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11 呼兰河传
小团圆媳妇之死
论善良
我认为善良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这也就是古希腊人所谓“仁”(philanthropia),或者“人道精神”(humanity),但意义还要深。
善良,还不仅是一种慈善的行为。前者反映本质,后者则只是现象。善良,这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因为上帝本身就是“善良”。如果人不具有这种品格,他就不过只是卑贱的鼠辈,既可憎又可怜。这种行善的品格也许会看错对象,但永远不会过分。过分的权势欲曾使得撒旦堕落成魔鬼,过分的求知欲也曾使人类的祖先失去乐园,但唯有善良的品格,无论对于神或人,都永远不会成为过分的东西。
善良的倾向可以说是人性所固有的。如果这种仁爱之心不施于人,也会施之于其他生物的。例如,土耳其人虽然似乎是一个野蛮民族,但他们对狗和鸟等动物却很仁善。据伯斯贝丘斯的记述,有一个欧洲人在君士坦丁堡,由于戏弄一只鸟,险些被当地人用石块打死。
但人性中这种仁善的倾向,有时也会犯错误。所以意大利有句嘲讽话:“过分善良,就是傻瓜。”马基雅弗利曾写道:“基督教的教义使人成为软弱的羔羊,以供那些暴君享用。”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确实没有任何其他法律、宗教或学说,比基督教更鼓励对人类的博爱了。为了不做滥施仁爱的傻子,我们就要注意,不要受有些人的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而变得太轻信和软心肠。轻信和软心肠常常诱使老实人上当。比如我们就绝不应该把一颗珍珠赠给伊索那只公鸡——因为它本来只配得到一颗麦粒。
1.作家作品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为了逃婚而离家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分的女性,命运却是悲凉的,1942年1月22日逝于香港,年仅31岁。她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34年,萧红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在鲁迅的帮助下,这篇小说作为“奴隶丛书”之一于1935年出版。萧红由此在现代文学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她更有成就的长篇小说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小说《呼兰河传》,她还创作了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2.写作背景
《呼兰河传》描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贫困、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现实的否定。
《小团圆媳妇之死》是小说第五章的第五至第十节。第五章讲“我”的几家邻居之一老胡家的故事,在整部小说中是篇幅最长的一章,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出场人物也最多,主角是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胡家买来的童养媳,是个12岁的小姑娘,刚来的时候健康活泼,成天乐呵呵的,但是由于她太过大方,不合传统,不懂“规矩”,常常遭到婆婆的无端打骂,左邻右舍又都支持这种打骂行为,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信了跳大神的人的话,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的办法来治病。洗澡时,很多人都来看热闹……节选文章就从这里开始。小团圆媳妇被滚烫的水烫了三次,几天后终于死去,节选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yī
dié
jiǎo
zhěnɡ
línɡ
ɡē
da
chóu
miù
xuàn
zā
zhā
ménɡ
mēnɡ
tōnɡ
tònɡ
掀
揿
裸
踝
撕
厮
词语解释
(1)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2)锦上添花:比喻使美好的事物更加美好。
(3)偏方:民间流传不见于古典医学著作的中药方。
(4)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在热水烫小团圆媳妇的过程中,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周围的人有哪些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婆婆:用棉被把她蒙起来了;把她的衣服撕掉了;一边烧着还一边后悔;说小团圆媳妇一定是妖怪;用皮鞭打小团圆媳妇。
周围的人:看热闹的,络绎不绝;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心里充满神秘。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课文节选部分,通过对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那些看客在愚昧和迷信的观念下“无意识”地把年轻的一代作为牺牲品献在旧礼教的祭坛上的叙述,向世人发出了无须卫道士甚至无须男子来实施的呐喊,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以及作为同性不仅不怜悯同情,反而主动组成“杀人团”,以堂而皇之的理由,把一个个像“人”的女性剿灭虐杀的现实。
提示 (1)三次洗澡中,人们的表现惊人的一致,都是先害人后救人,而且自始至终带着看热闹的心态并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2)救人说明了人们本性的善良,但是愚昧却使善良的人们面对别人的悲惨时不仅没有人文关怀,而且麻木到成为残忍的帮凶,因而救人者又是害人者。小团圆媳妇之死说明了人们的愚昧、麻木乃至残忍。
在小团圆媳妇的三次洗澡中,人们有着怎样惊人的一致表现?小团圆媳妇之死说明了什么?
提示
选文中主要情节是洗澡、烧替身和埋葬,尤以洗澡为主。在此之前还写了“我”眼中的小团圆媳妇之“病”,在此之后还写了小团圆媳妇之死对老胡家的影响。试分析作者描写这些情节的作用。
情节 作 用
“我”眼中小团圆媳妇的“病” 侧面表现小城人的愚昧。小团圆媳妇是作者花重墨写就的一个人物形象,从她身上凸显出了一个女人的悲剧命运。迷信愚昧落后的呼兰河人把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活生生地折磨致死,而这一切却是在希图拯救的美好愿望下做的。
提示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仅仅十二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笑呵呵的”;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还没有到二月,那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从课文中的这些描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团圆媳妇最初是一个天真烂漫、美丽茁壮,有着对生命本能的欲求和热望的健康快乐的女孩,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不断地遭受折磨、摧残,直至死去。小说借此揭露了病态的国民心理。
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
你认为《呼兰河传》的叙事角度有何独到之处?
提示 在萧红对于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的运用中,儿童视角作为一个显著的特征,给她的小说带来了特殊的审美效果。在这类作品中,作者是从一个未谙世事的女孩“我”所特有的心理视角来做出情感评价的,所以常常故意举重若轻,大事小言甚至言不尽意。反而起到了艺术的反讽的效果。如小团圆媳妇之死,作者成功地运用了第一人称“我”——一个单纯幼稚的小姑娘的眼睛,为读者摄下了一幅悲惨的人间画面。
【考点透视】
1.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叫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对接高考
小说中的叙述
2.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如《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小说家根据审美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这样既有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典型例题】
绝代勇将张自忠
张秋铧
1940年5月23日,10万军民聚集在湖北宜昌城内外,为一位殉国的将军送行。就在前 一天,将军的灵柩被抢运到宜昌,本想用汽车将将军的灵柩运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前往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坚持要用十里长街相送、人工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走完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
这是一位连最残酷的敌手、凶暴成性的日军,都为之脱帽致敬的绝代勇将:在湖北战场上壮烈殉国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张自忠将军——“二战”时期,盟军军衔最高的阵亡将领。
战火仍在延续,日军的飞机反复在宜昌城上空盘旋,随时有轰炸人群的可能,但 10万军民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哀送将军。日军似乎也很配合,尽管战机几次低空盘旋,但他们并未轰炸送葬的队伍。
那是1929年,张自忠升任西北军第六师师长,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 200 军棍,并撤职镣押。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士兵。平日里,他和士兵们穿着一样的军服,吃着一样的大锅饭。为了磨炼官兵们的意志,他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带头脱掉大衣,要士兵们跟着他一起进行雪地行军训练。由此,张自忠的部队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
1937年,在卢沟桥抗战后,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 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下,当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将其称为“张逆自忠”;为了洗刷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潜逃离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
1938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
1940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日军为了进攻重庆,连续进攻襄阳、鄂西一带。
5月1日,张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和将领写信昭告:“国家到了如此地步, 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5月16日,日军获悉国军有高级将领正在南瓜店一带指挥作战,随即调集飞机和重兵, 猛烈轰炸我方阵地,三十三集团军属下的七十四师主力弹药将尽,部队电话询问张自忠可否 先行退却,张自忠回答道:“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 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
上午 11 时许,三十三集团军的警卫团阵地被日军突破,激战到中午时,张自忠手下的2000 多官兵几乎全部战亡,他身边仅剩下几十名警卫人员,将士们也仍然誓死保卫着他,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
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向来救援的国军讲述着:“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
对于张自忠将军的阵亡过程,侵华日军在《231 联队史》中也有记载:“第四分队的藤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 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此时,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的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张自忠将军的尸体,最终经增援的 38 师官兵浴血奋战,张自忠的遗体被抢运回后方,因此也就有了宜昌十万市民为将军送行的感人场面。
“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 毛泽东为张自忠题词:“尽忠报国。”
(节选自《捍疆卫士张自忠》,有删改)
小说中,对张自忠将军阵亡过程的叙述,既有其副官的叙述,又有日军的记载,二者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①叙述角度不同。张自忠将军的副官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而日军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的。②侧重点不同。副官马孝堂的叙述着重于张自忠将军流血牺牲的具体过程,而日军的叙述着重于表现张自忠将军临死前的威严眼光和高大身躯。
作用:①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敌我两方叙述同一情节,增加故事的可信度。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敌我两方的叙述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
1938年,萧红在《鲁迅先生记》的结尾说:“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里的。”她的预见一直被实现着,鲁迅在他去后从来就没有被人忘记过:
美文赏读
唯有暗香袭文
——萧红和她的文字
萧红当时是鲁迅先生最欣赏的文学青年之一,鲁迅在她身上寄托了很大的希望。在鲁迅生前与进步文学青年合拍的一些照片中,萧红的一个侧影似一朵开放在月光下的青莲,阴丹士林布旗袍下的轮廓,在旧照片模糊暗淡的背景里滟出些微的艳。《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生死场》《旷野的呼喊》《牛车上》等一系列反映当时中国各个层次人群生存状态的作品相继从萧红的笔端流淌而出。简约清丽的文字里,绝无“鸳鸯蝴蝶派”的无病呻吟,也从不花费笔墨在梁实秋林语堂们所谓的“消闲四品”上,她仅凭一支笔反映着当时中国真实的社会,不粉饰,亦无颓丧。
一个优秀的作家,作品最大的光辉是他所经营的文字世界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具有积极的意义,萧红的《生死场》无疑是一部闪着光辉的作品。
萧红,将一个作家最可贵的品质体现了出来:用心灵写作。她是才女,也是有德行、具内涵的作家。她的容貌也是美丽的,但她绝非现在某些网络中无聊者所说的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萧红的感情生活应该说是失败的。萧军身上的浪子习性与萧红极端坚强、极端自尊外表下女子那颗柔弱、敏感的心之间必然产生的冲突,是两萧爱情走向幻灭的毒瘤。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总还是有些记忆不会湮灭的,关于生命,关于爱情,关于伤害,关于希望,或者其他。用萧红自己文章里的话说,希望总存在着的,只要你肯去发现,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了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一朵花已经凋谢大半个世纪,红销了,暗香犹在——萧红。
呼兰河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猴王”孙悟空可谓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拥有“七十二变”的能力:入了水可以变成鱼,进入森林可以化为大树,它可以变成房子,从身上拔根毛就能变化出无数只小猴子,可谓 。这种根据环境 变换自己的能力,多么令人羡慕!其实,在人体中有一种细胞叫做间充质干细胞,其变换自己的本领也毫不逊色于“美猴王”。
众所周知,感冒发烧那是因为身体发了炎,产生了炎症。不仅如此,其实在人类的大部分严重疾病的发病过程中,例如肝硬化、糖尿病,甚至包括癌症,炎症都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炎症的强弱大小,或者炎症发生的地点促使间充质干细胞发挥不同的功能,变换自己的性质:它可以消炎,也可以促炎,它可以招募其他“伙伴”一起促进组织生长,也可以“学雷锋”做好事进行组织修复,这种变化多端的能力不就像是我们熟悉的“猴哥”吗?
那么什么是间充质干细胞呢?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的成员,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强大分化潜能。间充质干细胞最重要的特性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作用。而人体内环境复杂多变,在不同炎症情况下,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是不同的。科学家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具有这样一种可塑性,( ):当炎症反应加强时,间充质干细胞就会 免疫反应;当炎症反应减弱时,间充质干细胞反而可能促进免疫反应。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家喻户晓 神通广大 随心所欲 抑制
B.赫赫有名 手眼通天 随心所欲 遏制
C.家喻户晓 神通广大 为所欲为 抑制
D.赫赫有名 手眼通天 为所欲为 遏制
【答案】A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赫赫有名:形容名声很大,很显赫。手眼通天:形容手段高超,善于钻营,也比喻跟有权势的高层人物有交往。神通广大:本指法术广大无边,现形容本领极大,办法极多。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遏制:制止,控制。抑制:大脑皮质的两种基本神经活动过程之一,是在外部或内部刺激下产生的,作用是阻止皮质的兴奋,减弱器官的活动;压下去,控制。]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即它就像炎症环境的一个催化剂
B.它在炎症环境中会激发免疫反应
C.即它就像炎症环境的一个调和剂
D.它在炎症环境中可中和免疫反应
【答案】C [根据前文的“可塑性”和后文的“当炎症反应加强时,间充质干细胞就会抑制免疫反应;当炎症反应减弱时,间充质干细胞反而可能促进免疫反应”可知,间充质干细胞充当了“调和剂”的角色。]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炎症的强弱大小,或者炎症发生的地点改变间充质干细胞的性质,发挥其不同的功能
B.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根据炎症的强弱大小,或者炎症发生的地点,来变换自己的性质,发挥自己不同的功能
C.根据炎症的强弱大小,或者炎症发生的地点,通过间充质干细胞改变自己的性质,发挥不同的功能
D.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根据炎症的强弱大小,或者炎症发生的地点的基础上,发挥自己不同的功能,改变自己的性质
【答案】B [根据后文的“它可以消炎……”,其中的“它”是指“间充质干细胞”,所以句子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做主语,排除A、C项;另外,先是变换性质,后才能发挥功能,排除D项。]
4.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鲁迅先生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举国震悼。
B.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C.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D.你既然身体欠佳,那你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半天假。
【答案】A [B项,“惠存”是敬辞,用于他人,不用于自己。C项,应用严肃庄重的书面语体。D项,根据内容,应是家长和孩子对话,就应用口语语体,而“身体欠佳”是书面语体。]
5.仿照画线的句子,在其后的横线空白处,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6分)
命运给予河蚌的是一粒沙子,河蚌回报世界的却是一颗晶莹的珍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运给予巨石的是千锤百炼,巨石回报世界的却是一座神圣的佛像。历史长河中的那些杰出人物,不管经历了多少磨难,他们回报世界的都是心血的结晶:萧红忍受疾病之痛,却留给后人一部《呼兰河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贝多芬经受失聪之苦,却留给时代一部《命运交响曲》。直面不幸,努力创造,回馈社会,我们就能不断提升个人价值,最终成就自己。
解析 此题为仿句题。仿写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式为“命运给予××的是××,××回报世界的却是××”,第二个句子,选取一位著名人物去写。
答案 (示例)命运给予黏土的是一窑烈火 黏土回报世界的却是一件精美的瓷器
(示例)曹雪芹遭遇抄家之灾 却留给世界一部《红楼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第二天小团圆媳妇昏昏沉沉的睡了一天,第三天,第四天,也都是昏昏沉沉的睡着,眼睛似睁非睁的,留着一条小缝,从小缝里边露着白眼珠。
②家里的人,看了她那样子,都说,这孩子经过一番操持,怕是真魂就要附体了,真魂一附了体,病就好了。不但她的家里人这样说,就是邻人也都这样说。所以对于她这种不饮不食,似睡非睡的状态,不但不引以为忧,反而觉得应该庆幸。她昏睡了四五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六七天。在这期间,绝对的没有使用偏方,也绝对的没有采用野药。
③但是过了六七天,她还是不饮不食的昏睡,要好起来的现象一点也没有。
④于是又找了大神来,大神这次不给她治了,说这团圆媳妇非出马当大神不可。
⑤于是又采用了正式的赶鬼的方法,到扎彩铺去,扎了一个纸人,而后给纸人缝起布袋来穿上,——穿布衣裳为的是绝对的像真人——擦脂抹粉,手里提着花手巾,很是好看,穿了满身花洋布的衣裳,打扮成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姑娘。用人抬着,抬到南河沿旁边那大土坑去烧了。
⑥这叫做烧“替身”,据说把这“替身”一烧了,她可以替代真人,真人就可以不死。
⑦烧“替身”的那天,团圆媳妇的婆婆为着表示虔诚,她还特意的请了几个吹鼓手,前边用人举着那扎彩人,后边跟着几个吹鼓手,呜咓当,呜咓当的向着南大土坑走去了。
⑧那景况说热闹也很热闹,喇叭曲子吹的是句句双。说凄凉也很凄凉。前边一个扎彩人,后边三五个吹鼓手,出丧不像出丧,报庙不像报庙。
⑨跑到大街上来看这热闹的人也不很多,因为天太冷了,探头探脑的跑出来的人一看,觉得没有什么可看的,就关上大门回去了。
⑩所以就孤孤单单的,凄凄凉凉在大土坑那里把那扎彩人烧了。
?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边烧着还一边后悔,若早知道没有什么看热闹的人,那又何必给这扎彩人穿上真衣裳,她想要从火堆中把衣裳抢出来。但又来不及了,就眼看着让它烧去了。这一套衣裳,一共花了一百多吊钱。于是她看着那衣裳的烧去,就像眼看着烧去了一百多吊钱。
?她心里是又悔又恨,她简直忘了这是她的团圆媳妇烧替身,她本来打算念一套祷神告鬼的词句。她回来的时候,走在路上才想起来。但想起来也晚了,于是她自己感到大概要白白的烧了个替身,灵不灵谁晓得呢!
6.阅读第②段文字,回答问题。(6分)
(1)“反而觉得应该庆幸”中的“庆幸”和“她家的人就快乐了四五天”中的“快乐”在文中是什么意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点的两个“绝对”显示了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回答时要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答案 (1)“庆幸”和“快乐”是出于对自己治病的方式的自信、治病效果的自豪。说明愚昧已深入骨髓。
(2)两个“绝对”进一步显示愚昧者的自信与自豪。
7.第⑨段中“跑到大街上来看这热闹的人也不很多”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抓住关键句“觉得没有什么可看的”。
答案 这一次孤单、凄凉,远不如洗澡那样热闹,其原因是“天太冷了”“没有什么可看的”,写活了看客的心态。
8.第?段中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悔”的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答案 “悔”的原因有二:一是没人看热闹——中国人不光喜欢看热闹,也喜欢被看;二是心疼钱——小团圆媳妇的死活还不如一百多吊钱重要。
9.分析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答案 写为小团圆媳妇烧“替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小城三月
萧 红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蒲公英发芽了,羊咩咩地叫,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天气突然的热起来,说是“二八月,小阳春”,自然冷天气还是要来的,但是这几天可热了。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概是恋爱了。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我这个外祖母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外祖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
翠姨生得并不是十分漂亮,但是她长得窈窕,走起路来沉静而且漂亮,讲起话来清楚的带着一种平静的感情。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
翠姨对我哥哥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不过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她的母亲来接她回去整理嫁妆。翠姨一听就病了。
但没几天,她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采办嫁妆去了。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给介绍来的他的同学。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又加上已经学了俄国人的规矩,处处尊重女子,所以翠姨当然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总算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她回来时,母亲又接她来到我们家。后来,她的母亲发现她对出嫁太不热心,该剪裁的衣裘,她不去剪裁。做母亲的总是常常要加以督促,后来就要接她回去,出嫁的日子不远了,或者就是二三月。
想不到外祖母来接她的时候,她竟很勇敢的提出读书的要求。外祖母没有办法,依了她。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闷闷不乐。她的母亲问她,有什么不如意?陪嫁的东西买得不顺心吗?或者是想到我们家去玩吗?什么事都问到了。
翠姨摇着头不说什么。
过了些日子,我的母亲去看翠姨,带着我的哥哥。他们一看见她,第一个印象,就觉得她苍白了不少。而且母亲断言,她活不久了。大家都说是念书累的,外祖母也说是念书累的,没什么要紧的。翠姨自己则点点头,笑笑,不承认,也不加以否认。还是念书,也不到我们家来了。
翠姨后来支持不了,躺下了。她的婆婆听说她病,就要娶她,这消息,翠姨听了病就更严重。
母亲叫哥哥去看翠姨。母亲晓得他们年轻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也或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们好久未能看见了。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
哥哥去的那天,她家里正没有人。翠姨大概听出什么人来了,就在里边说:“请进来。”
哥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好了点吗?”他刚一伸手,翠姨就突然拉了他的手,而且大声哭起来,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哥哥没有准备,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
翠姨平静的向他笑着,说:“你来得很好,一定是姐姐告诉你来的,她爱我一场,可惜我不能报答她了……我现在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也许以为我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那家对我很好,但是我不愿意。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可是我怎能从心呢……谢谢姐姐她还惦着我……请你告诉她,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苦呢,我也很快乐……”翠姨苦笑了一笑,“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
哥哥茫然的不知道说什么,看了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
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等我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出嫁,那也可以,假如他们当我说。”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城里的街巷,又装满了春天。暖和的太阳,又转回来了。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大街小巷,到处的鸣呜呜,呜呜鸣,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回来似的。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年轻的姑娘们,她们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她们热心地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的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10.下列对小说内容与手法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叙述了一个少女哀婉动人的悲剧爱情故事。故事中饱含着一种绝望,一种无以诉说、无人倾听的孤独与寂寞,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诉求、对爱的憧憬,对人生的思索。可以说,在《小城三月》中,作者是把希望与呼唤用无助的绝望表达了出来。
B.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内心。从“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翠姨坚决要念书”“哥哥后来常常落泪”等细节,可以看出他们早已互相倾心。
C.“她伸手拿樱桃吃的时候,好像她的手指尖对那樱桃十分可怜的样子,她怕把它触坏了似的轻轻地捏着。”这很像《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既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蕴含弱不禁风之体态,暗示了翠姨的悲剧命运。
D.作者以儿童视角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的姨悄悄地在心里爱上了“我”的哥哥,姨很渴望这样的爱,心中有着期待有着爱恋,可是几乎没有人能意识到她心底的强烈爱情,唯有被她热烈挚爱着的哥哥知她缘何悲寂难耐。
【答案】A [B项,“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可以看出此时翠姨已对哥哥动心,“哥哥后来常常落泪”可以看出哥哥对翠姨的怀念,但“翠姨坚决要念书”这个细节不能看出他们早已互相倾心。C项,“翠姨伸手拿樱桃吃”像《红楼梦》中的黛玉不能推断出翠姨和黛玉一样是悲剧命运。D项,翠姨心中有着期待有着爱恋,可是几乎没有人能意识到她心底的强烈爱情,哥哥和其他人一样并不知道她缘何悲寂难耐,这正是翠姨的悲剧所在。]
11.小说中翠姨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翠姨是一个性格沉静、内敛的女孩。她把对哥哥的爱意深藏内心,没有告诉家人,甚至也没有明白地告诉哥哥。②翠姨是一个向往美好自由爱情,却没有勇气吐露,也不敢大胆追求的女孩。她喜爱哥哥,不愿出嫁,宁肯自我折磨而死,也不愿改变自己的心意。③翠姨是一个有新思想,向往文明生活的新青年,同时又是旧时代、旧思想的牺牲品。她深藏对哥哥的喜爱,却不能表白,也无法明白表达,只能抑郁而死。
12.小说在淡淡的叙事中揭示了造成翠姨悲剧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个人性格方面:翠姨既执着,又含蓄内敛,自我孤独,自我折磨,难免走向死亡。②家庭环境方面:母亲、祖父等亲人爱她却不理解她,夫家催婚更促使翠姨走向自我毁灭。③传统伦理束缚:她和哥哥之间隔着辈分等阻碍,依据当时的伦理观念,爱情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新旧交替的时代,唤起了翠姨对文明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望,但在这样的时代,翠姨无力冲破旧的束缚,爱情的渴望反而变成一种巨大的负担。
PAGE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