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12 长恨歌
围炉夜话
论简单
有许多人不懂得如何在生活上为自己消减烦恼,享受简单:为了给自己的居室铺上高级大理石地砖,不惜找亲友借款,再也无法宽裕地过日子;女性买了件上衣,就想着要配上合适的裙子、鞋子、围巾、皮包,见到喜欢又买不起的饰物,心中便是焦虑与折磨。更有甚者,你有一袭时髦套装,我就要买回一件新上市的风衣。而那些平时穿着打扮都很简单、随意的女性则没有这样的苦恼。
简单,只两个字眼儿,简单得无须解释,又深刻得难以言说。
一个馒头,一碗粥,一碟小菜,心满意足地吃下来,这是简单;三口人,两份工资,锅碗瓢盆地过日子,这是简单;高级职称三个名额四人要,那我就退下来,下次再来,这是简单;中伤之言,一笑置之,小人原本少教养,跟他计较不值,这是简单;破破烂烂,可卖则卖,该扔就扔,绝不留情,这是简单……孩子永远天真快乐,是因为人生在他们眼里只是简单;少女们总是无限感伤无限烦恼,是因为人们总对她们说人生不简单;中年人常感郁闷愁眉紧锁,是因为他找不到简单;老年人安详冷静,是由于穿越了纷杂喧嚣,在人生的那一端,他们看到了生活其实很简单。
简单是一种生活方式,钱少少花,钱多也不乱花;简单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得失随缘,不尚华贵,不羡名利。19世纪中叶美国著名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为了试验人除了必要的物品,其他一无所有是否能在大自然中愉快地生活,只身来到康科德郊外的瓦尔登湖边亲手为自己盖起一座房子,过起了如初民般的生活,一年仅6个星期去谋生,剩下的时间全留给自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观察、阅读、思考、写作,两年自给自足的生活之后,他写出了超经验主义的经典之作《瓦尔登湖》。
简单不是浅陋,简单也不等于平庸,简单不是不要丰足小康,不是拒绝浪漫情怀潇洒风度,它只是在喧嚣中保持一份空灵,只是在流行中认定平淡如金。
试着解除一些物质之累和心负之累吧!享受简单。
1977年以来发表作品共500万字,部分作品有英、德、荷、法、日、韩等译本。其中《谁是未来的中队长》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艺作品二等奖,《本次列车终点》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获全国中篇小说奖,《叔叔的故事》获首届上海中长篇小说二等奖,《“文革”轶事》《我爱比尔》分别获得第二届、第三届上海中长篇小说三等奖,《长恨歌》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获台湾2002年度《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英文版《小鲍庄》获美国洛杉矶时代书刊提名奖。
2.写作背景
1949年上海解放,“三小姐”和“旧时代”都被抛进了历史。王琦瑶被迫到邬桥避难,在邬桥,她意识到自己与上海不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安居下来,由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为柴米油盐烦恼的普通人。政权的更迭改变了她的命运,但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她的“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家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时代在翻天覆地,他们却兀自在弄堂的“芯子”里维系着布尔乔亚式的精致生活,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还有打情骂俏。节选的部分就是描述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
nuò
bāi
zàn
kàn
chuǎn
zhǐ
xiè
nào
shòu
qì
tònɡ
jìn
ní
chēnɡ
hái
hé
hú
mò
mài
kōnɡ
kònɡ
méi
mò
mó
mú
chánɡ
shɑnɡ
jiě
xiè
jiè
bó
báo
bò
缅
湎
慨
概
器
嚣
燥
躁
苍
沧
塌
蹋
词语解释
(1)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2)应景:①为了适应当前情况而勉强做某事。②适合当时的节令。
(3)泔水:倒掉的残汤、剩饭菜和淘米、洗刷锅碗等用过的水。
(4)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轮,高大;奂,众多。
(5)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
(6)恍然若梦:好像在梦中一般。
作者细致地描写“平安里”这些人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状态?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描写了这些人的日常生活,这些琐屑的细节,能体现出他们在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芯子”里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个围炉而坐的琐屑的日子,填补了时代的裂缝。
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细密地对日常生活的描述,进行另一种书写历史的方法。在作者看来,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下来,走进“平安里”的屋子,遇到屋子里的这些人,即资产阶级的严家师母、毛毛娘舅等人,就是一段值得书写的历史。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围炉夜话》部分写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王琦瑶等四个闲人在“螺丝壳”里经营着他们由吃、穿、闲聊和简单的游戏组成的“精雕细作的人生”。身份特殊的王琦瑶却有着上海普通市民的智慧——在大时代里埋头于自己的生计的智慧。王琦瑶对细节、对生计的认真,普遍存在于上海市民身上,在这一方面,王琦瑶是一个有些极端化的典型,甚至可以说,她是上海精神的象征——战争和革命都不曾将上海的历史切断,正如激烈动荡的时代没能影响王琦瑶们“螺丝壳”里的精雕细作的人生一样。
提示 生活在王琦瑶周围的人,是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在社会的边边角角里耐心地生活着的人,他们满足于日常的衣食生活,没有什么远大的人生理想,生命缺乏传奇色彩,心灵空虚无聊,没有对自己命运的自觉意识,是庸常的普通小市民的代表。
生活在王琦瑶周围的是一群怎样的人?
提示 萨沙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非悲悯农民的艰辛,而是赞叹各种吃食做法的复杂辛苦。这种感叹里有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满足。
萨沙的感叹引出严师母对穿衣的见解,这个见解里有她的身份、经历,更典型地表现出了王琦瑶们的精神内核——埋头于生计,专心致志地经营自己的生活,越是琐屑,越是认真,越是不关心社会和时代,精明、自我欣赏,甚至自恋、怀旧,这就是上海人的特质,也是上海精神的特质。
对萨沙和严师母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 小说里的日常生活,不是直接地描摹或者复制,而是展现一种日常状态。在课文中,蕴含着作者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她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她的“日常历史观”。比如课文中写王琦瑶在“平安里”的生活,“平安里”每日“围炉夜话”,做着各种各样的吃食,
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将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与历史融为一体的?
提示 本文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极细微的围炉夜话的场景:“王琦瑶在炉边用一盘小磨磨糯米粉”,萨沙舀米,毛毛娘舅摇磨,严师母发出指令,四个人一边从容地工作,一边谈论着或吃或穿的无关紧要的话题;天黑时,她们则在炉火上放了铁锅,炒夏天晒干的西瓜子,闻着各种食物散发出的气息,用琐屑的话语填满她们生活的缝隙。
体会本文在取材组材上的特点。
这些琐碎的描写正是作者在整部小说选材中的一个缩影,一个片段。在《长恨歌》中,作者通过王琦瑶写了几十年的历史,或者是通过几十年的历史写了王琦瑶的命运。作者笔下的历史不是我们通常习惯于关注的与重大政治事件紧密联系的历史,而是作为时间的历史。她极力渲染的是各个历史时期弥漫于空气中的不同气味、不同氛围、不同的来自感官的特征,她努力捕捉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特定的个人的生存面目、精神依赖、价值取向,由于投向历史的视点不是政治、不是历史变迁中存在的政治成分,而是作为时间、年代的历史,
【考点透视】
(1)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对接高考
小说中细节的作用
(2)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
(3)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营造一种氛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这一自然景物的细节描写,致使林冲到山神庙躲避风雪,才有杀死仇敌的故事,这样细节描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如《水浒传》“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的坠了下去”,营造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气氛,为老虎的出现做铺垫。
(4)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如鲁迅《风波》中钉了十六个铜钉的瓷碗和七斤一家晚餐吃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就渲染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5)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如《荷花淀》开头的景物描写部分,白洋淀如画的风光,烘托了水生嫂丰富而美好的内心世界。
(6)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如鲁迅《药》中描写丁字街头破匾上的“古□亭口”四个字,其实是影射秋瑾就义地点——“古轩亭口”,暗示小说中的夏瑜是影射了秋瑾的。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进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在爬。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不太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喜欢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军爷冒险做生意。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
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着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惆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上海是一部喜剧
王安忆
我将上海设计在舞台上。
美文赏读
布景是写实的风格,细节比较烦琐,连墙壁上小孩写的骂人话都有。后门的门板上钉着牛奶箱、信箱、好几个电铃,铃上贴了十条胶布,写着“张”或者“李”姓。空调的落水管很仔细地顺到落水管边上,一起放下来。空调上方,爱惜地罩着绿色玻璃钢的雨篷,或者条纹布的伸缩雨篷。当然要是老房子,这种老房子功能外露,一看就知道,这是做什么用,那是做什么用。所以可以不要空调,而是木百叶窗,可以活动的,必须做得十分到家。盖下来,可想见屋里一片森凉,翻起来,则是一条条的光,亮亮地进去。
街面上的店多是小店,楼上可住人,从后门进去,前边是门面。米店,油酱店,碗店,针头线脑店。服装店是一间一间的,门面不大,里头坐个老板娘,放下熨衣板在熨衣服,玻璃门上贴了招聘雇员的告示。总之,张一眼就知道,这店里的内情。但是推门进去,还是有私密的气息。收银的账台上,也是写字的桌上,放着写了半页的信纸,算了一半的家用账,顾客还是朋友的名片,谁给的几块糖果,小孩子的照片、奶嘴,男人的烟盒,女人的发网卡子。门前的行人大多面熟陌生,走过来走过去做什么,也大致知道个差不多。不过是从来不搭讪的,保持着矜持的态度,很严肃,各有各的大事情,说出来你也不懂。
服装要讲究,这讲究不是说摩登、华丽,而是规矩。即便是到弄口搬是非,也要穿好了。上衣的拉链拉到领下两寸,裤缝是直的,皮鞋不必十分新,但必是擦亮,移了的后跟打上掌子。不要钉鞋钉,鞋钉有些像马掌,声音又太硬,有点替代品的味道。穿正经的西装也可以,对,就穿了西装,在门口“嘁嘁”地说闲话。而且,非要是男人,四十五岁朝上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打一点发蜡,双手插在裤袋里。女人家顶好穿碎花布的衣裳,颜色新一点,花色带些乡气。“乡气”其实顶女人气,而且,没有市井气。男人市井气些好,显得应变能力强,能对付世界,还有点草莽。
流里流气,但不要油滑。女人却要“乡气”些,比较妩媚,又不是不顶事。她们穿碎花布的衣裳,家常的款式。头发还是不烫的好,打辫子,或者齐耳短发,斜挑了一边,别一个发卡。她们做什么呢?就做方才那时装店的老板娘。未婚的,就做前去应聘的雇员。慢慢学些生意经,再开自己的店。她们穿什么鞋?脚样好的,穿布鞋就很好,横搭绊,或者,七十年代,流行过的,中间系鞋带。千万不要穿塑料拖鞋,最粗鲁了。无论男女都需瘦,不能有赘肉。但不是广东人那样的精瘦,也不像农人,体力上的劳作形成的瘦,而是有些像知识分子,有智能生活的那种瘦。
说话呢,以上海话为主。上海话里,苏州和宁波两种口音可以偏重些。这两种口音就像阴和阳,一个女性化,一个男性化。但却要倒过来说,前者男人说,后者女人说。这样男人就比较善叙事,娓娓道来,耐心好,又有些缠不清。方才说的市井气里,再夹些抒情的气质,减去些俚俗。女人说一口宁波腔上海话,就风趣和活泼了,否则,怕是要有些呆和乏味,就没意思了。而这里的女人,都要有意思,性情要俏爽一些,也就是妩媚的泼辣吧!
这些男和女,在一处上演的,必是喜剧无疑了。剧情呢,大致是像《新民晚报》“蔷薇花下”栏目刊登的那种。比如有一老伯,去迁他亡妻的骨灰,想到他亡妻是个喜欢热闹、广交朋友的人,便考虑会把旧邻鬼魂带到家中来,回家中转时,特意将骨灰放门外自行车上,不让野鬼进房,不料骨灰盒却叫小偷偷去,当作个万宝箱。又有一壮年男子,为试验妻子对自己的感情如何,在家蒙了白被单装死,好听老婆哭几声,却吓着放学回家的独生子,转身没命地跑,便起身追赶,叫:无须跑!自然越追越跑,终至跌跤破头,夫妇再带孩子去医院包扎。
再则,一售票员见一少年乘客携一猴子上车,十分激动,诚请多坐一圈车程,他可以允其免票。还有一妇女立于车内,有儿童站起让座,称她“阿婆”,坚执不就座,待有人称其“小姐”,则欢天喜地地坐下。等等。就要是这一类的,你可说是荒唐,荒唐就是荒唐,可是带劲!勃勃然的,出些小洋相,又无碍于你我。是不登大雅之堂,可本来就是“大世界”那样的人多又杂的戏园子,小舞台上的戏。说喜剧也许太过郑重,那么就是俗话说的:滑稽戏。
配乐可以不拘泥,哪个时代的流行曲都可以,只要是流行,人人会唱,尤其是那类雅一点的,甚至悲一点的。比如“梁祝”的“小别重逢梁山伯”,比如“问紫鹃,妹妹的花锄今何在”,比如“毛主席呀毛主席,你在我的心中,我的心中”,重点是在后边半句,是小流氓在街头对了过路的阿妹唱的,还有,“一张旧船票能否搭上当班的客轮”之类。滑稽的人生里,也是含有世事的苍茫,但绝不因此而凄凉下来,而是热心热肺热肚肠。
总之,我就喜欢上海的谐谑成分,所以,要我来想象上海,就是把这些单挑出来,放大,突出,拼接,搭起来。
(选自《小作家选刊》)
长恨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港珠澳大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创造了 的奇迹:长度最长、施工难度最大、设计寿命最长、创新技术最多……在大桥应用的多项关键技术中,来自中科院的金属研究所提供了联合运用牺牲阳极法和涂层防护法,再辅以原位腐蚀监测的桥基钢管复合桩系列防腐蚀法的解决方案,为保证大桥达到120年的超长寿命发挥了 的作用。因为,钢管桩作为深埋在水面下数十米的桥梁根基,在120年的全寿命周期中无法更换且维护困难,必须确保可靠性,做到 。
顾名思义,“牺牲阳极法”就是以比被保护金属更容易失去电子的活泼金属为阳极,以被保护金属为阴极的防治金属腐蚀的方法。理想情况下,在活泼金属被完全腐蚀之前,被保护的阴极构件不会发生腐蚀。在海水、土壤等环境中,比钢铁材料更容易失去电子的金属有很多,铝、锌、镁等都可以作为牺牲阳极。综合考虑防护效果及材料成本,港珠澳大桥最终选用铝作为牺牲阳极。然而,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工程人员们又面临了 的问题。港珠澳大桥的大部分钢管桩被深深埋入泥下区,如果在泥下区的钢柱外壁布置牺牲铝阳极,施工难度和更换难度都将极大增加。但金属所的科研人员独辟蹊径,( ),在此解决泥下区中更换牺牲阳极难度过大的问题。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擢发难数 不可思议 十拿九稳 前所未有
B.数不胜数 举足轻重 万无一失 前所未有
C.数不胜数 不可思议 万无一失 史无前例
D.擢发难数 举足轻重 十拿九稳 史无前例
【答案】B [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万无一失:绝对不会出差错。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来自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提供的联合运用牺牲阳极法和涂层防护法
B.来自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提供了联合运用牺牲阳极法和涂层防护法
C.来自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提供的联合运用牺牲阳极法和涂层防护法
D.中科院的金属研究所提供了联合运用牺牲阳极法和涂层防护法
【答案】C [“为保证大桥达到120年的超长寿命发挥了作用”的主语应是“解决方案”,而修改部分是“解决方案”定语的一部分,压缩一下就是“联合运用牺牲阳极法和涂层防护法再辅以防腐蚀法的解决方案”。A项“来自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提供”句式杂糅,错误;B、D两项则用“金属研究所”做主语,不合语境。]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海水区中安装牺牲阳极来跋扈泥下区的新方法被大胆采用,摒弃了阴极保护的传统方式
B.摒弃了阴极保护的传统方式,在海水区中安装牺牲阳极来保护泥下区的新方法被大胆采用
C.大胆采用在海水区中安装牺牲阳极来保护泥下区的新方法,摒弃了阴极保护的传统方式
D.摒弃了阴极保护的传统方式,大胆采用在海水区中安装牺牲阳极来保护泥下区的新方法
【答案】D [解题需要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是句式一致,二是陈述对象一致,三是前后文语境。A、B 两项中两小句的句式不一致,且根据原文“金属所的科研人员”充当他们的主语,被动句“在海水区中安装牺牲阳极来保护泥下区的新方法被大胆采用”改变陈述对象,错误明显;C、D两项要从上下文语境去分析,前文有“独辟蹊径”,后文有“以此解决泥下区中更换牺牲阳极难度过大的问题”,“以此”可推知“大胆采用”只能放后面,可排除C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这是1957年的冬天。窗外,是激烈动荡的时代;窗内,是几位沉湎往昔安逸的闲人,咫尺之间,仿佛时间停滞了……
临近过年,王琦瑶在炉边用一盘小磨磨糯米粉。她前一夜就将糯米泡上,这时米粒就胀得很鼓。萨沙自告奋勇往磨眼里舀米,半勺水半勺米的。毛毛娘舅摇磨,王琦瑶则用石臼舂芝麻,严师母什么也不做,只在嘴里发指令。房间里洋溢着芝麻的香气,恨不能立刻就进嘴的。这时,萨沙体味到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这种人生是螺丝壳里的,还是井底之蛙式的。它不看远,只看近,把时间掰开揉碎了过的,是可以把短暂的人生延长。萨沙有些感动,甚至变得有些严肃,很虚心地请教为什么要水浸了糯米磨粉的道理,还请教做黑洋沙的方法。她们便一一解释给他听,他一下子成了个乖孩子,人们把他以往的淘气都原谅了。她们向他约定过年时做种种好东西给他吃,糖年糕,炸春卷,核桃仁,松子糖,一件件,一宗宗,如数家珍一般。萨沙想:这真是一个吃的世界啊,每天忙着做忙着吃就不够的。他不禁感叹地念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严师母嗤一声笑了,说这还只是辛苦的一半呢,还有身上衣的另一半,只怕你萨沙听也没有听说过。一说起衣服,那话就更没得完了。王琦瑶和严师母一人一件地说,眼前像有羽衣霓裳在飞舞。萨沙听得忘了手里的事情,那磨就一圈圈地空转,摇磨的毛毛娘舅也是出了神的。那穿是针针线线、丝丝缕缕织成的世界,多少的心细如发,才可连成周身的美轮美奂。严师母无限感慨地说: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的,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萨沙就问:那么吃呢?严师母摇了一下头,说:吃是做人的里子,虽也是重要,却不是像面子那样,支撑起全局,作宣言一般,让人信服和器重的,当然,里子有它实惠的一面,是做人做给自己看,可是,假如完全不为别人看的做人,又有多少味道呢?说到这里,严师母不觉有些伤感,声音低了下来。方才还是热烈的劳动场面,这时也沉寂了,磨和石臼发出空洞的声响。芝麻的香气浓得腻人了,乳白的米浆也是腻人的颜色。墙壁和地板上沾着黑色的煤屑,空气污浊而且干燥,炉子里的火在日光下看来黯淡而苍白。一切都有着不洁之感。这不洁索性是一片泥淖倒也好了,而它不是那么脏到底的,而是斑斑点点的污迹,就像黄梅天里的霉。
4.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注意分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答案 通过窗外与窗内的对比,表明窗内人与窗外环境的格格不入,交代了时代背景。
5.“萨沙体味到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欢乐”一句中的“精雕细作”,该如何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回答此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境。
答案 眼睛只盯在自己人生的吃穿玩乐等浅层次的生活上。
6.如何理解“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的,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这句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意的能力,穿衣主要是外在的,是面子,吃是里子。
答案 做人时,做给别人看的面子(穿),比做给自己看的里子(吃)重要。
7.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此段主要写了严师母的人生观。
答案 由吃食引发出人生的话题,写严师母对人生的庸俗肤浅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洗 澡
王安忆
①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他说:“十块钱。”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他泄了气似的,浑身没劲。小伙子跃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②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他含含糊糊地说:“嗯。”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③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④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大还是小?”他不得已地说:“很小。”“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边;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是的。”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没再想下去。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他渴得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⑤“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澡洗。”小伙子告诉他。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那人也像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地响,他们默默地骑了一段。他终于看见了一个冷饮店,冰箱轰隆隆地开着。他看到冷饮店,便认出了路,知道不远了,就想:忍一忍吧,很快到家了。为了鼓舞那人,他说:“快到了,再过一条马路,就有条弄堂,穿过去就是。”小伙子振作了一下,然后说:“这样的天气,你一般洗热水澡,还是冷水澡?”他支支吾吾的,小伙子又说:“冷水洗澡的时候舒服,热水澡洗过以后舒服。不过,我一般洗冷水澡就行了。”他心里一跳,心想这人是真要在他家洗澡了,洗就洗吧,然而女人关于浴缸文明的教导又响起在耳边,就没搭话。
⑥到家了,小伙子帮他把书搬上二楼。他付了钱,又从冰箱里倒了自制的橘子水给小伙子喝。小伙子很好奇地打量他的房间,这是两间一套的新公房,然后说:“你洗澡好了,我喝了汽水就走。”这一回,他差一点要说“你洗个澡吧”,可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那人坐了一会儿,喝完了橘子水,又问了些关于他家和单位的问题,就起身告辞了,出门后说:“你可以洗澡了。”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骑黄鱼车的小伙子虽然早已发现了生意,但他骑车迎上前时,却又后退了半步,表明他较有礼貌,也有些害羞。
B.文中使用的“黄鱼车”“弄堂”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地域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C.如果“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就不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的问题如此犹豫。
D.本文以写实的笔法,在貌似琐碎的叙述中,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出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情感。
【答案】B [A项,骑黄鱼车的小伙子骑车迎上前,是希望主人公“他”主动招呼用车;后退半步是因为“他”没有主动招呼,只好自己揽生意。C项,从上海的小市民文化角度考虑,即便“女人”没说过浴缸文明的那些道理,小说的主人公“他”也有极大可能会为是否让那小伙子洗澡的问题而如此犹豫,这是由其性格决定的。D项,作者对两个人物没作明显的褒贬,意在揭示一种市民习性和地域文化。]
9.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精明,节俭,有些小气甚至吝啬;②敏感,细腻,谨慎,多虑;③心地较为善良,通情达理。
10.小说多次写到“太阳”“树”和“知了”等,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突出季节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③使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