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7 儒林外史
匡超人
那磕头碰脑的,总会碰上或大或小的麻烦,意志与头颅一并低垂,既不能自信,又不能信人。
在人生旅途中,那些目光平直、亦步亦趋赶路的人,往往在其生命的过程中,高不成而低不就,气人有而笑人无,终年累月,忙碌纠缠于蝇头小利与蜗角虚名之间,既不会尊重人,亦不能自尊。
在人生旅途中,那些巾帼、须眉中之佼佼者,勇于昂首阔步。他们胸襟开阔,自然前程宽广。他们不因狂暴风雪而怨天,不因绊脚泥泞而怨地,不因摩肩接踵而怨人。举胸中块垒与雷霆碰杯,倾一腔热血与朝阳争辉,能敬人如己,能警己如人。
人,是地球上唯一能仰望浩瀚星空发出由衷赞叹的生灵,因此能产生思想、产生灵感并有所追求。人可站立,可行走,可飞腾,不为时间、空间以及物质世界所束缚。
昂首是天,天似画廊。但见云蒸霞蔚,虹彩霓光如花似锦,婀娜馨香,晨旦玛瑙,午夜碧玉,珍珠粒粒,钻石颗颗,璀璨晶莹,光彩夺目。
昂首是天,天似草场。白驹万千,逐日追月;绵羊成群,牧童何在?所谓高人,所谓韵士,正可以跨神骏,乘长风,翩翩然一展鸿鹄之志。
人活一生,昂首是顶天立地的壮汉,低眉垂首匍匐不是健康人生;无高瞻远瞩之气概,只有平庸凡俗之念想,不免愧对人生;昂首直腰,与天比高,星月皎洁,引为同道,此乃亮丽人生。
1.作家作品
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山老人”,安徽全椒人。
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他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憎恶热衷功名富贵、寡廉鲜耻的知识分子。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
吴敬梓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写《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又著有《文木山房集》。
2.写作背景
《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谎称未婚,娶了李给谏的外甥女,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儒林外史》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加上节选的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八股选家马二先生为骗子洪憨仙送葬归来,途中碰到匡超人。由此,故事转到匡超人身上。
匡超人流落他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先生资助他盘缠让他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的道理。回乡之后,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亲,念文章”。其孝心与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的知县,在他的提携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后来知县被审,他唯恐祸及自己,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杭州。先与景兰江、浦墨卿、赵雪斋等一帮所谓“名士”往来聚会,互相唱和。后碰到潘保正所推荐的潘三,得其照顾,颇赚了一些银子,又在潘三的帮助下娶了妻。接下来就是节选部分。
chóu chú
ɡào
huán
lián
qīn
liàn
jiá
tāo
tì
nào
ruì
fān
duō
shàn
niù
ǎo
chuǎi
chuài
hènɡ
hénɡ
xià
hè
ɡuān
ɡuàn
jǐ
ɡěi
肄
肆
杆
竿
赘
骜
敝
蔽
裰
缀
廪
檩
词语解释
(1)肄业:修业,学习(课程);(学生)没有达到毕业年限或程度而离校停学。
(2)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3)光天化日:指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4)冠冕:①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②冠冕堂皇;体面。
(5)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6)九霄云外:形容远得无影无踪。
(7)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腐的过程,责任到底在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变质的首要内因。
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发生冲突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后者利己原则,这是理解匡超人这个人物变质的关键,也是这个典型人物的总特征。过人的精力、智力和外“乖”内“韧”的性格是匡超人变质的又一重要内因。未发迹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匡超人自身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才形成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儒林外史》的思想主题映射在主要人物形象即士人身上——汲汲于功名利禄的科举士子、形形色色的文人名士、真正洒脱的真人贤士……其中最令人痛心的是禁锢在科举制度下盲目和空虚的人们,他们就像被八股吸魂器吸干了气血的空心人。本文通过匡超人发迹,潘自业遭祸,匡超人停妻再娶、回乡取结、对待潘三、路遇牛布衣等几件事,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蜕变,通过匡超人的言行暴露出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嘴脸。
提示 节选部分突出了匡超人这样一个被功名富贵俘虏的、被科举制度腐蚀的堕落变质的士林丑恶之人。
课文节选部分中的匡超人,已经由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事情反映出来的?结合本文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试分析其性格特点。
匡超人 无耻行为 自己的开脱辩解
(语言、心理描写) 人物
性格
对待
家人
的态度 不顾夫人肯否,执意送她去乡下 “这些事,也有两件是我在里面的……如何了得”“你有所不知。……有甚么不快活?” 急功
近利
隐瞒婚史,与辛小姐再结夫妻 “戏文上说的……这有何妨!” 败德
丧行
闻夫人之死,要母亲、兄长争名分 “他是个诰命夫人,到家请会画的……不可自己倒了架子。” 寡廉
鲜耻
对待儒
林旧友
的态度 闻潘三入监,怕承担赏罚不明之虞,不去探望 “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赏罚不明了。” 虚伪势
利,忘
恩负义
恬不知
耻自夸 误用“先儒”,酿成笑话 “不瞒二位先生说……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无知
无耻
提示 本文通过描写匡超人由一个纯朴善良的农家子弟,最终堕落为士林的丑恶之人,通过他吹牛撒谎、攀贵再娶、卖友求荣、忘恩负义等一系列的言行展现,揭示了在科举制度毒害之下人逐渐变为衣冠禽兽的社会现实。匡超人的转变是科举之毒的“巨大”作用。作者对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结合课文谈谈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考点透视】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情感活动进行描写。心理描写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对接高考
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
①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表白、情感倾吐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②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形态,间接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活动,总是要通过他的外貌神态,或是他的行动表现出来。
③通过对环境、景物、氛围的烘托、渲染间接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
④通过梦境幻觉等一些特殊的手法,也能较好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总之,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来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③“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渥伦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④“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
⑧“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摆脱我自己!”
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
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选自《安娜·卡列尼娜》,周扬、谢素台译,有删改)
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心活动:恐惧、迷惑、悔恨。意义:表现了安娜之死的偶然性,增强了悲剧意味。
美文赏读
鲁编修择婿(节选)
儒林外史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到织锦店里织了三件补服:自己一件,母亲一件,妻子一件。__________停当,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各家又另外送了贺礼。
②回到街上,景兰江作别去了。匡超人到家,__________了一夜,不曾睡觉。
③家老爷有一外甥女,是家老爷夫人自小________大的,今年十九岁,才貌出众……欲招匡爷为甥婿。
A.制备 踌躇 抚养 B.置备 踌躇 抚养
C.制备 徘徊 扶养 D.置备 徘徊 抚养
【答案】A [制备:化学工业上指经过制造而取得。置备:购买(设备,用具)。①句是自己织,并非购买,应用“制备”。踌躇:形容词,犹豫;得意的样子。动词,停留,徘徊不前。徘徊:动词,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②句指犹豫不决,且不侧重动作,应用形容词“踌躇”。抚养:爱护并教养。扶养:养活。根据语境,③句用“抚养”更合适。]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艰苦奋斗①是一种进取的积极精神,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③一个民族,④丧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⑤它暂时也可能很富有,⑥是一个没有前途和希望的民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既然 就 只有 即使 也
B 既 也 ∕ 由于 所以 还
C 或者 或者 除非 ∕ 虽然 终究
D 不仅 而且 ∕ 如果 尽管 却
【答案】D [第①处和第②处之间构成递进关系;第③处不需要关联词;第④处和第⑤处之间构成假设关系;第⑤处和第⑥处构成转折关系。]
3.下列对联中的下联有几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请修改。(6分)
上联:周树人深情怀旧,《朝花夕拾》忆往昔
下联:冷眼吴敬梓观世,《儒林外史》丑恶讽
修改后的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类题目要求对仗严格。本题要求正确调整语序。须根据上联提供的样式,安排正确的语序。
答案 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又过了三四日,景兰江同着刑房的蒋书办找了来说话,见郑家房子浅,要邀到茶室里去坐。匡超人近日口气不同,虽不说,意思不肯到茶室,景兰江揣知其意,说道:“匡先生在此取结赴任,恐不便到茶室里去坐,小弟而今正要替先生接风,我们而今竟到酒楼上去坐罢,还冠冕些。”当下邀二人上了酒楼,斟上酒来。景兰江问道:“先生,你这教习的官,可是就有得选的么?”匡超人道:“怎么不选?像我们这正途出身,考的是内廷教习,每日教的多是勋戚人家子弟。”景兰江道:“也和平常教书一般的么?”匡超人道:“不然!不然!我们在里面也和衙门一般:公座、朱墨、笔、砚,摆的停当。我早上进去,升了公座;那学生们送书上来,我只把那日子用朱笔一点,他就下去了。学生都是荫袭的三品以上的大人,出来就是督、抚、提、镇,都在我跟前磕头。像这国子监的祭酒,是我的老师,他就是现任中堂的儿子,中堂是太老师。前日太老师有病,满朝问安的官都不见,单只请我进去,坐在床沿上,谈了一会出来。”蒋刑房等他说完了,慢慢提起来,说:“潘三哥在监里,前日再三和我说,听见尊驾回来了,意思要会一会,叙叙苦情。不知先生你意下何如?”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蒋刑房道:“这本城的官并不是你先生做着,你只算去看看朋友,有甚么赏罚不明?”匡超人道:“二位先生,这话我不该说;因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倒反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结,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你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到不值甚么。”两人见他说得如此,大约没得辩他,吃完酒,各自散讫。蒋刑房自到监里回复潘三去了。
匡超人取定了结,也便收拾行李上船。那时先包了一只淌板船的头舱,包到扬州,在断河头上船。上得船来,中舱先坐着两个人:一个老年的,茧绸直裰,丝绦朱履;一个中年的,宝蓝直裰,粉底皂靴,都戴着方巾。匡超人见是衣冠人物,便同他拱手坐下,问起姓名。那老年的道:“贱姓牛,草字布衣。”匡超人听见景兰江说过的,便道:“久仰。”又问那一位,牛布衣代答道:“此位冯先生,尊字琢庵,乃此科新贵,往京师会试去的。”匡超人道:“牛先生也进京么?”牛布衣道:“小弟不去,要到江上边芜湖县地方寻访几个朋友,因与冯先生相好,偶尔同船;只到扬州,弟就告别,另上南京船,走长江去了。先生仙乡贵姓?今往那里去的?”匡超人说了姓名。冯琢庵道:“先生是浙江选家。尊选有好几部弟都是见过的。”匡超人道:“我的文名也够了。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账,共是九十五本。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着买,只愁买不到手;还有个拙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经翻刻过三副板。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牛布衣见他如此说,也不和他辩。冯琢庵又问道:“操选政的还有一位马纯上,选手何如?”匡超人道:“这也是弟的好友。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唯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选文着力塑造了儒林人物匡超人的形象,揭示了匡超人在儒林这个大染缸里由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最终堕落成可笑无耻之徒的结局。
B.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变质,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变质的首要内因。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发生冲突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后者——利己原则,这是理解匡超人这个人物变质的关键。
C.《儒林外史》是中国抒情文学中讽刺艺术的高峰,它开创了一个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它和比它稍晚的《红楼梦》,标志着中国长篇小说从内容到形式的成熟。
D.鲁迅说《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作者以委婉和锋利的笔调,精确如实地再现出腐儒及假名士们可笑可鄙的言行心理,情伪自现,谑而不苛。
E.《儒林外史》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方言”,还有细节描写、夸张的语言、对照的手法等。
【答案】CE [C项,“抒情”应为“叙事”。E项,“方言”应为“讽刺”。]
5.如何理解上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画横线句子是人物的语言描写,结合人物的心理,从人物语言与行为的反差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对自己的人生导师、还在监狱里的潘三,匡超人不去搭救,甚至不去探监一回、安慰一下,却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清廉样子。这就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6.此回最后“先儒匡子之神位”的故事,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艺术手法。须弄清楚有哪些艺术手法,然后对照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 以矛攻盾。即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矛盾的双方同时集中在某一人物身上,让被讽刺对象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弄的地步。匡超人自吹被人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而不知“先儒”乃去世之儒,被人耻笑。
7.联系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主要的人物形象。(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人物形象。可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人物的特点。
答案 匡超人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才去不到两个时候,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三匹马闯将来。那三个人下了马,把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声叫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母亲不知是甚事,吓得躲在屋里;听见中了,方敢伸出头来,说道:“诸位请坐,小儿方才出去了。”那些报录人道:“原来是老太太。”大家簇拥着要喜钱。正在吵闹,又是几匹马,二报、三报到了,挤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邻居都来了,挤着看。老太太没奈何,只得央及一个邻居去寻他儿子。
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邻居道:“范相公,快些回去!你恭喜中了举人,报喜人挤了一屋里。”范进道是哄他,只装不听见。低着头往前走。邻居见他不理,走上来,就要夺他手里的鸡。范进道:“你夺我的鸡怎的?你又不买。”邻居道:“你中了举了,叫你家去打发报子哩。”范进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命,为甚么拿这话来混我?我又不同你顽,你自回去罢,莫误了我卖鸡。”邻居见他不信,劈手把鸡夺了,掼在地下,一把拉了回来。报录人见了道:“好了,新贵人回来了。”正要拥着他说话,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8.范进发疯前后,说了两句话,“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文章为什么用“噫”字,能不能换成其他感叹词?(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并且是对表感叹意义的词语的考查。这需要结合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他的态度来分析。
答案 “噫”有表示悲痛、叹息,又有表示惊异之意。因为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他冷言嘲讽;众邻不理不睬甚至嘲笑;妻子对自己漠不关心,自己不能尽孝;自己的地位低下,受人踩踏。“噫”字饱含了范进中举后的种种感慨,故不能换。
9.“好了”一词中的“了”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第二句话之中,为什么只用了一个“好”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词句的理解。这需要结合人们对范进的态度变化引起范进的心理变化来分析。
答案 ①“了”表示事情完成,说明范进之前的悲痛将在他中举之后发生变化,从范进中举之后人们对他态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来。②这个“好”字,表示了范进沉浸在中举的快乐之中,是对自己中举的一种完全满足。
10.两句话不变的是“我中了”,究竟有什么深刻含义?这两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怎样的心态?请简要说明。(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句子理解方面的题目,一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句子的深刻含意包括双关义、言外之意、指代义几个方面。言外之意须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答案 ①说明范进一生就为了高中,完全为了功名而活。所以当他疯醒之后,依然记得的还是“中了”第七名。②多年愿望终于实现,荣华富贵就在眼前,贫穷屈辱已成昨日,因为“中了”,所以“好了”,道出了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心态。
11.用一句话概括所选第三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结合语段,把何人何事讲清楚即可。
答案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