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 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重点)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难点)
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重点)
阿西莫夫(1920 —1992)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第一课时
背景链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追寻恐龙灭绝原因,写成此文。
预习设计
1、给加点字注音
遗骸( ) 褶皱( )( ) 地壳( )
岛屿( ) 两栖( ) 铱( ) 潮汐( ) 追溯( ) 蟾蜍( )( ) 衍射( )
2、解释下列词语
⑴俯冲:
⑵天衣无缝:
⑶褶皱:
⑷劫难:
⑸致密:
⑹追溯:
预习设计
1、给加点字注音
遗骸(hái) 褶皱(zhě zhòu) 地壳(qiào)
岛屿(yǔ) 两栖(qī) 铱(yī) 潮汐(xī) 追溯(sù) 蟾蜍(chán chú) 衍射(y?n)
2、解释下列词语
⑴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⑵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⑶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
⑷劫难:灾难,灾祸。
⑸致密:细致精密。
⑹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分析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2.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文章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观点(议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2-14):说明过程—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并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
第三部分(15):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突出“恐龙无处不在”和大陆漂移假说这一主旨。
合作探究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结论?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4、为了说明清楚对象,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结论?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4、为了说明清楚对象,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够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逻辑顺序。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主旨概括
《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根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说理充分。
先提观点/拿来事实依据表象/追究原因/探索深层道理/引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
2、语言运用,严密准确,生动形象。
⑴2段:“一小片”写出了发现恐龙化石的范围。“非常”写出了靠近南美的南端的限制距离之短之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3段:“遍布于世界各地”中“遍布”说明恐龙确实无处不有,呼应问题。
⑶7段:“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中“驮”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
⑷8段:“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的“大约”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切的数字。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⑸9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舒适的生活”中“似乎”一词表示推测,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舒适”一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早期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很适合恐龙生存。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表达方式?作用?
议论
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课堂检测
1、注音或写汉字
地壳( ) 两栖( ) 追溯( )
遗hái( ) 潮xī( ) y?n( )射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骨骼 蟾蜍 飘移 深渊 B驮着 汇聚 分裂 爆发
C措施 致蜜 趋势 膨胀 D携带 悲残 舒适 流逝
3、填空
阿西莫夫是 国 作家和 家。两篇短文均选自 。
qiào
qī
sù
骸
汐
衍
?
漂
密
惨
B
美
科普
科学幻想小说
《新疆域》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⑴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的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地区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化石。
⑶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自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⑷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拚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 ),而另一些则( )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 )。“板块构造” 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⑸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有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1、选文第⑵段加点的“这个发现”指--------------。
2、第⑵段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第⑶段的文句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分别是:---------------------------。
4、第⑷段空白处应填的词语恰当的是( )
A.挤压 拉开 俯冲 B. 俯冲 挤压 拉开
C.拉开 俯冲 挤压 D. 拉开 挤压 俯冲
5、“‘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一句中的“几乎”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6、结合第⑸段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恐龙确实遍布于包括南极在内的世界各地。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内容上引导问题步步深入地加以解决;结构上承上启下。
D
不可去掉。“几乎”一词强调了“板块构造”的重要性,但并不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若去掉,不符合实际,表达太绝对。
简明精炼,通俗易懂。仅一百来字就生动地说明了大陆漂移理论,语言简洁精炼,比喻的运用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第二课时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旧课导入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分析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2.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顺序。
说明对象为“恐龙灭绝的原因”,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文章结构:
全文共17个自然段,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2-6)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7-11)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2-17)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由果到因逻辑顺序
合作探究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
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
据又是什么?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
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比较《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两文。(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文的说明角度有何异同? 3、两文的说明顺序各是什么?
4、举例说明两文的说明方法。
5、两文主题思想有何共同点?
答: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答: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前者: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种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后者: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文的说明角度有何异同?
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3、两文的说明顺序各是什么?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
第一篇第6段: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恐龙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原因(举例子)。第11段:说明了泛大陆板块的分裂过程(列数字)。第14段:说明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覆盖着恐龙化石(打比方)。
第二篇第9段:用斯石英与金刚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作比较)。
被压扁与缓慢反弹或向外扩散。
4.举例说明两文的说明方法。
5.两文主题思想有何共同点?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课堂检测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 )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判断下列标点符号的作用
⑴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句中的双引号表示----------。
⑵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句中的括号表示--------。
A项中的句子统领两篇短文,是两篇短文的中心)
A
特定称谓
解释说明
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 ;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也不同。
4、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
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5、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大陆漂移假说
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得出的结论
然而
由于
所以
从而
好吃,告诉我们;不好吃,告诉大家。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5、给加线的字注音。
潮汐( ) 大劫难( )
6、.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7、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8、.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① ; ② ,其依据分别是什么?
xī
jié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逻辑顺序
①‖②③④‖⑤ 层意略
①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 ②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撞击说火山说
9、.第④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是 ,第⑤段文字中括号的作用是 。
10、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11、第③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 。
特定称谓
解释说明
不能删去。这两个词表示推测,在没有确凿的事实进行科学的说明之前,只能用“可能”、“也许”。
举例子
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以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阿莫西夫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
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重点)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难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 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2、背景链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追寻恐龙灭绝原因,写成此文。
三、预习设计
1、给加点字注音
遗骸(hái) 褶皱(zhě zhòu) 地壳(qiào)
岛屿(yǔ) 两栖(qī) 铱(yī) 潮汐(xī) 追溯(sù) 蟾蜍(chán chú) 衍射(y?n)
2、解释下列词语
⑴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⑵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⑶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
⑷劫难:灾难,灾祸。
⑸致密:细致精密。
⑹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阅读第一篇,回答问题
⑴分析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⑵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观点(议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2-14):说明过程—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并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
第三部分(15):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突出“恐龙无处不在”和大陆漂移假说这一主旨。
四、合作探究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结论?
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够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为了说明清楚对象,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五、课堂小结
1、主旨概括
《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根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说理充分。
先提观点/拿来事实依据表象/追究原因/探索深层道理/引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
2、语言运用,严密准确,生动形象。
⑴2段:“一小片”写出了发现恐龙化石的范围。“非常”写出了靠近南美的南端的限制距离之短之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3段:“遍布于世界各地”中“遍布”说明恐龙确实无处不有,呼应问题。
⑶7段:“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中“驮”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
⑷8段:“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的“大约”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切的数字。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⑸9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舒适的生活”中“似乎”一词表示推测,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舒适”一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早期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很适合恐龙生存。
七、课堂检测
1、注音或写汉字
地壳( ) 两栖( ) 追溯( ) 遗hái( ) 潮xī( ) y?n( )射
答案:qiào qī sù 骸 汐 衍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骨骼 蟾蜍 飘移 深渊 B驮着 汇聚 分裂 爆发
C措施 致蜜 趋势 膨胀 D携带 悲残 舒适 流逝
答案:B(A项“飘移”应为“漂移”;C项“致蜜”应为“致密”;D项“悲残”应为“悲惨”。故选B)
3、填空
阿西莫夫是 国 作家和 家。两篇短文均选自 。
答案:美,科普作家,科学幻想小说,《新疆域》。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⑴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的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地区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化石。
⑶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自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⑷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拚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 ),而另一些则( )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 )。“板块构造” 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⑸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有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1、选文第⑵段加点的“这个发现”指--------------。
2、第⑵段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第⑶段的文句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分别是:---------------------------。
4、第⑷段空白处应填的词语恰当的是( )
A.挤压 拉开 俯冲 B. 俯冲 挤压 拉开
C.拉开 俯冲 挤压 D. 拉开 挤压 俯冲
5、“‘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一句中的“几乎”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6、结合第⑸段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1、恐龙确实遍布于包括南极在内的世界各地。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内容上引导问题步步深入地加以解决;结构上承上启下。
4、D(提示:结合语境判断即可)
5、不可去掉。“几乎”一词强调了“板块构造”的重要性,但并不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若去掉,不符合实际,表达太绝对。
6、简明精炼,通俗易懂。仅一百来字就生动地说明了大陆漂移理论,语言简洁精炼,比喻的运用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八、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分析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说明对象为“恐龙灭绝的原因”,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2.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顺序。
全文共17个自然段,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2-6)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7-11)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2-17)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由果到因逻辑顺序。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⑴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⑵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
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四、比较阅读
比较《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两文。(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两文的说明角度有何异同?
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前者: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种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后者: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3.两文的说明顺序各是什么?
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4.举例说明两文的说明方法。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
第一篇第6段: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恐龙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原因(举例子)。第11段:说明了泛大陆板块的分裂过程(列数字)。第14段:说明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覆盖着恐龙化石(打比方)。
第二篇第9段:用斯石英与金刚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作比较)。
5.两文主题思想有何共同点?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检测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 )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答案:A项中的句子统领两篇短文,是两篇短文的中心。
2、判断下列标点符号的作用
⑴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句中的双引号表示----------。
⑵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句中的括号表示--------。
答案:⑴特定称谓;⑵解释说明。
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 ;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也不同。
答案:大陆漂移假说 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得出的结论
4、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 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答案:然而 由于 所以 从而
5、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答案:好吃,告诉我们;不好吃,告诉大家。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5、给加点的字注音。
潮汐( ) 大劫( )难
答案:xī jié
6、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逻辑顺序
7、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①‖②③④‖⑤ 层意略
8、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① ; ② ,其依据分别是什么?
答案:①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 ②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撞击说火山说
9、第④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是 ,第⑤段文字中括号的作用是 。
特定称谓 解释说明
10、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这两个词表示推测,在没有确凿的事实进行科学的说明之前,只能用“可能”、“也许”。
11、第③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 。
举例子 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以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六、布置作业
完成《互动》练习。
《阿莫西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
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重点)
〖学习重点〗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
〖学习难点〗
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难点)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 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2、背景链接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追寻恐龙灭绝原因,写成此文。
三、预习设计
1、给加点字注音
遗骸(hái) 褶皱(zhě zhòu) 地壳(qiào)
岛屿(yǔ) 两栖(qī) 铱(yī) 潮汐(xī) 追溯(sù) 蟾蜍(chán chú) 衍射(y?n)
2、解释下列词语
⑴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⑵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⑶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
⑷劫难:灾难,灾祸。
⑸致密:细致精密。
⑹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阅读第一篇,回答问题
⑴分析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⑵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观点(议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第二部分(2-14):说明过程—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并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
第三部分(15):照应开头,总结全文,突出“恐龙无处不在”和大陆漂移假说这一主旨。
四、合作探究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恐龙化石无处不有。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结论?
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恐龙的生活环境需要的温度是32度左右。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够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为了说明清楚对象,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五、课堂小结
1、主旨概括
《恐龙无处不在》一文根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写作特色:
1、逻辑严密,说理充分。
先提观点/拿来事实依据表象/追究原因/探索深层道理/引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
2、语言运用,严密准确,生动形象。
⑴2段:“一小片”写出了发现恐龙化石的范围。“非常”写出了靠近南美的南端的限制距离之短之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3段:“遍布于世界各地”中“遍布”说明恐龙确实无处不有,呼应问题。
⑶7段:“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中“驮”字形象地写出了大陆漂移的样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易懂。
⑷8段:“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的“大约”表示推测,因为年代久远,不可能用确切的数字。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⑸9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舒适的生活”中“似乎”一词表示推测,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舒适”一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早期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很适合恐龙生存。
七、课堂检测
1、注音或写汉字
地壳( ) 两栖( ) 追溯( ) 遗hái( ) 潮xī( ) y?n( )射
答案:qiào qī sù 骸 汐 衍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
A骨骼 蟾蜍 飘移 深渊 B驮着 汇聚 分裂 爆发
C措施 致蜜 趋势 膨胀 D携带 悲残 舒适 流逝
答案:B(A项“飘移”应为“漂移”;C项“致蜜”应为“致密”;D项“悲残”应为“悲惨”。故选B)
3、填空
阿西莫夫是 国 作家和 家。两篇短文均选自 。
答案:美,科普作家,科学幻想小说,《新疆域》。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⑴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的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地区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化石。
⑶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自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⑷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拚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 ),而另一些则( )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 )。“板块构造” 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⑸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有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1、选文第⑵段加点的“这个发现”指--------------。
2、第⑵段划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第⑶段的文句在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分别是:---------------------------。
4、第⑷段空白处应填的词语恰当的是( )
A.挤压 拉开 俯冲 B. 俯冲 挤压 拉开
C.拉开 俯冲 挤压 D. 拉开 挤压 俯冲
5、“‘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一句中的“几乎”一词可否去掉,为什么?-----。
6、结合第⑸段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1、恐龙确实遍布于包括南极在内的世界各地。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内容上引导问题步步深入地加以解决;结构上承上启下。
4、D(提示:结合语境判断即可)
5、不可去掉。“几乎”一词强调了“板块构造”的重要性,但并不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若去掉,不符合实际,表达太绝对。
6、简明精炼,通俗易懂。仅一百来字就生动地说明了大陆漂移理论,语言简洁精炼,比喻的运用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八、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分析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
说明对象为“恐龙灭绝的原因”,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2.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顺序。
全文共17个自然段,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2-6)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7-11)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2-17)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由果到因逻辑顺序。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⑴撞击说: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⑵火山说: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压扁的沙子。
证据2: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四、比较阅读
比较《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两文。(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答: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两文的说明角度有何异同?
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前者: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种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后者: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3.两文的说明顺序各是什么?
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4.举例说明两文的说明方法。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
第一篇第6段: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恐龙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原因(举例子)。第11段:说明了泛大陆板块的分裂过程(列数字)。第14段:说明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覆盖着恐龙化石(打比方)。
第二篇第9段:用斯石英与金刚石作比较,进一步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作比较)。
5.两文主题思想有何共同点?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五、课堂检测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说明的中心是( )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英石只出现在沙子强烈挤压的地方。
D.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答案:A项中的句子统领两篇短文,是两篇短文的中心。
2、判断下列标点符号的作用
⑴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句中的双引号表示----------。
⑵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句中的括号表示--------。
答案:⑴特定称谓;⑵解释说明。
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 ;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 也不同。
答案:大陆漂移假说 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得出的结论
4、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 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 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 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答案:然而 由于 所以 从而
5、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答案:好吃,告诉我们;不好吃,告诉大家。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5、给加点的字注音。
潮汐( ) 大劫( )难
答案:xī jié
6、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逻辑顺序
7、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①‖②③④‖⑤ 层意略
8、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① ; ② ,其依据分别是什么?
答案:①由于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撞击 ②地球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大火山同时喷发造成恐龙灭绝撞击说火山说
9、第④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是 ,第⑤段文字中括号的作用是 。
特定称谓 解释说明
10、第②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这两个词表示推测,在没有确凿的事实进行科学的说明之前,只能用“可能”、“也许”。
11、第③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 。
举例子 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以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六、布置作业
完成《互动》练习。