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情系乡土第14课《平凡的世界》(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情系乡土第14课《平凡的世界》(课件+试卷)含答案(2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8 13:58:06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14 平凡的世界
做 客
论奋进
在人生旅程中,常常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快去创造,创造才有收获。只要你一息尚存,就要努力创造!
我曾有过企望,企望机遇的到来。那个声音告诉我:机遇只垂青于不懈奋斗的人,等待会丧失青春年华。
我曾因不得志而叹息。那个声音对我说:慨叹的人是弱者,奋进才有用武之地。

我有过失误之后的捶胸顿足。那个声音又在说:振作起来,重新选择新的目标,你就会感受到生命的新内容。
我有过名落孙山的失望,我感到疲倦,感到前途茫然。那个声音又在说:莫沮丧,成才的路有千万条。
我陷入过困境,甚至一蹶不振。冥寂中,那个声音又在说:困难是人生的教科书,逆境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我饱受过病残之苦,苦闷中想了却一生。那个声音又在说:你还有生命,只要壮志在胸,就会不负有限生命。
人生有无数考题,答案却只有一个——奋进!
人生没有停靠站,自我本身永远是一个出发点。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创造就会有收获;只有不息的奋进,才能证明生命的存在。

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
2.写作背景
课文为《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三章,前两章主要是介绍人物以及故事的背景。故事开始于1975年二三月间,在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主人公之一的孙少平刚刚考上县立高中。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家里的境况十分凄凉,父母年老体弱,妹妹也在上学,还有一个瘫痪在床的老祖母,整个家庭都靠23岁的哥哥孙少安支撑。他买不起5分钱一份的大锅菜,只能靠几个黑高粱面馍充饥。17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半天课半天劳动的学习生活使他饱受饥肠辘辘的折磨。
但让他最痛苦的是由于贫穷而给自尊心带来的伤害。他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服站在女同学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他非常自卑,虽然他的个子在班上是最高的,但他总觉得自己低人一头。“贫困又使他过分地自尊。他常常感到别人在嘲笑他的寒酸,因此内心中对一切家境好的同学有一种对立情绪。”幸好,他有自己的发泄方式,才使得他没有转入偏执之中。他喜欢在城里漫无目的地转悠,以此获得无数前所未有的新奇印象。同时,他还养成了阅读课外书的习惯。
zhé
jué
chà
chě
piē
wènɡ
páo


zhuǎn
zhuàn
báo

wéi
wèi


sāi
sài














词语解释
(1)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
(2)折中:对几种不同的意见进行调和。
(3)窘迫:非常穷困;十分为难。
(4)揶揄:嘲笑;讥讽。
文章是如何写孙少平到县革委会所见的景象的?所描写的景象有何特点?
【答案】 作者写县革委会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一是孙少平看到县革委会一层层的窑洞,觉得这些地方是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像一座宏伟的大厦”;二是打量田福军的院子,主要是一瞥之下对于院子格局的描绘;三是打量田家吃饭的窑洞,发现这窑洞没有盘炕,意识到这是专门吃饭的地方。
这些描写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写孙少平的感受;二是充满地域的特点,窑洞、盘炕等都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居住风貌。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本文所节选的文字,主要记叙了孙少平应田润叶之邀到田主任家吃饭的故事。孙少平的心情由惶恐到紧张,到最后的心情舒畅,其中既有物质的富足带来的威压,又有超越地位阶层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孙少平的这次做客经历,是一次精神的历练,既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又使他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
提示 文章一开头,作者描绘了一幅黄土高原特有的冬去春来、季节转换的画面,具有衬托作用。“连绵的黄土高原”“山野里草木枯黑”“铺天盖地的大黄风”“天空仍然弥漫着尘埃”,充满了浓郁的黄土气息。这幅画面衬托了主人公孙少平最初入校时灰蒙蒙的心境。但黄风过后,天气开始转暖,天地一派“桃红柳绿”:柳树抽出了绿丝,桃杏树缀满了粉红的花蕾,“树木的枝条也开始泛出鲜亮的活色,鼓起了青春的苞蕾”,衬托出一切情况即将好转,青春的活力即将回到年轻的孙少平身上。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文章中的润叶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的?
写作手法 内容 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 对润叶家庭情况的介绍以及村里人对润叶的评价 品德高尚、
充满爱心
对比衬托 润叶和“村里人”对“户族傻瓜一家”的行为态度的对比 心地善良
神态描写 润叶等孙少平回来时,坐在他宿舍的炕边沿上,望着他发笑 和蔼可亲
细节描写 孙少平吃猪肉烩粉条时,润叶借故回避,免得孙少平尴尬 善解人意
提示 文中的孙少平是自尊而又自卑的。贫困使他过分的自卑。要吃饭时,每次都要等到最后才去拿自己的两个黑高粱面馍;一身破烂的衣服,使他到尊贵的领导家去做客时感到惶恐为难;面对“又洋又俊、穿戴漂亮”的田晓霞,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叫化子到她家门上讨吃来了”。这种自卑感时时跟随着他,使他充分认识到他处境的困厄,而这恰恰又激起了他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斗志。黑高粱面馍、破烂衣裳,并不妨碍他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他努力“看借来的课外书”,努力地学习。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在精神上,他从来都是强者。对待苦难,他没有选择逃避,更不需要别人的同情,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开拓自己的路。
孙少平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考点透视】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①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对接高考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③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④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⑤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判断其作用时要联系上下文及其所处的位置。
【典型例题】
(2019年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 (有删改)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的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还 乡
路 遥
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
他匆匆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跄,神态麻木,高挑的个子不像平时那般笔直,背微微地有些驼了;失神的眼睛深陷在眼眶里,没有一点光气,头发也乱蓬蓬的像一团茅草;整个脸上像蒙了一层灰尘,额头上都似乎显出了几条细细的皱纹。
美文赏读
早晨的太阳照耀在初秋的原野上,大地立刻展现出了一片斑斓的色彩。庄稼和青草的绿叶上,闪耀着亮晶晶的露珠。脚下的土路潮润润的,不起一点黄尘。高加林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走着,走几步就站下,站一会再走……
离村子还有一里路的地方,他听见河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话,其中一个男孩子大声喊:“高老师回来……”他知道这是他们村的砍柴娃娃,都是他过去的学生。
突然,有一个孩子在对面山坡上唱起了信天游——
“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
孩子们都哈哈大笑,叽叽喳喳地跑到沟里去了。
这古老的歌谣,虽然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但它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然使高加林感到惊心动魄。他知道,这些孩子是唱给他听的。唉!孩子们都这样厌恶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
他走不远,就看见了自己的村子。一片茂密的枣树林掩映着前半个村子;另外半个村伸在沟口里,他看不见……
他忍不住停下了脚,忧伤地看了一眼他熟悉的家乡。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对他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就在这时,许多刚下地的村里人,却都从这里那里的庄稼地里钻出来,纷纷向他跑来了。
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透着真诚。大家还七嘴八舌地安慰他哩。“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
“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
“咱农村苦是苦,也有咱农村的好处哩!旁的不说,吃的都是新鲜东西!”
“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高加林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掏出纸烟,给大家一人散了一根。
人们问候和安慰了他一番,就都又下地去了。
当高加林再迈步向村子走去的时候,感到身上像吹过了一阵风似的松动了一些。他抬头望着满川厚实的庄稼,望着浓绿笼罩的村庄,对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
当他从公路上转下来,走到大马河湾的岔路口上时,腿猛一下子软得再也走不动了。他很快又想起,他和巧珍第一次相跟着从县城回来时,就是在这个地方分手的——现在他们却永远地分手了。他也想起,当他离开村子去县城参加工作时,巧珍也正是在这个地方送他的。现在他回来了,她是再不会来接他了……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身上像火烧着一般烫热。他用两只手蒙住眼睛,头无力地垂在胸前。他真不知道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他嘴里喃喃地说:“亲爱的人!我要是不辜负你就好了……”泪水立刻像涌泉一般地从指缝里淌出来了……
(选自《人生》,有删改






平凡的世界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中国的老百姓即使生活再贫困也不愿意安土重迁,离开自己的家乡。
②他本来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结果过犹不及,一身奇异的装扮反而令人难以接受。
③这本书全面叙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生存、战争和迁徙,天文地理、人间万象、生命领域、哲学世界无所不至。
④曾几何时,女性只能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哪里有自己的人权和自由的?
⑤盛夏的夜晚,街上灯火阑珊,热闹非凡,时不时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⑥医疗质量是关系到病人生命安危的大事,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天职。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答案】C [①安土重迁:留念故土,不愿轻易迁移。与句意矛盾。②过犹不及: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③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④曾几何时:时间过去没有多久。此处是要表达很久以前,不合语境。⑤灯火阑珊:灯火稀疏,指人烟稀少、比较冷清的地方;又指夜深、深宵无人之时分。此处应用“灯火通明”。⑥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随着一场大雨的到来,使华北地区持续了近三个月的旱情得到了初步缓解,但要彻底解除旱情还需要更多的降水。
B.获得参加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资格的学生,大多是以来自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为主,又加之考试在城市进行,方便了城市学生,却让农村贫困学生望而却步。
C.为确保食盐市场稳定,中国盐业总公司今日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盐业公司启动应急机制,确保食盐供给。
D.城乡收入差距大是农民实现小康的最大障碍。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答案】C [A项,缺少主语,可删去“随着”或“使”。B项,句式杂糅,可改为“大多是来自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或“以来自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为主”。D项,搭配不当,可将“减少”改为“缩小”。]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命运总是与人一同存在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命运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因为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 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在你绝望的时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一半的命运。你的恐惧越放大,你手中掌握的那一半越小,你失去的也就越多;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越大,你获得的也就越丰硕。因此,人的一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不要惧怕命运的神秘 ②别忘了自己还有一半的命运 ③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所掌握的(或: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①好不容易熬到快要收工的时候,他们村的润生突然来到他眼前,说:“少平,我姐中午来找我,说让我把你带上,下午到我二爸家去一下。她说有个事要给你说。我姐还说让你下午别在学校灶上吃,到我二爸家去吃饭……”
②润生说完这话,就又回到他挖地的地方去了。
③孙少平一下子被这意外的邀请弄得不知所措。
④润生的姐姐叫他有什么事呢?而且还叫他到她二爸家去!
⑤这使他感到惶恐不安——润生他二爸是县革委会的副主任,在县上可是一个大人物。有时他二爸路过回村子,坐的都是吉普车呢。记得当时他常常想走近去看看停在公路边的小车,都吓得不敢去,何况现在要叫他去他们家吃饭呢!
⑥不过,他对润生的姐姐润叶倒怀有一种亲切的感情。尽管润叶她爸是他们村的支部书记,她二爸又是县上的领导,门第当然要高得多,但润叶姐不管对村里的什么人都特别好。而最主要的是,润叶姐小时候和他大哥一块耍大,又一起念书念到小学。后来润叶姐到县城上了中学,而哥哥因为家穷回村当了农民。但润叶姐对哥哥还像以前一样好。后来润叶姐在县上的城关小学教了书,成了公家人,每次回村来,还总要到他们家来串门,和哥哥拉家常话。她每次来他们家都不空手,总要给他祖母带一些城里买的吃食。最叫全村人惊讶的是,她每次回村来,还提着点心去看望她户族里一个傻瓜叔叔田二。田二自己傻不说,还有个傻儿子,父子俩经常在窑里屙尿,臭气熏天,村里人一般谁也不去他家踏个脚踪;而润叶姐却常提着点心去看他们,这不得不叫全村人夸赞她的德行了。
……
⑦一直到收工回了宿舍,学校马上要开饭的时候,孙少平还是拿不定主意。他想他如果不去,就太对不起润叶姐了,况且润叶姐还有话要对他说呢;他不去,说不定还会误了润叶姐的什么事。如果去,他又感到有点惧怕。他长这么大,还没到这么大的领导家里去过,更不要说还要在人家家里吃饭。另外,他感到他的这身衣服也太丢人了。
4.第⑤段文字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表现了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表达技巧,从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来回答此题。
答案 心理描写。表现了少平接到邀请后激烈的思想斗争,也从侧面表现了少平的细心、自卑。
5.第⑥段文字从什么角度描写润叶?表现了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表达技巧,结合侧面描写及其作用来回答此题。
答案 侧面描写。表现了润叶的高尚道德,善良心地。一个地位高人一等的姑娘能做得比一般人还好,真是不容易。
6.简要概括孙少平的性格特点。(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评价。回答时要结合文本分条作答。
答案 (提示)细心、善良、为人着想、善解人意、懂事。
7.这几段文字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归纳概括的能力。抓住关键句作答,注意从孙少平和田润叶两个方面思考。
答案 交代了孙少平接到邀请后的思想活动和润叶的为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匆匆过客
路 遥
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这是一个盲人!
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我想我应当帮助这个老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地滚回单位。但如果我要是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那个男青年两只拳头紧捏着,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他有点吃惊地盯着那个妇女旁边站着的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用一种极温柔的语调不连贯地说:“你……别怕!”
小伙子的腮帮子急速地抽动了几下,泪花子在眼里直转。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803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您带着孩子,待下去太不方便。我不走了,但请您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我一下子被震惊得目瞪口呆!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惊喜地喊叫着说:“呀,我这张票也是给他买的呀!”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他们静静地互相看着对方,两张纯洁的年轻的脸,像大理石雕塑一般美丽。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802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太可怜了,我觉得有责任帮助他,我又怕给老头买不上票,就厚着脸皮插到您前面了。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上车去吧!”
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然后弯了腰,小心翼翼地在那个小女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便转身走了。
我猛地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位青年妇女面前,掏出车票,对她说:“你要802次的票吗?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飞舞着的雪花打着旋儿,纷纷扬扬地飘落着。街道上一片寂静。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有删节)
8.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营造了凄冷、沉重的氛围,暗示了人物心情和故事结局。
B.在先给自己买票还是先给老人买票的两难选择中,作者细腻描写了“我”、男青年、青年妇女的不同心理,深刻剖析并批评了“我”的自私。
C.男青年因为最后一张票和青年妇女发生了争执,又被小女孩误解,腮帮子抽动,泪花子在眼里直转,都表现出他既懊恼又委屈的心理。
D.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了旅客暗中争相为盲老人买车票的故事,表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存有大爱的主题,引发读者思考。
【答案】D [A项,景物描写没有暗示故事结局。B项,对男青年、青年妇女并未进行心理描写。C项,男青年“争执”时懊恼,“被误解”时委屈。]
9.小说以买票场景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使故事情节集中、紧凑。②有助于人物深层心理与高尚品质的发掘与发现。③反映春运买票难的现实,也是社会环境的折射。
10.小说中男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男青年是一个衣着时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品质高尚的人。这一人物、青年妇女和“我”相互映衬,有助于表现主题。






PAGE



- 5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