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秋天的怀念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秋天的怀念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8 11:5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5课 秋天的怀念
第二单元 至爱亲情
阅读素养
◇继续学习朗读,在语句的朗读中揣摩合适的语气,在全文的朗读中把握感情基调的变化。
◇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
◇品味文中重点词语的含意,体会其表达效果。(训练点)
知识铺垫
例文引路
四川眉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化 君




?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哒啪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儿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儿击落一地,树下有无拾枣的人?
知识铺垫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红意了。
⑤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一会儿,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儿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花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有删改)
下列句中连用三个“终于”有何作用?
知识铺垫
答案 连用三个“终于”起强调作用,表达出“我”盼望吃枣的急切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文中连用三个“终于”,表明“我”对枣树生芽、开花、结果、果实成熟的每一个过程都很期盼,写出了“我”对吃枣的渴盼之情。
知识铺垫
知识梳理
品味重要词语的含意及表达效果
1.词语含意
(1)指代内容类。
即指示代词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多考查其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技巧:①找出该词在文中的位置,并作出相应记号;②锁定答题范围;③找出指代的相关内容,并带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验证;④进行简明的归纳。
(2)语境含意类。
指某一词语在文章特定语境中临时产生的词典义以外的含意,如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反语义、色彩义等。
答题技巧:①准确理解词语本义;②联系本句或上下文,理解其语境义;③代入具体语境中验证。
知识铺垫
2.表达效果
在分析文中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时,要注意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情感,同时联系所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例]《秋天的怀念》“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一句中,“悄悄”“偷偷”写出母亲对儿子需要发泄痛苦的深深理解,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着儿子的暴怒,却又担忧儿子有什么过激行为伤害了自己。
知识铺垫
对接课堂
对接课堂
对接课堂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3分)
2.第一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爆怒无常 ”,正确写法是“ 暴怒无常 ”。(2分)?
3.“喜出望外”中“望”的意思是( )(2分)
A.向远处看 B.盼望;希望
C.探望 D.对着;朝着



B
对接课堂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好在哪里。(5分) (训练点)
“扑”表现出母亲对儿子产生轻生念头的痛心焦急,(1分)“挡”写出母亲对儿子看到落叶可能会感到凄凉、悲怆和绝望的担心。(1分)这两个动作描写表现出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呵护和时刻为儿子着想的心理,将母亲的形象刻画得立体鲜明,感人至深。(3分)
5.“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将这句话中的“央求”换成“期待”好不好?为什么?(5分) (训练点)
不好。(1分)①从词义看,“央求”是恳切地请求的意思,“期待”则是盼望的意思。(2分)②“央求”反映出母亲既渴望儿子早日走出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强忍着病痛仍一心为儿子考虑这一形象特点。(2分)
对接课堂
拓展阅读(一) 20分
母亲是一棵大树
冉庆亮
?




①母亲已去世七个年头了。万分心痛悲伤间,我喜欢上了名家的《银杏树》《白杨礼赞》《窗前的树》《松树的品格》这些名篇,就不厌其烦地经常反复诵读,每每读着读着,母亲的身影就不期然地浮现在脑海中,眼泪也禁不住波澜壮阔了。因为,因为我的母亲太像作品中描述的一棵大树了呀!然而,纵使他们笔下生花,将万种绿树写得多么精彩优秀,也不及我的母亲出彩!
对接课堂
对接课堂
③母亲是一棵顶天的大树。有一年,我家饭屋塌了,只好在大门底下做饭。可常常被风吹得总是做不熟。父亲就买了两只羊喂着,指望春节前卖了换钱盖饭屋。可到年根时,两只羊却患病死了。母亲说,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不信就能被不幸难死!她走亲串友,向街坊求助。很快钱物到位,我们冒着风雪盖起了饭屋。而那个春节我们还破天荒地吃上了肉和白面饺子。转年她就铺排养蚕、喂鸡、养猪,一下还清了债务。我读小学时,参加了学校文艺宣传队,主说快板儿、山东快书等。老师看了我的排练后,满意地频频点头,最后只说“你得换身行头”。我跟母亲一说,她就立马走东家串西户给我借衣服,却都不合身。母亲便拿出了仅有的卖废品的几块钱,又到邻居家借了一些,步行六七里路买来蓝棉布,连夜挑灯为我做了一套合身的新衣服。
对接课堂
④关于我的婚事,母亲尤其磨破了嘴,跑细了腿,操碎了心。那年二十四岁的我还在部队服兵役,探家时别人给介绍了几位姑娘我都没相中,急得母亲直抹眼泪。但我归队后很快收到了一位姑娘的来信和照片,我立马就一见钟情了。原来,我离家后母亲就四处托人给我介绍对象,往返步行三十多里替我相亲,为我选定了这位女教师。转年“五一”我回家结婚,可家里经济仍很拮据,母亲又投亲找友借钱,为我操办了婚事。
⑤母亲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在我们年幼时以其生命拼命呵护我们,当我们成长时努力为我们遮风挡雨,在我们成人时还继续带给我们荫凉,不停地为我们摇旗击鼓,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如今我们已过上了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但我还是无比怀念曾经的一切,因为其中有着弥足珍贵的至亲和至爱。
⑥我怀念母亲这棵大树,她老人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有删改)
对接课堂
1.文章以“母亲是一棵大树”为题,有何作用?(6分)
①“母亲是一棵大树”贯串全文,起到了线索作用;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作“一棵大树”,形象地写出母亲坚强、向上的品质;③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每点2分,共6分)
2.第①段写母亲去世后“我”喜欢上读《银杏树》《白杨礼赞》《窗前的树》《松树的品格》这些名篇,有何用意?(3分)
这些都是赞美树的美好品质的名篇,母亲去世后,“我”读这些作品怀念母亲,衬托出母亲像作品中描述的大树一样的形象,流露出对母亲的赞美之情。(3分)
3.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训练点)
“波澜壮阔”是一个形容词,本用来形容水面辽阔,(1分)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写出“我”的眼泪之多,(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深。(1分)
对接课堂
4.第②段中加点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分) (训练点)
指母亲顽强坚忍执着、从不服输的精神品质。(3分)
5.文中围绕“母亲是一棵大树”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5分)
①母亲在雨天找木头顶固土墙,使“我们”转危为安,并带着“我们”割草换钱翻新老屋;②母亲走亲串友,向街坊借钱,冒着风雪盖起了饭屋;③母亲铺排养蚕、喂鸡、养猪,还清了债务;④母亲凑足钱,买来蓝棉布,连夜挑灯为“我”做了一套合身的新衣服;⑤母亲替“我”安排相亲对象,投亲找友借钱,为“我”操办婚事。(每点1分,共5分)
对接课堂
拓展阅读(二) 22分
     ?
蒋 勋
①一月七日,我从高雄坐高铁到台北。因为是直达台中的快车,上了车我就放斜椅背,准备休息或看书。
②车快要启动前,忽然听到喧哗吵闹的声音,从七号车厢的后端入口处传来。许多乘客都被这不寻常的骚动声惊扰,回头张望。
③我坐在最后一排,声音就近在身边,但是看不到人。是粗哑近于嘶吼的声音,仿佛有人趴在车门边,一声一声地叫着:“你带我去哪里呀——你带我去哪里呀——”
④然后,七车的乘务员神色仓皇地出现了,引导着两位纠缠拉扯的乘客入座。车子缓缓开动了,这两位乘客终于坐定,就在我座位的斜前方。【甲】
对接课堂
⑤其中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妇人,身躯很胖,脸有点变形,她继续嘶吼咆哮着:“你要带我去哪里呀——我不要去——”她像耍赖的孩子,双脚用力跺着车厢地板,用手猛力拍打前座的椅背,吼叫:“我不要去——”
⑥许多乘客都露出惊惶的眼神,前座的乘客悄悄移动到其他较远处的空位上。【乙】
⑦在第七节车厢遇到过衰老的人、肢体残障的人、失明的人、坐在轮椅上的人、手脚抖动的帕金森症患者,但是第一次遇到“智障”的乘客。
⑧我没有想过,身体有这么多艰难。智障,当然也是一种生命的艰难吧。
⑨我在斜后方看着这智障的妇人:肥胖得有点失去了轮廓的躯体,浓黑的眉毛,宽而扁平的颧骨,张着口,粗重的喘息,不断四下张望的仿佛被惊吓到的眼神。
⑩这样不安,这样躁动,这样仓皇,这样惊恐,仿佛被围猎的野兽,无处可逃。
对接课堂
对接课堂
对接课堂
1.文章哪些情节体现了老母亲对“智障”女儿的爱?(6分)
①给女儿吃鳕鱼香丝;②安慰女儿坐火车不要害怕;③用沾黑膏的小刷子为女儿刷染白发。(每点2分,共6分)
2.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3分)
我或许也被吓到了吧,便一直凝视着这智障的妇人。
A.【甲】 B.【乙】
C.【丙】 D.【丁】
3.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结构上:承接上文。(1分)内容上:描写乘客惊惶的神态和逃避的行为,从侧面表现出老母亲对自己智障女儿毫不嫌弃,烘托出母爱的伟大。(3分)
C
对接课堂
4.结合全文,理解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意。(4分) (训练点)
①“生命的功课”既指母爱是伟大的,我们应该从中感悟到生命的延续与美好;②又指生命中应学会如何去爱的能力,如何公正地对待生命的态度。(每点2分,共4分)
5.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5分)
示例一:这就是母亲(2分) 理由:文章叙述了一位母亲对自己的智障女儿悉心照料、不离不弃的事情,塑造出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了母爱的珍贵。(3分)?
示例二:更重要的功课(2分) 理由:文章通过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和伟大母爱主旨的表达,引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比艺术、比美更重要的生命功课是什么。(3分)?
片段写作
《秋天的怀念》中写道:“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请你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补写出文中母亲“没有说完的话”。(80字左右)
示例:(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他们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我多想再好好照顾他们几年,等儿子康复,等女儿长大,看着他们成家立业,平安幸福地生活……可我……等不到那个时候了,上天没有留给我多余的时间……
片段写作
知识即时贴
朗读语气和节奏
语气,是朗读时运气发声的微妙技巧,如抑扬顿挫、以气带声等,不能完全用符号表示出来。我们可以先学会用“↗”“↘”“→”分别表示语调的上扬、下降和延长。
[例]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语气的上扬和延长表示寻思,语气的下降表示无奈;上扬和下降的交替构成了这一长句的张力和节奏)
节奏,是朗读全篇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所构成的整体感。节奏要与全篇的逻辑思路、感情基调统一。
例如《春》的朗读节奏:第一段,先用舒缓的语气读出“盼望”的感情;接下来几段,按照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顺序,逐渐读出春天由万物苏醒、草木初萌到春意渐浓的过程,朗读的语气可以越来越欢快,越来越热烈;但“春雨图”要读得轻柔静谧,以区别于上一段“春风图”的活泼热闹,从而使全文节奏富有变化;“迎春图”又把情绪带到高潮,读出人们走出户外、兴致勃勃大展身手的舒展感、力量感;结尾三个比喻句,要读出三个层次,读出新生、美丽、健壮的不同语气,而且要读得缓慢一些,读出全文的结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