项“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A、B、C项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
B.则德厚者进而佞说者止
C.而天下莫之能损益也
D.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
【答案】C [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为被动句。]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偲,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发于声音,形于动静 形:形式
B.先王恶其乱也 恶:讨厌
C.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方:方法
D.乐合同,礼别异 别:区别
【答案】A [形:表现。]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B.性术之变尽是矣 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C.三者偏亡,焉无安人 使夫邪之气无由得接焉
D.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 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
【答案】A [A项“也”:助词,表判断。B项“之”: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代“国家、百姓”。C项“焉”:连词,表承接关系;语气助词,“了”。D项“于”:介词,“在”;介词,“向”。]
7.下列对原文理解、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以古代帝王制作音乐的原则及目的来强调音乐的作用。
B.荀子从自然人性论出发,对“乐”所起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与孟子的观点是一样的。
C.在第2段中,指出音乐使人们和谐一致,礼使人们区分等级差别,“礼”和“乐”的总体管束着人们的思想,使人在社会中和平共处,各安其位。
D.荀子认为“音乐”和“礼仪”要结合起来才能使百姓有包容之心,才能团结安定。
【答案】B [孟子的观点是“人性善”,而荀子的观点是“人性恶”,所以对“乐”的作用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繤论公察则民不疑,赏克罚偷则民不怠,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然后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如是,则德厚者进而佞说者止,贪利者退而廉节者起。《书》曰:“先时者杀无赦,不逮时者杀无赦。”人习其事而固,人之百事,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故职分而民不慢,次定而序不乱,兼听齐明而百事不留。如是,则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止,诚能而后敢受职;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夫是之谓政教之极。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赏克罚偷则民不怠 怠:怠慢
B.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息:停止
C.不逮时者杀无赦 逮:及时、赶上
D.故职分而民不慢 慢:拖拉
【答案】A [怠:松懈。]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
B.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 故职分而民不慢
C.则德厚者进而佞说者止 先时者杀无赦
D.兼听齐明则天下归之 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
【答案】C [C项“者”:代词,“……的人”。A项“也”:助词,表判断;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B项“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D项“之”:代词,“他”;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1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止,诚能而后敢受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尊崇礼仪、完善法制,那么国家就有秩序常规;崇尚贤人、重用有才能的人,那么老百姓就有明确的方向。
(2)没有谁不修炼自己,然后才敢安心居守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真正有才能然后才敢接受官职。
二、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5题。
荀卿论
苏 轼
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
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
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
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
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
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有删改)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浩乎不知其津涯 涯:边际
B.冉有之知 知:通“智”,智谋
C.要在于不可易也 易:轻视,看不起
D.此亦必有所恃者矣 恃:依仗
【答案】C [易:更改、篡改。]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B.是故其言平易正直 乃使其从者衣褐
C.今夫小人之为不善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答案】C [C项,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动词,“到”。A项,而:连词,表转折,“却”。B项,其:代词,“他的”。D项,以:介词,表凭借,“凭着”“靠着”。]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否定荀卿的一组是( )
①大变古先圣王之法 ②喜为异说而不让 ③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④焚烧夫子之六经
⑤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⑥荀卿明王道,述礼乐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⑤⑥
【答案】A [①④说的都是李斯,⑥是对荀卿的肯定。]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
B.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的人才,但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
C.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的过错,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
D.文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这样就形成了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B [B项“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错,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向圣人学习,难道只是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也要观察圣人心意的取向才行啊。
(2)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
(3)然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荀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
参考译文:我曾读《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循规蹈矩的,不敢放肆高论,而且说话一定要谈到先王,我这才知道孔子作为圣人对天下的忧虑之深啊。(他说的一些道理)好像茫茫无边,却其实并不遥远;好像浩瀚浑厚,没有边际,但其实并不深奥。他说的那些事情,普通人都知道,但实行起来,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唉!能做到这样就足够了。假使后世有人能按照孔子说过的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成为一个少犯错误的人啊。
子路的勇敢,子贡的巧辩,冉有的智谋,这三个人,都是天下人认为难能可贵的人。但是这三个人,却经常不被孔子喜欢。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向圣人学习,难道只是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也要观察圣人心意的取向才行啊。孔子认为后世必定会有人不能执行他的学说,也必定会有人曲解他的学说而做不义的事。所以他的话通俗易懂,直来直去,而不敢说一些不同寻常而又值得炫耀的高论,主要是为了让后人不好随便篡改。
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
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子,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认为:“搞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如此众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人性本恶。夏桀、殷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
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
如果做父亲的杀人报仇,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荀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然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荀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孔、孟的言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如果天下真没有人赶得上他们,那么哪里用得着追求标新立异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9题。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祅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枯耘失岁,政险失民,田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祅。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袄:夫是之谓人祅。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祅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灾甚惨。可畏也,而不可怪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寇难并至 寇:外寇
B.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常:时常
C.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伤:妨碍
D.弃而不治 治:研究
【答案】B [“常”通“尝”,曾经。]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是何也
B.繁启、蕃长于春夏 祅是生于乱
C.得地则生 人祅则可畏也
D.物之已至者 三者错,无安国
【答案】A [A项,是:代词,这。B项,于:介词,表时间,在/介词,表所自,从。C项,则:副词,表承接,就/副词,表判断,是。D项,者:用在动词后面表发出动作的人或事物,助词/用在数词后表列举的事物或情形,助词。]
18.下面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大禹时代的天下大治和夏桀时代的社会治乱对比,可以看出“治乱”本来就与天象、时令和地利等自然条件无关。
B.自然界有时出现的一些现象是自然变化的结果,与“治乱”没有关系,社会的“治乱”全在于君主圣明还是昏庸。
C.自然无法影响“治乱”,但是人类社会的“治乱”却可以影响自然,使自然出现各种各样的怪异现象。
D.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阐述,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观,是我国古代认识论的一大进步。
【答案】C [C项,“人类社会的‘治乱’却可以影响自然,使自然出现各种各样的怪异现象”错。]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国君英明而政治清平,那么即使这些现象一世之中一同发生,也没有什么妨碍;国君昏暗而政治险恶,那么即使这些现象一个也不出现,也没有什么好处。
(2)礼义不整顿,内外没分别,男女淫乱,那么父子就会互相猜疑,君臣上下就会互相抵触或背离,外寇内乱就会一并到来:这些都是由人事导致的反常现象。
参考译文:治或乱,是天造成的吗?我说:“日、月、星、辰、瑞兆、历数,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乱,(可见)治或乱,不是天造成的。”治或乱,是四时造成的吗?我说:“农作物在春夏时候纷纷萌芽、茂盛、成长,在秋冬时结果、蓄积、收藏,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乱,(可见)治或乱,不是四时造成的。”治或乱,是地造成的吗?我说:“万物有了大地就会生长,万物没了大地就会死亡,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乱,(可见)治或乱,不是地造成的。”
……
陨星坠落、林木怪鸣,国人都十分恐惧。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说:“这没有什么,这不过是天地的变动,阴阳的变化,事物少出现的现象罢了!觉得奇怪,可以;感到畏惧,那就不对了。太阳、月亮有亏蚀的现象,风雨有不合时的情况,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那个世代不曾出现过的啊!国君英明而政治清平,那么即使这些现象一世之中一同发生,也没有什么妨碍;国君昏暗而政治险恶,那么即使这些现象一个也不出现,也没有什么好处。星辰坠落、林木怪鸣,是天地变动,阴阳变化,事物少出现的现象罢了。觉得奇怪,可以;感到畏惧,那就不对了。”
已经发生的事物里头,只有人祅是最最可怕的了。草率地耕种会伤害农作物,草率地耘草会失去收成,政治险恶会失去民心,田地荒芜,农稼枯萎,粮价昂贵,百姓挨饿,道路上有活活饿死的人:这就叫作“人祅”。政令不清不明,举动措施不合时宜,农事不好好治理,百姓服劳役不按季节来,以至于牛马杂交,六畜反常:这就叫作“人祅”。礼义不整顿,内外没有分别,男女淫乱,那么父子就会互相猜疑,君臣上下就会互相抵触或背离,外寇内乱就会一并到来:这就叫作“人祅”。人祅是由于混乱而产生出来的,以上三种人祅交错出现的话,国家就不得安宁了。这个说法非常浅近,它的灾害却非常惨重,可以感到畏惧,而不应该觉得奇怪。古书上说:“万物的怪异现象,经典里头是不详细说明的。”没有用处的论辩,不急需的考察,都该抛弃掉而不加治理。至于君臣间的大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妇间的分别,那就应该天天钻研探讨而不放弃。
三、语言运用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境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①________________: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属于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③________________。这个道理,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就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答案】①人具有双重属性 ②必须受礼仪的规范 ③这就与禽兽无异了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共享单车使用便捷,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环保。因此,只要大力推广共享单车经营模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而且,推广共享单车可以根除机动车排出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所以,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渐普及,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也就能得到解决。
①推广共享单车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推广共享单车,不一定能都根除机动车排出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③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渐普及,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不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22.根据提供的材料,按照示例中体现的内在逻辑关系,仿写三句,句式大致相同即可。
材料:《林海雪原》《道德经》《桥边的老人》《英雄儿女》《孟子》《巴黎圣母院》《简·爱》《狼牙山五壮士》《论语》
示例:欣赏《牡丹亭》《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动人戏曲,让我们看到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看《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儿女》等红色影视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朗诵《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古代经典,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阅读《巴黎圣母院》《桥边的老人》《简·爱》等外国名著,让我们思考着人性的光辉。
23.试用一句话说明京剧是怎样形成的。(连标点在内不超过30个字)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剧戏班相继进入北京演出,它们吸收了汉调、秦腔、昆剧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使徽剧与这些剧种逐渐融合,演变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悦耳动听,称为“京调”。清代末期民国初期,上海的戏院全都为京班所掌握,所演的戏称为“京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京剧是徽剧与汉调、秦腔、昆曲融合演变而成的。(或:徽剧经过与汉调、秦腔、昆曲融合,逐渐演变成了京剧。)
PAGE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