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5-08 19:2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订烧瓷”系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下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在中国定制的五彩咖啡壶设计图稿。这反映出

A.中国瓷器逐渐融入世界贸易网络
B.订制瓷器是为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
C.“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D.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2.某地农民在每月特定的日子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交易的风俗与古代的什么商贸形式有渊源关系?( )
A.夜市 B.草市 C.都会 D.会馆
3.“闭关锁国”政策最严重的后果是
A.造成了外贸逆差 B.阻碍了中国商品出口
C.阻碍了外国商品进口 D.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
4.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佛山镇的铁锅不仅远销吴越荆楚,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县炉头镇的铁器品“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业发展促进商业市镇兴起 B.商品流通突破狭隘地方市场
C.全国手工业的发展相对平衡 D.海禁政策松动海外贸易发达
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
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 “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对这段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A.依然沿袭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
B.正确处理了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
C.这种思想符合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
D.这种思想促进了中国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7.下列文字出自张衡的(西京赋)。其在此描绘了

A.汉代市场内交易盛况 B.唐洛阳市场监管状况
C.汉代长安的坊市形势 D.汉代长安内草市规模
8.明朝法律规定:擅造二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谋叛已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这政策
A.违背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发展需要
B.是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的体现
C.绝对禁止任何人进行海外经商活动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9.据统计,两宋时期每一劳动力平均单位产量为1020斤,而11—13世纪的英国,这一数据仅为239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英国推行圈地运动导致了农业生产落后
B.重农抑商比重商主义更有利于农业发展
C.宋代冶铁技术的改进促使了亩产量提高
D.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一度处于领先地位
10.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政策的是
A.“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C.“乡农卖丝争赴市,客船大贾米行商”
D.“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抑议之”
11.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风气,反映了
A.宋代实行农工商皆本的政策 B.宋代科举制的发展
C.宋代士人的政治地位的提高 D.宋代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12.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强化了自然经济
C.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3.下列有利于“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的是
①刀耕火种 ②铁器牛耕 ③曲辕犁
④翻车、筒车 ⑤都江堰 ⑥农学知识理论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14.白居易《朱陈村》“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反映出我国古代基本经济形态是
A.自然经济 B.商品经济 C.庄园经济 D.精耕细作
15.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土地贵族掌握政权 B.农业收入稳定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16.宋人王柏称:“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秋成之时,百通丛身,解偿之氽,储积无儿,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这说明宋代
A.阶级结构发生重大改革 B.农民收入构成出现新的变化
C.朝廷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较显著
17.开元年间,唐玄宗专门发布敕令,禁止官僚阶层使用珠宝玉器和锦绣,并专门通过法令规制奢丽物质的织造,以形成“抑奢”的消费导向。这表明当时
A.政府意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合理消费观念已形成
C.政府担心奢靡之风助长腐败 D.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18.下边是西汉官盐、官铁、官服、官工的分布图。该图反映出西汉时期(  )

A.中央对南方控制力度较弱 B.北工南农经济格局形成
C.国家统治倚重于北方经济 D.民间手工业的迅速衰落
19.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出处 铭文
《元和四年》 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钟》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口口口钟,重口口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
《延熹钟》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口口口成雷口口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口口富貴宜田家口意口长生

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D.私人作坊的生产销售
20.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是在
A.东晋 B.中唐 C.北宋 D.南宋
21.《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
A.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 D.秦国统一六国已是民心所向
22.“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23.《梦粱录》记载:“……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不断出现,时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万,城内极其繁华,被称为东南第一州。”该材料( )
A.表明当时商业化市镇已经普遍兴起
B.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C.是宋解除市的时空限制的直接证据
D.表明此时杭州的商业化职能已经增强
24.1953年我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
A.体现了“一五”计划的主旨 B.平衡了轻重工业比例
C.优化了工业的整体布局 D.加快了公私合营步伐


二、简答题
25.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26.什么是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成长历程非常艰难,试分析其原因。
27.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大基本特点,并简要评价我国古代自耕农经济。
2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4)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2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知《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
请完成: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之间的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A 2.B 3.D 4.B 5.C 6.A 7.C 8.D 9.D 10.B 11.D 12.D 13.D 14.A 15.A 16.B 17.C 18.C 19.D 20.B 21.C 22.A 23.D 24.A
25.(1)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2)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是出现精耕细作的主要原因
(3)农业人口的大量增加,为了生存的需要.
(4)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26.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成长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从农民自身来说,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第二,从封建统治者方面来说,历代王朝后期,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加重,每遇天灾人祸,多数农民家庭的生活就会陷入绝境。
27.
特点:一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是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三是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评价: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自耕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它又非常脆弱,因其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28.(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先是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而成为私田。到春秋时期,铁质农具的使用,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
(3)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材料记载发生了土地争论,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
(4)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了。
29.(1)观点:重本抑末(重农抑商)。根据: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2)社会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买卖。影响: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