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杜甫诗三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8 14:1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学习目标
杜甫诗三首
1. 了解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杜甫晚年律诗的特点。
2. 赏析三首诗,把握情景交融、借古抒怀的表现手法。
3.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杜甫的诗风,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
2.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一、扫除生字
凋(diāo)伤 萧(xiāo)森 塞(sài)上 暮砧(zhēn)
万壑(hè)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 环珮(pèi)
琵琶(pí pa) 猿啸(xiào) 渚(zhǔ)清 潦(liǎo)倒
省(xǐng)识 千载(zǎi)
课前预习
二、阅读思考
1.《秋兴八首》(其一)的颔联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2.《咏怀古迹》(其三)题目中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的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中的“咏怀”不符?
3.《登高》中“悲”“独”两种情怀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又是如何
抒发这两种情怀的?
4.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杜甫(712—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一生经历坎坷,尤其是在安史之乱开始后,便流亡颠沛,之后定居成都。晚年漂泊鄂、湘一带,最后因贫病而死。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这促使他决计乘舟东下。766 年春天,杜甫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在夔州居住的近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其一):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写作背景
《咏怀古迹》(其三):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位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触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格律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两种诗体。
律诗一般指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四联(也有超过四联的,称排律),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也称律绝,每首四句,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知识卡片
一、赏析《秋兴八首》(其一)
1.首联写了那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首联从秋景写起,照应题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林,反而在萧索中见出了富丽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课文探究
2.颔联是怎样承首联写的?
颔联承首联“巫山巫峡”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3.颈联写了什么内容?
颈联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4.尾联有何特点?
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格调伤感悲凄。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紧迫,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收束,余意绵绵。
二、赏析咏怀古迹(其三)
1.仔细品读,说说首联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首联中起句便气势飞动,先声夺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
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个“尚”字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意思是昭君形象、精神千百年后还在。
2.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对比的手法,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
“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
3.颈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颈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月夜里,依稀或可听到环珮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4.尾联抒写了怎样的情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 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最后一句,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
三、赏析《登高》
1.首联中诗人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景?
首联中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一个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急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等特点,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读之令人振奋。第二句转写眼前景物,“渚清”对“沙白”,色彩如画,加以飞鸟盘旋其中,静中有动,描绘出一幅明丽清爽的峡江秋景图,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2.颔联中作者描绘的意境有什么特点?
诗人视通万里,凝神谛听,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感受秋天的气息:萧萧落叶,仿佛是在为秋的脚步伴奏;滚滚长江,好像是在为秋的来临壮大声势。落叶、江水,无边无尽,合奏出一首三峡秋日最为强劲的交响乐。
3.品读诗歌的后两联,说说诗人是怎样的形象?
此时的杜甫正是人生的金秋,但长期飘零在外、体弱多病,他深切地感到自己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于是,诗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独自登高,以切实的体验感受这“风急天高”“长江滚滚”“落木萧萧”的秋天!
尾联,诗人笔锋一转,从急管繁弦的紧张气氛中挣脱出来,又归于和缓的理性思索,在这种自我反思、自我劝勉中,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内容小结
秋兴八首(其一)





首联—景物之萧森

颔联—气象之阴沉

颈联—触景之感慨

尾联—内心之忧思








登高
秋景


悲情
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鸟飞——登临地
落叶萧萧,江水滚滚,无边无际——眺远景
离家万里,客居他乡,年老多病——叹自身
国运艰难,时局忧心,穷愁潦倒——伤国事
哀景

哀情
咏怀古迹
(其三)
首联:蓄势—引出人物

颔联:咏叹—表达感慨

颈联:讽喻—悲凄伤感

尾联:抒怀—蕴含怨恨
咏叹昭君
抒写抱负
主题归纳
《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声和秋色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孤独沉郁的情感。
《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借写王昭君貌美却遭受冷落、远嫁异域、远葬异乡的不幸命运,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登高》: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诗人面对苍凉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诗人备尝穷困潦倒之苦,忧国忧民,使自己白发长满双鬓,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1.前人评《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
这种说法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但理解过于简单。诗的前两联不能仅仅理解成是为“托兴”服务的,写景本身也很重要,景中寓情,湍急的江流、塞上的风云影射了社会的动荡和诗人内心翻涌的忧思。后两联也不能单纯理解为空泛的抒情,诗人在前两联写景的基础上,又选取了典型事物,如“丛菊”“孤舟”等作为陪衬,来抒发羁旅之愁、家国之悲。
深入探究
2.《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的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中的“咏怀”不符?
不是。本诗虽然看上去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没有诗人个人的咏怀,但是联系写作背景就可以知道,诗人曾被唐肃宗授为左拾遗,不料,后来因上疏救同僚房琯触怒了唐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所以诗人表面上是在咏叹王昭君的不幸,其实是在感叹自己的不幸;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暗中表达了自己的怨恨。王昭君有倾国倾城之貌而无人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心,皇帝却不分忠佞,贬谪自己。而这些都不便明说,所以诗人只能借王昭君的不幸来暗寓自己的不幸。
3.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① 表现在内容上。
本诗主要内容是诗人登高临远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见,风急天高、鸟飞回、落木长江、高台,一幅宏大悲凉的秋景图;所闻,猿啸哀、萧萧下、滚滚来,一段雄浑悲切的哀音;所感,悲秋、艰难苦恨、潦倒,一股阴郁消沉的无奈感。诗词内容包含顿挫之感。
② 表现在意境上。
风是急的,天是高的,渚是清的,沙是白的。写的意境都是以浅色、冷色为主,营造苍白广阔的氛围。落木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拟声词的使用使具体事物扩大化,有张力。落木不止一处而是一大片,长江不止一支流而是整个河流,给人一种深远磅礴之感,气势雄伟。

③ 表现在情感上。后两句的抒情虽无一字写愁,愁容却满篇,不仅有生活上的消沉抑郁,还有情感上的消沉抑郁。
④ 表现在音调上。《登高》一诗无论是节奏、声韵,还是对仗、平仄,都体现了语言上的刚健遒劲和音调上的铿锵有力。音调上符合七律诗的押韵,富于变化,节奏鲜明。
4. 《秋兴八首》(其一)“萧瑟秋景,浓郁悲情“,试就此进行分析。
① 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
诗人从眼前菊花盛开的夔州神驰于“故园”,追忆“故园”
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急砧声打断,这中间有夔州—长安—夔州—长安的往复。诗歌正是通过这种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深刻地表现了诗人身在夔州心向长安的深沉感情。循环往复方法的运用,有助于强化抒情的力量,加强抒情的表达效果。
② 情、景的和谐统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与天相连;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面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样既表现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合进去,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景物就有了生命,而诗人想表达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
5. 有人说《咏怀古迹》(其三) “借昭君之怨抒己怀“,试就此进行分析。
① 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抒情。
这首诗歌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这个人物形象实现的。开头写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其高大形象;接着叙述其悲壮的一生,“一去”写其气概,“独留”表现孤苦孑然的哀伤;“画图”句揭示造成悲剧的原因,“环珮”句表现昭君的故土之思。最后人们从琵琶声里听到昭君悲苦的申诉,禁不住既赞美她的美好,又同情她的遭际,进一步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② 诗人借古抒怀。
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6. 《登高》一诗“意境开阔,含蓄深沉“,试就此进行分析。
① 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来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② 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7. 《咏怀古迹》(其三)开篇不写昭君,却描写山势,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观点一:不同意。① 常言说: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王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以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② 诗人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王昭君绝不只是一个貌美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这是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奇伟形象。
观点二:同意。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中勾勒了一幅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这里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8.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具体分析。
一悲“万里”,诗人与故乡远隔万里,中途遥远,为有家难回而愁苦;二悲“秋”时,秋天草木凋零,霜风渐冷,一草一木更易触动诗人内心的悲凉;三悲“作客”,寄居他乡,难免有羁旅之愁;四悲“常作客”,年复一年漂泊他乡,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越来越强烈;五悲“百年”,人生迟暮,有志未达而伤感失意;六悲“多病”,老无所成,又疾病缠身,愁更深重;七悲“登台”,登高望远,“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尽收眼底,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人不禁百感交集;八悲“独登台”,朋友失约,老病的诗人独自徘徊于秋日的高台之上,内心的孤独不言而喻。
这八层“悲”并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让我们看到这样一幅图景:一位年过半百、漂泊异乡、疾病缠身的老人,孤孤单单一个人登上高台,面对萧萧落叶和滚滚江水,慨然长叹。此情此景,何其悲凉!
1.下列诗句中加色词语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
A.一去(前往)紫台连朔漠
艰难苦恨繁(使……增多)霜鬓
B.一去紫台连朔漠(大漠)
画图省(曾经)识春风面
C.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下
D.艰难苦恨(极为怨恨)繁霜鬓
潦倒(衰颓,失意)新停浊酒杯
课堂训练


答案:C
解析:A. 去:离开。B. 朔漠:北方的沙漠。D. 苦恨:极其遗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色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丛菊两开他日泪/ 他日我若为青帝
B. 渚清沙白鸟飞回/ 奔流到海不复回
C. 独留青冢向黄昏/ 秋天漠漠向昏黑
D. 玉露凋伤枫树林/ 昨夜西风凋碧树
答案:D
解析:A. 他日:往日/ 将来有一天。B. 回:回旋/ 返回。C. 向:朝着(面对)/ 渐近。D. 凋:都是“使……凋落”的意思。
3.默写诗句
(1)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 ”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之意。
(2)杜甫《登高》一诗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猿鸣鸟飞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
(3)在《登高》一诗中“ , ”这两句诗从时空两方面写出了杜甫的悲愁和孤独。
(4)表现杜甫备尝艰难潦倒、国难家愁之苦,又因病停酒,愁绪无处排遣,抑郁至极的诗句是: , 。
(5)《秋兴八首》(其一)一诗中表现诗人对菊掉泪,飘零思乡的诗句是: , 。
(6)《咏怀古迹》(其三)一诗中写出了昭君远嫁异域,死于他乡的诗句是: , 。
(7)《咏怀古迹》(其三)一诗中写仅凭画图识得佳人的美貌,表达了诗人无限伤感的诗句是: , 。
答案:
(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万里悲秋常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4)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5)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6)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7)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1.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梦回》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水寒更有未眠鸥。
A. 玉簪花落野塘香 B.碧云望断空回首
C. 客怀处处不宜秋 D. 深夜无风莲叶响
课后作业
答案:D
解析:根据绝句的押韵要求,这首诗的韵脚是“秋”“愁”“鸥”,第三句不能押此韵,排除B、C ;根据平仄要求,第三句应是“仄声”,排除A,选D。
2.下列句子出自杜甫的律诗《秋兴八首》(其六),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 花萼夹城通御气 ② 瞿塘峡口曲江头 ③ 珠帘绣柱围黄鹄
④ 回首可怜歌舞地 ⑤ 万里风烟接素秋 ⑥ 锦缆牙樯起白鸥
⑦ 秦中自古帝王州 ⑧ 芙蓉小苑入边愁
A.②⑤⑧③⑥④⑦①
B.②⑤①⑧③⑥④⑦
C.③⑥④⑤⑦②①⑧
D.③⑧②⑤④⑦⑥①
答案:B
解析:由律诗押韵的知识可以判断,末字分别为“头”“秋”“愁”“鸥”
“州”的②⑤⑥⑦⑧ 句应该位于首句和偶句的位置,再根据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可判断B 项正确。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二首(其一)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
绿樽虽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枝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 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传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 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 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枝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春去夏来的美景。
D. 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杀人”,实际是“爱杀人”,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之趣。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答案:C
解析: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春去夏来”。
(2)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的描写,表达出诗人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解析:结合注解可知本诗与“隐居山林”的情感有关,然后由注释“求仕于长安而未果”分析出诗人对求仕而不得的厌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