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 河中石兽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 河中石兽 课件(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5-08 20:41:3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18张PPT。24 河中石兽 (一)走近作品
《河中石兽》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二)重难点点拨
1.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①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②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③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2.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未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山门圮
(      )于河,二石兽并(      )沉焉。阅(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二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
(      )非木杮,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
(      )乎?”众服为确论。靠近倒塌一起经过,经历寻找终了,最后划(船)拖听说研究、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这被埋没罢了颠倒,错乱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      )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         )沙为(     )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   )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凡是咬,这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成为像停止于是固然依照只主观地判断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找到。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4)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可据理臆断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3.词语梳理。像依照重新重量重被认为成为向下暴涨的河水向上(一)整体感知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讲学家判断石兽堙于沙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河兵判断、寻找河中石兽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依靠主观想象而妄下定论的句子是:然则天下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二)细细品味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竟不可得(      )
(2)曳铁钯(      )
(3)转转不已(      )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服为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了,最后(A组)拖停止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语言平实,风格简淡,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
B.对讲学家而言,“只知其一”指他只重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特点,“不知其二”指他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
C.老河兵得出正确判断后,感叹“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D.讲学家的“笑”,显示了他自以为懂得“物理”、自视甚高而轻视他人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展现了他的自信。解析:“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是作者的感叹。C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阅十余岁(      )
(2)尔辈不能究物理(      )
(3)湮于沙上(      )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经历(B组)研究、探求埋没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解析:D。
应该是“讲学家不切实际,认识片面;寺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鼠技虎名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有声。余问故,阍①童答曰:“老虫”。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②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节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
【注释】①阍(hūn):守门的人。②良:很。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楚人谓虎为老虫 / 予谓菊
B.余问故 /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城中安得有此兽 / 尔安敢轻吾射
D.鼠何名老虫 / 有仙则名
12.请用三条“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以 事 至 娄 东 宿 邮 馆 灭 烛 就 寝 忽 碗 碟 砉 然 有 声解析:A.称呼 / 认为;B.原因 / 原来的样子;C.怎么;D.命名 / 出名,有名C / / / 1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假冒盛名吓唬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