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观察叶片的结构》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5-08 12:1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名
观察叶片的结构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学科
生物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日期
2016.11.9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年6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魏晨晨
大兴一中
15010305782
实施者
魏晨晨
大兴一中
15010305782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对于突出创新精神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位于初中《生物》(北京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生物的营养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本节课在教材的编排来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观察叶片的结构,可以加深学生对组织器官等知识的理解。同时,叶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如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主要场所都在叶片,这与叶片的结构相适应。这节课的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来验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关系,树立生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为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奠定基础。本节课涵盖的实验内容较多,检验学生对玻片标本的制作、显微镜的操作等技能掌握,还需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技能培养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以“叶片的结构”不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册内容的重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储备:学生已经学习了显微镜的规范操作、临时装片的制作、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等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储备和铺垫。
2、认知特点:学生处于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阶段,参与课堂积极性高涨,热情浓厚,但实验技能、观察、分析、理解能力较弱,不过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兴趣。
3、学习障碍和解决措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由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比较薄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采用直观手段,通过展示图片、组织小组探究实验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学生技能方面有待提高,需要教师不断巡视指导。
(三)教学方式:观察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分组实验
(五)技术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显微演示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够描述叶片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以及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提升团队合作的意识。
2、学生在实验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难点
制作徒手切片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创设情境
1、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收集的叶子,发现叶片正面的绿色比叶片背面绿色更绿,你能试着解释原因吗?
2、 趣味小实验:
将注射器的针管插入叶柄中,把叶片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向叶片中打气,仔细观察叶片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
这些气泡是从哪出来?
这两个问题都和叶片有关系,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我们就应该先了解叶片的结构。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观察叶片的结构》
观察思考回答
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叶片表面有气泡产生
通过观察充气实验现象和观察叶片正背面的颜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并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现象都与植物叶片的结构有关,从而引入新课
宏观上观察叶片的结构
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展示不同的叶形,叶片的大小和形态有所不同,叶片的结构是不是也不同呢?
学生活动
观察叶的表面,可以看到纵横交替的脉络,这是叶脉。
把叶片的正面向上对折,轻轻地斜撕开,观察撕口处有一层透明的薄膜;再把叶片的背面向上对折撕开,观察撕口处,是否也有一层透明的薄膜?
这两层透明的薄膜就是叶片的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夹在两层表皮之间的绿色部分就是叶肉。
总结:叶片包括三个部分: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和叶脉。
学生操作并回答问题
学生观察叶片,从宏观上对叶片的结构有一定认识,明确叶片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个部分
制作、观察叶片的临时切片
构成表皮、叶肉、叶脉的细胞形状、颜色、排列方式是怎么样的?各有什么特点呢?要想知道这些问题就需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我们直接把叶片放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这些细胞吗?为什么?
那么我们应该对叶片进行怎样处理? 你有好的办法吗?
我们需要做叶片的徒手切片,做成临时切片来观察叶片的结构
请学生结合之前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能不能说一说临时切片怎么制作?

介绍取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分小组制作叶片的临时切片并观察叶片的结构,区分叶片的三部分结构
显微演示学生做的切片。
提出问题:
1、我们观察到的叶肉细胞形态和排列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哪一种叶肉细胞含有的叶绿体数量多?叶肉细胞里含有叶绿体,叶肉细胞具有什么功能?
3、哪一种叶肉细胞靠近上表皮,哪一种叶肉细胞靠近下表皮,为什么?
展示叶片的结构图,总结叶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我们知道了叶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现在
回头来看看导入中的问题:为什么叶片正面的绿色比叶片背面绿色更绿?
学生思考回答: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擦片—滴水—取材—展平—盖片
学生明确并熟悉制作方法
学生小组制作并观察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试着总结叶肉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回答
一连串问题的设置为了引导学生明确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薄而透明,从而进一步思考如何处理叶片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片的结构
结合旧知识思考,得出新知识,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临时切片的制作,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通过思考问题,和老师一起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联系到导入的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学以致用
叶脉的结构和功能
展示小孩坐在大王莲的图片和叶脉书签,请学生试着总结叶脉具有什么功能。(支持作用)
展示观察浸泡在红墨水中的银边吊兰的叶。请学生试着总结叶脉还具有什么功能。(运输营养的作用)
叶脉主要由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构成,并与叶柄、茎内的输导组织相连通,对叶片起支持作用,能够输送营养物质。
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总结出叶脉具有支持的功能。
制作观察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我们观察了叶片的内部结构,那么在叶片最外面的表皮细胞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同学们一起来制作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来看看表皮。
提问:1、表皮细胞是什么颜色的?
2、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有什么意义?
3、显微镜下观察的表皮细胞排列有什么特点?这种排列对叶片有什么意义?
在观察表皮细胞时,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结构?
展示叶片表皮细胞和气孔的图片
在表皮细胞之间分布着许多小孔,叫做气孔
展示气孔开闭的图片
气孔是有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保卫细胞可以控制气孔的开闭。
联系到导入的趣味小实验,同学们能够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制作并观察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学生回答:
1、排列紧密
2、无色透明
3、光能透过
学生思考回答:发现在表皮细胞之间还分布着许多小孔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制作和观察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设置问题,不仅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同时让学生体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宜这一观点。
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叶片的结构,学习了各个结构的功能。这些功能都与叶进行光合作用相适应。
归纳总结,巩固新知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突出新课标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围绕新课标的理念,着重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分小组讨论、亲自动手操作完成该教学内容。
2、严格控制条件,关注宏观与微观变化,提升思考深度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来发现问题,从而开始本节课的实验。首先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从宏观上来认识叶片的结构,知道叶片是有一定结构层次的,明确叶片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三个部分。之后,学生通过观察切片从微观上来认识叶片的结构。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叶片的结构及其功能。课本上的实验设计让学生观察迎春叶片横切的永久切片,这样学生是可以看到叶片的结构,但我觉得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去制作叶片的临时切片,学生自己制作自己观察,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够对自己观察的现象印象深刻,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学生更加直观、清楚地看到相应的现象,使学生能够从宏观上看到现象的同时进一步思考现象背后的原理,提升课堂的思考深度。
总之,对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落实了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等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