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8 官场现形记
兄弟阋墙
假如由于法律无法追究一件罪行而不得已自行复仇,那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也要注意,你的报复要避免违法,至少也要能逃脱惩罚才好。否则,你将使你的仇人占两次便宜:一次是他冒犯你时,一次是你因报复他而被惩处时。
有人乐于采用光明正大的方式报复敌人,这是可赞佩的。因为复仇的动机不仅是为了让对方受苦,更是为了让他悔罪。但有些卑怯恶劣的懦夫却专搞阴谋诡计来报复,他们以暗箭射人,却又不让人弄清箭从何来。这就未免如同鬼蜮了!
一个念念不忘旧恶的人,他的伤口将永远难以愈合,尽管那本来还是可以痊愈的。只有为国家公益而行的复仇才是正义的。然而为私仇而斤斤图报是可耻的。念念不忘宿怨而积心图谋报复的人,所度过的将是一种妖巫般的阴暗生活。他们为此而活着时有害于人,为此而死也是不利于己的。
1.作家作品
李宝嘉(1867—1906),清末小说家。又名宝凯,字伯元,号南亭亭长,笔名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等。祖籍江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咸丰年间,迁居山东。
李宝嘉多次应省试不第,后至上海,先后办《指南报》《游戏报》《世界繁华报》《绣像小说》等报刊。所写小说,对清廷官吏的昏庸腐败和贪污纳贿有所暴露,政治倾向接近于改良派,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
作品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中国现在记》《活地狱》《海天鸿雪记》,以及《庚子国变弹词》等。
2.写作背景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著名的谴责小说,揭露了官场腐败堕落、徇私舞弊、钻营谄媚、卑鄙龌龊的种种丑陋行为及其运行机制,使晚清社会的腐化崩溃如在眼前。
节选前的内容:
何藩台本是盐法道的道台,因为本省主管财赋和人事的藩台空缺,所以临时代理这个职务。他天生“爱钱”,但怕别人说闲话,一直不敢公开卖官。
可是,新任的藩台就要来了,如果再不抓紧时间,就来不及了,于是他利令智昏,由他的几个兄弟、幕友充当掮客,开始干起公开卖官的勾当。果然是“门庭若市”“生意火爆”。他的兄弟三荷包替他拉了一桩买卖:九江知府出缺,有人想用两千两银子的价格代替一两个月。他认为“一个知府只值两吊银子,未免太便宜了”,因此提高了价格,要三荷包再去说合。结果价格没有说上去,倒是三荷包自己得的回扣被谈清了。三荷包拍着胸脯承诺保证办成,于是就来和藩台大人商量。这是前面第四回“黄金有价快升官”中的相关情节。接下来就是本文节选部分。
fān
xùn
duó
chǎn
tián
rù
pēnɡ
liǔ
lāo
xún
wò chuò
huì
tuò
tà
hé
hè
lùn
lún
谴
遣
揎
暄
孽
蘖
词语解释
(1)狼狈为奸:比喻互相勾结做坏事。
(2)人仰马翻:形容在交战中大败的狼狈样,也形容混乱或忙乱得不可收拾的样子。
(3)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4)痛快淋漓:形容尽情尽兴,非常畅快。
课文节选部分的“兄弟阋墙”可以说是何藩台卖官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部分,那么三荷包兄弟俩到底因为什么闹翻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面上看“兄弟阋墙”是一场误会,而实际上“误会”只是作者为了表现强烈的矛盾冲突而特意设置的,“兄弟阋墙”闹剧的根本原因是分赃不均。在卖官鬻爵的无耻勾当中,两个人虽然默契合作,但贪婪和自私的本性使他们也在互相欺骗、互相争斗,只是因为他们互相依存的关系,使得彼此都没有撕破脸皮。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本文上演了一场兄弟阋墙的闹剧,把官场中的黑暗现状揭露了出来。作者通过他们的相互揭露,暴露了官场的黑暗,暗示了知识分子阶层对社会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失望。
提示
本文篇幅虽短,但结构紧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开端 开端部分没有赘笔,哥哥的一句话“那事怎么样了”引出了整个故事,心黑的三荷包便宜没捞着,又被哥哥一阵埋怨,便“老羞成怒”,故事便顺理成章往下发展。
发展 金钱胜过一切,三荷包劈头盖脸揭何藩台的老底,同时将黑暗的社会现实暴露无遗。这样更激化了兄弟二人的矛盾,故事情节进入高潮阶段。
高潮 “一个从身后抱住三老爷,想把他拖开,谁知用了多大的力也拖不开”,争斗何其激烈!这样的情节已是很精彩了,作者还意犹未尽,又让三荷包的嫂子出场,并且让三荷包把她撞倒在地,“被他叔子一头撞来,刚正撞在肚皮上。只听得太太啊唷一声,跟手咕咚一声,就跌在地下。三荷包也爬下了,刚刚磕在太太身上”。
结局 “三荷包见此光景,搭讪着就溜之乎也”,矛盾冲突到了白热化,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余地。
提示 作者借三荷包之口,历数何藩台的肮脏官史时,社会环境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官场现形记》在故事描写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创造性,在故事背后,还有细致入微的社会分析,那么本文中的社会环境描写体现在什么地方?作者是如何含而不露地揭示出来的呢?
何藩台是如何做的官呢?“先是你捐知县,捐了一万多,弄到一个实缺”,然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凭空里知县不做了,忽然想要高升,捐甚么知府,连引见走门子,又是二万多”“候补知府做了一阵子……八千两银子买一个密保。送部引见;又是三万两……”这些话告诉我们,在当时做官就意味着捞钱。金钱支配着官职的选择,官职又是金钱的来源,何藩台绝不是个别现象,这是社会的通病。
【考点透视】
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描写是小说重要的描写手法。小说的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小说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接高考
社会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它们为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对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小说的艺术之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环境描写可以对社会环境作全面的介绍,又可以对具体的生活场景作细致详尽的描绘。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对人来说总是个具体的存在,社会群体的活动,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民俗的、地域的、流行的等都会在人的性格和心理上产生影响。小说中社会环境的描写就是要将人物置于真实的、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定环境中,这个环境甚至对人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完整的社会环境描写可以充分展示历史的真实和民俗的真实,反映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有人评论本文的开头“兼具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现实的真切感:开篇时间具体到“八月初九”,如同现实生活记录的再现;小说通过“父亲”的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受,如“热烘烘的香味”“凉气逼人”“打了一个冷战”等,给读者呈现了真切的生活场景;送别场面描写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切感。历史的厚重感:故事发生在“一九三九年”,距离读者已有近百年,小说又通过“我”的叙述,拉开与那段往事的距离,增强了历史感;开篇就交代日后余占鳌成了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这种叙述方式也突出了历史的厚重感。
美文赏读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李 娟
在呼蓝别斯,大片的森林,大片的森林,还是大片的森林。马合沙提说:走夜路要大声地歌唱!在森林深处,在前面是悬崖边的大石头下——你看!那团黑乎乎的大东西说不定就是大棕熊呢!大棕熊在睡觉,在马蹄声惊扰到它之前,请大声歌唱吧!远远地,大棕熊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它侧耳倾听一会儿,沉重地起身,一摇一晃走了。一起唱歌吧!大声地唱,用力地唱,“啊啊”地唱,闭着眼晴,捂着耳朵。胸腔里刮最大的风,嗓子眼开最美的花。唱歌吧!
呼蓝别斯,连绵的森林,高处的木屋。洗衣的少女在河边草地上晾晒鲜艳的衣物。你骑马离开后,她就躺在那里睡着了,一百年都没有人经过,一百年都没人慢慢走近她的面孔。她一直睡到黑夜,大棕熊也来了,嗅她,绕着她走了一圈又一圈。这时远远的星空下有人唱起了歌。歌声越来越近,她的睡梦越来越沉。大棕熊的眼睛闪闪发光。
夜行的人啊,黑暗中你们一遍又一遍地经过了些什么呢?在你们身边的那些暗处,有什么被你永远地擦肩而过?那洗衣的少女不曾被你的歌声唤醒,不曾在黑暗中抬起面孔,在草地上支撑起身子,循着歌声记起一切……夜行的人,再唱大声些吧!歌唱爱情吧,歌唱故乡吧!对着黑暗的左边唱,对着黑暗的右边唱,再对着黑暗的前方唱。边唱边大声说:“听到了吗?你听到了吗?”夜行的人,若你不唱歌的话,不惊醒这黑夜的话,就永远也走不出呼蓝别斯了。这重重的森林,这崎岖纤细的山路,这孤独疲惫的心。
夜行的人啊,若你不唱歌的话,你年幼的阿娜尔在后来时光的所有清晨里,再也不能通过气息分辨出野茶叶和普通的牛草了。你年幼的阿娜尔,你珍爱的女儿,她夜夜哭泣,她胆子小,声音细渺,眼光不敢停留在飞逝的事物上。要是不唱歌的话,阿娜尔将多么可怜啊!她一个人坐在森林边上,听了又听,等了又等,哭了又哭。她身边露珠闪烁,她曾从那露珠中打开无数扇通向最微小世界的门。但是她却再也打不开了。你不唱歌了,她便一扇门也没有了!
要是不唱歌的话,木屋边那座古老的小坟墓,那个七岁小孩的蜷身栖息之处,从此不能宁静。那孩子夜夜来找你,通过你的沉默去找他的母亲。那孩子过世了几十年,当年他的母亲下葬他时,安慰他小小的灵魂说:“亲爱的宝贝啊,你我缘分已尽,各自的道路却还没有走完,不要留恋这边了,不要为已经消失的疼痛而悲伤……”但是,你不唱,静悄悄地经过他的骨骸,你的安静惊动了他。你的面庞如此灰暗,他敏感地惊疑而起。他顿时无可适从。
要是不唱歌的话,黑暗中教我到哪里去找你?教我如何回到呼蓝别斯?那么多的路,连绵的森林,起伏的大地。要是不唱歌的话,有再多的木薪也找不到一粒火种,有再长的寿命也得不到片刻的自如。要是不唱歌的话,说不出的话永远只能哽咽在嗓子眼里,流不出的泪只在心中滴滴悬结坚硬的钟乳石。
我曾听过你的歌声。那时,我站在呼蓝别斯最高的一座山上的最高的一棵树上,看到了你唱歌时的样子。他们喜欢你才吓唬你,他们说:“唱歌吧,唱歌吧!唱了歌,熊就不敢过来了。”你便在冷冷的空气中陡然唱出第一句。像火柴在擦纸上擦了好几下才“嗤”地引燃一束火苗,你唱了好几句才捕捉到自己的声音。那时我就站在你路过的最高的那座山上的最高的那棵树上,为你四面观望,愿你此去一路平安。
我也曾作为实实在在的形象听过你唱歌。还是在黑夜里,你躺在那里唱着,连木屋屋檐缝隙里紧塞的干苔藓都复活了,湿润了,膨胀了,迅速分裂、生长,散落肉眼看不到的轻盈细腻的孢子雨。你躺在那里唱,突然那么忧伤,我为不能安慰你而更为忧伤。我也想和你一起唱,却不敢开口。于是就在心里唱,大声地唱啊唱啊,直到唱得完全打开了自己为止,直到唱得完全离开了自己为止。然后我的身体沉沉睡去。但这样的夜里,哪怕睡着了仍然还在唱啊,唱啊!大棕熊你听到了吗?大棕熊你快点跑,跑到最深最暗的森林里去,钻进最深的洞穴里去。大棕熊你惊讶吧,你把歌的消息四处散布吧!大棕熊,以歌为分界线,让我们生活得更平静一些吧,更安稳一些吧……
亲爱的,哪怕后来去了城市,走夜路时也要大声地唱歌,像喝醉酒的人一样无所顾忌。大声地唱啊,让远方的大棕熊也听到了,静静地起身,为你在遥远的地方让路。你发现街道如此空旷,行人素不相识。
(选自《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湖南文艺出版社)
官场现形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上海取得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的考生,有一些因考分低于协议所规定的分数而未被录取,招生部门借此表示,自主招生绝不是对人才降格以求。
B.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风云激荡的改革历程中,中国青年释放出无限活力和创造力,一次又一次以敢为人先的勇气,书写了青春的壮美和祖国的辉煌。
C.中国小说史上的很多“续书”,质量有好有坏,评论有褒有贬,但几乎没有一部续书的艺术质量可以与原书相媲美,这是不容置喙的。
D.“敬鬼神而远之”的理解和翻译各家基本一致,解说或结论更是众口一词,均认为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存而不论,这是对孔子思想的误解。
【答案】C [A项,降格以求:降低标准去寻求。B项,敢为人先:有勇气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C项,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应改为“毋庸置疑”。D项,存而不论:保留下来不加讨论。]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据史料记载,蒙古军攻打钓鱼城时,合州军民曾三次修筑城墙抵御进攻,但却一直没有发现当时修筑的城墙实物。
B.昆曲是一种精政、典雅的“小众”艺术,但是奇怪之处在于,它虽然是小众的艺术,却能以苏州为中心,进行并非纯粹小众的传播。
C.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D.恒春是台湾岛的最南处,一如其名,四季如春,几无冬天,这里的气温是台湾一月平均温度最高的地区。
【答案】B [A项,最后一个分句缺主语,在“但”后面加上“人们”。C项,偷换主语。“采集”的主语应该是“人们”,而“贝母”应该是“被(人们)采集起来”。D项,搭配不当,删去“的气温”,且将“一月”改为“一月份”。]
3.仿照下文中的句式结构,仿写一句话,与前文构成排比句。(6分)
读经典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人生。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疾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读《官场现形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仿写题,通过语境可以得出“我们能……到……”的句式,而内容部分是对人物或主旨的阐述。
答案 我们能看到一个即将没落朝代官场的龌龊与腐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却说三荷包回到衙内,见了他哥,问起“那事怎么样了”。三荷包道:“不要说起,这事闹坏了!大哥,你另外委别人罢,这件事看上去不会成功。”藩台一听这话,一盆冷水从头顶心浇了下来!呆了半晌,问:“到底是谁闹坏的?由我讨价,就由他还价;他还过价,我不依他,他再走也还像句话。那里能够他说二千就是二千,全盘都依了他?不如这个藩台让给他做,也不必来找我了。你们兄弟好几房人,都靠着我老大哥一个替你们一房房的成亲,还要一个个的捐官。老三,不是我做大哥的说句不中听的话:这点事情也是为的大家,你做兄弟的就是替我出点力也不为过,怎么叫你去说说就不成功呢?况且姓倪的那里,我们司里多少银子在他那里出出进进,又不要他大利钱,他也有得赚了。为着这一点点他就拿把,我看来也不是甚么有良心的东西!”原来三荷包进来的时候,本想做个反跌文章,先说个不成功,好等他哥来还价,他用的是“引船就岸”的计策。先看了他哥的样子,后来又说甚么由他还价,三荷包听了满心欢喜,心想这可由我杀价,这叫做“里外两赚”。及至听到后一半,被他哥埋怨了这一大篇,不觉老羞成怒。
本来三荷包在他哥面前一向是极循谨的;如今受他这一番排揎,以为被他看出隐情,叫他容身无地,不禁一时火起,就对着他哥发话道:“大哥,你别这们说。你要这们一说,咱们兄弟的账,索性大家算一算。”何藩台道:“你说甚么?”三荷包道:“算账!”何藩台道:“算甚么账?”三荷包道:“算分家账!”何藩台听了,哼哼冷笑两声道:“老三,还有你二哥、四弟,连你弟兄三个,那一个不是在我手里长大的?还要同我算账?”三荷包道:“我知道的。爸爸不在的时候,共总剩下也有十来万银子。先是你捐知县,捐了一万多,弄到一个实缺;不上三年,老太太去世,丁艰下来,又从家里搬出二万多,弥补亏空:你自己名下的,早已用过头了。从此以后,坐吃山空,你的人口又多,等到服满,又该人家一万多两;凭空里知县不做了,忽然想要高升,捐甚么知府,连引见走门子,又是二万多。到省之后,当了三年的厘局总办;在人家总可以剩两个,谁知你还是叫苦连天,论不定是真穷还是装穷。候补知府做了一阵子,又厌烦了,又要过甚么班。八千两银子买一个密保,送部引见;又是三万两,买到这个盐道:那一注不是我们三个的钱。就是替我们成亲,替我们捐官,我们用的只好算是用的利钱,何曾动到正本。现在我们用的是自家的钱,用不着你来卖好!甚么娶亲,甚么捐官,你要不管尽管不管,只要还我们的钱!我们有钱,还怕娶不得亲,捐不得官!”何藩台听了这话,气得脸似冬瓜一般的青了;一只手绺着胡子,坐在那里发愣,一声也不言语。
4.兄弟俩因为什么闹翻?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找到根本原因。
答案 何藩台公开卖官因和兄弟分赃不均而吵起来。根本原因是金钱得失。
5.根据上文画线句子,总结何藩台听到三荷包说事不成时的心理变化。(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物的心理变化,可以把人物的语言分成几个层次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
答案 先是后悔、惋惜、羞怒,渐渐诉苦转嫁危机,抱怨三荷包有鬼。
6.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写作手法的运用。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几种主要手法,根据文本内容很进行判断。
答案 运用语言、心理描写。
7.两个“荷包”因为分赃失和,兜出许多卖官鬻爵的旧账。小说通过对话揭示出什么社会意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主题。结合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概括归纳。
答案 着重揭露各种官僚的“龌龊卑鄙”“昏聩糊涂”,暴露晚清官场的污浊,吏治的败坏,统治集团的腐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生死回眸
蔡 楠
一片枯黄的落叶从地上飘起,生长在那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回黄转绿,柳叶变得青翠饱满,春雨袭过,嫩芽初绽。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假定时光倒流。
一个生命被子弹洞穿,凋谢在刑场上。透过血痕,我们看到杜君的生命像那片坠落在地的枯叶重又飘起。渗进泥土里已经板结的血块开始变得鲜活,重新聚拢回到他的体内,创口消失,杜君坐起,站立,走向来时的路。
杜君从两名警察手中挣脱,离开公判大会会场,回到了监所。头顶上窄小的窗口挤进了几丝光线。他咀嚼着每天只有两顿、每顿只有两个的窝头,难以下咽。他想起了迟志强那著名的歌词:“手里呀捧着窝窝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杜君就真的流出了眼泪。
你现在流眼泪还有什么用?在审理杜君一案时,县纪委书记气愤而惋惜地说,你是多么年轻呀!
是呀,杜君很年轻,在被任命为县农行主管业务的副行长时,他才31岁。31岁,金子一样闪光的年华。他真想干一番事业。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忍受清苦去奢谈事业必须有超凡的克制力。面对金钱、美女、汽车、洋房的拥抱,杜君眩晕了。一切的一切开始于那次单位盖办公楼。一个建筑队的包工头叩开杜君的家门,送上了一套精美的挂历,更加精美的是挂历里卷裹着的五万元人民币。主管办公楼基建的杜君在那个晚上失眠了,两个杜君打了一夜架,一个杜君要把钱交还包工头,另一个杜君死活不让。结果杜君采取了折中的办法,用妻子的名义将钱存入了另一家银行。不久,工程落在了这个包工头手中。接下来的事情不再让杜君失眠了。一家企业来请,酒足饭饱之后,将杜君拉进了桑拿浴室,筋酥腿软之后又塞给了他两条香烟。回家一看,每根烟卷都是一张百元钞票。第二天,杜君大笔一挥,批了300万元贷款。其后便是那个港商找上门来。港商要与杜行长做一笔钢材生意,将杜君带到了香港,五日游后,一把别墅的钥匙攥到了杜君手里。作为回报,杜君挪用了800万元储蓄存款。后来呢?就是刚盖好的办公楼坍塌了一半,三名职工被压在了楼下。后来呢?就是贷款追不回,挪用的存款没了踪影。再后来呢?就是东窗事发,纪委查处,移交检察机关,杜君进了监所。
在监所里,第一个来看杜君的是他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两鬓斑白的班主任什么也没说,只是颤抖着把一张发黄的纸交给了杜君。杜君打开那张纸,是他的入团申请书,右下角那片殷红仍清晰可辨。
杜君回到了美丽的校园。杜君开始了中学生涯,勤奋好学的杜君写了入团申请书。当杜君得知第一批发展团员的名单里没他的名字时,他重新写了申请书,并咬破中指,签了名,将它交给了团支书。杜君终于戴上了团徽。杜君在“五讲四美”活动中被评为“先进标兵”,他将拾到的100元钱交还了失主……
家在农村的父母来了。他们带来了一个大帆布兜。父母说,儿啊,尝尝你小时候最爱吃的煮玉米和烤白薯吧!面对年迈的父母,杜君以头抵地,跪倒尘埃。
杜君走在家乡的田野上。杜君随着父母去生产队劳动。他看到一群小伙伴挖了白薯,掰了玉米,便尾随着他们。秋深似海,田野辽阔而神秘。一股浓烟袅袅升腾,伙伴们欢呼雀跃,他们在烤玉米、烧白薯。杜君咽了口唾沫,坚决地一转身,跑回大人们劳作的地里,把这事报告了生产队长……
夏夜闷热而漫长,杜君依偎在父亲怀里,听父亲讲侠女十三妹的故事,母亲给他扇着蚊子,听着听着,杜君睡着了。睡梦里,杜君越来越小。杜君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杜君满地乱爬,嗷嗷待哺。杜君随着母亲泣血的阵痛,降落到这个世界。
此时,一场春雨刚刚润绽院内那片柳芽。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县纪委书记气愤而惋惜地说,你是多么年轻呀!”县纪委书记气愤的是杜君贪污数额如此巨大,让人瞠目;惋惜的是杜君身居如此高的职位竟然管不住自己的贪婪之心。
B.“更加精美的是挂历里卷裹着的5万元人民币”中的“精美”,其实是杜君看到人民币之后的心理感觉,它写出了杜君对财富的喜爱,也暗示了他将走上贪腐之路。
C.“两个杜君打了一夜架”是说杜君做了一夜的思想斗争。两个杜君,一个指代贪欲,一个指代廉洁之心。“采取了折中的办法”的“折中”说明两个杜君谁也没有打败谁。
D.“睡梦里,杜君越来越小。”这一梦境预示了杜君的灵魂愈来愈渺小卑微的趋势,也预示了他从纯洁走向贪腐并最终被枪毙的可悲结局。
【答案】B [A项,县纪委书记惋惜的内容不全面,还有杜君年纪轻轻就犯了罪。C项,错在“谁也没有打败谁”,杜君以他妻子的名义把钱存入别的银行,其实就是接受了贿赂,这说明贪欲战胜了廉洁之心。D项,本小说运用了特殊的叙述手法,“睡梦里,杜君越来越小”是说杜君回到了岁数更小的时候,与其灵魂的渺小和被枪毙的结局无关。]
9.从全文看,杜君的思想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杜君少年时代热爱集体,正直,上进。他写入团申请书和把钱还给失主都表明了这一点。②参加工作后积极肯干。做副行长后“真想干一番事业”表明了这一点。③收受贿赂时,心里不安,但随之就感到安然,变得利欲熏心。两个杜君打架,说明了前者;“接下来的事情不再让杜君失眠了”说明了后者。④被捕后十分后悔。杜君“真的流出了眼泪”说明了这一点。
10.小说在塑造杜君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小说前半部分写的是杜君的贪婪与堕落,后半部分写的是杜君的积极向上、纯洁正直。这两部分内容使杜君的形象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对比突出了贪欲对人的危害之大,也警醒我们:保持美好品格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坚定自己的理想和意志。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