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1. 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 把握韩愈所确立的“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3. 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4. 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师 说
学习目标
重点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及其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积累实“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
“所以”的意义和用法。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难点
学习掌握并借鉴本文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
课前预习
一、扫除生字
庸(yōnɡ) 嗟(jiē)乎 句读(dòu) 谀(yú)
欤(yú) 苌(chánɡ)弘 师襄(xiānɡ) 老聃(dān)
郯(tán) 子蟠(pán) 经传(zhuàn) 贻(yí)之
二、阅读思考
1.怎样理解“师”和“师道”?
2.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作品简介
韩愈(768— 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韩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每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因最后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提倡“文以明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物不平则鸣”的主张,对当时和后世有深远影响。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写的。
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士族的子弟凭尊贵的门第可以做官,因而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耻学于师”的心理。
韩愈在写作《师说》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作者当时官职卑微,而跟他学习的约八百名学生,大多是文武官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或拥有爵位者。韩愈亲见士大夫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借赠送李蟠文章,写了《师说》。
知识卡片
议论性文体——“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就是“谈谈”的意思。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都属于此类文体。
“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这里的“师”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的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而非狭义上的老师。
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为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最先由韩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及对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传统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也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
课文探究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
答案:
本文的论点就是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它针对时弊鲜明地提出观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讽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强调了从师的重要性。
2.本文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是怎样展开的?
答案:
本文的初步论证即是文章的第一段,可分为五层。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为“师”下定义,从正面概论老师的职能,其中,“传道”是目的,“受业”是手段,“解惑”是核心。第三层:紧扣老师职能中的“解惑”任务,从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扣住老师职能中的“传道”目的,证明传道者就是老师,从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看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还远远不能视为老师的主要职责,其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难释疑。作为一名老师,就是要把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教书而不育人的老师不是一个真正的老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针对时弊,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答案:
① 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区分圣愚的关键所在;
② 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③ 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5.以孔子为例进行论述,有何效果?
答案:
以孔子不耻下问为例证,使上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的论述有了典型依据,而且与士大夫的“群聚而笑之”形成对比,接着又引用孔子的话,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6.本文论述后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一结论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案:
结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一结论既是对前面的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的概括。
这一思想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显示了韩愈过人的胆识。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对儿童、少年 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3.一词多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凭君传语报平安 (动词,传送,转达)
又诈为诏书,以奸传朱安世 (动词,传讯,逮捕)
传不习乎 (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或师焉,或不焉 (动词,跟从老师学习)
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名词,学习的榜样)
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名词,道理)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正确方法)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名词,道义)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名词,理想)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动词,取道)
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 (结构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不译)
之
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从)
于其身也 (介词,对,对于)
学于余/ 而耻学于师 (介词,向)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比)
不拘于时 (介词,被)
于
其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那些)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他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的)
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推测,大概)
则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连词,表顺承,就)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连词,“则……则……”并用,有
加强对比的作用)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连词,表转折,却)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连词,表假设,假如,如果)
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连词,表让步,相当于“倒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4.词类活用:
⑴名词的活用
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
⑵形容词的活用
而耻学于师/ 不耻相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圣人;愚,愚人)
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羞耻)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表示判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也”表示判断)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非……也”表示否定判断)
⑵被动句
不拘于时 (介词“于”表示被动)
⑶状语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介宾短语“于师”作“学”的状语,即“而耻于师学”)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宾短语“于弟子”作“贤”的状语,即“师不必于弟子贤”)
⑷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即“不知句读,不解惑”,两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⑸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哪用得着……呢”)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师说》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提出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选择老师应以“道”为根本,“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师生关系中,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观念。
深入探究
怎样理解文中的“师”和“师道”?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师”不是指在学校教书的老师。文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是指给社会上的学者以及做官的人当老师,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师”。当时的士大夫之流是反对这样的老师的,认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的人是狂人。
文章对“师道”提出新的见解,打破了封建传统的师道观念。文章开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结尾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论述当中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这些构成了韩愈“师道”的内涵,这种“师道”不仅在文章中首尾呼应,而且贯串全篇。虽然在提法上有“必有师”“无常师”“行古道”,但脉络是清晰贯通的,行文是富于变化的。
2. 《师说》在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陋习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进步的思想,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 突破了一般人对老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老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② 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学道,唯“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③ 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局限性:作者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所论的“道”,是指“圣人之道”,他认为“士大夫之族”本就应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高明,这表现了他的阶级局限性。他重“传道”,而轻“彼童子之师”的“授之书”“习其句读”,也是片面的。
3. 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① 多种论证方法灵活运用。
对比论证。对“耻学于师”的时弊,文章连续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气,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
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作者举出孔子从师的例子,并引述了孔子的言论来进一步阐明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 运用对偶句、顶真句。
韩愈的散文以气势磅礴、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对偶句式和顶真句式上。这些句式的运用,使文章形式整齐,增强了表现力。
③ 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在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时,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各不相同。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语气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责备)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反讽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课堂训练
1.下列加色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C 解析:①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②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③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⑤ 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⑥ 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⑦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① 吾师道也 ② 而耻学于师 ③ 孔子师郯子 ④小学而大遗
⑤ 君子不齿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 吾从而师之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③/②⑦/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⑦/④⑥ D.①⑤/②⑦/③/④⑥
2.下列句中加色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D 解析:A. 副词,竟/ 连词,于是。B.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C. 副词,大概/ 代词,他。D.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位卑则足羞
C.其皆出于此乎/余嘉其能行古道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下列加色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① 吾从而师之 ②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①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①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②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D 解析:D 项,“先后”,指先和后,古今义相同。“所谓”,指所说的,古今义相同。A 项,“学者”,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指求学的人。“所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表结果的连词,古指“用来……的、……的凭借”。B 项,“从而”,今用作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在古代汉语中“从而”是两个词,“从”是动词,跟从,“而”是连词,并且。“不必”,今义是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古义为不一定。C 项,“小学”,今义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古义是小的方面学习。“众人”,今义指大家、许多人,古义为一般人。
4.名句默写。
(1)韩愈《师说》中阐述择师的标准的句子是“ , 。”
(2)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相近。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4)韩愈在《师说》中用“ , ”批评一些人学习分不清大的方面和小的方面。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课后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色的词。
(1)是故无贵无贱 无: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
(4)作《师说》以贻之 贻:
无论,不分
普遍
知道,懂得
赠送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一方面)不明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知句读的要从师,有疑问解不开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明智。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劝学(节选)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注】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 选自《吕氏春秋》)
【注】理:治,特指政治清明安定。
⑴解释句中加色的词语。
①学者师达而有材 材: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右则右重 重: _________________
③德行彰矣 彰: __________________
通“才”,才能
受到尊重
彰明
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②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①所以老师施行教诲的时候,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②不努力学习而能成为贤士名人的,未曾有过。
解析:①教:施行教诲。争:争着,力求获得或达到,这里可译为“计较”或“看重”。②疾:急速、迅猛、敏捷,这里可译为“努力”。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未尝有之也”。
⑶从选文的论述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圣人呢?
①拜通达而又有才能的人做老师,不计较他们出身的贵贱、贫富;②努力跟从老师学习,接受理义。
解析:由开头至“此生于得圣人”可以概括出第一个要点,从选文最后一句可以概括出第二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