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鱼类》是冀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六节的内容,在第二节至第五节中,已经认识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这些无脊椎动物,从鱼类开始将学习脊椎动物。鱼这一类动物,学生很常见,也易取材。所以把具有鱼类普遍特征的鲫鱼搬进课堂,用问题引导学生们观察、探究,认识鱼的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总结鱼的主要特征。本课围绕“鱼类有哪些特征适于水生生活”的核心问题,主要安排了三个探究环节。
探究一、观察鱼的外部形态,主要观察鱼的体色、体形、体表覆盖物、侧线并感受黏液。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老师再和学生一起探讨鱼的外部形态适于水生生活的特征。
探究二、观察鱼的运动,首先观察与鱼鳍按照着生部位分为哪些种类、每种鳍的数量,并观察运动中每种鳍的功能,然后通过视频观察鱼的运动是否仅仅靠鳍完成,总结鱼完成运动的过程和参与的结构。在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再对鱼的运动进行讲解。
探究三、探究鱼的呼吸,首先观察鱼口和鳃盖的配合运动;通过滴红墨水的实验认识水在鱼体内的路径;通过观察鳃的颜色和结构认识呼吸器官——鳃,通过鳃丝显微图直观认识鳃丝布满毛细血管,再观察水中展开的鳃丝认识鳃丝的数量之多,总结这点是鳃能完成气体交换的关键特征;最后通过观察浸入水中的鳃和从水中提起的鳃,观察鳃丝的状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鱼离开水会很快死亡。
最后,学生总结鱼类适于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总结鱼类的主要特征,了解鱼类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鱼类的养殖业分布图,实现生物地理跨学科联系;通过“鱼”字的演化、鱼年画、鱼诗,体现古人的善于观察,也把中国文化与生物学科相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了解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与探究活动,认识鱼类的呼吸特点、理解鳃的气体交换功能。
教学准备: PPT课件,活鲫鱼,离体鳃,水槽,大烧杯,镊子,小烧杯,滴管,红墨水,溴麝香草酚蓝(BTB)。
计划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问:名称里带“鱼”字的动物,是不是一定是鱼类,展示图片并让学生辨别。
问:具有怎样的特征动物才是鱼类?
通过视屏直观展示鱼类。
提出本节的核心问题:鱼类有哪些特征适于水生生活?
学生观察图片,辨别鱼类动物类型,通过视频直观感受鱼类。思考并通过生活经验试着回答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
通过“是鱼而非鱼”的常识冲击引出学生关于鱼类的思考;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认识鱼类,并引出核心问题:鱼类有哪些特征适于水中生活?
环节一、观察鱼的外部形态
1、观察鲫鱼的体色,背腹颜色是否相同?身体呈什么形状,有什么作用?身体分成哪几部分?
2、观察鲫鱼的体表有什么覆盖?体表是光滑还是粗糙?
3、教师引导并讲解鱼的体色、形态、鳞片、黏液及侧线,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鱼的外部形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任务单为引导观察的体色、体形、分布、体表覆盖物。
学生展示观察结果
学生通过直观的感知和认识鱼的外部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环节二、观察鱼的运动
1.鲫鱼按着生部位不同可分为几种类型?各种鳍的数目分别是多少片?
观察鱼的运动,各种鱼鳍在运动中各有什么作用? 鱼的运动只靠鳍就能完成吗?
3.通过鱼运动的视频认识鱼完成运动的主要结构。
4.图片展示并讲解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学生观察鱼鳍的种类并数出各种鳍的数量
观察鱼的运动,思考鱼鳍的作用以及鱼的运动是怎样完成的
观看视屏并思考鱼完成运动的主要结构
观察图片,思考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观察鳍的种类和书鳍的数量,让学生直观认识和鱼运动有关的器官
通过观看自然状态下鱼运动的视频,直观认识参与鱼运动的结构
图片对比,认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环节三、探究鱼的呼吸
观察口和鳃盖怎样配合?用胶头滴管在鲫鱼口前方滴红墨水,水从什么结构流出?
思考从口流入的水和从鳃孔流出的水,溶解在其中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BTB演示实验(对照实验),从鳃流出的水二氧化碳增多。
3.观察鳃的颜色、鳃丝的数量,理解为什么鳃能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
4.观察浸入水中和从中拿出的鳃,观察鳃丝的状态,思考为什么鱼离开水后会死亡?
5.教师引导并讲解
学生探究水在鱼体内的水流路径
思考溶解在水中的气体成分变化
观察鳃丝的颜色、数量
把鳃浸入水中、再从水中拿出来,观察鳃丝的状态,思考鱼离开水后会死亡的原因
通过小学生滴红墨水,直观认识鱼的呼吸运动及水流途径
气体交换是难点,用BTB实验能证明鱼生活的水中二氧化碳增多,鱼通过呼吸放出了二氧化碳
通过观察鳃的颜色,鳃丝显微图,直观感知鳃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体现生物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浸入水中和离开水中的鳃,直观感受鳃丝在两种环境中的状态,帮助学生理解鱼离开水会死亡的原因
总结:
鱼的主要特征
总结鱼适于水生生活的特征
“鱼”字演化,展示古人眼中鱼类特征
鱼类的主要特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思考总结
总结适于水生生活的特征,体现生物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鱼”字演化把中国文化与生物相结合
总结鱼类主要特征,认识鱼类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展示常见的鱼类
图片展示捕捞业、养殖业,中国渔业法对渔业的相关规定
图片展示鱼类提供蛋白、鱼年画、鱼画等等,体现鱼类与人生活的关系
了解鱼类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了解我国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努力
图片展示,使学生认识
让学生了解我国当前的渔业状态。渔业分布图实现跨学科的联系
鱼年画、齐白石笔下的鱼,把中国文化与生物学科融合
谈收获
谈谈你的收获
学生总结、发言
通过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江南》朗诵
描述《江南》展现的美好画面
朗诵《江南》
通过古诗《江南》、古筝《渔舟晚唱》,让学生想象并体会自然美,把中国文化与《鱼类》相融合
板书设计
第节 鱼类
鱼类的主要特征
鱼类与人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