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与可没于陈州 没同“殁”
2.少纵则逝矣 少同“稍”
3.而节叶具焉 具同“俱”
(二)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 看重
2.吾将以为袜 把……当做
3.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的原因
(三)一词多义
1.熟
①执笔熟视 仔细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熟练
2.语
①今语士大夫 对……说
②有车过腹痛之语 说法
3.过
①不学之过也 过错
②有车过腹痛之语 经过
4.遗
①与可以书遗余曰 送给
②小学而大遗 舍弃
③路不拾遗,外户不闭 遗失的东西
④深追先帝遗诏 特指死人遗留下来的
5.间
①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嫌隙;隔阂
②彼节者有间 间隙;空隙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私下;暗地里
④奉命于危难之间 期间;年间
⑤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一会儿
⑥间至军中 抄小路
6.许
①月落庭空影许长 这么
②许之,夜缒而出 答应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大约的数量
④塞上长城空自许 期望
7.以
①以追其所见 来;用来
②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把
8.为
①以为口实 作为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结成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做
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认为
⑤何辞为 表疑问的句末助词
⑥慎勿为妇死 为了
⑦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替
⑧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
9.乃
①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 竟然,却
②乃见其所欲画者 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才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你的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表判断,是
(四)词类活用
1、余因而实之 证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2、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名词作状语,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像剑拔出鞘一样
3、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名作动,芽
4、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形容词作动词 养老
5、初不自贵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重
6、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 数词活用为动词,统一
(五)文言句式
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定语后置
2.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状语后置
3.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状语后置
4.足相蹑于其门 状语后置
5.初不自贵重 宾语前置
6.吾将以为袜 省略句
7.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省略句
二、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鲋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遗:赠送。
B.以为口实 口实:借口活柄
C.余为徐州 为:到……做宫
D.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大约、左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蹑迹披求, 见有虫伏棘根
C 与可无以答,则曰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 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窥父不在,窃发盆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组是( )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 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过“不学之过也。
译文:
(2)故凡有见于由而操之不熟者,平唐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文:
三、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于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B.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C.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D.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课,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驾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物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时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译文:
(2)臣向者进说,意调即行,今叙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译文:
阅读答案;
二、课内精读
1.B [B.口实:话柄。]
2.B [B踩/眼踪,追随:A都是“赞同,同意”的意思C。都是“没有用来”的意思;D.都是“打开”的意思。]
3.A [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福千里”。]
4.D [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 西也”为依据。]
5. (1)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这是没有学习的过错。
(2)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三、课外拓展
1.C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题断句要善于抓句子的主语,以陈述对象的变化及所陈述事情的不同逐句断开。]
2.C [“琴瑟和呜”特指夫妻感情。]
3.B [“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了他的意见”。]
4. (1)修筑两个城堡来制服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
多,买人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解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2) 我先前所进陈的说法心想立即就会实行,现在却寂静而听不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为天章阁待制。司马光长到七岁,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就明了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离书。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等,这年他刚二十岁。他生性不喜欢华丽奢侈,在庆贺考中进士的闻喜宴上唯独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司马光听从庞籍的征召,担任并州通判。麟州屈野河以西良田颜多,西夏人委食这一带土地,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修筑两个城堡来制服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解河东接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优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要,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说是自己的责任,但没有得到答复。 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认为他贤良。后来,可马光改任直秘闲.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进贡一种奇异的野善,说是麒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吉祥的征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慣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开始有病,可皇位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写信给范镇,劝他用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当面上奏:“我过去在并州任通判,所上的三个奏章,希望座下果断地大力实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些,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害处,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先前所进陈的说法,心想立即就会实行,现在却寂静而听不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主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促之间,拉拢他们所结交深厚的人而已。过去“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奏章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不趁早商定,他日宫中丰夜传出一寸长的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天下人没有敢违背的。”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仁宗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太子之位,到了一个月,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急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又来责各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