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甘谷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4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4月)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8 16:0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甘谷一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C.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D.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后世理解唐诗有了一定的难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
B.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
C.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D.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C.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
D.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是逍遥远游之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有删改)
材料二: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
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有删改)
材料三:
国务院发布的《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有删改)
材料四: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
B.B
C.C
D.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B.改革后,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
C.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较大。
D.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身”。
6.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万芊
那年,银泾村的阿秀,在陈墩镇上读完初中后,靠在城里做科长的姨夫的帮助,进了国营棉纺一厂做了农民长期临时工。阿秀,名为秀,人也长得秀,瓜子脸蛋,眼大大的,嘴小小的,稍一打扮,比那明星还明星,可一开口就露了馅:她把“这里”说成了“该爿”,把“那里”说成了“给爿”,把“糖”说成了“同”。跟她一起上班的女工,都是爱笑的,一听她说“该爿”就止不住笑,后来不知是谁,干脆不叫她阿秀叫“该爿”。有一次,厂长听人唤她“该爿”她应着,很奇怪,问身边的人:“好像厂里的工人名册上,没这人么。”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有的女工止不住笑,还直唤妈。因此,在厂里阿秀是从不轻易开口的,一门心思学技术干活。阿秀手脚挺麻利,又吃得起苦,干起活来,常常一个顶两个,进厂没两年,车间主任就让她当了能管十来个人的工班长。手下的人常常不服气,跟她较劲,可技术上谁也较不过她,只能取笑她的乡音,一时间,车间里到处是“该爿”、“给爿”的声音。可阿秀一点也不往心里去,该做的照做,该管的照管,只是仍然从不轻易开口。
不料,阿秀的好景不长,厂里因销售不善,入不敷出,工资常一拖再拖,实在是难以维持,厂工会一班人,开始按厂长办公会的意见,做那些农民长期临时工离岗的思想工作,阿秀也在其中。可阿秀死也不答应,哭着跟工会主席扳理:“厂里好的时候,还不是靠伲‘该’些农民工撑着,干的活最多,拿的钱最少,可伲哪一天说过一句怨言?为啥?还不是因为伲把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正在这时,厂长派人来找阿秀,说是有一桩极其重要的外商接待任务让她去作陪,并派专人来指导阿秀化妆打扮。可阿秀说啥也不肯打扮,说是随她意她就去,不随她意,她就不去。厂长没法,只得随她的意,她去了,厂长的小轿车接去的。厂里人见了,就开始说风凉话:“‘该爿’长着这么漂亮的脸蛋,干啥都赚钱,干么非要赖在厂里呢,真是死脑筋。”
三天以后,厂里开全厂大会,大家都没搞懂,阿秀竟陪着个老华侨坐在了主席台上。会上,厂长让大家用最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华侨童先生讲话。白发苍苍的童先生站起来,对着麦克风一开口,全场都笑了:老华侨竟是一口拗舌的乡音,把“我”说成“伲”,把“这里”说成“该爿”,把“吃糖一样甜”说成“吃同一样甜”。坐在前边的人这才发现老华侨说着说着已是热泪盈眶。
后来,厂里人才知道,老华侨童先生跟阿秀是同乡,也是银泾村人,五十年前在海外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次来,他确实非常有诚意地想与国棉一厂合作。半个月的实地考察、谈判,基本上都谈妥了一应事宜,只待签字前的最后一轮谈判,只是半途中回了一次牵缠了他半个世纪的家乡时,他却伤心了:故居依稀还在,可家里什么人也没有找到,原来跟厂里谈妥的投资事宜再也没心思谈了。厂方没法,只得礼节性地设宴送别,可就在那晚宴上,老华侨竟与身边的小同乡阿秀“该爿”、“给爿”谈得少有的投机,阿秀那说话的神态,他越看越像记忆里的小阿姐,而阿秀的敬业精神,使童老隐约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再加上阿秀说起生产技术上的事竟一套一套的,满心欢喜,当场拍板,由他提供一应的资金、设备、技术、高级管理人员及百分之七十的外销业务,并让阿秀当他的全权代理。
谁也没有想到阿秀一顿晚饭救活了一个大厂,众人都挺感激她的,再也没有人称她“该爿”了。只是有人问起阿秀跟童老先生是不是亲眷时,阿秀说:“只是老乡。他家以前住村里的‘该爿爿’,伲家住村里的‘给爿爿’。”众人都会意地笑了,自然都是善意的笑。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阿秀开口说话呈现的浓重乡音而招来工友的取笑,营造了严肃而紧张的工作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B.
小说善于在描写人物关系之中刻画阿秀的形象,如众人对她的取笑与感激、老华侨对她的赏识等,具体地表现她的个性。
C.
小说运用补叙笔法交代了老华侨最终决定投资国棉一厂原委,这部分内容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D.
小说叙事善于蓄势,情节有波澜,阿秀一顿饭救活了一个大厂,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8.
小说在刻画阿秀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
这篇小说以“乡音”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6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太白金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改
【注】赡逸:shàn
yì,形容诗文词采富丽,感情奔放。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奏颂一篇
奏:奏章
B.
引至庭下曰
引:拉,牵
C.
十岁通五经
通:通晓
D.
白益傲放
益:更加
1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B.
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C.
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
D.
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
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后来把他推荐给玄宗。这以后李白才得以担任供奉翰林。
C.
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永王李璘事牵连入狱时,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①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②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注:《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诗人选取“芳草”这一意象,着一“遍”字,既状摩出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了题目。
B.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作者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又含有居住楚地的满意。
C.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
D.颈联中的“远”字。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1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
(三)名言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内容。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
“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它
“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而“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3)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了共鸣,他们“_________________”忘记了空间,“_________________”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豁达淡然的“乐境”。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诗的内容中也鲜明可感;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D.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在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B.
这不仅诗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这不仅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每每可见,而且内容中也鲜明可感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20.下面是2019年11月2日《佛山日报》对2019年佛山秋色巡游活动的报道,请根报道概括提炼五个关键词(每項不超过4字),展现本次秋色巡游的特点。(5分)
昨晚,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佛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19年“岭南味
佛山品”首届佛山文旅欢乐季系列活动之广东(佛山)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动在佛山祖庙历史文化街区盛大开启。来自全国各省市、港澳地区和佛山海外友城的20支表演队伍,55个表演项目组成的近3000人秋色巡游队伍,宛如一条五彩缤纷、激情满怀的巨龙,为踏入金秋时节的岭南名城佛山,献上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民俗大派对”。
集彩灯扎作、舞龙舞狮、音乐、舞蹈、戏剧、杂技、化装表演等为一体的佛山秋色是佛山传统民俗活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从2009年起,佛山秋色定为一年举办一次,已成为展示岭南文化魅力、传播佛山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从2016年至今,秋色巡游活动与广东(佛山)
非遗周结合举行。
两个多小时里,巡游队伍在《佛山韵律
秋醉岭南》《辉煌七十年礼赞新中国》《启航大湾区
扬帆新征程》《狮舞岭南
多彩广东》《珠江泛粤情
五岭载欢歌》《牵手幸福路
友城共欢乐》《龙腾盛世中国梦团结奋进新时代》七个篇章的引领下,轮番上演灯色、车色、马色、飘色、地色、水色、景色的传统秋色
“七色”。众多市民夹道观看,争相摄影留念,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巡游的“大牌”当属色彩绚丽的彩车,不同主题、元素多样的彩车,玲珑灯色,流光溢彩,传达着佛山人们的美好愿望。
①_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⑤__________
21.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6分)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千里绿
春绣锦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座凝香
万山金
(1)新春对联:
(2)教师办公室对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22.根据相应说明,按要求作文:
一本书能够吸引我们,必然是触动了我们的灵魂,书把我们的灵魂之门打开,在里面,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灵魂的模样。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寒假读书,你可能在书上发现了那个曾经熟悉的、自己鄙视或是渴望着的、那个过去的或者是又爱又恨的自己。
请从寒假阅读的书本中选一个或几个人物,完成“遇见
的自己”的填空,并以此为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文体不限。
甘谷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试
参考答案
一、答案及解析:
答案:1.C;
2.D;
3.B
解析:1.C项,“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根据第二段内容,“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是在唐代展现出来的,陶渊明所在的晋代开启了自然之美的画卷。
2.D项,“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说法错误,应该是对比论证,不是类比论证。
3.A项,逻辑错误,由“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推导不出“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占有重要地位。
C项,“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说法错误,应该是“澄澈宁静”,不是“深远空寂”。
D项,“逍遥远游之境”是庄子的境界,并不是本文论述的李白的大鹏精神。
二、4.C
【解析】理解有误。根据原文语句“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可知,有可能出现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同一次考试的现象。故选C。
5.D【解析】D项,“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说法有误。材料三中只是说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选项是主观臆断,无中生有。故选D。
6.①了解本省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②规划个人人生及专业发展方向;③关注高校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合理选择科目组合;④立足个人全面发展,培养兴趣与特长,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三、7.
A
“营造了严肃而紧张的工作氛围”错,小说开头所写的工作氛围整体上是轻松愉快的。
8.
(1)自知自重。(2)认真刻苦、吃苦耐劳。(3)爱岗敬业。(4)豁达善良。
9.
(1)从情节线索方面看,小说中阿秀的乡音贯穿整个文本,
“乡音”是全文的脉络,贯穿全文始终。(2)从小说主题方面看,阿秀以浓浓乡音以及她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赢得老华侨赏识和器重,并因此挽救了一个大厂,从而告诉人们做人要以“本色”示人。
四、(一)10.
A
A项,“因奏颂一篇”中“奏”解释错误,结合语境,这里颂是一种文体,奏作动词,进献之意。故选A。
11.
D
“天子门前”“华阴县里”是并列结构,且“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也是并列结构,故排除ABC。故选D。
12.
D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张冠李戴,应该是李白有恩于郭子仪。故选D。
13.
(1)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
(2)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
【13题详解】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官”,做官;“辄”,总是;“阻”,阻止。(2)中的“初”,当初;“游”,漫游;
“奇”,意动,以之为奇。
答案:14.B;
解析:1.本题中,B项, °喜出望外的情感 ±错误,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 ±意思是 °春天巳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 ±,口中说 °莫思归",实际上诗人归正切,这只是诗人暂且的安慰。故选B项。
15.¢ù思乡之情:首联说春天巳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 °莫思归",实际上诗人归正切。
¢ú悲愤和哀伤之情:中间四句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如功业无成,有家难归,兄弟离散,故人日稀。
¢ 孤独寂寞之情:最后两句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形象鲜明感人。
(三)16.(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2)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3)相与枕藉乎舟中
;
不知东方之既白
五、【答案】17.
B
18.
D
19.
D
【17题详解】
第一处,行云流水:形容文章、书画等自然不受约束,就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无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绽或漏洞。根据上文 °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 ±可知,形容的对象是书法作品,无衣无缝强调的是事物周密,故选行云流水;
第二处,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根据上文 °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 ±可知,语境强调的是运用纯熟,信马由缰强调的是闲逛或走动,故选信手拈来;
第三处,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得益彰强调两者的配合,语境形容的对象是作品,没有两者关系,故选浑然天成;
第四处,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根据上文 °《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 ±可知,语境形容的是《兰亭集序》的内容,泰然自若强调是紧急情况,故选悠然自得。故选B。
【18题详解】
根据上文 °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可知,从逻辑关系上看,应与下文是因果关系。而 °进而 ±表递进; °因此 ±才表因果,排除AB。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先言 °端整沉着 ±,后表 °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排除C项。故选D。
【19题详解】
关联词 °不仅 - -而且 - - ±表递进关系,按照逻辑关系,应先 °内容 ±后 °笔法 ±,故排除AC; °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 ±缺少介词 °在 ±,语意不连贯,故排除B项。故选D。
20、【答案】¢ù历史悠久
②人数众多
③炫美如画
④热闹非凡
⑤时代感强
21、【答案】
(1).
(1)上联:翠柳迎春千里绿
(2).
下联:黄牛耕地万山金
(3).
(2)上联:桃李满园春绣锦
(4).
下联:芝兰绕阶座凝香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