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瑶族舞曲》
教学时间
课??型
欣赏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铺垫法、引导法、 比较法、 发现法、激趣法、体验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自制打击乐。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欣赏《瑶族舞曲》,感受音乐作品三个段落的不同速度、情绪,并说出自己联想到的画面、场景。
2.记忆《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并用打击乐器、声势等方式参与表现。
3.分辨乐曲的演奏顺序。
教
材
分
析
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乐理知识,感受音乐的能力很强。根据学生的情况,本次教学启发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方式,在反复的听、唱、练等音乐活动中感受乐曲,从而记忆音乐主题分辨乐曲演奏顺序.
教学内容分析:
《瑶族舞曲》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族管弦乐合奏。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的歌舞场面。全曲为复三部曲式,在简短的引子后,进入第一部分,第一主题音乐优美抒情;第二主题速度加快、节奏密集,音乐情绪更加热烈欢快。第二部分转为三拍子旋律优美。第三部分再现了一、二主题。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奏中推向高潮。
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瑶族舞曲》,感受音乐作品三个段落的不同速度、情绪,并说出自己联想到的画面、场景。
2.能够参与到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表达聆听音乐的感受。
教学难点
1.记忆《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并用打击乐器、声势、动作等方式参与表现。
2.听辨乐曲的演奏顺序。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生问好
1、师谈话。
创设学习情景.
导入新课
1.播放引子乐段.
问: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3. 出示课件:介绍瑶族的长鼓.
4.出示课件:介绍瑶族的舞蹈.
5.导入新课,并板书。
?
学生聆听感受并汇报
学习瑶族的长鼓。
了解瑶族的舞蹈。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聆听引子的乐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欣赏《瑶族舞曲》第一部分:
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
1.播放乐曲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音乐并提出问题.
2.播放乐曲第一部分第一主题音乐。
3.播放乐曲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音乐并提出问题。
4.播放乐曲第一部分的第二主题音乐并指导。
5.播放乐曲的第一部分.
学生划图形谱感受并汇报。
学生聆听并模仿长鼓的动作。
?学生划图形谱感受并汇报。
聆听感受并用打击乐器用不同力度伴奏。
完整的参与乐曲第一部分的表演。
?设计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让学生一起边聆听乐曲一边参与,不仅记忆了第一部分主题并充分感受乐曲的风格。??
欣赏《瑶族舞曲》的第二部分:
聆听乐曲的第二部分。
1.播放乐曲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音乐并提出问题.
2.教师弹琴伴奏。
3.指导学生.
4. 播放第三主题音乐并指导学生
5.完整的播放第二部分的音乐.
学生划图形谱初步感受第三主题音乐并汇报。
学生用“la”字模唱第三主题。
编创歌词.
聆听感受并加入舞蹈的动作。
完整的参与乐曲第二部分的表演.
加入学生身势律动、打击乐器提高了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掌握。
欣赏《瑶族舞曲》第三部分:
聆听乐曲的第三部分。
1.播放第三部分的音乐并提出问题。
学生聆听聆听感受并汇报。
学生划图形谱感受并汇报。
?通过聆听加深了对第一部分主题的记忆,为分辨乐曲的演奏顺序做了铺垫。
欣赏《瑶族舞曲》的尾声部分:
1.播放乐曲的尾声部分的音乐并提出问题。
2.出示课件并指导学生.
3.播放乐曲尾声部分的音乐并指挥。
?学生聆听感受并汇报。
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学生聆听感受并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与他人合作进行表演,培养合作了能力.
完整的欣赏
1.完整的播放全曲并提出问题。
2.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
3.提出问题并指导.
4.出示课件并介绍作品.
5.播放视频.
完整的聆听感受全曲并进行表演.
汇报乐曲的演奏顺序.
总结聆听全曲的感受.
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观赏管弦乐演奏《瑶族舞曲》的片段.
使学生进一步完整的感受作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本课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做小结。
??学生离开教室。
?
? 板
书
设
计
???????? 瑶 族 舞 曲
?课
?后
?反
?思
优点:
缺点:
亟待改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