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拿什么证明你,诚信 复习课件(共7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中考语文:拿什么证明你,诚信 复习课件(共7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8 19:2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拿什么证明你,诚信
——议论要言之有据

袁菊华
2019年升学考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野花
没人看它。
没人闻它。
没人卖它。
有人同情它。
有人羡慕它。
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从你的阅读、经验以及社会观察中举例论证,以支撑你的立场。
初三期末统考
20.作文。(60分)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你觉得你更像两个孩子中的哪一个?你有着怎样的生活体验?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也可抒发感想。
2019年浙江中考
19.按要求写作。
学校文学社要出一期“话说家乡”专刊,设置了“家乡风味”“家乡风光”“家乡风俗”“家乡风尚”四个栏目(见下表)。请你写一篇文章投稿。
要求:(1)任选一个角度,可记叙,可议论,可说明……(2)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3)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高考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口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出发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梢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梢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河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你真的懂得什么是“诚信”吗?
第一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选取与之相对应的材料;
2.引导学生使用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的材料;
3.让学生注意材料使用的丰富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一、明概念,立观点
【词典中的“诚信”】
(2)借助典籍,广泛征引。
《说文 ? 言部》:诚,信也。
《易 ? 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礼记? 中庸》:?诚者自成也。
(3)借助《词典》(第六版),查找含义。
诚信:诚实,守信用。
(4)直击核心,把握特质
【核心界定】诚实,守信。
【特质把握】坚守,不因外因或外力而轻易改变自己对诚信的认定。信,是信用,也是信念。
诚信,是个人道德的坚守。哪怕无人知晓,也要秉持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敬畏。但不可胶柱鼓瑟,不是尾生抱柱式的自取灭亡。
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哪怕明知山有虎,也要完成君子然诺的轮回。但不必愚诚,诚信是彼此之间的心心相印。
诚信,是集体利益的保障。哪怕处在风尖浪口,也要坚决捍卫心中的一片净土。但不是以身试险,飞蛾扑火式的盲目。
诚信,是国家安危的底线。哪怕只身一人,也要有力挽狂澜的勇气。但不是烽火戏诸侯式的轻举妄动,诚信是我在国在的信念。
【词语辨析】
区别真诚:《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真实诚恳,没有一点儿虚假。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诚信”的理解,确立关于“诚信”的观点。

《坚守诚信》
《人无信不立》
《诚信,处世之本》
《诚信,不因外力改变》
二、讲故事,析“诚信”
【典故中的“诚信”故事】
示例:曾子杀彘,商鞅立木为信,绝不失信的狄考,魏文侯诚信待人,韩信报恩,季布一诺千金,郭汲守信,李勉诚实无欺,晏殊诚实守信,杨瞻诚信无私……
小结:言之有据—— “据从何处”?
【海量储备】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储备在于平时的积累。广泛阅读,包括书籍、报刊杂志,微信公众号等,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山高任鸟飞”,唯有海量储备,方能游刃有余,“取一瓢饮”。
平时多多建立名人名言库,在经典作品中发现经典人物的经典话语,不断寻求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但一些未经求证的道听途说的材料,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不宜采用。
经典道理论据: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没有诚实哪来尊严 ————西塞罗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 ————富兰克林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莎士比亚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淮南子·缪称训》
实话可能令人伤心,但胜过谎言 ————瓦·阿扎耶夫
金钱比起一分纯洁的良心来,有算得了什么呢? ————哈代
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莎士比亚
小结:
1. 材料大盘点。
(1)对应材料——何谓“对应”(一)?
【叙述精炼】议论文的事例,不能过于冗长,要简洁精炼。一则事例,遵循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情节(过程)的所谓五原则,我们在教会学生概括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提取关键词,连缀成句,把主要信息呈现出来。一般而言,何物或何地或何人发生了什么事,即可。
(2)对应材料——何谓“对应”(二)?
【选材恰当】所谓恰当,是指言与据要相关,能有力证明观点。《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7-9年级写作部分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言与据之间要建立密切的关系,这离不开强大的逻辑能力的支撑,材料之所以能够印证观点,需要学生具备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思考能力。学而不思则罔,平时多加训练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知识到能力的锻炼与磨砺,是必要的。
2.论据大归类。
任务:请同学们就上个环节的讨论结果,以小组为单位整合每个人手上的材料。要求:
(1)剔除不真实的无从查考的材料
(2)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提炼材料
(3)共享小组个人筛选下来的材料
三、理思路,列提纲

1.基于讨论,契合思考
任务:重在厘清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演练】
示例1:
1764年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图书被毁于一旦,让人痛心疾首。第二天,学校上下得知了这场重大事故,有一名学生尤其面色凝重,突发的火灾把这名普通的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逼迫他作出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规则,悄悄把一位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优哉游哉地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就成为哈佛这批受赠的250本书中的唯一珍本。怎么办?是神不知鬼不觉地据为己有,还是光明磊落地承认错误?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这位学生终于敲开了校长的办公室,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学校。霍里厄克校长接下来的举动更令人吃惊,收下书表示感谢,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奖励,然后把他开除出校。
示例2:
  在滚滚而来,浩荡而去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诚信者比比皆是,荆轲于"风萧萧兮易水寒"中作别太子丹,壮士一去,只为报知遇之恩,虽蹈死地亦无怨无悔。伍子胥逃离楚国,得吴王重用,答应替他报仇,从此伍子胥尽心辅佐,纵然之后受猜忌可仍然不改忠心。陶朱公荡舟西湖之上,得以"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秘诀便是诚信经商,后世徽商,晋商皆履行了这一原则,才有了商行的繁荣昌盛。
屈原被发行吟泽畔时,叹"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愤恨那些"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他忠君恋阙,心系国家,屈子一跃,一河碧水为之激荡,千载令名不朽。刘邦入守关中,之所以可以深得民心,在于履行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刘备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之碍,与邻国交好,于内则治民,诚信于民,是以三分天下;李世民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对百姓有诚信,天下人拥他之王,他便要对万千黎民百姓谋福祉,是以创造了"贞观之治"……凡此种种,皆言诚信为人立身之本,天道酬诚信。 (《天道酬诚信》)
提问:上面例举的《天道酬诚信》中,是否存在材料使用不当的问题?

追问:所以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对应关系,还在于什么?
对应材料——何谓“对应”(三)?
【分析契合】言与据之间的关联依托于分析,论据要扣合观点。
材料准确性要求——角度如何?
【经住推敲】材料是否存在角度偏离问题。所以大家的材料中还要剔除角度有所偏差的言与据不相吻合的材料
追问:如果要换一个例子,你认为可以改成什么事例?
示例:曾子杀彘,商鞅立木为信,绝不失信的狄考,魏文侯诚信待人,韩信报恩,季布一诺千金,郭汲守信,季勉诚实无欺,晏殊诚实守信,杨瞻诚信无私……
提问:以上片段中如果要求加入道理论据,你认为加入什么?以及加在哪里?
示例:如“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等,可以加在两段的中间,作为过渡。
2.列出提纲,互相交流
任务:重在说明自己的提纲思路。
3. 小组讨论,聚焦多元——重在思考达成材料丰富性的路径。
提问:如何使材料更为丰富?

【材料互借】把同学们筛选下来的材料整合在一起,构成材料的丰富性。
【角度多样】议论文用例不在于越多越好,而要有说服力,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时空要广博,角度要多元,互为补充,形成思辩,要扩大论据的覆盖面。
作业:
1.完成提纲。
2.结合以下三则材料,提炼三则材料的共性特征,思考关于“诚信”思辨性观点的确立。
故事甲 风雨中,三位老人正挤在一把伞里冻得脸色苍白。尽管他们坐在屋檐下,可是雨还是不停地打在他们的脸上、身上。此时他们的衣服已经湿透了。 然而他们并没有在意自己,三双眼睛正盯着前面的广场,那儿停着两辆自行车,上面盖着他们唯一的雨衣。车子的主人到现在还没有来取。“也许是被雨困住了吧?”他们说,可谁都不愿意先走。冷风一阵阵地吹来,雨点一次次地打来,然而他们谁也没有起身,三双眼睛仍然盯着不远处的两辆自行车。 难道他们只是为了那几毛钱吗?
故事乙 他,坐在电视机前,手里拿着两张彩票。这是他今天下午买的,不过其中的一张是替他们科长代买的。他已经做好了记号。 开奖的时间到了。他全神贯注地看着手里的彩票:“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啊,一个号码都不差!”可是,顷刻间他又沉默了,因为,中奖的是作过记号的那一张。 他低下头,脸深深地埋在了双手里。他想到了自己的家:妻子下岗,儿子正读高三,手头并不宽裕,甚至可以用贫困来形容;他又想到了科长,他们家可谓是富丽堂皇;他还想到了自己如果有了这笔钱该怎么花…… 然而最终,他拿起了彩票, 坚定地走出了家门……
故事丙 到了批发站,他熟练地停好摩托车,进了大门。 来到烟酒柜,迎着批发商的笑脸,他笑了笑:“老规矩,给我拿一批货吧。”批发商仍然笑着:“不是我说你,老李,上次那批货一到就被抢购一空,我特意留了些给你,你却偏不要。唉,不过是加了些水,你怕什么呢?现在我这儿又新到了一批。你要不要?” “谢了,我还是不要的。”他声音不大却很坚定。批发商摇摇头,一副无奈状。
一、检查作业,前情回顾

1.畅所欲言,共话共性
任务:结合上一节课留下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这三则材料之间存在怎样的共性特征。

2.深入思考,“诚信”内涵
提问:你认为“诚信”还具备怎样的含义?

3.拓宽思路,反向思维
提问:是否存在对不诚信者不讲诚信的事例?
思考
《对不诚信者也要讲诚信》
《对不诚信者不能讲诚信》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任务:
1.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作文。
2.小组推荐在对应观点上值得借鉴的论据。
第二课
作文评析
观点的引出
名言,格言引出
社会现象引出
直接点出观点
示例1:美国的约翰·雷说过:“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却是长久之策。”我认为我们应该坚守诚信。 (赵元立《诚信,立世之本》)
示例2:“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上开出美丽的鲜花。”诚然,一个诚信的人,才能牢牢扎根在社会的土壤中。我认为诚信是人立世之本。(张景轩《诚信,立世之本》)
示例3:我认为诚信是人安身立命之本。(张旭成《人无信不立》)
示例4:近日又听到某明星逃税被揭发一事,乍一看好似炒作,细细想来,逃税莫不也是一种不诚信的表现?此事一出,该明星的名声受到重大打击。故此,我认为:人无信不立。(蒋一方《谈诚信》)
示例5:言必信,行必果。故处世须诚信。(吴斐《处世须诚信》)
示例6:《中庸》中写道:“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可见,只有诚信,才可得天下。(蒋亚辰《诚为人之本》)
示例7: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守信。(无名氏)
示例8:诚信是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所以,“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守则。
何为“诚”?何为“信”?诚,关注内在自觉,是内圣之道;信,注重外在实践,是外王之道。(俞乐言《谈诚信》)
示例9:
“人以诚立身,国以诚立心”,诚信是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其体现的是担当。坚守诚信十分有益,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努力方向。(臧暘《坚守诚信》)
分论点的确立
示例1:
经商需要诚信。
教育需要诚信。
经商需要诚信,教育需要诚信,做人亦如此。
示例2:
首先,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在一切的品格中,最基本的便是诚信。
其次,要想做大事,不可缺诚信。
第三,诚信能在人与人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
示例3:
从当下看,诚信可以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从长远看,我们更应该坚守诚信。
(赵元立《坚守诚信》)
示例4:
自古以来,诚信者比比皆是。以诚待人,他人才以诚待你。
诚信,不仅在古时重要,现代也必不可少。(周怡静《人无信不立》)
诚信,是立人之本。
诚信,是兴业之本。
诚信,是强国之本。
议论的结构
观点+论据
观点+论据+观点
观点+论据+分析
观点+论据+分析+观点
论据的对应性
商鞅立木为信
曾子杀彘
论据的精准性
周幽王有个宠姬叫褒姒,为博取她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号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貌,最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犬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蒋亚辰《诚为人之本》)
最后,一个人如果失去诚信,将会自食恶果。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丧失自己君王的信誉。而后酉夷进攻,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周幽王被逼自刎。诚信是千金难求的,一旦失去便再也找不回来,失信者必将自食恶果,因为没有人愿意再上一次当。(徐睿《谈诚信》)
一个人若是没有诚信,孩子也不会再去相信你。“曾子杀猪”的故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详,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孩子骗他说回来杀猪吃,这当然只是她的一句谎言,然而曾子却认真地履行了。他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由此可见诚信的重要,正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刘明轩《人无信不立》)
孔子教授学生,有“文、行、忠、信”四教,多次说“谨而信”“主忠信”“信以成之”等等。曾子作为他的学生,深刻地贯彻了这一人生信条,在妻子哄骗孩子时,毅然选择杀猪而坚守诺言,对孩子言传身教。华盛顿勇敢承认自己砍了樱桃树也是信的外在体现。(俞乐言《谈诚信》)
论据之于观点
示例1:
有这么一段故事: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子适市,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之,子而不信其母,非所心成教也。”遂烹彘也。
曾子之所以可以成为思想家,大到国家大事,小到教育孩童,都有他意志的体现。身为长辈,他没有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这只猪应该什么时候杀,是过年好还是节日好。他只知道言出必行,答应儿子的事情必须做到,否则就相当于教他欺骗,出尔反尔。(《谈诚信》)
示例2:
诚信是立世之本。诚信也要从小教育,以身为鉴。曾子之妻买菜中答应儿子给他杀猪,一回来发现曾子真在杀猪,妻子不解,故妻子并无诚信。曾子说:“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母,非所以成教。”现世留下曾子所言甚多,是他诚信立世后的做为,而其妻却终无名无姓,是因其不诚,不诚便无以立之于世。(吴斐《处世须诚信》)
示例3:
做人应坚守诚信。曾子的妻子为了哄孩子,随口一句“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后,曾子便真杀了猪,为的便是教孩子做人要诚信。诚字,言与成,代表说话算话;而信,则为人与言,代表言而有信。曾子不把任何一句承诺当作儿戏,为的便是在“婴儿非有知”时,不欺骗他,从而教会他诚信;我们做人也是如此,不因一时利益而触犯道德底线,否则会如曾子之妻般,险些在孩子心中,在他人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不诚信的形象。
重在分析(逻辑)
示例1:
诚信作为一个重要的品质,不仅可以为你带来诸多好处,还规范了你自身的行为举止。鲁迅曾说过:“诚信为人之本。”诚信作为人之根本,是万万不能失的,那么如果一个人讲诚信呢?《商君列传》中曾记载了立木为信的故事。……
示例2:
人有诚信,才能使人信服,获得尊重。郭沫若曾说过:“一位大领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来一套大演说的,诚信已孚,思想已移诸实践。不说话比说话还要伟大。”诚信已经使人能够信服了,不必再多说话,这就让人对此敬佩、尊崇。商鞅欲为新法,为取信于民……商鞅的立木取信使百姓信服,从而使新法顺利推行。由此可见,若要支持、尊重,必先诚信不欺。
示例3:
小仲马为看见自己“真实的高度”,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并且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多次碰壁后,《茶花女》震撼了一位编辑,后来,法国文坛书评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大大超越了《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诚信是他声名鹊起。所以,诚信是会给人带来财富的。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论据的丰富性
正面:

华歆王朗的故事
关羽单刀赴会
延陵季子挂剑
晋公子重耳退避三舍

曹操 宋庆龄 李嘉诚 列宁……
反面:
商人落水的故事
狼来了
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
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
……

范文欣赏(一)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上开出美丽的鲜花。”诚然,一个诚信的人,才能牢牢扎根在社会的土壤中。我认为诚信是人立世之本。
诚信首先是人的美德的根本。正如艾琳·卡瑟拉所说“诚信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尊严感。”老一辈革命家彭德怀因反对“大跃进”盲目冒进而遭到错误的批判,但他仍坚持说真话。他说:“我这个老头子就像小孩子一样不说假话。”朴素的语言,刚正诚实的心,使如今的人仍然牢记、仰慕着他的美德。
诚信更是结识真正的朋友的基础。秦末相传“一诺千金”的季布因得罪汉高祖而被悬赏捉拿,但他旧日的朋友不被重金所惑,以灭九族的风险来保护他。这正是因为他比金子更珍贵的诚信,值得换来一份真正的情谊。古语有云“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应;以诈御人者,人亦以诈应。”试想,如果一个人失掉了他人的信任,他纵使再机关算尽,又怎么掩饰得天衣无缝呢?这样的人,终是不能在他人心中扎根的。
诚信也必定是的成功的必要要求。企业家张瑞敏说过:“一个企业要永续发展,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户的承认。企业对用户真诚到永远,才能有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这是他成功的真经。反观不诚信的例子,如大众汽车故意规避汽车排放规定,即使谋取了一时的利益,也逃不过巨额罚款的命运。这个污点将会一直留在这个大品牌的档案上,提醒着想要成功的人诚信的重要性。
“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人际关系,才能在社会中牢牢立足,才能进一步成就一番事业,而诚信则是这一切的根本,让我们牢记这一点,始终在人生中保持比金子更珍贵的诚信。(张景轩《诚信,立世之本》)
范文欣赏(二)
孔子说过:“民无信不立。”
西塞罗也曾讲道:“没有诚信何来尊严。”
诚信,是处世之本。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诚信。
诚信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都是基于这个人的品格是否诚信。是否遵守诺言,准时可靠已然成了人们衡量他人的标准。不久前,《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进行了采访。记者问及他是如何坚定自己人生中每一次选择以及是否后悔时,丁肇中通通以谦虚的语气回答“不知道”。而记者无奈调侃道丁先生一直说“不知道”时,丁肇中认真道:“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不知道你不要猜。”如此一位严谨认真的科学家,使人们肃然起敬,可见诚信在人际交往时的魅力。而在我们的童话中更有着诚信之重要。“狼来了”的故事都不陌生,小孩先两次谎报有儿狼引来村民,最后狼真来了村民反而不信小孩了。如此简单的一则童话,也印证了诚信之重要。正如李嘉诚所言:“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想报。”
诚信在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有人靠诚信取得了成功,更有人以血的教训告诫了后人不守信的后果。商鞅在变法推出新法令时,生怕民众不服气,便将一根木头放在了城墙南门,告示说如有人将其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人都不信,赏金提到50金时才有一壮汉自告奋勇。商鞅如约给予奖金,不仅取得民心,也成功推出法令。相反地,西周末代皇帝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其一笑,幽王下令点燃都城附近的烽火台,此乃敌军入侵请诸侯相助的信号,诸侯见状率兵匆匆赶到,看见是场玩笑后愤然离去。褒姒见此开心一笑。而五年后蛮夷入侵,幽王再下令点燃烽火时无人赶来支援,最后被逼自刎,西周灭亡。果然,诚信推动历史,失信必会受到恶果。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我们只要时刻保持诚信,才能从中受益,否则只会自食其果。(周天翔《民无信不立》)
作业:

完成第三单元“写作实践”中的第三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