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2《动物游戏之谜》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2《动物游戏之谜》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8 14:2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1.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辨析各种 ”假说”的区别,培养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 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文章准确、平实、简明的语言特点,学习生动描写与严谨说明相结合的写法。
3. 认识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重新审视人类和动物的关系;培养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动物游戏之谜
学习目标
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提取要点以及概括叙述的能力。
难点
领悟文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形成健康的对待动物与生态环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点难点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课前预习
一、扫除生字
① 聒(  )噪 ②潜(  )水 ③默契 (  ) ④ 衔 (  )恨
⑤ 尾鳍(  ) ⑥舀(  )水 ⑦羱(  )羊 ⑧耳鬓(  )厮磨

答案:
①guō ② qián ③ qì ④ xián ⑤ qí ⑥ yǎo ⑦ yuán ⑧ sī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二、阅读思考
1.怎样理解文中作者所说的“假说”?
2.动物为什么游戏的四种假说的内容各是什么?
3.针对“动物游戏之谜”,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4.本文包含了怎样的人文内涵?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作者简介
周立明,中国现代动物研究专家、科普作家、国际行为分析协会会员,曾任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辑。主要作品:《动物游戏之谜》《会“说话”的动物》等。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写作背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带来了我国“科学的春天”。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自20 世纪80 年代起,各种科普读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神州大地上。《自然与人》便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本文是发表在这本刊物上的一篇文章。
动物行为学当时在我国的生物科学史上才刚刚起步。科普作家周立明,在综合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向我们介绍了人们对动物的一种特殊行为——游戏行为的初步研究成果,使我们对动物的游戏行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知识卡片
科普说明文
概念及分类:
科普说明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性文体。它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一种是科学小品文,多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阐述科学道理,在表达上经常凭借生动的比喻和有趣的联想,在讲清科学道理的同时,还能使读者得到某种感情上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特点:
① 科学性。科普作品除了要做到概念准确、事实确切、观点正确、表达客观外,还要在说明、普及科学知识、技能时,与相关学科联系起来,全面考虑其社会效果与影响。
② 思想性。科普作品要通过介绍、普及科学知识,让人们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③ 通俗性。科普作品运用文艺形式创作,使专门知识通俗化,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④ 知识性。科普文章要给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科学知识,以吸引读者。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课文探究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根据内容,文章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 ~ 9),叙述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第二部分(10 ~ 14),分述动物为什么游戏的四种假说。
第三部分(15),总说要完全解开动物游戏之谜,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2.写北极渡鸦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打比方。
作用:把北极渡鸦滑雪与小孩坐滑梯的情景相联系,说明动物的游戏行为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的特征。

3.文章在介绍动物游戏形式的基本类型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分类别。
作用:指出动物游戏的三种类型,使读者一目了然。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4.怎样理解文中作者所说的“假说”?
动物为什么会进行游戏?研究者们有着不同的观点,虽然每种观点都是基于研究者的探究和发现的,但作者以“假说”一词给各种观点定位,这是因为动物游戏的秘密并没有被真正揭开,所有的观点都只是“一家之言”。由此可见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和严谨,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5.“演习说”的根据是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幼小的黑猩猩掌中汲水的游戏。
结论: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6.“这些科学家”是如何证明动物游戏“自娱说”的?这一段在论说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根据河马玩浮叶、渡鸦玩滑雪的游戏行为,先提出“自我娱乐”的观点,接着从天性、进化和智力发达程度、娱乐的作用三个方面来证明这个观点。
本段先否定“演习说”,接着点明依据,并举例证明,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结论,层次清晰,层层递进。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7.“锻炼说”与“学习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锻炼说”是对“学习说”的补充。“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
合起来”,这就是“学习说”的来源。而“锻炼说”是对“学习说”的补充,说明动物能够主动寻求机会,创造条件进行实战演练,锻炼生活技能。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8.针对“动物游戏之谜”,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① 对文中的各种假说的结论是“难以圆满解释”;
② 引用罗伯特? 亨德的话“甚至要给这种游戏行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很不容易”作结;
③ 最终的结论为“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内容小结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主题归纳
本文在提出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的基础上,介绍了科学家对动物游戏行为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鼓励人们积极地去探求动物游戏的奥秘。同时,提醒人们: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深入探究



1.有关动物游戏行为的秘密,文章最后为什么没有给出确定的结论?
① 因为动物游戏行为是复杂的,不同的动物游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人类对动物了解得还不多,现在提出的各种假说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必须不断地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动物游戏之谜”。
② 因为科学讲求的是实事求是,即使作者倾向于某种假说,也要经过实践证明其正确性,才会成为理论,未经过实践证明之前不能贸然下结论。
③ 包容性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作者列举各种假说,其本意就有这方面的倾向,即让各种假说在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中自由碰撞、融合,最终才能去伪存真,求得真理。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2.本文包含了怎样的人文内涵?

生活在地球上的傲慢的人类曾认为,人类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会有超出生理反应的各种行为。现在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也具有游戏行为,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等,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人类自身。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3. 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1)语言准确、平实、生动。
① 语言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如:“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要结成的各种关系。”动物成年后,一般要脱离父母,自寻伙伴,所以用“结成”而不用“形成”,二者语义上有细微差别。再如:“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调剂和补偿”表明动物游戏的本质,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单说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
② 语言通俗易懂。表现为文章在说明中很少使用专业术语和数字,通篇文章的语言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使人们在讨论动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科学知识。
③ 语言生动,具有趣味性。
如文章开头介绍几种动物的游戏时,用“像小孩坐滑梯一样”“像船帆似的”等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动物游戏的情形。
(2)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这篇说明文综合运用了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3)“总—分—总”式的结构形式。
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就遵循了这样的思路来安排结构。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课堂训练




选出填入横线处恰当的词语。
① 有的人一天到晚老是 (捉摸/ 琢磨)不必要的事,这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
② 民航医生提醒乘机旅客,自我 (调剂/ 调节)得当,可缓解在空中受低气压、相对缺氧及颠簸等带来的不适症状。
③刚到一个新单位,既要 (熟悉/ 熟习)单位的规章制度,也要 ( (熟悉/ 熟习)业务技能,尽快进入角色。
④反正大家都 (各执己见/ 众说纷纭),甚至有几个人因为意见不合而争吵起来。
⑤ 去年年底以来,新房上市量锐减的同时,存量房跨年打折力度明显加大,各种变相降价活动 (比比皆是/ 俯拾即是/ 触目皆是)。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答案:
① 琢磨(本句强调思索、考虑。)
② 调节(本句强调自我调整,以适应飞行中的不适症状。)
③ 熟悉 熟习(前一空指了解清楚规章制度,后一空指学习并掌握业务技能。)
④ 各执己见(本句强调坚持自己的见解。)
⑤ 比比皆是(本句强调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2. 下列加红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这只狼被关了起来,它使出浑身解数,试图逃出人类的束缚,寻觅自己的天地。
② 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水晶切割小作坊,耳鬓厮磨下,他的宝石打磨功力也逐渐增强。
③ 孩子们读那些语言枯燥、内容低劣的书籍,味同嚼蜡,对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也是没有帮助的。
④《巴黎圣母院》经典音乐剧版本,将音乐元素浓墨重彩地呈现出来,所有剧情被融入50多首歌曲中。
⑤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顿时战车轰鸣,硝烟弥漫,枪炮声振聋发聩。
A.①⑤ B.②④ C.①③ D.②⑤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答案:
C(② 句中说的不是男女恋爱,应用“耳濡目染”。
④ 句中“浓墨重彩”不能用于形容音乐,用错对象。
⑤ 句中望文生义,应用“震耳欲聋”。)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3.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要想让人类不利用动物不太可能,①   在利用动物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它们的物种存量,②   不要给它们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从物种保护的角度来说,人类③   可以减少一些对动物的利用,④   这些利用的方式和速度会令某些物种濒临灭绝。目前,不少国家⑤   屠宰动物有着细致的规定,要求实行人道屠宰。例如,必须要用电击或其他使动物免遭痛苦的方法,要在动物完全失去知觉后⑥   进行屠宰,而且被宰杀的动物要与其他动物隔离开来等。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答案:
A(“在利用动物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它们的物种存量”与“要想让人类不利用动物不太可能”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① 处应该使用转折连
词,排除B、C、D 三项。“不要给它们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与“应该考虑到它们的物种存量”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使用“并且”;③ 后有“可以”,不需要填任何连词;④ 是对人类要“减少一些对动物的利用”进行解释,所以④ 使用“因为”;⑤ 使用介词“对”,表明对象;⑥ 使用“才”,来证明这样做是“人道屠宰”。)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课后作业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他平时总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学术会议上谈起他那心爱的专业时,就变得分外活跃而健谈。
B. 所谓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它不只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且是实现事物各部分的或各方面的本质联系。
C. 根据法庭对黑哨事件的调查结果和法制办出具的书面材料看,他是在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交代了自己的罪行的。
D. 托尔斯泰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是十分惊人的,他能迅速捕捉形象并长久地储存在头脑中,创作需要时,一“呼”即出。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D 
解析:A. 语意重复。“健谈”的意思是“善于谈话,滔滔不绝,经久不倦”。该词本身就有“分外”的意思,与句中的“分外”重复。B. 关联词语使用错误。“不只是……,而且是……”搭配,表递进。而“不是……,而是……”搭配,表并列,根据句意,此处应用后者。C. 句式杂糅。“根据”不能和“看”搭配,应把“根据”改为“从”或删去“看”。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2.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表述过于绝对,请找出并加以修改,使之逻辑严密,语意简明。
提到中国,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熊猫。它那雍容的体态、笨拙可爱的动作、温顺和善的性情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它一直是我国的外交法宝,大多数国家就是为了熊猫才和我国建交的。熊猫本来是凶猛的肉食动物,后来慢慢改吃竹子,性情也似乎变得温顺和善。中国人含蓄内敛,讲究以礼待人,不也正和熊猫温顺的性情相符吗?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熊猫已成了我国的象征。
① 。
② 。
③ 。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2.①“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熊猫”改为“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熊猫”;②“它一直是我国的外交法宝”改为“它有时甚至成为我国的外交法宝”;③“大多数国家就是为了熊猫才和我国建交的”改为“有些(或许多)国家(也许)是为了熊猫和我国建交的”。 
解析:“外国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熊猫”中的“就”,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而提到中国,外国人首先想到的不一定是熊猫,也有可能是其他东西。“它一直是我国的外交法宝”中的“一直”,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说法绝对。“大多数国家就是为了熊猫才和我国建交的”,“就是……才……”,说法绝对。找到表述过于绝对的地方,然后修改即可。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当前人工智能很热,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接入微信,点进网站,随处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字眼,甚至    、茶余饭后的话题都离不开人工智能。人们对人工智能异常关注,也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其中有许多都不是“科学”(不是基于逻辑、客观事实,以及两者的组合得到的结论)的。(    ),用另一位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罗素的学生——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就是“对于不可言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因为针对任何不科学的    的言论,对其进行探讨、辩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面对实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断推动计算机的智能化。这与胡适所说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有    之处。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交流与思考,但这时应该明确自己是在做什么。
可以说,完整地实现人工智能的确极具挑战。但是有一点是    的,那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将会不断发展,计算机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交流与思考。
B.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交流与思索。
C.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与交流。
D.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与交流。
⑵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面对这个现象,我们更应该去积极努力并做到的事情
B. 对这些言论,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C. 每一个有头脑的社会成员,都应该采取一种这样的态度
D. 关于这些言论,我们最应该采取的态度就是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⑶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街谈巷议 模棱两可 异曲同工 不容置喙
B. 芜词俚曲 模棱两可 殊途同归 不容置疑
C. 街谈巷议 似是而非 异曲同工 不容置疑
D. 芜词俚曲 似是而非 殊途同归 不容置喙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
3.(1)C 解析:画横线句子中,“未来科技”前缺少介词“对”;同时,“交流与思考”语序不当,应为“思考与交流”。故选C。
(2)B 解析:所补写语句应与上句“言论”衔接紧密,故排除A、C 项;下文已出现“就是”字样,所以排除D 项。故选B。
(3)C 解析: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芜词俚曲:形容杂乱粗俗的词曲。根据语境,应为“街谈巷议”。似是而非: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模棱两可:对事情不置可否,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没有明确的态度或意见。“不科学的”即不对的,因此应选“似是而非”。异曲同工”和“殊途同归”都有“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的意思,但“殊途同归”偏重于“方法、道路不同,而结果、目的相同”,“异曲同工”则偏重于“方法、做法不同而取得同样好的效果”。根据语境,应用“异曲同工”。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不容置喙: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根据语境应选“不容置疑”。故选C 项。

高中语文-RJ-必修3-第四单元-第12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