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病毒》—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病毒”是八年级上册《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安排在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的结构与生活等知识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本节内容,有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体验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培养学生热爱生物学科的情感。
二、设计理念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创设科学研究情境,促使学生学习方法转变,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念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力求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等方面有所发展。结合课程改革后的目标设置,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策略是:
1、促使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前预习、收集资料主动探究问题。在学习病毒的形态、大小、种类的有关知识时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加以鼓励和评价。
2、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心转基因工程等社会问题,参与到与生物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
3、让知识与技能有所发展:剖析“病毒发现史”的实验过程,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对科学研究的推动。比较动植物细胞和病毒结构的特点,分析病毒属于生物的特征,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也是本次设计的亮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病毒,说出病毒的形状、种类等特征。
描述病毒的结构特征和生命活动特点(生活方式)。
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收集分析文字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
价值
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珍爱生命!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病毒的形状、种类及结构特征、生命活动特点。
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3.病毒的结构特征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病毒的结构特征及生命活动特点,能够使学生了解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对认识生物多样性十分必要,也为今后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2.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可以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懂得事物的两面性。
3.学习病毒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时,现有条件下病毒无法观察,且涉及到较深的生化知识,使学生很难建立感性认识从而成为了学习中的难点。
五、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关于“病毒”学生已从生活中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积极性较高,这是有利的方面。但似懂非懂的知识储备量却使学生在学习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迫切感和浮燥心理,这是阻碍学生学习的一个问题。另外由于病毒十分微小,它的生命活动过程无法观察,要求学生具有一定想象能力。同时八年级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归纳能力较弱,受知识面的限制,语言表达能力在某些程度上制约了思维的拓展。因此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以保证学生快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六、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准备发言资料或简单课件便于课上交流。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 入
师:展示病毒发现的实验过程,引发思考。
【提问】
假如学生是科学家,会做出怎样的推测?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起烟草患花叶病的是一种比细菌还要小的病原体,这种病原体就是病毒。
学生思考并【回答】:
病毒的发现与显微镜的发明分不开。
从实验过程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剖析实验、分析、归纳能力,体验科学探究实验过程。
教师评价,保护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
病毒的大小、形态
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90第一段的内容。
【提问】
1、病毒比细菌还要小,到底小到什么程度?
2、要想观察到病毒,必须借助于什么仪器?
3、根据病毒的外部形态,常见的可以分为哪几类?
第3个问题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课件中的几种病毒,分析它们的形态。
学生思考并【回答】:
1、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必须用纳米来表示。
2、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
3、病毒的形态有:杆状病毒、球状病毒、蝌蚪状病毒。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描述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略讲,重评价,体验快乐学习。
合作探究
病毒的
结构
【提问】
病毒的形态不同,那它们是否具有相同的结构呢?
【展示】
课件呈现教材中三种病毒的结构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思考:
1、病毒从形态上看不同,那它们的结构相同吗?
2、这些病毒有哪些结构构成?
3、病毒是否具有细胞结构?如果没有,那它们能独立生活吗?(观察病毒与细胞的结构比较)
小组认真观察图片,讨论思考并【表达交流】:
1、三种形态不同的病毒具有相同的结构。
2、病毒结构简单,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突出重点,掌握知识点
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探究能力,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
体现学生主体,促学习方式转变。
展示后,生生评价自主学习成果
自主学习
病毒的
种类
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90第二段的内容。
【提问】
病毒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存,那么根据寄生细胞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类?引出分类的依据。
简单介绍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学生仔细阅读思考并【回答】:
1、植物病毒
2、动物病毒
3、细菌病毒(噬菌体)
小练习:
根据病毒寄生细胞的不同将课件中的病毒分类。
分析能力的培养
再次突出重点:病毒的生活。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利学生进一步理解难点知识
合作探究
病毒的繁殖
【提问】
病毒的结构如此简单,还要寄生,那它是生物吗?怎样维持自己的生命呢?
【播放动画】
播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画,介绍病毒的繁殖过程。
回顾生物的基本特征,展开联想,病毒能够生活和繁殖,所以属于生物。
观看动画,描述病毒的繁殖过程。
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新旧知识联系,实现知识迁移。
动画内容较抽象,教师需要及时配以语言分析,学生如确实无法理解,可不做要求。
体验生活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阅读教材91-92页内容,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展示】
病毒对人类的危害性和人类对病毒的利用的相关图片。
阅读、思考。
归纳小结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和有利。
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扩大学生知识面
知识整合小结
尝试做一个书面表达“病毒的自述”。
畅所欲言。
对知识梳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外拓展
还有比病毒更微小的生物吗?
阅读课外读本。
“探索无止尽”!
反思课堂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思考完成练习
有效的反馈教与学的情况,有利于教师教学反思。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病毒
病毒的发现: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斯基
大小:用纳米表示
病毒的大小
观察: 电子显微镜
杆状
病毒的形状 球状
蝌蚪状
病
动物病毒
病毒的种类 植物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
蛋白质外壳
病毒的结构
毒 (无细胞结构) 内部的遗传物质
生活方式
病毒的生活
繁殖方式:自我复制。
有害
与人类生活
的关系 有利
九、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运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从科学探究实验导入,通过了解科学发现史、分析课前收集的图文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注重评价。运用多媒体课件,把病毒的生命活动过程等微观的科学事实直观地表现出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病毒的发现到人类合理利用病毒的学习中始终重视情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学会辩证的对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