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马 说 韩 愈
揭示目标:
1、了解韩愈,疏通文意。
2、理清本文的论述结构,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努力学习,实现自身价值。
回顾作者
韩愈,字____,___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________、________。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_____________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________,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_____________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退之
唐
文学家
哲学家
“唐宋八大家”
韩昌黎
《昌黎先生集》
“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相当于杂文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却是人才问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马说》解题
请选择与“马说”的“说”相同的选项。
A.《说说我自己》
B.《爱莲说》
C.《捕蛇者说》
D.《说勤》
关于“说”
不同
相同
相同
不同
正音:
乐 ( ) 祇 ( )
骈 ( ) 槽枥 ( )
辱 ( ) 策 ( )
见 ( ) 一食( )
食马者 ( ) 邪 ( )
石 ( ) 粟 ( )
lè
pián
zh?
lì
r?
cè
xiàn
shí
sì
yé
dàn
sù
分析课文第一段:实词:
千里马:
伯乐:
辱 :
骈:
槽枥:
称:
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擅长相马 之人,本文 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没。
一同。
喂牲口用的食器。
著称。
虚词:
而:
故:
于:
之:
以:
虽:
表转折,但是。
因此。
在。
结构助词,的。
因为。
即使。
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辱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凭借日行千里而著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分析文段一: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对二者关系的肯定,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2、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之间数量对比
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分析文段一:
4、怎样描述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草里之间
5、这两句话能不能调换位置?
屈辱而死,用来加重被埋没的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分析第二段:实词
一食:
食马 者:
才美 :
外见:
等:
常:
或:
其:
是:
吃一顿。
通“饲”,喂。
才能,美 好的素质。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等同,一样。
普通的。
有时。
代“千里马”。
这种。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能吃完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仆役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并按照千里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能力和特长表现不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分析文段二:
1、在作者看来,千里马的重要特性是什么?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
2、哪个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归结原因?
“食不饱”
分析文段二:
3、“食不饱”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食不饱常马等不可得。
4、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美不外见”责任在谁的身上?
食马者
强调千里马食量惊人,正是为了谴责“食马者”的无知。
分析第三段:实词
策之:
执策:
道 :
尽:
材:
鸣:
通:
执:
临:
知:
虚词
策之:
以:
鸣之 :
用鞭子打。
马鞭子。
正确的方法。
竭尽。
通“才”,才能。
嘶鸣。
通晓。
拿着
面对。
识别,了解。
作代词,代千里马。
按照。
助词。无词义。
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它的鸣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呀!”唉,难道真的没有好马吗?大概真的是不能识别好马呀。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分析文段三: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本段首三句与前文哪些句相照应
不知马(结论)
策之不以其道(表现)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现)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被埋没)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现)
本文的思路
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痛诉食马者的愚昧无知
文章总结: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借马说人”,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 乐: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
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
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背景介绍
那为什么韩愈还要如此肯定自己的观点?结合背景来思考。
作者想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封建统治阶级既不识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终生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渴望被赏识、重用的心理。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 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 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拓展思维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
我来写一写:
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以《假如我是千里马》或《我也是千里马》为题,写出你心中的想法。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课堂练习
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1、策
3、食
2、其
鞭打,鞭策
马鞭子
难道
恐怕
千里马
餐、顿
通“饲”,喂
吃
通“饲”,喂
一词多义:
用课文语句填空。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表现“千里马”因不能受到正常对待而无法发挥自己才能的痛苦:
(1)表现“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句子:
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A.才美不外见 B. 食不饱,力不足
C.策之不以其道 D.执策而临之
通“现”,表现
吃
用鞭子打
面对
2.指出句中加线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 翻译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即使
虽然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有才能的人。
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 翻译句子: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饲”,喂养
用鞭子打
怎么
有时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