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6 红楼梦
情真意切释猜嫌
自尊就是力量。自尊的力量,足以化腐朽为神奇,变耻辱为荣光。试观寰宇,多少人杰,就是这样高擎着自尊的旗帜,凭着自尊的力量,在厄逆中奋起,在挫折中挺进,披荆斩棘,一路豪歌,而最终冲上了事业的巅峰。
自尊是人生杠杆不可缺少的支点,它赋予生命以意义。
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简·爱》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之所以能够震撼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难道不正是简·爱以自尊精神为人生支点的人格魅力使然吗?哦,人生若失去自尊,生命还有什么价值!然而,自尊有时也会成为精神的枷锁,灵魂的裹布,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把握其“真谛”的话。
当我们把自尊的旗帜只当作一块遮羞布,再横七竖八扎上无数条“自尊”的绳索时,自尊也就走向了反面,失去了它真正的精神和灵魂,必将阻碍生命和人性的发展。
1.作家作品
曹雪芹(1715—1763),中国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加入满籍。
曹雪芹在钟鸣鼎食之家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多次遭受打击,家道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到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远离官场,无视权贵,生活一贫如洗。
曹雪芹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将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
2.写作背景
《红楼梦》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小说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单独地去描写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即将崩溃的封建制度做出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灭亡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本文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的后半部分,完整的回目名应是“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这一回是两个主要人物薛宝钗和林黛玉关系的转折点。
凤姐生日闹事已平息多时,今昔和事之后,探春、李纨等借监社一层作陪衬,夹带叙入替平儿打抱不平的话,向凤姐讨钱,经过三人一番戏谈,探春二人目的达到。
同时借赖嬷嬷之口训说宝玉一番,暗补宁、荣二府昔日家教之严,以衬今日之放纵。补写周瑞之子于凤姐生日醉酒无礼一层,这是闹事余波,从这些可看出凤姐生辰这天内外上下俱不安宁。
宝钗因见黛玉旧疾又犯,比往常又重,终日不出门,心情烦闷,就来探望黛玉,于是便有了节选内容的精彩片段。
sòu
xián
zhòu
chāi
dài
zǐ
pōu
zhènɡ
kē
嫌
赚
遣
谴
熬
廒
娇
骄
矫
咳
刻
颏
从节选片段看宝钗与黛玉是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宝钗对黛玉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没有虚伪的话语。她认为药疗不如食补,就劝黛玉每天早晨吃燕窝粥,并答应给她送燕窝来。在对话中,当黛玉自叹身世飘零时,她就极低调地说她也是和黛玉一样的,虽然有个哥哥,却不如没有,只是比她多了一个母亲“略强些”。这样,就拉近了同黛玉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融洽气氛。尽管这种“同病相怜”显得生硬牵强,却情真意切,很能打动人心。尤其是她在最后说“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照应前文“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既表现出宝钗深谙黛玉的性格,又见出她对人的体贴入微与宽容大度。
黛玉对宝钗的关心体贴深为感动,竟至向她忏悔,说“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并诉说自己孤苦无依之状,又提及宝钗前日对她的“教导”,从内心深处表示感谢。黛玉在《红楼梦》中一向是以孤高傲世、盛气凌人的面貌出现的,这样向别人诉说肺腑,实在难能可贵。她谈及家世的衰微,只身的孤苦,不是“正经主子”的感觉和谨慎心态,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怜悯之情,宽谅她素日的“禁不得一些委屈”。由此看来两人的关系还是相当不错的。
结构图示
林黛玉病重 薛宝钗探病
素犯嗽疾,今秋加重 说病问医 同情怜惜
“不中用”“死生有命” “体谅”
“接待不周,礼数粗忽” “都不苛责”
袒露心扉 诉说“烦难” 将心比心 抚慰心灵
(猜————释)
主旨归纳
《红楼梦》在对封建伦理道德、矛盾重重的家庭关系作了深刻揭露批判的同时,也有凸显人与人之间关怀与友谊的内容。节选部分通过写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在与薛宝钗真诚的谈话中,感受到了宝钗的体贴与关怀而使猜嫌尽释,赞颂了人世间情真意切的友情的真诚与崇高。
提示 ①做人低调。在对话中,当黛玉自叹身世飘零时,她就极低调地说她也是和黛玉一样的,虽然有个哥哥,却不如没有,只是比她多了一个母亲“略强些”。这样,就拉近了同黛玉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融洽气氛。尽管这种“同病相怜”显得生硬牵强,却情真意切,很能打动人心。
薛宝钗被喻为“群芳之冠”的牡丹花,“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贾府上下一致称赞。试结合本文分析她灵巧的处世艺术。
②体贴宽容。她在最后说:“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照应前文“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既表现出宝钗深谙黛玉的性格,又体现出她对人的体贴入微与宽容大度。
③真心实意。宝钗对黛玉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并不只是说好听的话语。她认为药疗不如食补,就劝黛玉每天早晨吃燕窝粥,并承诺给她送燕窝来。通过行动关怀,给黛玉莫大的安慰。
提示 黛玉在《红楼梦》中一向是以孤高傲世、盛气凌人的面貌出现的,而文中却向别人诉说肺腑,实在难能可贵。
①率直天真。黛玉对宝钗的关心体贴深为感动,竟至向她忏悔,说“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并诉说自己孤苦无依之状,又提及宝钗前日对她的“教导”,从内心深处表示感谢。这是一种毫不掩饰的真。
文中的林黛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②敏感谨慎。她谈及家世的衰微,只身的孤苦,不是“正经主子”的感觉和谨慎心态,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怜悯之情,宽谅她素日的“禁不得一些委屈”。这是她对事极为敏感的最大原因。
总之,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真实,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
提示 此部分是《红楼梦》全书的一大关节。曹雪芹写人,不是单调、平面的,而是多彩、立体的。钗、黛二人,在此之前总有嫌隙,然经此回互剖金兰之语,双方此后不再如从前那般有隔膜,友谊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这说明曹雪芹意在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知心友谊是弥足珍贵的,也是令人向往的。而对生命抱有至诚之心的人,终能有相交的知己。钗、黛即是如此。
本文节选部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
【考点透视】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挖掘小说的主题。
对接高考
挖掘小说的主题
(1)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挖掘小说主题的阅读突破点。
①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
②注意标题和体裁。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小说线索,必须关注。
③抓关键性语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抓住“文眼”就把握了探究的方向,所以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
④注意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解读时紧扣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剖析主题。
⑤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和作家的相关状况,认识人物形象在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知人论世可以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⑥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尤其情节的突转,人物与人物的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手法。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这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39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联邦德国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题: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宽容、尊重,并无私奉献,才能度过困境。
分析:①在深夜的厨房,结婚39年的夫妻突然发现对方“老了”,表现出相互之间的爱怜之情。②丈夫偷吃面包后撒谎,是不想增加妻子的精神负担。③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本可当场“揭露”,但为了保护丈夫的尊严而为丈夫圆谎。④第二天晚餐,妻子善意撒谎,多分给丈夫一片面包,进一步传达了对丈夫的爱。丈夫深感愧疚。
舒芜先生在给《红楼梦》作序的时候曾经说过:“《红楼梦》的可贵不仅在于文学价值的高深,更是因为‘金陵十二钗’唱出了封建末期女性的觉醒。”
美文赏读
一曲红楼 万声叹息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是那样世态炎凉,贫富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黑暗的形成根源既是阶级的不平等、人性的不纯真,更是性别地位的不公正。红楼一梦,写尽了大观园的繁盛,写尽了豆蔻年华的热烈,亦写尽了这所有盛大繁华掩盖之下的重重悲剧。那样一个个灵动鲜活的生命,有纯洁善良的心灵,有感动世间的美丽,有字字珠玑的清好词工,却只能在那个被成年男子控制之下的凄冷社会里唱出一曲又一曲的悲歌:被折磨至死的是迎春,青春守寡的是李纨,远嫁的是探春,孤守青灯泥佛的是惜春,含冤而死的是可卿,跳井而死的是金钏……这样的红楼,这万般叹息,是为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而潸然泪下的感慨,是对这个人情冷暖世间的无情鞭笞。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这叹息不仅是对大观园里所有女性的怜惜和同情,更是为女性觉醒而高歌的铿锵之词。小小大观园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温柔富贵乡”里有钩心斗角,有凶残强暴,有尊卑之分;在这样“烈火烹油”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许多清新的形象不为世俗所染,用高洁的姿态冷眼旁观。而林黛玉便是这些鲜活形象的最好代表,她在大观园里既是主又是客,这特殊的地位使她清醒地看到了世间的各样清寂,大观园“游丝软系飘春榭”的热闹在她眼里只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惊寒。
所以她会认识到自身的可贵,会为自己贞洁的爱情而努力;所以她在会听到曲中唱词“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时候仿佛置身凡尘之外,为女性的尊贵而动容。这样的红楼,这样的万般叹息,将世间生灵的觉醒寄寓于一园之中,却让人们看到燎原星火带来的欣喜。
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曹雪芹用尽沧桑的老眼,墨香四溢却又锐利的笔尖在这红楼集积所有情思,感叹了黑暗与觉醒,道尽了那个世界的种种流连……
红楼梦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B.“金九银十”历来是楼市旺季,但进入九月以来,各大一线城市房地产业销售纷纷遭遇“滑铁卢”,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政策造成的。
C.国庆长假的第二天,对于故宫保卫处而言,是整个国庆长假中安保压力最大的一项工作,上午11时,此前规定的8万限流人数就已突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了。
D.一个孩子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答案】D [A项,成分残缺,“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一句的后面应该加上宾语“的人或单位”。B项,“原因是……造成的”句式杂糅。C项,“第二天”和“一项工作”搭配不当,“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缺少主语。应把“一项工作”改为“一天”,在“此前”前面加上“故宫”。]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样两句:__________
①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书中诗的悲凉意味。
②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
③“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
④“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⑤今天,编者如果学着曹雪芹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A.④①⑤③② B.③①②⑤④
C.①③⑤④② D.④①③⑤②
【答案】A [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议论的话题是《红楼梦》中的两句诗④。承前亮出诗句,不能把诗句选错了。从诗句说开来,先谈读过《红楼梦》的人对此的体会①,然后由这两句诗联系今天,引出最想说的话⑤。写出今天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感受③和对作者与读者的一路同行的看法②。]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牙雕是以象牙为原材料进行雕刻的民间手工技艺。作为中国独特的民间传统工艺,① 。如所有的传统手工艺一样,牙雕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问题——技艺精湛的老艺人多已退休,② ,更别说达到技艺精湛了,很多“绝活”面临失传。③ 。1989年联合国禁止象牙贸易,让牙雕没有材料可用,因此20世纪90年代,牙雕产品可卖的很少。
【答案】①牙雕到现在却逐渐式微 ②愿意学牙雕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③而更大的阻碍是原材料减少
4.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读书交流会,主题是“《红楼梦》诗词鉴赏”。请为主持人写一则开场白。要求:①紧扣主题;②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写称呼语、问候语;④不超过6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时点明鉴赏《红楼梦》诗词;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尽量使用《红楼梦》中的诗词原句。
答案 (示例)“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绝世奇书《红楼梦》中的诗词也是难得的艺术瑰宝。让我们走进宝山,去欣赏它们的璀璨与绚丽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黛玉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
5.为什么黛玉感到自己“错了”“实在误到如今”?(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联系上文黛玉对宝钗的误会,结合现今的冰释前嫌来解答此题。
答案 ①贾府上下一致称赞宝钗,黛玉多心,认为宝钗心中藏奸。②自己与宝玉互为知己,宝钗却和宝玉有“金玉良缘”之说,黛玉心中抑郁不忿,一直看宝钗不舒心。③自己对宝钗的不满,宝钗浑然不觉,甚至对自己的冷嘲热讽从不介意。④如今,宝钗对自己关心、体贴,自己真的是错怪了她。
6.宝钗建议黛玉的病适宜吃燕窝粥,黛玉为什么觉得难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此题时,要结合黛玉的神情,以及黛玉的性格,黛玉处处谨慎,在贾府是寄人篱下,黛玉觉得难为便在情理之中了。
答案 ①自己的病每年都犯,吃燕窝粥不一定能有多大效果。②自己的身体一直不好,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够麻烦的了,再吃燕窝粥恐怕更惹人烦。③贾府毕竟不是自己的家,自己不是正经主子,下人们更嫌自己事多,说三道四。
7.黛玉说自己的处境远不如宝钗,为什么这么说?宝钗却说和黛玉一样,这又是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联系黛玉和宝钗二人的处境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来回答此题。
答案 ①因为黛玉看到宝钗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在贾府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自己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都依靠贾府,是要招人嫌的。②宝钗说自己的哥哥不成器,跟没有一样;只是有母亲,这点比黛玉强些。但都是寄居人家,都是一样的。
8.黛玉和宝钗你更喜欢哪一个?(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本题属开放性试题,可以有不同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方欲问时,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说着,都迎出去了。刘姥姥屏声侧耳默候。忽见周瑞家的笑嘻嘻走过来,招手儿叫他。
只见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道:“怎么还不请进来?”一面说,一面抬身要茶时,只见周瑞家的已带了两个人在地下站着呢。这才忙欲起身、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的问好,又嗔着周瑞家的怎么不早说。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凤姐忙说:“周姐姐,快搀起来,别拜罢,请坐。我年轻,不大认得,可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周瑞家的忙回道:“这就是我才回的那姥姥了。”凤姐点头。刘姥姥已在炕沿上坐了。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
这里凤姐叫人抓些果子与板儿吃,刚问些闲话时,周瑞家的向凤姐回话道:“太太说了,今日不得闲,二奶奶陪着便是一样。多谢费心想着。白来逛逛呢便罢,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刘姥姥道:“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周瑞家的道:“没甚说的便罢,若有话,只管回二奶奶,是和太太一样的。”一面说,一面递眼色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凤姐早已明白了,听他不会说话,因笑止道:“不必说了,我知道了。”忙命快传饭来。一时周瑞家的传了一桌客饭来……
刘姥姥吃毕了饭,拉了板儿过来,舔舌咂嘴的道谢。凤姐笑道:“且请坐下,听我告诉你老人家。方才的意思,我已知道了。若论亲戚之间,原该不等上门来就该有照应才是。但如今家内杂事太烦,太太渐上了年纪,一时想不到也是有的。况是我近来接着管些事,都不知道这些亲戚们。二则外头看着虽是烈烈轰轰的,殊不知大有大的艰难去处,说与人也未必信罢。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次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回去呢。可巧昨儿太太给我的丫头们做衣裳的二十两银子,我还没动呢,你若不嫌少,就暂且先拿了去罢。”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难,只当是没有,心里便突突的,后来听见给他二十两,喜的又浑身发痒起来,说道:“嗳,我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他怎样,你老拔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粗呢!”周瑞家的见他说的粗鄙,只管使眼色止他。凤姐看见,笑而不睬,只命平儿把昨儿那包银子拿来,再拿一吊钱来,都送到刘姥姥的跟前。凤姐乃道:“这是二十两银子,暂且给这孩子做件冬衣罢。若不拿着,就真是怪我了。这钱雇车坐罢。……”刘姥姥只管千恩万谢的,拿了银子钱,随了周瑞家的来至外面,仍从后门去了。
(选自《红楼梦》第六回,有删节)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刘姥姥通过周瑞家的进了贾府,在等待凤姐的时候,只见小丫头子们齐乱跑,说“奶奶下来了”。这一描写体现了凤姐在贾家的地位、权势和威严。
B.周瑞家的传达王夫人的意思,要刘姥姥“若有甚说的,只管告诉二奶奶”,并再次暗示和催促她,但刘姥姥却迟疑再三,言非所想,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
C.作者安排刘姥姥进贾府,就是以一个外人的眼光来描写贾家的奢华,自鸣钟,凤姐珠光宝气的打扮,传来的一桌子饭,都写出了贾府的豪富奢华。
D.刘姥姥说到为难之处,推出板儿说话,作者刻意安排这个角色使他缓解了刘姥姥的窘态,让人不觉得她的话语那么突兀。
【答案】B [B项,“这是她的谨慎性格所致”不当,实为一见面就张口求人,“情有所难”。]
10.小说中刘姥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贫穷质朴,没见过世面,粗俗;有些自尊,难以启齿求人。(适当举例说明即可)
11.小说第一段写刘姥姥刚到贾府就见到一个“匣子”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细节描写十分高明,它通过刘姥姥的听觉和视觉来渲染王熙凤的出场。这个自鸣钟就是挂钟,由此可见贾府盛极一时。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